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观察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血浆中B型钠尿肽 (BNP)、内皮素 (ET)、C 反应蛋白 (CRP)、A型钠尿肽 (ANP)水平变化 ,为治疗及预后判断提供依据。方法 应用酶联免疫法及免疫放射分析法对 4 6例AMI患者治疗前后和 30名正常对照者血浆中BNP、ET、CRP、ANP水平进行检测。结果 AMI患者血浆中BNP、ET、CRP、ANP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0 1) ,正常对照组与AMI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0 .0 0 1) ,BNP与CRP在AMI治疗前水平呈正相关 (r =0 .874 ) ,治疗后呈明显的下降趋势 (r =0 .6 5 4 ) ,AMI治疗前后ANP与ET呈正相关 ,但AMI经溶栓和相应的支持治疗后ANP基本恢复到正常水平 (P >0 .0 5 ) ,而BNP、ET、CRP水平虽然下降明显 ,但与正常组比较差异仍有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AMI患者血浆中BNP、ANP、ET、CRP水平的变化说明其参与了AMI的发生、发展 ,特别是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的形成和 (或 )破裂及血栓形成 ,其炎症因子是主要因素。因此 ,4项指标的观察分析对AMI治疗、预后判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康复治疗作为心脑血管疾病的辅助治疗手段,近年来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对于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传统理论均要求绝对卧床休息.随着康复医学的发展,康复治疗逐渐应用于AMI患者;提倡其早期活动,对病情恢复和提高生活质量起着积极的作用.本文就AMI患者的康复治疗进行了临床研究,旨在探讨康复治疗与制动对AMI患者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浆中B型钠尿肽(BNP)、内皮素(ET)、C-反应蛋白(CRP)、A型钠尿肽(ANP)水平变化,为治疗及预后判断提供依据.方法应用酶联免疫法及免疫放射分析法对46例AMI患者治疗前后和30名正常对照者血浆中BNP、ET、CRP、ANP水平进行检测.结果 AMI患者血浆中BNP、ET、CRP、ANP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01),正常对照组与AMI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01),BNP与CRP在AMI治疗前水平呈正相关(r=0.874),治疗后呈明显的下降趋势(r=0.654),AMI治疗前后ANP与ET呈正相关,但AMI经溶栓和相应的支持治疗后ANP基本恢复到正常水平(P>0.05),而BNP、ET、CRP水平虽然下降明显,但与正常组比较差异仍有显著性(P<0.05).结论 AMI患者血浆中BNP、ANP、ET、CRP水平的变化说明其参与了AMI的发生、发展,特别是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的形成和(或)破裂及血栓形成,其炎症因子是主要因素.因此,4项指标的观察分析对AMI治疗、预后判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静脉溶栓是急性心肌梗死(AMI)的重要治疗方法.既往于溶栓后常用普通肝素作抗凝治疗,但易致出血倾向.我们于1999年10月至2000年9月对冠心病监护室收治的30例AMI患者,给予重组链激酶(r-SK)并用低分子肝素(LMWH)治疗AMI,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综合康复对急性心肌梗死 (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 病人运动耐力和生存质量的影响 . 方法 112例 AMI病人随机分为综合康复治疗组 ( 治疗组 ) 传统方法治疗组 ( 对照组 ) 各 56例 , 两组分别治疗 , 8周后评估生存质量和 6 min步行试验 . 结果治疗组治疗后生存质量各项评分显著高于治疗前及对照组 ( P<0.05) . 6 min步行距离显著提高 . 结论综合康复治疗能提高 AMI病人的生存质量和运动耐力 .  相似文献   

6.
回顾分析 118例首次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中行延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 (PCI) 60例与药物治疗 5 8例住院期死亡和起病 1年内死亡、再次AMI和死亡或 /再次AMI的发生率。结果行延迟PCI术的患者与药物治疗的患者相比 ,其住院期病死率 (5 .0 %vs 13 .8% ,P <0 .0 1)、起病 1年内病死率 (3 .3 %vs 8.6% ,P <0 .0 1)、再次AMI(3 .3 %vs 6.9% ,P<0 .0 1) )及死亡或 /和再次AMI(5 .0 %vs 10 .3 % ,P <0 .0 1)的发生率均降低。延迟PCI术能改善AMI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及叶酸、维生素B12的干预效果.方法 将104例AMI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1组只给常规治疗,治疗2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叶酸和维生素B12口服;取正常人40例为对照组.治疗前和治疗14 d后测定血Hcy水平.结果治疗前AMI患者Hcy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14 d后治疗2组血Hcy水平明显降低(P<0.05),与治疗1组和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MI患者Hcy水平明显升高,叶酸和维生素B12能明显降低AMI患者Hcy水平.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血栓前体蛋白(TpP)及D-二聚体(DD)测定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早期诊断和疗效评价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51例AMI患者分别于入院后立即及行溶栓治疗后12 h、24 h测定血浆TpP和DD水平,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 AMI患者治疗前血浆TpP和DD水平高于正常对照,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MI患者溶栓治疗后,再通者TpP逐渐下降,DD在治疗前升高的基础上再度升高而后下降,未通者TpP下降不明显,DD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pP和DD不仅是AMI早期诊断的指标,而且对指导AMI溶栓治疗、预后判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内关穴注射小剂量吗啡治疗急性下壁急性肌梗死(AMI)伴胸痛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60例临床确诊的AMI伴胸痛患者分为两组.Ⅰ组43例为急性下壁AMI患者,Ⅱ组17例为其他类型AMI患者.两组均采用吗啡4 mg行双侧内关穴注射,并根据VAS评分判定镇痛效果.结果 治疗后各时段Ⅰ组轻度疼痛者(Ⅰ级)以及180 min时段无痛者(Ⅰ级)均高于Ⅱ组(P<0.05).结论 内关穴注射小剂量吗啡用于急性下壁AMI伴胸痛患者镇痛效果确切,优于其他类型AMI.  相似文献   

10.
卢瑞福 《临床荟萃》1995,10(15):715-717
在过去十年中,急性心肌梗塞(AMI)病人处理重点已由预防或治疗恶性心律失常发展到缩小梗塞范围,预防再梗塞和促进心肌愈合.1912年首先提出心肌梗塞与冠状动脉血栓有关.50年代末期,冠心病监护病房(coronary care unit CCU)开始建立.60年代直流电除颤应用于临床.1968年开展冠状动脉搭桥术(Coronary arterial bypass graftingCABG).1977年开展经皮冠状动脉内气囊成形术(Pai-cutaneous transluminal coronary balloon angioplasty PT-CA).1979年开始进行溶栓治疗.随之新的介入性治疗技术如激光冠状动脉成形术、冠状动脉内斑块璇切术及冠状动脉内金属网血管支架植入等相继开展.AMI的治疗发展很快,但是一般性的处理仍是十分重要的.AMI治疗原则是:缩小梗塞面积、预防治疗合并症、降低早期病死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