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综合干预护理中断事件对护理安全管理的影响。[方法]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调查湖南省某家三级甲等综合医院A班中发生的护理中断事件,然后组织12名观察护士进行访谈,结合调查结果,通过召开护理管理讨论会、开展安全系列主题培训、联动干预支持小组等开展综合干预。[结果]干预后安全态度调查得分、安全管理检查得分显著提高(P0.05),护理不良事件发生例次下降近50%。[结论]护理管理者应加强对护理中断事件的关注,并采取有效举措,减少中断事件带来的负面效应,提高安全管理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减少护理不良事件,提高护理质量,保证护理安全.[方法]运用风险管理理念,建立健全科学管理体系及非惩罚性护理不良事件报告制度,加强重点环节控制,优化护理工作流程.[结果]护理不良事件上报率明显提高,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下降.[结论]在护理安全管理中实施预见性风险管理和非惩罚性不良事件报告制,实行人性化护理管理,提高了护理质量,保证了护理安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基于智慧病房护理管理系统对护理中断事件实施多角度干预的管理效果,为护理管理工作提供依据。方法2019年6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普外科成立护理中断事件管理小组,观察病区护理中断事件的发生情况,实施“5S”物品管理,优化工作流程,利用智慧化系统开发新功能,开展专题讲座和情景模拟等策略进行多角度干预管理。比较干预前(2019年5月6—19日)和干预后(2019年9月2—15日)护理中断事件的发生频率、持续时间及结局,以及患者对护士处理护理中断事件的满意度。结果干预前共观察护理班6名护士360 h,发生护理中断事件1734次;干预后共观察护理班6名护士360 h,发生护理中断事件次数为1006次。护理中断事件持续时间从干预前的(4.53±1.07)min缩短至干预后的(2.16±0.48)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6.475,P<0.01);干预后积极型结局增加,消极型事件减少;患者对护士处理护理中断事件的满意度得分从(96.55±3.41)分提高至(99.05±1.3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46,P<0.05)。结论基于智慧病房护理管理系统对护理中断事件进行多角度干预管理,可减少中断事件的发生频次,缩短持续中断时间,提高患者对护士处理护理中断事件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对护理不良事件的归因分析,寻找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薄弱环节,为护理管理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对某三甲医院2009年1月-2010年12月护理系统上报的护理不良事件进行分类统计,用归因理论对护理不良事件进行分析.[结果]护理不良事件排在前3位的依次为:给药错误20例占24.39%,管道滑脱17例占20.73%,跌倒15例占18.29%.[结论]使用归因理论对护理不良事件进行分析,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减少给药错误、管道滑脱和跌倒的发生,能有效降低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实施无惩罚上报制度对护理不良事件进行管理的效果.[方法]医院2008年提倡主动上报护理不良事件,对上报与否未建立奖惩机制;2009年执行无惩罚上报护理不良事件制度,并对上报与否建立了奖惩机制.[结果]2009年度护理不良事件上报情况较2008年度比较上报例数增加、上报时间较2008年及时、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种类明显减少.[结论]在护理不良事件管理中实施无惩罚上报制度,护理部能够获得临床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真实数据及各科室工作管理状态的信息,有利于及时反馈、整改,以杜绝类似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从而提高护理安全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6.
孙静 《全科护理》2020,18(17):2145-2147
[目的]探讨护士口服给药环节护理中断事件的发生情况,分析相关风险因素,并进行风险干预,以降低护士口服给药环节错误在护理中断事件中的发生率。[方法]对2018年3月—2018年12月某三级甲等医院临床护士口服给药环节中所发生的护理中断事件进行研究,分析风险因素(主要来源为环境、家属及病人自身等)并干预。[结果]风险干预后护士口服给药环节错误率明显降低,给药中断风险事件由风险干预前的53例下降至风险干预后的12例。[结论]通过实施风险干预,能有效预防或降低护士口服给药环节错误在护理中断事件中的发生率,提升护理质量,保证病人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新生儿病房护理中断事件的干预性管理效果,为护理管理者提供依据。方法观察西安市某大学附属医院新生儿病房2018年3月至5月20名护理人员高峰工作时间段临床工作过程中护理中断事件的发生情况,并对护理中断事件进行干预性管理。结果干预性管理后新生儿病房护理中断事件发生次数明显减少,护理中断事件持续时间明显缩短,积极型结局明显增加,消极型事件显著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结论干预性管理可以降低新生儿病房护理中断事件的发生率,减少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在临床工作中应该提倡和推广对护理中断事件的干预和管理。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干预性管理在老年内科病房护理中断事件的效果观察,为护理管理工作提供依据。方法观察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老年内科病房2018年9-11月16名护理人员高峰工作时间段临床工作中护理中断事件的发生情况,并对护理中断事件进行干预性管理,比较干预前、干预后两个时间段护理中断事件的发生频率、持续时间及结局指标等。结果干预性管理后老年内科病房护理中断事件发生率明显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护理中断事件中断持续时间明显较干预前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护理中断的积极型结局明显增加,消极型事件和不良护理事件显著减少,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干预性管理可以降低老年内科病房护理中断事件的发生频率,减少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在临床工作中值得提倡和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类别及原因,以制订有效的预防措施,减少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方法]根据北京地区医院管理考核评价标准中规定的不良事件种类对148例护理不良事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48例不良事件的发生例数依次为管路滑脱、跌倒、静脉用药错误、坠床、口服用药错误、压疮;其发生的原因依次为查对制度落实不严格、未严格执行护理操作规程、机械执行医嘱或与病人无效沟通、病人安全管理不到位、护士工作负荷和心理压力的负面影响和临床带教工作不严谨等.[结论]在临床护理工作中要鼓励护士加强责任心,遵守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护理管理者要增强主动报告意识,在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中,进行原因分析并制订防范措施,加强护理工作安全管理,提升护理服务质量和水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有效开展护理中断事件管理的改进实践, 评价其应用成效。 方法 通过团队的组建、 前期调查分析、护理中断事件干预方案的制订和实施、有效质量控制等措施,在 2 个移植外科病房开展护理中断事件管理的改进实践。 结果 干预后 2 个月护理中断事件发生频次较干预前减少;干预后消极型结局护理中断事件发生率较干预前显著下降( χ 2 =38.536 , P<0.001 )。 干预后科室护理质量和患者满意度均在全院护理单元中排名第一。 干预后护士“交班类”和“交流类”工作的时间均明显缩短;干预后护士一般自我效能感得分( 3.03±0.39 )与干预前( 2.67±0.52 )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6.210 , P<0.001 )。 结论 通过组建课题团队、结合前期数据设置干预项目、以“知 - 信 - 行”模式和 PDCA 循环等落实质量控制,创新并实践护理中断事件干预方案,可有效改善护理工作质量与结局,有利于提高护士工作效率与自我效能感。 基于护理中断事件管理改进的实践是护理质量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具有重要的临床管理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