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目的 探讨亚低温治疗对心肺复苏成功患者免疫功能、肺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心肺复苏成功患者62例.随机分为常温组和亚低温组,每组各31例.分别于治疗第1、3、7天检测所有患者的体液免疫功能指标:IgA、IgG、IgM及补体C3,及细胞免疫指标:T淋巴细胞转化率(T-LTR)、CD3、CD4、CD8、CD4/CD8比值.于治疗前及治疗后24h内,监测患者的肺顺应性指标:气道峰压、平台压、肺静态顺应性及肺动态顺应性,并比较两组差异.结果 治疗后第1、3、7天,两组患者血清IgG、IgA、IgM水平及补体C3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IgG和补体C3水平均随治疗时间的延长而显著降低(亚低温组:FIgG=6.836,F补体C3=6.526,P〈0.05;常温组:FIgG=5.559,F补体C3=5.231,P〈0.05);两组患者血清T-LTR及CD3、CD4、CD8和CD4/CD8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常温组气道峰压、平台压、肺静态顺应性及肺动态顺应性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亚低温组气道峰压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肺动脉顺应性显著升高(P〈0.01);亚低温组气道峰压显著低于常温组(P〈0.05),肺动脉顺应性显著高于常温组(P〈0.05).结论 相比常温治疗,亚低温治疗可以更显著得改善患者肺功能,对肺起到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索反比通气的临床应用价值,观察反比通气对呼吸窘迫综合征时呼吸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应用犬油酸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模型,Siemens900C呼吸机和HP1165A监护系统,观察反比通气时的气道峰压、气道阻力、平均气道压和动态胸肺顺应性变化。结果:反比通气组的气道峰压和气道阻力显著低于常规通气组(P均<0.01),平均气道压和动态胸肺顺应性显著高于常规通气组(P均<0.01~0.05)。结论:反比通气在改善ARDS呼吸动力学方面明显优于常规通气,对ARDS的治疗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不同体位呼吸力学的监测指标队对双腔气管导管定位的意义。方法:18例开胸手术的病人常规麻醉诱导后,行双腔气管导管插管。除常规监测外,在平卧位、侧卧位监测气道峰压(peak)、胸肺顺应性(CT),并分别记录用纤维支气管镜调整导管位置前、后的双肺通气(DLV)和健肺通气 (OLV) 时的气道峰压(peak)、胸肺顺应性(CT)和血氧饱和度(SpO2)。结果:双腔气管导管位置正常时,平卧位单肺通气比双肺通气peak升高,CT降低(p<0.05),双肺通气时,侧卧位与平卧位相比peak升高,CT降低(p<0.05);双腔支气管导管位置异常时,无论双肺通气还是单肺通气,气道峰压俊升高,胸肺顺应性降低(p>0.05)结论:纤维支气管镜可以准确对双腔气管导管定位;Peak监测能早期发现对双腔气管导管位置的异常。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不同的气道持续正压对大鼠心脏停跳期间静态胸廓—肺顺应性(STLC)的影响。方法将28只Wistar大白鼠随机分为4组,P0组(n=7):不施加持续气道正压;P5组(n=7):施加5cmH2O的持续气道正压;P10组(n=7):施加10cmH2O的持续气道正压;P15组:施加15cmH2O的持续气道正压,气道内加压前及气道内加压后的30分钟、60分钟、90分钟及120分钟分别测量STLC。结果气道内加压前各组间的STLC无显著差异(P>005),但在加压30分钟、60分钟、90分钟及120分钟后均明显低于加压前的值(P<005),而以P5及P15组的下降最为明显。加压60分钟后,P10组的STLC明显高于P5、P15组(P<005)。加压后120分钟,不但P10组的STLC明显高于P15及P5组,P0组也明显高于P15及P5组(P<005)。在整个观察期间P10组与P0组间无明显差异,同时P5组与P15组间也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气道内加压10cmH2O可预防静态胸廓—肺顺应性的显著下降。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氦氧机械通气对盐酸所致兔急性肺损伤(acute lung injury,ALI)模型的肺组织炎性反应和肺泡上皮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20只健康新西兰家兔随机分为4组,空白对照组(N组)、模型组(M组)、空氧组(空气氧气混合组,O组,N2∶O2=1∶1)、氦氧组(H组,He∶O2=1∶1),每组5只.N组仅行气管切开、机械通气,其余3组采用气管内灌注稀盐酸的方法建立ALI模型,N、M组给予空气通气,O、H组给予相应气体通气.通气治疗4h后处死家兔.分别于初始(气管插管)、模型建立、通气治疗4h3个时间点记录各组家兔气道峰压、胸肺总顺应性、动脉血气变化.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肺组织的病理学改变,采用TUNEL法检测肺组织细胞凋亡率.结果:初始各组气道峰压、胸肺总顺应性、PaO2、PaCO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模型建立后,与N组比较,M、O和H组的气道峰压升高,胸肺总顺应性、PaO2下降(P<0.05),PaCO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通气4h后,H组气道峰压较M组和O组下降、胸肺总顺应性上升(P<0.05),但PaO2、PaCO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N组比较,M、O和H组的肺组织细胞凋亡指数升高(P<0.05),但M、O和H组细胞凋亡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结果提示,H组肺组织血管和(或)肺泡腔内的炎性渗出明显轻于O组.结论:氦氧机械通气能降低兔ALI模型的气道峰压,改善胸肺总顺应性,减轻肺组织的炎性渗出,但对PaO2、PaCO2及肺泡上皮细胞凋亡的改善不明显.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肺泡灌洗(BAL)对肺源性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p)的治疗作用。方法以20例血液动力学稳定、接受机械通气的ARDSp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简称常规组)与支气管肺泡灌洗组(简称BAL组),观察两组治疗前及治疗2h和4h后气道峰压(Ppeak)、气道平台压(Pplat)、平均气道压(Pmean)、肺静态顺应性(Cst)在相同呼气末正压(PEEP)条件下的变化趋势及PaO2/FiO2治疗前后的变化。结果相同PEEP条件下BAL组治疗后较治疗前Ppeak、Pplat、Pmean有显著下降(P〈0.05),Cst明显增高(P〈0.05),PaO2/FiO2有显著升高(P〈0.05),与常规治疗组比较Ppeak、Pplat、Pmean亦有显著下降(P〈0.05),PaO2/FiO2有显著升高(P〈0.001);常规治疗组Ppeak、Pplat、Pmean较治疗前增高,Cst下降,PaO2/FiO2有升高,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BAL能降低ARDSp的气道压力及肺的顺应性,从而改善肺通气功能及氧合。  相似文献   

7.
周其富 《中国内镜杂志》2012,18(10):1046-1049
目的 麻醉诱导前吸入硫酸沙丁胺醇气雾剂(万托林),观察其对腹腔镜手术呼吸力学的影响.方法 合并慢性肺阻塞疾患(COPD)的拟行腹腔镜手术的患者40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观察组:患者给予万托林200μg(2揿)后面罩吸氧;对照组:单纯面罩吸氧,30 min后开始麻醉诱导.记录监测时点的气道峰压、气道平台压、气道阻力、胸肺顺应性的变化.结果 两组患者气腹后的气道峰压、气道平台压、气道阻力高于插管后5 min,胸肺顺应性低于插管后5min,P<0.05;插管后5min、气腹后5min以及30 min的气道峰压、气道平台压、气道阻力观察组低于对照组,胸肺顺应性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 硫酸沙丁胺醇气雾剂能降低COPD患者腹腔镜手术的气道压力和气道阻力,增加胸肺顺应性,有利于术中呼吸管理,提高了麻醉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丙泊酚对肾动脉以下腹主动脉阻断所引起的肺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肾动脉以下腹主动脉瘤择期行动脉瘤切除、人造血管替换术的患者20例,ASAⅡ-Ⅲ级,随机分为对照组和丙泊酚组(n=10)。采用硬膜外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分别在腹主动脉阻断前、阻断后5min、再灌注后5min、1h及手术结束时,测定气道峰压(Ppeak)、气道平台压(Pplat)和气道平均压(Pmean),并计算肺动态顺应性(Cdyn=VT/Ppeak)和静态顺应性(Cst=VT/Pplat)。在气管插管后即刻和手术结束时抽血测血浆中SOD活力、MDA含量、LDH活力。结果:阻断后两组患者的Ppleak明显增高(P〈0.05),再灌注后虽有降低,但仍高于阻断前,其中对照组增高更为显著(P〈0.05);阻断后对照组肺顺应性明显降低,丙泊酚组虽然也有降低,但无显著差异;再灌注后4h,两组患者的肺顺应性有所恢复。与插管即刻相比,丙泊酚组血浆SOD明显增高(P〈0.05),并高于对照组的同一时点,有显著差异(P〈0.05);手术结束时,丙泊酚组血浆MDA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血浆LDH虽有所增高,并高于丙泊酚组同一时点,但无显著差异。结论:在肾动脉以下阻断腹主动脉对患者的血流液力学影响明显小于肾动脉以上阻断,阻断部位以下组织器官的缺血及再灌注仍会引起肺损伤;丙泊酚可通过抑制氧自由基的过氧化反应来减轻由主动脉阻断所造成的肺损伤。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控制性肺膨胀(SI)联合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以25例ARDS病程早期的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肺保护性通气策略确定基础通气模式,分别测定SI前、SI时,SI后10min、1h、2h、3h、4h、5h的肺气体交换、肺力学、血液动力学的变化。结果25例中,有2例因血压明显下降而退出,18例在实施SI后Sao2均有明显上升,有效率78.3%。SI时Sao2均有明显下降,但此后迅速上升,10min-1h时达到最高值,疗效可维持4h;SI能显著改善肺顺应性(Cdyn),SI后1h时平台压(Pplat)即有明显下降,气道峰压(PIP),平均气道压(Pmean)在4h时下降明显;SI时CVP明显增加,但在SI结束后很快恢复到SI前水平。25例中未有气压伤的表现。结论SI联合肺保护性通气策略能有效复张塌陷的肺泡,降低气道压力,改善肺顺应性,增加氧合,对循环系统影响小,安全有效,但具有时效性,对于原发于肺部病变所致的ARDS合并血液动力学不稳定者应用SI要慎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肺泡蛋白沉积症(PAP)患者行大容量双侧全肺灌洗过程中血流动力学和呼吸功能的变化。方法对14例行全肺灌洗术的PAP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每次灌洗液注入肺时引起血流动力学和呼吸功能抑制,表现为中心静脉压(CVP)、胸液成分(TFC)、气道峰压(Peak)、气道平台压(Plat)、气道阻力升高,HR、有创血压(MAP)、每搏输出量(SV)、潮气量(VT)、肺顺应性降低(P〈0.05或P〈0.01),灌洗液吸出后改善。随着灌洗次数增加,血流动力学和呼吸功能抑制更明显,表现为MAP、CO、SV、心肌加速指数(ACI)、SpO2、呼气末二氧化碳(PetCO2)、体温、肺顺应性降低,CVP、TFC、Peak、气道阻力增加(P〈0.05或P〈0.01),恢复双肺通气后改善。两侧肺灌洗结束后表现为代谢性酸中毒,pH、BE、HCO3、TCO2降低(P〈0.05或P〈0.01),恢复双肺通气1h后改善。结论在每次肺灌洗液注入前后,血流动力学和呼吸功能均出现周期性波动。随着灌洗次数增加,全肺大容量肺灌洗使血流动力学和呼吸功能抑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