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持续气道正压-比例压力支持通气对机械通气参数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比例压力支持 (proportional pres-sure support,PPS)模式是按患者瞬间吸气努力的大小 ,成比例地提供压力支持的同步支持通气模式。我们观察了该模式对机械通气参数的影响 ,报告如下。1 病例与方法1.1 病例 :纳入标准 :1因原发疾病需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治疗 ;2循环稳定 ,无血流动力学异常及严重心律失常 ;3意识清醒 ;4自主呼吸规律。我院综合 ICU2 0 0 0年 1月— 2 0 0 1年 3月收治符合上述标准患者 42例 ,根据病情分为 2组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合并慢性呼吸衰竭急性加重组 (慢性呼衰组 ) 2 3例 ;急性呼衰组 19例 ,其中冠心病心力…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比例压力支持模式时比例调节法与目标调节法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性呼吸衰竭急性加重患者机械通气参数调节的意义。方法 选择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性呼吸衰竭急性加重患者 75例 ,随机分为两组。采用脱逸法测定阻力和弹性回缩力 ,采用比例调节法和目标调节法分别调节呼吸机设定的流速辅助和容量辅助参数 ,以达到撤机目的。结果 两组患者测定的阻力、弹性回缩力 ,撤机时的流速辅助和容量辅助参数 ,通气时间和撤机成功率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脱逸法测定阻力和弹性回缩力操作简单。目标调节法能达到与比例调节法相同的调节目的和撤机成功率 ,但需要丰富的临床经验及加强临床监护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估压力支持通气与辅助控制通气模式在治疗呼吸衰竭病人中是否可以互换。方法 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限制性肺疾病、神经肌肉疾病最终导致呼吸衰竭系机械通气支持的30例病人,行辅助控制通气2天以上,切换成压力支持通气后6小时,然后恢复辅助控制通气。结果 压力支持通气与辅助控制通气相,显示有更高的潮气量、每分通气量、吸气时间相对比较长。吸气/呼气比值增大,心率降低。结论 在呼吸衰竭病人中压力支持通气是一种可选择的有效通气模式。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神经调节辅助通气(NAVA)对改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患者炎症及氧化应激状态的相关性,探讨NAVA模式相对于压力支持通气(PSV)模式在提高脱机成功率方面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观察研究,收集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重症监护病房(ICU) 2012年11月至2014年1月期间收治的40例进行机械通气治疗的AECOPDⅢ级患者,排除严重呼吸抑制或需要深度镇静、高位截瘫、神经肌肉病变等的患者,并根据“性别、年龄、APACHEⅡ评分、病史、PaCO2”五个因素水平按“不平衡指数最小的分配原则”随机分为PSV组和NAVA组,每组20例,比较两组脱机成功率、48 h再插管率及ICU住院天数,分别于开始通气第1天、第3天、第5天以及第7天时通过纤维支气管肺泡灌洗技术获取其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并抽取静脉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检测血清中C-反应蛋白(CRP)、血清淀粉样蛋白A (SAA)、人软骨糖蛋白-39 (YKL-40),并与纳入的25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比较;再比较两组相应时点BALF中YKL-40水平.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成组£检验或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以P <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1) NAVA组和PSV组中白细胞数、中性粒细胞比例变化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AVA组血CRP和SAA质量浓度下降的幅度明显高于PSV组(P<0.01),但两组间血YKL-40的质量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NAVA组BALF中YKL-40的质量浓度下降幅度明显高于PSV组(P<0.01); (2) NAVA组与PSV组最终脱机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NAVA组直接脱机成功率高于PSV组(P=0.046),48 h内再插管率低于PSV组(P =0.032).NAVA组患者ICU住院天数低于PSV组(P=0.031),直接脱机失败患者首次试脱机前EAdi峰值显著高于其他患者(P =0.002).结论 NAVA能缓解AECOPD患者的炎症及氧化应激反应,最终提高患者的直接脱机成功率,减少ICU住院时间,但具体能否提高最终脱机成功率还需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5.
叶媛媛  张伟  王昌峰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4,(11):1476-1477,1479
目的 观察同步间歇指令通气(SIMV)联合压力支持(PS)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临床疗效,同时探讨SIMV+ PS的临床意义。方法 将该院呼吸内科收治的COPD患者92例随机分为两组,两组患者入院后均进行感染治疗、原发病治疗、营养治疗等常规疗法;对照组(42例)在此基础上行SIMV ,观察组(50例)行SIMV+ PS。结果 两组患者呼吸频率、潮气量、每分钟通气量、吸气峰压(PIP )、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pH值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通气时间、住ICU时间及脱机时间分别为(13±9)d、(15±10)d、(60±5)h ,均明显短于对照组的(21±11)d、(22±8)d、(73±8)h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脱机成功率为92.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3.8%(P<0.05)。结论 SIMV+ PS通气模式可加速脱机,减少COPD患者对呼吸机的依赖,有利于患者疾病愈合。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不同营养比例的支持治疗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s,COPD)患者营养状况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年1—12月在湖州市中心医院治疗的60例COP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3组,即对照组、蛋白组、脂肪组,每组各20例。按不同营养比例制定相应食谱,比较各组试验前、试验后3个月、试验后6个月患者的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上臂围(mid-upper arm circumference,MAC)、上臂皮褶厚度(triceps skinfold,TSF)、上臂肌围(arm muscle circumference,AMC)、血清转铁蛋白(transferrin,TRF)、血清前白蛋白(prealbumin,PAB)等变化。结果 3组患者在试验前后各项指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后3、6个月蛋白组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脂肪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恰当的营养支持治疗能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适当提高蛋白质比例对COPD患者各项营养指标的提高更为有效。有效的饮食管理是确保营养支持治疗效果的必要手段。  相似文献   

7.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机械通气患者肠内营养支持的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机械通气患者肠内营养支持的作用及护理。方法:46例患者分为两组,实验组予肠内营养4周,对照组给予一定的糖、脂肪、氨基酸进行常规输注、每周2次测定所有病人的血清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B),转铁蛋白(TFN),IgA,IgG,IgM及一次脱机成功率。结果:治疗2周末,实验组PAB,TFN及IgA,IgG,IgM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4周末,实验组所有指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肠内营养是COPD机械通气患者的一项重要治疗措施,良好细致的护理是保证其成功实施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9.
目的:探讨无创辅助通气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中的应用及临床效果。方法:对17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采用无创辅助通气治疗,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心理护理、选择合适的面罩、保持呼吸道通畅、饮食指导和并发症护理,比较本组患者使用无创辅助通气前后PaO2、PaCO2、pH值和SpO2变化。结果:本组患者均能耐受无创辅助通气,使用后PaO2、PaCO2、pH值和SpO2明显优于使用前(P<0.05)。结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使用无创辅助通气,经积极心理护理、选择的合适面罩、保持呼吸道通畅、饮食指导和并发症护理,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0.
11.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的肺保护性通气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研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进行小潮气量机械通气的肺保护效果。方法 35例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分为小潮气量组(17例)和常规潮气量通气组(18例),观察两组患者机械通气后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的变化,机械通气期间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的情况,机械通气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及最终预后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在存活率方面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小潮气量组机械通气后BALF中TNF—α、IL-6、IL-8的水平明显低于常规通气组;小潮气量组气压伤发生率、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也明显少于常规通气组。结论 对于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选用小潮气量进行机械通气,可以减轻机械牵拉诱发的细胞因子释放,减轻机械通气相关性肺损伤,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和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2.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机械通气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是具有气流阻塞特征的慢性支气管炎和 (或 )肺气肿。气流阻塞进行性发展 ,但部分有可逆性 ,可伴有气道高反应性。所有病理生理的异常均缘于气道阻力增加 ,从而导致流速受限、气体陷闭。严重COPD患者过度通气使横膈平坦 ,横膈与胸壁接合区减少 ,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患者行机械通气治疗时应用还原型谷胱甘肽的疗效。方法:47例COPD合并呼吸衰竭行机械通气治疗的患者分为对照组(n=25)和治疗组(n=22)。对照组给予抗感染、化痰、平喘、营养支持;治疗组除予上述治疗外,还从上机第1天始每天同时给予静脉滴注还原型谷胱甘肽注射液(1.8g/d),至顺利撤机或病死,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动脉血气变化,观察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住重症监护病房(ICU)时间和存活率。结果:2组治疗前后的动脉血气结果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组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住ICU时间显著少于对照组;2组患者的存活率无显著差异。结论:对进行机械通气的COPD患者应用还原型谷胱甘肽能缩短机械通气时间、缩短住院时间、缩短住ICU的时间。  相似文献   

14.
研究选择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吸衰竭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采取有创人工气道机械通气(ETMV)治疗,观察组采用无创面罩机械通气(FMMV)治疗,回顾相关临床资料。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呼吸频率、PaCO2水平、PaO2水平、SpO2水平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把握临床指征,采用无创机械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可显著改善临床症状,促进疾病康复。  相似文献   

15.
观察18例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所致呼吸衰竭患者经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治疗过程中的护理体会,强调了机械通气治疗期间加强心理护理、吸痰、插管的护理,以及生命体征观察的重要性。对机械通气患者治疗期间的护理及疗效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两种不同呼吸机通气模式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伴呼吸衰竭患者的影响。方法 85例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分为2组,观察组(n=41)患者采用适用性支持通气模式(ASV),对照组(n=44)患者采用压力支持通气模式(PSV)和同步间歇指令通气模式(SIMV)。结果 2组患者HR、呼吸频率、MAP、pH、SpO_2、p(O_2)、p(CO_2)及p(A-a)O_2指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MRV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潮气量(VT)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患者吸气流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呼吸比、气道闭合压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相比SIMV+PSV模式,ASV通气模式可以维持COPD伴呼衰患者自主呼吸功能。  相似文献   

17.
<正>世界卫生组织预计,至2020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将成为全球范围内继心脑血管病之后的第三大死因,居世界疾病经济负担第5位[1]。COPD患病率居高不下,有逐渐增高的趋势,且作为一种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其漫长的病程对患者的学习、工作、生活都造成不良影响。有研究[2]表明,社会支持通过缓解患者压力和直接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及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18.
19.
20.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患者呼吸衰竭时初始采用压力调节容量控制通气(PRVC)治疗的疗效。方法将10例并发呼吸衰竭需行机械通气治疗的AECOPD患者分为试验组5例以PRVC进行治疗,对照组5例以容量控制(VC)的辅助/控制通气(A/C)治疗,分别于机械通气治疗1、2、4小时观察两组pH、PaO2、PaCO2的变化。结果试验组pH、PaO2、PaCO2的改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AECOPD患者呼吸衰竭行机械通气治疗时初始采用PRVC模式.疗效不及VC(A/C)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