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观察脑缺血后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及神经生长因子(NGF)含量的变化,并研究葛根素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后脑内BDNF及NGF含量变化的影响及探讨其对缺血性脑损伤的神经元保护作用。方法拟用大鼠大脑中动脉线栓法(MCAO)建立缺血模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BDNF及NGF的表达。结果BDNF在MCAO后6h表达增强,1d达高峰,缺血组到3d达到对照组水平,治疗组在5d时仍有表达,到7d达到对照组水平。NGF在MCAO后1d达高峰并持续到7d,7d之后仍有少量表达,治疗组在14d仍有少量表达。结论脑缺血后神经元内BDNF和NGF的含量增多,可能有利于受损神经元的修复。葛根素可能通过促进BDNF、NGF的表达而保护神经元。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移植对脑缺洫皮质区血管形成的影响及微血管Noteh1表达的变化。方法用线栓法复制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动物模型,随机分为假手术对照组、单纯脑缺血损伤组和脑缺血后BMSC移植组。采用免疫组织荧光染色法检测各组缺血皮质区Ⅷ因子及Notch1的表达。结果(1)植入的BMSC可以趋向性迁移到脑缺血损伤区域。(2)BNSC移植组脑缺血皮质区新生徽血管密度较单纯脑缺血损伤组和假手术对照组明显增高。(3)BMSC移植组缺血皮质区多数微血管内皮细胞阳性表达Notch1,且明显多于单纯缺血组和假手术对照组。结论BMSC移植可促进脑缺血区血管新生,且可能与促进Notch1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沙土鼠脑缺血组织学变化及肿瘤坏死因子(TNF)、白介素 1(IL 1)不同时间点的变化及大黄素甲醚对TNF和IL 1 的影响,探讨大黄素甲醚防治脑缺血性损伤的可能机制。方法:80 只雄性蒙古沙土鼠随机分为缺血组及假手术对照组,缺血组又分为大黄素甲醚治疗组及安慰剂组。分别测定各组不同时间点脑组织中TNF、IL 1的含量及观察其组织学变化。结果:缺血组中TNF、IL 1表达分别于1 小时和3 小时开始显著增加,且随缺血时间延长,其表达迅速增加;而大黄素甲醚治疗组TNF和IL 1 增加不明显,组织学中其神经组织变性、坏死及血管炎性反应也明显减轻。结论:缺血脑组织中随组织变性坏死TNF、IL 1表达增加,而大黄素甲醚可减轻缺血性病理损害,这种作用可能是通过抑制TNF、IL 1的过度表达而实现的。  相似文献   

4.
背景:神经营养因子在神经系统发育和正常生理功能维持及神经损伤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对神经营养因子的研究是目前神经科学领域的热点和前沿课题之一。目的:研究脑室内注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neurotrophicfactor,BDNF)抗体阻断内源性BDNF对大鼠海马一氧化氮合酶(nitricoxidesynthase,NOS)阳性神经元数目的影响。设计:随机对照的实验研究。地点和对象:实验地点在中山大学基础医学院脑研究室。实验对象为健康雄性SD大鼠13只。干预:大鼠脑室内注射BDNF抗体一周后,采用Morris水迷宫进行行为检测。主要观察指标:观察大鼠定位航行试验和空间探索试验状况,并用NADPH-黄递酶组化染色方法观察海马NOS阳性神经元数目的变化。结果:定位航行试验:实验组大鼠平均逃避潜伏期为(33.46±2.64)s,对照组为(17.71±1.86)s,两者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意义(t=4.8733,P<0.01);空间探索试验:实验组大鼠在平台象限游泳距离百分比为(28.89±6.31)%,对照组为(41.99±7.46)%,实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t=3.3907,P<0.01);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大鼠空间学习和记忆能力明显下降。实验组大鼠海马CA1区NOS阳性神经元数目(38.37±5.23)明显少于对照组(49.53±5.74)(t=8.200,P<0.01);实验组DG区NOS阳性神经元数目(48.77±5.51)明显少于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远隔缺血后适应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将36只雄性SD大鼠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对照组(缺血再灌注损伤组)、实验1组(缺血预适应+缺血再灌注损伤组)与实验2组(远隔缺血后适应+缺血再灌注损伤组),每组各12只大鼠。在实验后3 d观察大鼠的一般状况,并测定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组织凋亡与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结果3组大鼠在建模过程中有6只因建模失败而死亡,3组建模后3 d存活大鼠的体温、体重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实验后3 d,实验1组与实验2组的脑组织凋亡指数、脑梗死面积、脑组织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和血清SOD活力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体重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1组与实验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远隔缺血后适应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脑梗死面积显著减小,其原因可能与远隔缺血后适应可抑制Caspase-3蛋白表达以及脑组织细胞凋亡,并降低SOD活性有关,而缺血预适应与远隔缺血后适应对脑缺血再灌注影响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亚低温处理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缺血侧脑组织细胞间黏附分子-1(intercellularadhesionmolecule-1,ICAM-1)的表达变化,探讨与损伤神经细胞凋亡的关系。方法采用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大脑中动脉阻塞2h,再灌注损伤12h,用原位缺口末端标记(TUNEL)法、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和斑点印迹杂交(Dotblotting)法分别检测假手术组、对照组和亚低温组缺血侧脑组织凋亡细胞百分率、ICAM-1mRNA和ICAM-1蛋白表达水平。结果对照组缺血侧脑组织ICAM-1mRNA、ICAM-1蛋白表达水平和凋亡细胞百分率明显高于假手术组;亚低温组缺血侧脑组织ICAM-1mRNA、ICAM-1蛋白表达水平和凋亡细胞百分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结论亚低温的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损伤神经细胞凋亡作用可能与其下调缺血侧脑组织ICAM-1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7.
背景:应用大鼠脑缺氧耐受实验可以认识内源性神经保护机制.目的:观察脑缺氧预处理大鼠模型的脑缺氧耐受特点.设计:随机对照动物实验.单位: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神经内科.材料:实验于2003-04/2004-04在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基础动物实验中心完成.纯系健康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 6只/组;缺血对照组,20只,预缺氧(3 h,8%O2和92%N2) 缺血组:60只,根据缺氧时间不同分为5个时相点,即30 min,1,3,5,6 h点,每个时相点12只大鼠.预缺氧组:18只,根据缺氧时间不同分为3个时相点,即1,3,5 h点,每个时相点6只大鼠(3只用于TTC染色,3只用于苏木精-伊红).方法:①缺氧预处理:在固定体积的密闭玻璃容器中,首先放入钠石灰吸收二氧化碳和氧气,然后输入8%O2和92%N2的混和气体,放入动物,3只/次.并尽量保持温度、湿度恒定.②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永久性缺血模型.③通过神经病学评分、梗死体积判定、病理标本制作、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图像分析等一系列步骤对该模型进行评价.④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主要观察指标:实验组和对照组大鼠脑梗死体积、神经病学评分及病理形态学改变.结果:预缺氧(8%O2,1,3,5 h) 缺血组神经功能评分,低于缺血对照组 (P<0.01).缺氧8% O2,30 min及6 h)组神经功能评分,与缺血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预缺氧(8%O2,1,3,5 h) 缺血组脑梗死平均体积比,低于缺血对照组,(P<0.01).缺氧 (8% O2,30 min及6 h)组平均梗死体积比为与缺血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 (P>0.05).结论:大鼠缺氧预处理,能有效减轻局灶性脑缺血所致的神经损伤,具有脑保护作用.用缺氧预处理建立的脑缺血耐受模型操作简便,稳定性好,对实验动物损伤小,是一种研究脑缺血耐受的有用工具.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脑缺血大鼠缺血侧海马BDNF、VEGF和Nestin表达的影响。方法:SD雄性成年大鼠16只,随机分为模型组、rTMS组、rTMS+生理盐水(NS)组和rTMS+H89组各4只,rTMS+NS组和rTMS+H89组分别侧脑室注射NS和H89,4组均建立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模型,除模型组外均给予7 d 20 Hz rTMS治疗,应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缺血侧海马pCREB、BDNF、VEGF和Nestin表达。结果:rTMS组pCREB、BDNF、VEGF和Nestin表达较模型组均增加(P<0.05),rTMS+H89组pCREB、BDNF、VEGF和Nestin表达较rTMS+NS组均减少(P<0.05)。结论:高频rTMS能使脑缺血后海马区BDNF、VEGF表达增加,并进一步促进Nestin表达,PKA-CREB通路的调节可能是其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BDNF)的动态变化过程及电针刺激神经干对BDNF表达的影响。方法 共选取成年健康雌性Wistar大鼠 68只 ,采用线栓法建立脑缺血再灌注动物模型 ,并随机分为对照组 (4只 )、MCAO组 (3 2只 )及神经干电针刺激组 (3 2只 )。神经干电针刺激组大鼠于再灌注后 2h ,6h ,12h ,2 4h ,2d ,3d ,7d及 14d时各进行 1次神经干电针刺激。利用原位杂交法观察上述时间点各组大鼠脑皮层BDNFmRNA表达的时程变化过程。结果 脑缺血 1h再灌注 2h ,6h ,12h ,2 4h ,2d及 3d时 ,MCAO组与对照组比较 ,前者缺血侧脑皮层BDNFmRNA阳性细胞数量显著增多 (均P <0 .0 1) ,并且于再灌 2h及再灌 2 4h时分别出现峰值 ,如再灌 2h时的BDNFmRNA含量显著高于再灌 6h及再灌 12h时的BDNFmR NA含量 ,而再灌 2 4h时的BDNFmRNA含量则显著高于其它各时间点的BDNFmRNA含量 (均P <0 .0 5 )。经电针刺激神经干后 ,大鼠在缺血再灌 2h以后的各时间点里 ,其缺血侧脑皮层BDNFmRNA阳性细胞数量均显著多于MCAO组及对照组 (均P <0 .0 5 )。结论 电针刺激缺血再灌注大鼠神经干 ,可显著增强其缺血侧脑皮质BDNFmRNA的表达 ,可能是电针刺激发挥脑保护效应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氟西汀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的变化及神经运动功能恢复情况。方法将60例缺血性脑卒中的患者随机分为氟西汀组和对照组,2组患者均同时接受物理治疗。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治疗前后BDNF的变化,并与对照组比较;用改良Barthel指数(MBI)和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评定2组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和运动功能。结果治疗3个月后,氟西汀组BDNF浓度显著高于治疗前及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MBI及FMA评分均有改善(P<0.05),且氟西汀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早期给氟西汀和物理治疗后可促进其运动功能的恢复,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这种效应可能是通过提高BDNF的浓度,促进神经元再生和对抗神经元损伤后凋亡而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