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康复训练与低频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偏瘫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脑卒中首次发病患者50例,均经CT和/MRI证实,符合全国第四次脑血管会议诊断标准,男33例,女17例;年龄45—70岁;病程1—5d,脑梗死28例,脑出血22例;均伴有偏瘫。50例患者随机分为电刺激组及对照组各25例,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2组均给予脱水、降颅压、营养神经细胞、脑代谢促进剂等常规治疗,并确保卧床期的良肢位摆放,当患者病情稳定即对肢体进行按摩、被动运动及Bobath技术训练。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四通道功能性电刺激(FES)联合电针拮抗肌治疗脑卒中后痉挛型足下垂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90例脑卒中后痉挛型足下垂患者分为对照组、电刺激组及观察组,每组30例。3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电刺激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四通道FES治疗,观察组则给予四通道FES及电针拮抗肌治疗。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对...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功能性电刺激(FES)与踝足矫形器(AFO)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功能的疗效对比。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36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FES组及AFO组,每组18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及康复干预。FES组患者在上述基础上采用步态训练矫正仪电刺激偏瘫侧下肢腓总神经及胫前肌,每天治疗30min,每周治疗5d,共持续治疗4周。AFO组患者则在上述常规治疗基础上通过佩戴固定式踝足矫形器进行步行训练,每天治疗30min,每周治疗5d,共持续治疗4周。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10m最快步行速度测试(10MWT)、“起立-行走”计时测试(TUGT)、Holden步行功能评分(FAC)、踝趾屈肌肌张力评估及Brunnstrom运动功能分期对2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 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10MWT、FAC、TUGT、踝趾屈肌肌张力、Brunnstrom运动功能分期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rt;0.05)。分别经治疗4周后,发现2组患者10MWT、TUGT、FAC评分、Brunnstrom运动功能分期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进一步分析发现,治疗后FES组患者10MWT[(0.84±0.46)m/s]、FAC评分[(3.50±0.65)分]、Brunnstrom运动功能分期均显著优于AFO组,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TUGT、踝趾屈肌肌张力组间差异仍无统计学意义(P&rt;0.05)。 结论FES与AFO治疗均能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功能恢复,并且FES较AFO能更显著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4.
黄肖群  肖文武  覃东 《中国康复》2018,33(4):311-313
目的:探讨功能性电刺激(FES)联合踝足矫形器(AFO)治疗脑卒中下肢运动功能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脑卒中患者7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1组和观察2组各24例,3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观察1组给予AFO治疗,观察2组在AFO治疗的同时予以FES治疗。治疗前后给予下肢Brunnstrom分期(RSB)、下肢FuglMeyer运动评分(FMA)、Holden步行功能(FAC)及10m步行能力测试(10mWT)评定。结果:治疗4周后,3组患者的FMA、FAC及RSB评分较治疗前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均P0.05);且观察2组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2组的FMA评分更高于观察1组(P0.05),FAC及RSB评分,观察2组与观察1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3组患者的10mWT时间均较治疗前明显缩短(均P0.05),且观察1组和观察2组较对照组下降更明显(均P0.05),观察2组更低于观察1组(P0.05)。结论:常规康复治疗可有效改善卒中下肢运动功能,踝足矫形器的治疗作用值得肯定,联合功能性电刺激治疗作用更加明显,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功能性电刺激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目的:研究功能性电刺激(FES)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116例急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58例,均在常规处理基础上进行早期康复治疗,观察组同时配合FES。结果:上肢运动功能Fugl-Meye,评分,2组治疗后均有显著提高;但观察组更优于对照组,且无继发损害发生。结论:早期康复治疗结合FES对促进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恢复、预防继发损害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功能性电刺激在脑卒中偏瘫中的康复作用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10  
高玲  钱开林 《中国临床康复》2003,7(16):2380-2380
对早期的脑卒中偏瘫患进行针对性康复治疗,观察这类患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的改善情况,并对结果加以分析,有针对性的康复训练对偏瘫患运动及ADL能力的恢复均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功能性电刺激同步踝足矫形器步态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步态时-空参数和关节角度参数的影响。 方法 将符合入选标准的脑卒中患者3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10)、支具组(n=10)和联合组(n=12)。3组患者均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和常规康复训练,对照组在此基础上增加步态训练,支具组则增加佩戴AFO行步态训练,联合组在常规药物和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增加FES治疗,且在FES治疗的同时佩戴AFO行步态训练。3组患者均接受为期4周的治疗,并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治疗后)采用下肢Fugl-Meyer评定量表(FMA-LE)、下肢Brunnstrom运动恢复分期量表(BRL)、步行功能评定表(FAC)对其下肢运动功能和步行能力进行评估,同时使用三维步态分析仪获取3组患者步态参数,比较其治疗前、后偏瘫步态的变化。 结果 治疗4周后,3组患者的FMA-LE、FAC、BRL评分、时-空参数和各关节最大屈曲角度较组内治疗前均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合组患者的FMA-LE评分[(28.42±1.38)分]、FAC评分[(4.33±0.49)分]、BRL评分[(5.41±0.67)分]、步频[(79.58±19.08)步/min]、步速[(56.97±19.08)cm/s]、步幅[(77.33±15.20)cm]、步行周期[(1.42±0.29)s]、双支撑相[(34.00±5.39)%]以及髋、膝、踝关节最大屈曲角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和支具组治疗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功能性电刺激的同时行踝足矫形器步态训练可显著改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下肢运动和步行功能,增加其关节活动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多通道功能性电刺激(FES)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的影响。 方法 将3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电刺激A组和电刺激B组,每组10例。3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和药物治疗,电刺激A组每日进行15 min常规康复治疗和15 min多通道FES治疗,共计30 min,每日1次;电刺激B组在电刺激A组基础上,增加FES治疗时间至30 min,每日1次。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治疗后),采用Fugl-Meyer量表(FMA)下肢部分、起立-行走测试(TUGT)、10米最大步行速度测试(10 mMWS)、功能性步行分级(FAC)、Barthel指数(BI)进行评定。 结果 治疗前,3组患者TUGT、10 mMWS、FMA、FAC、B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组患者TUGT、10 mMWS、FMA、FAC、BI均较组内治疗前改善(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电刺激A组和电刺激B组TUGT、10 mMWS、FMA、FAC、BI较为优异(P<0.05),且电刺激B组TUGT[(18.01±6.16)s]、10 mMWS[(0.83±0.14)m/s]、FMA[(24.57±2.59)分]、FAC[(4.37±0.43)级]、BI[(71.50±9.14)分]优于电刺激A组(P<0.05)。 结论 增加多通道FES治疗时间可以明显改善脑卒中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和探讨不同次数的功能性电刺激(FES)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的影响。 方法选择符合入组标准的45例脑卒中偏瘫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强化刺激组、常规刺激组和对照组,每组15例。3组患者均行相同的常规药物治疗及康复训练,在此基础上,强化刺激组联合FES治疗,每次20min,每日2次FES治疗;常规刺激组亦联合FES治疗,每次20min,但每日仅1次FES治疗;对照组只接受常规步行康复训练,每次20min,每日1次步行康复训练。全部患者均治疗2周。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2周后(治疗后),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MAS)评分对3组患者的患侧踝关节跖屈肌的肌张力进行评定,并分别对患者的“起立-行走”计时测试(TUGT)、10m最大步行速度(10mMWS)、6min步行距离(6MWT)、Holden步行能力分级等指标进行测量和综合评估。 结果①治疗前,3组患者的上述各项指标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rt;0.05);②治疗后,3组患者的Holden步行能力分级、TUGT、10mMWS和6MWT均较组内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5);但常规刺激组和对照组的踝跖屈肌肌张力MAS评分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而强化刺激组踝跖屈肌肌张力MAS评分[(1.37±0.43)分]较组内治疗前[(1.63±0.43)分]明显下降(P<0.05);强化刺激组的10mMWS[(0.74±0.35)m/s]、6MWT[(198.88±68.41)m]较常规刺激组和对照组明显提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刺激组的10mMWS[(0.58±0.41)m/s]、6MWT[(181.31±87.08)m]较同时间点对照组[(0.48±0.25)m/s、(140.33±79.69)m]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3组患者治疗后的TUGT、Holden步行能力分级、踝跖屈肌肌张力MAS评分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rt;0.05)。 结论每日增加1次的FES治疗可以更好地促进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0.
徐梅  汪敏  王娟 《中国康复》2019,34(11):590-592
目的:研究基于行走模式的功能性电刺激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功能的即刻影响,探讨其在步态纠错式训练中的作用。方法:将2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用P WALK平板压力测试系统分别在未佩戴基于行走模式的功能性电刺激(FES)和佩戴FES时采集患者的步态运动学时空参数,参数指标包括:步态周期、患侧预承重期、患侧单支撑期、患侧摆动前期及患侧摆动期。结果:佩戴FES时,患者步态周期、患侧预承重期及患侧摆动前期较未佩戴FES时均明显减少(均P<0.05),患侧单支撑期及患侧摆动期较未佩戴FES时均明显增加(均P<0.05),且佩戴FES时患侧各参数指标占步态周期的比例均不同程度趋于正常。结论:基于行走模式的功能性电刺激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步态有即刻影响,可以纠正偏瘫患者错误的行走模式,基本达到无错式运动再学习。  相似文献   

11.
王桂丽  贾杰 《中国康复》2016,31(6):434-437
目的:观察动作反馈的功能性电刺激(FES)对脑卒中足下垂合并足内翻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和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脑卒中足下垂合并足内翻患者3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7例,2组均进行基础康复治疗,观察组另行功能电刺激下20min步行训练,对照组行相同时间的常规步行训练。在康复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采用Fug1-Meyer量表下肢部分(FMA-LE)、起立-行走计时测试(TUGT)、徒手肌力测试(MMT)和改良Ashworth量表(MAS)对两组患者进行功能评估;观察组另记录步态不对称指数(GAI)和非偏瘫侧摆动时间变异(STV)。结果:治疗4周后,观察组患者FMA-LE、TUGT、MMT、MAS、GAI和STV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5),对照组TUGT及MMT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其余各评分治疗前后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组间比较,观察组FMA-LE、TUGT和MAS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但MMT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动作反馈功能性电刺激能显著改善脑卒中足下垂合并足内翻患者的运动功能和步行能力,并能提高踝背屈肌力、缓解踝关节相关肌群痉挛。  相似文献   

12.
宋达  施加加  裴海荣  王平 《中国康复》2017,32(2):106-108
目的:观察踏车训练中联合应用循环性功能性电刺激对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4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2组均采用常规康复训练,其中对照组增加下肢踏车训练(RT300踏车训练系统),观察组在踏车训练的基础上增加循环性功能性电刺激(FES)训练。治疗前后分别采用简式Fugl-Meyer评定法(FMA),Berg评定法(BBS),功能性步行分级量表(FAC)进行下肢运动功能评定。结果:治疗8周后,2组FMA、BBS评分及FAC分级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均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踏车训练中联合应用循环性功能性电刺激能够更好地改善脑卒中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应用功能性电刺激辅助步行设备(FES-AWD)对脑卒中足下垂患者步态时空参数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9例脑卒中足下垂患者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增加步态训练矫正仪辅助下的步行训练,每天2次,每次20min,每周5d,共4周;分别于治疗开始前、治疗1周后和治疗4周后利用三维步态分析系统分析患者佩戴步态训练矫正仪前后的步态时-空参数.结果:①与自由步行相比,佩戴步态训练矫正仪(关闭开关)对患者的步态时空参数无显著影响;②3次访视中,与自由步行相比,佩戴步态训练矫正仪(开启开关)均能显著提升足下垂患者的步态时空参数.结论:FES-AWD可以即刻改善脑卒中足下垂患者的步态,且可以排除心理影响,以及佩戴设备所产生的各种不利生理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神经肌肉电刺激(NMES)联合运动贴布对脑卒中后足下垂的康复效果.方法: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70例随机分为2组各35例,2组均接受运动训练和姿势控制训练等常规康复训练,在此基础上,NMES组接受NMES治疗,联合组接受NMES联合运动贴布治疗,疗程均为4周.比较2组治疗前后踝关节背屈角度、足内翻角度、足下垂角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采用步态分析,观察步态诱发功能性电刺激对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步态时空参数的影响.方法:选择40例符合入选标准的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随机分组到实验组和对照组,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及基本常规康复训练.实验组在此治疗基础上采用给予患侧下肢步态诱发功能性电刺激,根据患者踝关节背伸、内翻程度调节正负电极片位置及具体适应的刺激量30min/次,1次/d,每周6次,共3周.对照组在治疗期间不给予任何电刺激.采用三维步态分析仪器分别于治疗前、治疗3周后检测并获取两组患者步态参数.结果:治疗3周后,两组患者步速、步幅、步频、健侧摆动相均较治疗前明显均提高(P<0.05),步态周期、步宽、双支撑相、患侧摆动相、健侧支撑相、患侧支撑相均较治疗前显著减小(P<0.05).组间比较显示,治疗组患者的步行速度、步幅、步频、步行周期、步宽、双支撑相、改善程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对称性步态参数治疗前后差异显著,且实验组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步态诱发功能性电刺激治疗能有效改善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步速、步频、步行周期等时空参数,提高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的步行能力及步态的对称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应用低频脉冲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的疗效。方法:对30例脑卒中后导致足下垂的患者,在常规药物治疗、康复治疗的基础上,每天采用低频电子脉冲刺激仪对患侧腓总神经、胫前肌进行电刺激治疗,每天2次,其中第一次为训练模式,只进行患侧胫前肌的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20min;第二次在同样NMFS的同时进行步行训练15—20min。每周5—6d,共2周。治疗前先使用神经肌肉定位仪找准敏感位置,然后将阴极至于敏感部位(腓总神经),阳极至于合适部位(胫前肌)。分别在治疗前、治疗1周、2周行下肢步行功能的评定,分别测定不戴和佩戴刺激仪的StepTest评定、10m最大步行速度测试、上下8个台阶时间、生理耗能指数。结果:治疗2周后与治疗前比较,患者下肢步行功能有明显改善,佩戴刺激仪步行时可即刻明显提高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的步速、体位转移能力、上下楼梯能力及降低生理耗能(P<0.05—0.001)。结论:低频脉冲电刺激能改善脑卒中患者步行功能,佩戴低频电子脉冲刺激仪步行时可即刻明显提高患者的步速、体位转移能力、上下楼梯能力及降低生理耗能,而且无明显不良反应,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训练仪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功能性电刺激恢复性治疗踏车对脑卒中早期患者下肢主动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52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3组。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A组(18例)加用功能性电刺激恢复性治疗踏车治疗;B组(17例)加用智能循环运动治疗;C组(17例)常规康复治疗。共8周。在治疗前、治疗8周后对所有患者进行肌张力、下肢运动、平衡功能及步行功能的评定,分别采用综合痉挛量表(CSS)、下肢Fugl-Meyer量表(FMA)、Berg平衡量表(BBS)、10m最大步行速度测试(10m MWS)对所有患者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前3组CSS、FMA、BBS和10m MWS各项评定结果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8周后,3组患者痉挛、下肢主动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及步行速度均有明显改善(P0.05),A组改善情况优于B组和C组(P0.05)。结论:功能性电刺激恢复性治疗踏车可显著改善下肢痉挛状态,提高脑卒中早期下肢主动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及步行速度,可成为脑卒中早期患者康复治疗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运动贴布(肌内效贴)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对脑卒中后亚急性期患者足下垂所致步行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脑卒中患者分为运动贴布组(KT组)、神经肌肉电刺激组(NMES组)、联合组,每组各20例。三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训练(2次/d,40min/次),KT组在此基础上增加运动贴布治疗(1次/d);NMES组在此基础上增加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1次/d,20min/次);联合组则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接受运动贴布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以上各组每周连续治疗5天,持续4周。于治疗结束前后分别采用主动关节活动度(AROM)、10m步行能力测试(10mWT)、起立-行走即时测试(TUGT)、生理耗能指数(PCI)对三组患者疗效进行评定。结果:三组患者在治疗前的各项评定指标比较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三组患者各项评分均优于治疗前且各组内比较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其中,联合组各项评分均优于KT组和NMES组,组间比较有显著性意义(P<0.01),KT组与NMES组各项指标组间比较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运...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对侧控制型功能性电刺激(CCFES)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CCFES组(n=30)和对照组(n=30)。两组均接受常规康复训练。CCFES组在患侧腕背伸肌给予CCFES,将电极置于双侧腕背伸肌运动点,首先采取三点法对健侧产生轻微腕背伸动作(<10%完全动作幅度)、中等腕背伸动作(50%完全动作幅度)、完全腕背伸动作时的肌电值进行标定,然后调节刺激器使患侧腕关节产生与健侧三个相同幅度的动作,记录所需电流强度。治疗时健侧做腕背伸动作以触发刺激器,给予患侧腕背伸肌相对应强度的电刺激以产生与健侧相似的动作。输出波形为方波,电流频率60Hz,脉冲宽度200μs,持续时间20min。对照组在患侧腕背伸肌运动点给予神经肌肉电刺激(NMES),输出波形为方波,电流频率60Hz,脉冲宽度200μs。两组治疗方案均为每次20min,每日1次,每周5次,连续治疗3周。分别于治疗前、治疗3周后采用上肢Fugl-Meyer评分法、上肢运动力指数(MI)、偏瘫上肢功能测试-香港版(FTHUE-HK)、主动腕背伸活动度(AROM)对患者上肢功能进行评定。结果:治疗3周结束时,CCFES组上肢Fugl-Meyer、MI、FTHUE-HK评分及腕背伸AROM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5);对照组上肢Fugl-Meyer、MI、FTHUE-HK较治疗前有明显提高(P<0.05);且CCFES组上肢Fugl-Meyer和FTHUE-HK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侧控制型功能性电刺激能明显提高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较神经肌肉电刺激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体外膈肌起搏治疗联合腹肌电刺激对脑卒中患者呼吸功能的疗效。方法 选取2020年10月至2022年9月南通大学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脑卒中患者5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18)、体外膈肌起搏组(n=18)和联合治疗组(n=18)。3组均接受常规呼吸训练,体外膈肌起搏组增加体外膈肌起搏治疗,联合治疗组联合应用体外膈肌起搏和腹肌电刺激治疗,共2周。治疗前后采用肺功能检测仪检测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用力肺活量的百分比(FEV1/FVC)、呼气峰流速(PEF)、最大吸气压(MIP)和最大呼气压(MEP),超声检测膈肌活动度和膈肌厚度。结果 对照组3例、体外膈肌起搏组2例、联合治疗组1例脱落。治疗后,3组FVC、FEV1、PEF、MIP、MEP和膈肌活动度均有明显改善(|t|> 3.366, P <0.01),联合治疗组和体外膈肌起搏组FVC、FEV1、MIP和膈肌活动度优于对照组(P <0.05),联合治疗组FVC和FEV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