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17):3228-3229
探讨股骨骨折围手术期患者输血及凝血功能等相关指标检测的价值。选择于我院进行手术治疗的100例股骨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手术未进行输血,观察组手术予以输血,比较两组患者凝血功能指标、血常规指标变化及并发症。术前两组患者凝血及血常规指标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PT、APTT明显延长,Fg、PLT均显著下降,差异显著(P<0.05);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临床应加强完善股骨骨折围手术期凝血功能及血常规等指标的检测,以制定相应的输血方案,预约合理的输血基数,真正达到在确保手术成功的基础上减少患者输血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严重创伤患者大量输血前后凝血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g)、血小板(PLT)、红细胞压积(HCT)、红血球(RBC)、血红蛋白浓度(HGB)]、血清钠离子(Na~+)、钙离子(Ca~(2+))表达水平及其与不良反应发生率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9年3月我院严重创伤需大量输血患者112例作为研究对象,对比其输血前后凝血指标、血清Na~+、Ca~(2+)表达水平,并根据输血过程中是否出现不良反应分为A组(存在输血不良反应,n=42)、B组(未见输血不良反应,n=70),对比两组输血前后凝血指标、血清Na~+、Ca~(2+)表达水平,分析上述指标与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关性。结果 112例患者输血后Fg、PLT、Na~+、Ca~(2+)较输血前明显下降,APTT、TT、PT、HCT、RBC、HGB较输血前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12例严重创伤患者中,共42例出现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7.50%(42/112),A组输血后Fg、PLT、Na~+、Ca~(2+)较对照组低,APTT、TT、PT、HCT、RBC、HGB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严重创伤患者大量输血后Fg、PLT、Na~+、Ca~(2+)与不良反应发生率呈负相关(P0.05);APTT、TT、PT、HCT、RBC、HGB与不良反应发生率呈正相关(P0.05)。结论凝血指标及血清Na~+、Ca~(2+)表达水平与严重创伤患者大量输血患者不良反应发生风险关系密切,临床可通过监测上述指标水平变化积极采取相应对策,以减少或预防输血不良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血栓弹力图(TEG)在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抗凝治疗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4年7月—2016年7月实施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7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9例,给予对照组患者术后常规抗凝治疗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应用TEG,比较2组患者手术前后血红蛋白(HGB)、红细胞压积(HCT)、血小板计数(PLT)等血常规指标以及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BG)、D-二聚体(D-D)等凝血指标水平,比较2组术后抗凝治疗护理中血栓、出血发生率。结果 2组患者手术即刻、术后3 d的HGB、HCT、PLT水平较术前均显著降低(P0.05);术后3 d以及术后7 d观察组HGB、HCT、PLT水平较对照组显著较高(P0.05);2组患者手术即刻、术后3 d PT、APTT、FBG、D-D水平较术前显著较高(P0.05);观察组术后3 d、术后7 d的PT、APTT、FBG、D-D水平较对照组显著较低(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抗凝护理过程中血栓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抗凝治疗护理中,应用TEG能帮助临床有效判断抗凝药物使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心脏手术患者围手术期输血前后凝血功能指标变化的监测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将我院于2017年2月-2018年3月收治的进行心脏手术的患者51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常规凝血试验及血栓弹力图(TEG)对其凝血功能指标进行监测,观察凝血功能指标对术中输血情况及术后并发症的影响。结果术前患者凝血指标及血小板计数均正常,与术前相比,输血前上述指标出现异常,其中血小板(PLT)、纤维蛋白原(Fg)、凝固角(α角)、最大振幅(MA)值均明显降低(P<0.05),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时间反应时间(R值)、血液凝固时间(K值)均明显升高(P<0.05);与输血前相比,输血后上述指标有所改善,其中PLT、Fg、α角、MA值均明显增高(P<0.05),PT、TT、APTT、R值、K值均明显降低(P<0.05);术中血浆输注量与R值呈显著正相关(r=0.324,P=0.008);血小板输注量与PLT、MA均呈显著负相关(r=-0.699,-0.877,P=0.001,0.000),且与PLT的相关性显著低于与MA的相关性;冷沉淀输注量与APTT、K值呈显著正相关(r=0.324,0.412,P=0.011,0.003),与PLT、α角、MA值呈负相关(r=-0.314,-0.355,-0.385,P=0.012,0.008,0.005),且与K值、α角、MA值的相关性显著高于与APTT、PLT的相关性;术后有并发症的患者凝血功能指标PLT、FIB、α角、MA值均明显低于术后无并发症的患者(P<0.05),PT、TT、APTT、R值、K值均明显高于术后无并发症的患者(P<0.05)。结论监测心脏手术患者凝血功能指标不仅可指导术中成分输血,还可有效预测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降低术后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20):3932-3933
研究严重创伤患者大量输血后凝血功能变化情况。选取我院严重创伤患者84例,根据输血量多少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为需少量输血患者(输血量自身血容量的1倍),观察组为需大量输血患者(输血量≥自身血容量的1~1.5倍),对比两组输血前、输血后1d与5d血小板计数(PL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及凝血酶原时间(PT)。输血后1d观察组TT、APTT、PT均有显著增加,PLT、FIB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后5d观察组TT、APTT、PT、PLT、FIB基本恢复至输血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大量输血对严重创伤患者凝血功能影响较大,为避免患者出现凝血功能障碍,应严密监测凝血功能各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自体血液回输对脑外伤患者的凝血功能、炎症因子水平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85例脑外伤患者进行自体血液回输,同期30例异体输血者作为对照组。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输血量、围手术期红细胞比容和凝血酶原时间、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自体血液回输总量为36 338mL,平均(427.5±28.3)mL,异体血液输血总量8 747 mL,平均(102.9±12.7)mL,回输自体血液占输血总量的80.6%。其中61例患者仅回输自体血液,未输异体血液,占71.8%。对照组输入异体血液总量15 918mL,平均(530.6±22.8)mL,观察组患者输入库存血量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与术前比较,对照组的血小板(PLT)和血浆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在术后3d开始显著升高(P0.05),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在术后3d开始显著降低(P0.05),凝血酶原时间(PT)和凝血酶时间(TT)在术后7d才显著降低(P0.05);观察组患者的PLT和FIB水平在术后1d开始显著升高(P0.05),PT、APTT和TT在术后1d开始显著降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在治疗后各时相点的PLT和FIB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PT、APTT和TT均明显降低(P0.05)。术后观察组患者的促炎症因子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抗炎因子水平和免疫功能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2.4%(2/85),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6.7%(5/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体血液回输在脑外伤患者手术中具有迅速、及时、安全的优点,有助于节约用血,减轻创伤和输血对凝血功能、免疫功能的影响,降低输血并发症和术后感染的风险,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栓弹力图(TEG)对颅脑损伤患者围术期凝血功能的评估作用,以及对成分输血的指导作用。方法选取2015年7月至2019年9月在该院接受治疗的65例颅脑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32例和观察组33例。对照组患者给予传统凝血功能检查,根据检查结果指导成分输血;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行TEG检测凝血功能,根据TEG检查结果指导成分输血。比较观察组患者输血前后凝血功能指标变化情况、两组血液制品用量,手术情况相关指标和预后指标。分析TEG指标与凝血功能指标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入院时(T0)、手术前(T1)、术中输血后(T2)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血小板计数(PLT)、血细胞比容(HCT)、凝血反应时间(R值)、凝血形成时间(K值)、血栓最大振幅(MA值)、凝固角(α角)、血凝块溶解速率(Ly30)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R值、K值与APTT、TT呈正相关,与PT、HCT呈负相关(P0.05);α角、Ly30与APTT、TT呈负相关,与PT、HCT、PLT呈正相关(P0.05);MA值与PLT呈正相关(P0.05)。两组手术情况相关指标和各时间点常规凝血功能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红细胞悬液、血浆用量明显少于对照组,冷沉淀和血小板用量明显多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预后好转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TEG指标能够有效反映颅脑损伤患者的凝血功能,其与常规凝血功能指标具有相关性,二者各具优势。在颅脑损伤患者围术期采用TEG指导成分输血对促进临床合理用血有重要意义,但仍需结合患者其他实验室指标和临床情况综合考虑。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凝血功能监测对重症患者病情及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 150例重症患者依据入院24h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II)分为12分组、12~25分组、25分组,以同期健康体检正常人员为对照组。同时依据预后将患者分为存活组与死亡组,测定比较各组凝血功能指标。多因素行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APACHEII评分12分、12~25分、25分三组凝血酶原时间(PT)比对照组均显著延长,D-二聚体(D-D)水平显著高,血小板计数(PLT)显著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PACHEII评分三组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g)、D-D、PL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存活组PT、TT、APTT、D-D水平均显著低于死亡组,Fg、PLT均显著高于死亡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D-D是导致重症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子。结论重症患者多出现凝血功能紊乱现象,APTT、PT等部分凝血指标对重症患者病情判断有重要价值,D-D是重症患者死亡独立危险因子。  相似文献   

9.
刘力铭 《检验医学与临床》2021,18(9):1254-1256,1261
目的观察悬浮红细胞及血浆输注对大量输血手术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2月至2020年5月该院大量输血手术患者63例,输注悬浮红细胞的31例患者为对照组,输注悬浮红细胞及血浆的32例患者为联合组。比较两组输注前后凝血功能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液流变学指标[血小板计数(PLT)、血红蛋白(Hb)、血细胞比容(HCT)],以及住院时间、凝血功能障碍发生率。结果联合组输注后24、72 h PT、APTT、TT短于对照组,FIB、PLT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输注前,输注后24、72 h HCT、Hb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住院时间、凝血功能障碍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悬浮红细胞及血浆输注对大量输血手术患者凝血功能、PLT的影响较小,有助于预防凝血功能障碍的发生,促进预后改善。  相似文献   

10.
大黄对脓毒症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大黄对脓毒症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将30例无凝血功能障碍的脓毒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15例给予常规综合治疗,治疗组15例加用大黄10 g鼻饲。分别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1、3和7 d的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BG)和血小板(PLT)计数。结果:两组治疗后PT、TT、APTT均延长,FBG和PLT下降。治疗组治疗后第7日PT、TT、APTT均显著升高,FBG和PLT均显著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均<0.05)。结论:大黄对脓毒症患者的凝血功能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自体血回输对儿童脊柱侧弯术中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 198例采用自体血回输技术的脊柱侧弯患儿,根据回输血量占循环血容量的比例分为3组,A组:回输血量小于循环血容量的10%,B组:回输血量占循环血容量的10%~50%,C组:回输血量大于循环血容量的50%。分别检测手术前,回输前后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血小板计数(PLT)、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含量(FIB)。结果 A组回输后Hb和HCT比回输前提高(P0.05),PLT和凝血功能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回输后Hb和HCT较回输前上升,PT、APTT延长,FIB降低(P0.05)。C组回输后较回输前PLT和凝血功能减退更明显(P0.05),回输后Hb、HCT较回输前有明显提高(P0.05)。结论儿童脊柱侧弯术中回输自体血有利于减少患儿失血量和异体血输注。对于大量失血患儿,术中需监测患儿凝血功能,及时补充新鲜血浆、血小板或其他凝血因子。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老年人腹部手术中保温对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全麻开腹手术患者60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的分级标准Ⅰ~Ⅱ级),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保温组(Ⅰ组)和对照组(Ⅱ组).对照组行常规护理,术中仅输液用水温浴箱加温至37℃,未采取其他保温措施;保温组术中注意保温,室内温度维持在23℃~28℃,使用warmTouchTM充气式保温装置及电子液体加温仪,冲洗液用水温浴箱加温至37℃.观察体温、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激活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计数(PLT)的变化.结果 Ⅱ组手术后体温明显低于手术前(P<0.05).Ⅱ组术后各时点与T0相比PT、APTT明显延长,FIB和PLT显著降低(P<0.05);Ⅱ组与Ⅰ组各时点相比PT、APTT明显延长,FIB和PLT显著降低(P<0.05).结论 老年人腹部手术中保温能维持机体凝血功能稳定,心脏事件发生率较低.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病毒灭活冷沉淀在肝硬化大鼠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只健康大鼠为健康对照组,20只肝硬化大鼠为实验组,两组均输入10ml病毒灭活冷沉淀,24h后剪各组存活大鼠尾尖取血2ml,测定血清中Fg和PT、TT、APTT含量。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实验组Fg显著降低,PT、TT、APTT显著升高(P0.05);对照组输入前后未见明显差异(P0.05),实验组输入后凝血结果较输入前得到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病毒灭活冷沉淀对肝硬化大鼠有良好的纠正凝血功能效果,为病毒灭活冷沉淀的临床推广应用提供理论基础和实验室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输血对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围手术期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8月至2015年12月期间在本院心胸外科和新生儿科住院治疗的先天性心脏病患者180例。根据手术完成后的输血量分组,设对照组139例(输血量800ml)和实验组41例(输血量800ml);比较两组患者输血前后的凝血功能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血小板计数(PLT)及纤维蛋白原(FIB)。并结合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患者术前的凝血功能指标均正常,但术中输血后上述各项指标的凝血时间明显增加,PLT计数有所降低,FIB值有所提高,较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将两组检测指标的差值进行比较,实验组患者的差值较对照组患者的差值明显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输血影响了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围手术期的凝血功能变化,输血量大可加重先天性心脏病患者的凝血障碍。  相似文献   

15.
骨折患者手术前凝血功能检测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讨并检测与分折骨折患者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g)检测的临床意义.对236例骨折患者(实验组)与220例普通患者(对照组)的凝血功能进行比较分析.实验组与对照组的PT、APTT、Fg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组的APTT、PT和Fg值高于对照组.而TT值两组差异显著.在手术前及手术过程中,及时监测各项凝血指标对预测和治疗骨折患者异常出血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老年严重创伤患者大量输血时动态监测凝血指标的价值。方法选自该院于2015年1月至2017年9月收治的老年严重创伤患者107例,按照输血要求分为大量输血组56例与一般输血组51例。两组患者均于入院后采用常规治疗,大量输血组给予患者大量输血,一般输血组给予患者一般输血。比较两组输血前、输血1d和输血3d凝血功能指标和电解质变化,及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发生和致死情况。结果大量输血组输血1d和3d患者血小板(PLT)、血浆纤维蛋白原(Fib)下降而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凝血酶时间(TT)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一般输血组输血1d和3d患者PLT、Fib、PT、APTT和TT水平变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大量输血组输血1d和3d患者PLT、Fib低于一般输血组,而PT、APTT和TT高于一般输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输血1d患者K~+、Na~+变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输血3d患者K~+水平升高而Na~+水平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量输血组输血3d患者K~+水平高于一般输血组而Na~+水平低于一般输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量输血组MODS发生率高于一般输血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量输血组病死率高于一般输血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严重创伤患者大量输血可恢复血容量,但会造成凝血功能异常,故而大量输血时动态监测凝血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黎昌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4,(24):5700-5701
对进行肝移植术的患者应用不同的人工胶体,观察其对肝移植术后凝血功能的影响。将进行肝移植术的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聚明胶肽,观察组给予6%羟乙基淀粉130/0.4。对比观察两组术前及术毕的APTT、PT、TT、FIB及PLT等凝血功能。与手术前比较,两组凝血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变化,PT、APTT、TT延长,FIB和PLT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治疗后两组凝血指标之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凝血指标的变化均在正常范围。对肝移植术患者应用聚明胶肽与6%羟乙基淀粉130/0.4进行血液稀释,均可不同程度地影响凝血功能,安全可靠,推荐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围手术期应用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rhEPO)对髋关节置换患者血小板参数、血红蛋白水平和康复进程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4月至2017年3月我科初次行髋关节置换术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围术期皮下注射rhEPO,对照组给予等量0.9%氯化钠注射液,记录两组围手术期指标,测定两组手术前后红细胞比容(HCT)、血小板计数(PLT)、血红蛋白(Hb)、C反应蛋白(CRP)、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比较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术中、术后输血量少于对照组,术后拆线时间、负重锻炼时间、24 h APTT、PT短于对照组,术后24 h HCT、Hb、FIB高于对照组,血PLT、CRP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围手术期应用rhEPO可改善髋关节置换术患者PLT、Hb水平及凝血功能,同时缩短康复进程,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凝血四项及D-二聚体(D-D)、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在急性创伤大量输血患者中的变化情况。方法选取2017年2月至2018年1月某院收治的需输血治疗的94例创伤性患者,根据输血量进行分组,其中48例需大量输血患者作为观察组,46例需少量输血患者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凝血四项、D-D及FDP水平。结果输血前,两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D-D及FDP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输血前后APTT、PT、TT、FIB、D-D及FDP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后1 d,观察组APTT、PT、TT、D-D及FDP均较输血前及对照组高,FIB较输血前及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后5 d,观察组APTT、PT、TT、D-D、FDP较输血后1 d降低,FIB较输血后1 d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后5 d,观察组APTT、PT、TT、FIB、D-D及FDP与输血前及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创伤大量输血可能导致患者凝血四项、D-D及FDP改变,可能造成患者凝血功能紊乱,输血过程中应及时监测患者的凝血状态,避免引发相关并发症,提升大量输血救治成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新生窒息患儿早期凝血功能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新生儿科收治的新生窒息患儿临床资料,将患儿分为足月重度窒息组、足月轻度窒息组、早产重度窒息组、早产轻度窒息组同时选取无窒息缺氧新生儿为对照组,分析每组新生儿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D-D二聚体(D-D)及血小板(PLT),并进行比较。结果足月窒息患儿与对照组比PT、Fg、APTT无显著性差异(P0.05),随着窒息程度的增加D-D显著升高(P0.05),而PLT显著降低(P0.05);APTT在轻度及重度窒息早产患儿中较足月患儿显著升高(P0.05),PT在重度窒息的早产患儿中较足月患儿显著升高(P0.05),Fg、PLT在轻度及重度窒息早产患儿中较足月患儿均显著降低(P0.05),D-D仅在重度窒息的早产患儿中较足月儿显著升高(P0.05)。结论新生窒息患儿存在高凝和纤溶亢进状态,监测凝血功能对降低因窒息导致的多器官功能损害的发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