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综合疗法治疗脊髓损伤后中枢性疼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综合疗法治疗脊髓损伤后中枢性疼痛的效果。方法 对 1 1例脊髓损伤后中枢性疼痛患者采用药物 (阿米替林和卡马西平 )、心理支持及物理疗法进行治疗。用简式McGill疼痛问卷、ZUNG抑郁状态自评量表于治疗前、后对患者中枢性疼痛及抑郁状态进行评定。结果 治疗后患者疼痛的 6项参数值均有显著降低 (P <0 .0 1 ) ,抑郁评分与治疗前相比也有显著降低 (P <0 .0 1 )。结论 综合疗法治疗脊髓损伤后中枢性疼痛是切实有效的 ,并初步探讨了其作用的可能机制  相似文献   

2.
综合疗法治疗脊髓损伤后中枢性疼痛32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综合疗法对脊髓损伤后中枢性疼痛的治疗效果.方法 对32例脊髓损伤后中枢性疼痛患者采用针刺、按摩及药物进行治疗.治疗前后采用McGill疼痛问卷、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及Barthel指数(BI)进行评定.结果 治疗后患者疼痛的各项评分均有明显降低( P<0.01),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明显提高( P<0.01).结论 综合疗法治疗脊髓损伤后中枢性疼痛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3.
脊髓损伤后中枢性疼痛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枢性疼痛是脊髓损伤后常见并发症之一,致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但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可造成严重影响.脊髓本身的损伤、神经结构的破坏以及继发的病理改变都有造成中枢性疼痛的可能,其深层机制均与脊髓中枢兴奋性过高相关.基于这一理论,相应的治疗方案已经应用于临床并取得不同程度的疗效.笔者就中枢性疼痛的发生机制以及治疗措施的最新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不完全性脊髓损伤中枢性疼痛的治疗效果。方法采用耳压、生物反馈、电动按摩器和经皮神经电刺激仪相结合的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不完全性脊髓损伤中枢性疼痛患者12例,以McGill疼痛问卷(MPQ)和视觉模拟评分(VAS)于治疗前后对中枢性疼痛进行评测。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MPQ中的PRI-S、PRI-T、NWC以及VAS有明显降低(P<0.01),PRI-A、PPI最大值降低(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疗法对治疗脊髓损伤中枢性疼痛有一定的疗效。  相似文献   

5.
脊髓损伤后疼痛是脊髓损伤患者经常面临的问题之一。据报道 ,有 11%~ 94%的脊髓损伤患者发生疼痛[1] 。 1982年Donovan等[2 ] 根据脊髓原发损伤所致的疼痛以及继发性病理改变所致的疼痛将脊髓损伤后疼痛综合征分为 5种类型 :中枢性疼痛、根性或节段性疼痛、内脏性疼痛、肌肉骨骼性疼痛、精神性疼痛。 1991年 ,Davidoff等[3] 对这种分类方法加以修正 ,增加了损伤性疼痛、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和继发于压迫性单神经病的肢体疼痛。 1997年 ,Beric[4 ] 将脊髓损伤后的慢性神经性疼痛分为外周性疼痛及中枢性疼痛。其中外…  相似文献   

6.
慢性中枢性疼痛(chronic central pain,CCP)是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的顽固性合并症之一,是损伤平面以下皮肤感觉已消失区域出现的表现形式多样的慢性疼痛,SCI患者中其发生率为34%-94%^[1],且近年来呈逐年增高的趋势,由于其发生机制未明,临床限于对症处理,治疗效果很不理想,严重影响着SCI患者的生存质量。很多患者陷入抑郁、焦虑、药物成瘾,甚至自杀。成为国内外康复医学专家感到棘手的一个难题。为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难题,驱除患者的病痛,基础研究者和临床工作者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以探索其发生机制。本文对SCI的CCP的生物学领域(解剖学、生理学,生化、基因等)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方彩莲  李旭明 《中国康复》2013,28(6):464-465
目的:探讨度洛西汀对脊髓损伤(SCI)后中枢性疼痛的缓解作用.方法:30例SCI后中枢性疼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5例.2组均给予常规药物及物理因子、康复训练等综合康复治疗,观察组加用度洛西汀(奥思平)口服治疗,治疗前后采用简化McGill疼痛问卷,疼痛感觉项总分(PRI-S)、疼痛情感项总分(PRI-A)、视觉模拟定级(VAS)、现有疼痛强度(PPI)评分及Zung抑郁状态自评量表评定疗效.结果:治疗1个月后,观察组PRI-S、PRI-A、VAS、PPI及Zung抑郁状态评分均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明显下降(P<0.01,0.05);对照组仅PRI-S、PPI及Zung抑郁状态评分较治疗前下降(P<0.05),PRI-A及VAS评分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度洛西汀联合综合康复治疗能显著缓解SCI后患者的中枢性疼痛.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心理干预结合止痛药物对脊髓损伤患者中枢性疼痛的疗效。 方法选取完全性脊髓损伤后中枢性疼痛患者45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22例)、综合组(23例)。对照组患者口服阿米替林、卡马西平止痛药物,综合组患者给予心理干预结合口服止痛药物治疗。治疗前、治疗8周后,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定2组患者的心理状态、疼痛程度及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 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HAMD、VAS和MB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2组患者HAMD、VAS和MBI评分均较组内治疗前改善(P<0.05)。综合组患者HAMD[(10.6±5.8)分]、VAS[(3.3±1.6)分]较对照组低,MBI评分[(75.0±11.6)分]高于对照组[(65.1±13.7)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采用心理干预结合止痛药物治疗脊髓损伤后中枢性疼痛,可以有效减轻抑郁和中枢性疼痛症状,提高ADL能力。  相似文献   

9.
脊髓损伤后疼痛与处置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汪琴 《中国临床康复》2002,6(12):1716-1717
疼痛性感觉是脊髓损伤后截瘫和四肢瘫患所面临的一个经常性的和令人烦恼的后遗症。针对有关脊髓损伤性疼痛的分类及非中枢性疼痛。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给予脊髓损伤后中枢性疼痛患者针刺肌筋膜触发点联合疼痛康复治疗的疼痛抑制效果。方法选取76例脊髓损伤后中枢性疼痛患者随机分为对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8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疼痛康复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针刺肌筋膜触发点联合疼痛康复治疗,比较两组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疼痛评估指数(PRI)、视觉模拟评分(VAS)、现时疼痛强度评分(PPI)及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t=10.678、3.897、4.455、14.910、18.441,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2.11%)显著高于对照组(78.95%)(χ~2=4.145,P<0.05)。结论给予脊髓损伤后中枢性疼痛患者针刺肌筋膜触发点联合疼痛康复治疗,可有效减轻患者疼痛,改善其心理状态,提高总体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1.
疼痛性感觉是脊髓损伤后截瘫和四肢瘫患者所面临的一个经常性的和令人烦恼的后遗症。针对有关脊髓损伤性疼痛的分类及非中枢性疼痛。  相似文献   

12.
脊髓损伤后疼痛的处理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脊髓损伤后疼痛是脊髓损伤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一般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机械性疼痛 ,与骨折局部异常有关 ;另一种起源于脊髓本身 ,即中枢性疼痛 ,临床多发 ,在脊髓损伤患者中占 11%— 94 %。中枢性疼痛表现为损伤平面以下 (相当于感觉消失部位 )呈扩散性的感觉异常性疼痛 ,常为烧灼痛、针刺痛、麻木或跳动痛 ,一般为自发性 ,多与情绪改变有关。临床有一些患者的主诉实际上属于感觉紊乱 ,严重者可影响患者饮食、睡眠及日常生活 ,应及时处理。1疼痛的发生机制疼痛的发生机制目前尚不十分清楚 ,仍以闸门学说的创始人Melzack和Bedb…  相似文献   

13.
脊髓损伤后慢性中枢性疼痛与脊髓背角P物质关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脊髓损伤 (SCI)后慢性中枢性疼痛 (CCP)与P物质的关系。方法选取SD大鼠 2 8只 ,分为正常组 (A组 )、假手术组 (B组 ) ,以及用WADE法复制出SCI后无CCP组 (C组 )和CCP组 (D组 )。取大鼠T13 和L2 脊髓节段 ,采用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染色法结合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技术观察脊髓背角P物质 (SP)的变化。结果各组大鼠T13 和L2 节段脊髓背角SP含量比较为 :D组较C组减少 (P <0 .0 5 ) ,较A组和B组明显减少 (P <0 .0 1) ;C组较A组和B组减少 (P <0 .0 5 ) ;A组与B组无显著性差异。结论SCI后CCP大鼠脊髓背角SP可能对CCP有某种程度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一种新的实验性脊髓损伤中枢性疼痛动物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研究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中枢性疼痛(central pain,CP)的发生机制以寻找治疗的根本方法。方法:选用成年Wistar雌性大鼠30只,分为两组(X1,X2组)。用WADE法造成脊髓L2阶段的300gcm(X1)和200gcm(X2)的损伤,损伤前后分别在L1阶段记录刺激胫神经引起的体感诱发电位。于术前和术后4、8、12、16、24h、每天用Von Frey Hair等测定大鼠的对机械性轻压、轻触损伤近端躯体的痛反应阈及前足50%抬足率的阈值的变化,并观察大鼠自发痛的行为学变化。结果:两组均出现了典型的急慢性痛超敏现象(手术前后痛阈值的比较具有显著或非常显著性差异,P<0.05-0.01)和自发痛现象,其中X1组与X2组比较,严重自发痛(自噬)的发生比例更高,而且重复性好,与人类SCI的CP中以自发痛为主要痛苦的情况相一致。结论:用WADE法造成大鼠300gcm的SCI是重复性好且与人类SCI的CP最接近的SCI的CP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外周电刺激抑制脊髓损伤后中枢性疼痛的可能机制。方法 将脊髓损伤后中枢性疼痛的雄性SD大鼠24只随机分成不插入不锈钢针组(A组)、在相应穴位插入不锈钢针而不行外周电刺激(PES)组(B组)、在相应穴位插入不锈钢针行PES组(C组),每组8只,另选取正常大鼠8只作为对照组(D组)。通过机械性痛敏压力阈值(PWPT)和热痛敏潜伏期(PWL)对其伤害性刺激的痛觉过敏进行评价,同时观察其自发痛行为现象(包括自噬、搔抓等),然后,经后肢和背部标准穴位插入不锈钢针对中枢性疼痛大鼠行PES,通过免疫组化检测脊髓背角N-甲基-D-天门冬氨酸(NMDA)受体亚单位表达的变化。结果 与其他两组相比,C组大鼠中枢性疼痛得以缓解,PWPT及PWL显著增高(P〈0.01),且NR—1表达显著降低(P〈0.01),3组大鼠脊髓背角NR—1表达比正常大鼠明显增多(P〈0.01)。结论 外周电刺激对脊髓损伤后中枢性疼痛具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中枢性疼痛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13  
刘卫  李玲 《中国临床康复》2002,6(12):1707-1709
中枢性疼痛在临床上并不少见,特别是在脑卒中(丘脑卒中更常见)和脊髓损伤后,此种疼痛有时成为困扰患和医生的主要问题。回顾近年来的相关献,对中枢性疼痛的概念、可能的病理机制、临床表现特点以及治疗作一初步介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脊髓损伤后慢性中枢性疼痛(chronic central pain,CCP)与脊髓背角Ⅰ组Ⅰ型代谢性谷氨酸受体1(mGluR1)的关系.方法:选取SD大鼠28只,随机分为4组:正常组(A组)、假手术组(B组)、脊髓损伤后无CCP组(C组)和脊髓损伤后CCP组(D组).取4组大鼠T13和L2脊髓,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结合图像分析其脊髓背角mGluR1含量的变化.结果:脊髓损伤的16只大鼠中,9只出现了CCP(D组),发生率为56.25%.D组T13和L2节段脊髓背角的mGluR1含量与C组比较呈显著性增加(P<0.05),与A组和B组比较呈非常显著性增加(P<0.01);C组与A组和B组比较呈显著性增加(P<0.05).A组和B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WADE法建立的脊髓损伤后CCP大鼠模型适用于脊髓损伤后CCP发生机制的实验研究;mGluR1参与了脊髓损伤后脊髓中枢兴奋性升高的过程,与脊髓损伤后CCP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对胸腰段脊髓损伤术后出现损伤平面以下中枢性疼痛的23例患者应用药物、理疗、功能锻炼等方法治疗并进行疗效观察。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经皮电神经刺激(TENS)合并磁热振治疗对脊髓损伤(SCI)中枢性疼痛的效果。方法:将36例SCI后中枢性疼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A组)、TENS组(B组)、磁热振治疗组(C组),每组12例。观察组采用经皮电神经刺激疗法合并磁热振治疗,TENS组只采用经皮电神经刺激疗法,磁热组只采用磁热振疗法。三组均在治疗前、治疗后采用简式McGill疼痛问卷对中枢性疼痛进行评定。结果:疗程结束后,患者疼痛的6项参数值均有降低,TENS组参数值低于磁热组,但两组差异并无显著性;观察组参数值显著低于TENS组或磁热振组(P<0.01)。结论:经皮电神经刺激合并磁热振疗法对治疗SCI后中枢性疼痛优于单纯的经皮电神经刺激疗法和磁热振疗法。  相似文献   

20.
陈旧性胸腰段脊髓损伤中枢性疼痛的发生机制探讨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目的探讨脊髓损伤(spinalcordinjury,SCI)中枢痛(centralpain,CP)的机制.方法采用莫克吉尔疼痛问卷(MPQ),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和体感诱发电位(SEP)对12例陈旧性胸腰段SCI的中枢性疼痛的自发痛进行了观察,并采用以降低中枢兴奋性为主的耳压疗法、生物反馈和经皮神经电刺激/震动刺激结合的综合疗法对其进行了实验性治疗和治疗前后评测.结果①按其各自的特点将陈旧性SCI的中枢性疼痛的自发痛分为3类、2型;②发现陈旧性SCI的中枢性疼痛中自发间断痛发作时(B),持续麻木痛存在时(A)及无痛时(N),体感诱发电位(SEP)中成分波幅两两比较,B>A、B>N(P<0.01);③实验性治疗后MPQ和VAS有8项参数值呈显著性或非常显著性降低(P<0.05-0.001),其余3项及SEP中成分各参数无显著性差异;④陈旧性SCI的中枢性疼痛的自发痛与睡眠有一定关系.结论陈旧性胸腰段SCI的中枢性疼痛中的自发痛可能确与中枢兴奋性过高有一定关系,非特异性传导系统传入导致中枢觉醒水平提高可能为其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