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目的:回顾分析神经源性肿瘤影像学改变,指导评估外科手术的适应症。方法统计分析近三年32例患者MRI检查结果与手术病理诊断,旨在探讨MRI颈部神经源性肿瘤的定位定性。结果颈部神经源性肿瘤MRI特征在诊断病变性质、生物化学方面,有着较精准的特征性,MRI诊断结果正确率约97%。结论 MRI诊断颈部神经源性肿瘤、鉴别颈部其他肿瘤及淋巴结具有显著的定性作用,对指导临床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正常膀胱功能的实现依赖于躯体神经和自主神经的运动与感觉成分相互协调。控制排尿功能的中枢神经系统或周围神经受到损害而引起的膀胱功能障碍称为神经源性膀胱。  相似文献   

4.
腰骶椎结核是一种能造成椎体结构破坏的感染性疾病,脓肿形成可压迫脊髓,造成患者残疾。由于腰骶椎结构的特殊,难以固定,给临床治疗带来一定的困难。我院自2004年1月至2008年10月采用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联合后路腰骶骨盆重建内固定治疗8例腰骶椎结核患者,取得满意的效果。现对护理方法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5.
背景:目前关于椎间盘退变在MRI上的影像学表现及其与下腰痛的关系报道甚多,但腰骶椎矢状位形态学改变与椎间盘退变程度的关系国内尚未见相关报道。目的:观察下腰痛患者腰骶椎矢状位形态学改变与椎间盘退变的关系,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对主诉下腰痛来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门诊就诊并行MRI检查的患者做回顾性分析,选择年龄20~30岁的女性患者167例,在MRI正中矢状面的T2W1图像上观察椎间盘的信号改变及退变程度,评价退变分级,测量每个患者的腰椎前凸角,骶骨平台角及骶椎后凸角度。结果与结论:椎间盘退变组与无椎间退变组腰椎前凸角分别为(24.31±3.48)°和(26.29±3.74)°,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1);骶骨平台角分别为(102.97±5.58)°和(100.70±3.26)°,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2);骶骨后凸角分别为(163.45±7.03)°和(167.24±6.71)°,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1)。提示腰椎前凸角、骶骨后凸角、骶骨平台角是评价椎间盘退变程度的形态学参数,腰椎前凸角和骶骨后凸角随椎间盘退变加重而减小,骶骨平台角随椎间盘退变加重而增大。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膀胱电针治疗脊髓病变患者尿潴留的疗效。方法:脊髓病变伴尿潴留患者72例,按意愿分为观察组42例和对照组30例,2组均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还给予膀胱电针治疗。观察2组治疗前后尿潴留改善情况,评估2组生活质量。结果:治疗后,2组膀胱残余尿明显减少(P<0.05),观察组的残余尿量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5.2%、66.7%,2组疗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后,观察组的生存质量明显好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膀胱电针能有效地改善脊髓病变患者膀胱功能,减轻尿潴留。  相似文献   

7.
患者男 ,4 8岁。从高处坠落 ,腰椎压缩性骨折致伤 ,两下肢瘫痪 18年 ,小便淋漓 ,平时依靠接尿袋。因右侧腰痛 1月就诊。  讨论 神经源性膀胱是由于控制排尿的中枢或周围神经受到损害后引起的排尿功能障碍。根据临床表现 ,神经源性膀胱可分为二类 :一是逼尿肌反射亢进 ,表现为尿频、尿急、间歇性不自主排尿 ,排尿时患者完全无感觉。二是逼尿肌无反射 ,表现为排尿困难 ,尿潴留 ,充盈性和压力性尿失禁CT平扫时可见膀胱壁增厚 ,整个膀胱凹凸不平 ,有部分壁呈双层状或憩室状 ,膀胱内尿充盈 ,两侧输尿管明显扩张 ,严重者可见两侧肾积水。本例…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软组织神经源性肿瘤MRI的诊断价值。方法 分析 2 6例由病理证实的软组织神经源性肿瘤MRI表现 ,并与病理比较。结果 神经鞘瘤 1 1例 ,神经纤维瘤 7例 ,节细胞神经瘤 1例 ,神经纤维瘤病 1例 ,恶性神经鞘瘤 4例和神经纤维肉瘤 2例。 2 6例中 2 1例与神经血管束伴行 (占 80 8% ) ;3例神经纤维瘤出现“靶征” ;5例出现肿瘤邻近或远端肢体肌萎缩。结论 综合分析肿瘤的部位、形态、信号及其邻近的神经血管束 ,有助于确立软组织神经源性肿瘤的诊断 ,但MRI对其良、恶性的鉴别有较大局限性  相似文献   

9.
神经源性排尿功能障碍(讲座)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宋波  李龙坤 《中国康复》2001,16(4):245-247
神经源性膀胱尿道功能障碍在下尿路功能障碍中较为常见 ,是诊断和治疗均较棘手的一组疾病。近年来随着尿动力学的广泛应用 ,临床认识水平、诊治方法及疗效有明显进步 ,以下就主要进步的部分进行介绍。1 排尿生理及病理下尿路的基本生理功能为储尿和排尿 ,二者循环交替进行 ,并受多因素的影响 ,其中膀胱尿道组织结构、神经、体液和心理等是主要的影响因素。膀胱和尿道行使感受和效应功能 ,而中枢神经系统及传入传出神经则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周围组织和器官也对其有一定影响。1 .1 储尿期 储尿期的基本特征是膀胱低压 ,尿道高压 ,尿道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高频超声对浅表部位神经源性肿瘤连接神经的显示价值,以提高超声对神经源性肿瘤的诊断准确性.方法 对35 例外周神经源性肿瘤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连接神经的声像图特点、超声显示率,及其与周围组织的鉴别.结果 35例40个神经源性肿瘤,经病理证实共32个神经鞘瘤,8个神经纤维瘤.其中38个肿瘤显示相连神经,两端均可显示的24个,肿瘤相连神经纵切面表现为中低回声暗带,周边可见线形高回声,接近肿瘤时逐渐膨大,呈三角形.结论 ①高频超声对浅表部位神经源性肿瘤的连接神经有较高的显示率,对鉴别神经源性肿瘤与非神经源性肿瘤有较好的帮助.②掌握神经周围的解剖结构及声像图特征,可以提高连接神经的显示率.③观察肿瘤与神经的连接方式有助于鉴别神经鞘瘤与神经纤维瘤.  相似文献   

11.
目的:将“运动想象”理论引用到脊髓炎病变所致神经源性膀胱康复训练中,降低泌尿系统感染率,促进膀胱功能的恢复。方法:实验组30例脊髓炎病变后致神经源性膀胱的患者引用运动想象理论对其进行膀胱功能训练,对照组30例则采用常规护理方法。30d后统计两组能自主排尿的例数及发生泌尿道感染率。结果:实验组患者能自主排尿的例数多于对照组,泌尿系感染也有所下降。结论:“运动想象”对神经源性膀胱的恢复效果好,为经济、简单易行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焦虑抑郁症状与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关系.方法:将30例围绝经期综合征伴焦虑抑郁症状患者设为实验组,抽取同期进行健康体检的围绝经期妇女30名设为对照组,实验组应用抗抑郁剂联合激素替代治疗,观察2周.于实验组治疗前后采用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总定焦虑抑郁状况,同时检测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水平的变化.结果:治疗前实验组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总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实验组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总分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但仍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水平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1),但仍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焦虑抑郁症状与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水平呈正相关,对患者应用抗抑郁剂联合激素替代治疗可有效缓解症状,改善焦虑抑郁情绪.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脊髓损伤后结肠中P 物质与神经源性肠道功能障碍的关系。方法60 只体质量(220±40) g 的雄性Sprague-Dawley 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20)、正常对照组(n=20)和模型组(n=20)。氯胺酮60 mg/kg 腹腔注射麻醉大鼠,利用NYU脊髓打击器,以75 g &#8901;cm致伤力制作T10脊髓损伤模型,分别于造模后24 h、1 周、3 周和5 周时切除大鼠结肠组织制作标本,检测肠道传输功能,采用ELISA 方法测定血清中和组织中的P 物质含量,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ting 法检测P 物质mRNA和蛋白表达。结果模型组大鼠脊髓损伤后出现肠道传输功能下降,且于造模后3 周时肠道传输达到最低值;造模后3 周时模型组血清和组织中P 物质含量与假手术组相比均降低,结肠组织中P 物质的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也下调,与假手术组、正常对照组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假手术组P 物质的表达是模型组的(3.12±0.51)倍(P<0.05)。结论大鼠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肠道功能障碍与结肠中P物质的表达降低有关。  相似文献   

14.
<正>神经源性肺水肿(neurogenic pulmonary edema, NPE)和神经源性应激性心肌病(neurogenic stress cardiomyopathy, NSC)是神经重症中极其凶险的并发症,其起病急骤、进展迅速、病死率高,快速识别、积极治疗对患者生存至关重要,早期恰当的治疗通常预后较好。脑积水后并发NPE和NSC是非常罕见的病例,国内外少有报道。近期我院成功救治1例脑积水后并发NPE和NSC的患者,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5.
背景:脊髓损伤后由于神经传导通路中断,膀胱失去正常调控,经常出现尿潴留及肾损害,其膀胱功能重建一直是神经泌尿外科学研究的难点之一,神经假体移植被认为是重建其功能的有效手段.目的:探讨近年来应用神经假体移植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最新进展.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 CNKI 和 springer 数据库中 1988-01/2009-12 关于神经假体移植治疗神经源性膀胱的文章,在标题和摘要中以"神经假体,移植,治疗,神经源性膀胱,电刺激"或"Neuroprostheses,Implantion,Treat,Neurogenic bladder,Electrical stimulation"为检索词进行检索.选择文章内容与神经假体移植治疗神经源性膀胱相关并发表在权威杂志上.根据纳入标准选择 44 篇文章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目前脊髓再生研究尚无重大进展的情况下,神经假体移植技术逐渐成为重建脊髓损伤后神经功能的主要手段.当前临床上治疗神经源性膀胱的神经假体有 2 种:一是Finetech-Brindley 膀胱系统,另一种是 InterStim-Therapy 膀胱系统.近年来4种新技术的开展将对神经假体治疗神经源性膀胱带来革命性变化:①阳极阻滞技术.②条件性电刺激.③注射型神经假体.④刺激阴部神经分支.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半导体激光联合电针治疗急性神经源性胸廓出口综合征的临床疗效。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急性神经源性胸廓出口综合征患者60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30例。治疗组给予半导体激光(每日治疗1次,每次照射2部位,每次10 min,连续治疗2周)联合电针治疗(每日1次,每次30 min,连续治疗2周),对照组仅给予电针治疗。于治疗前和治疗2周后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和生活质量评价量表(SF-36)分别评估2组患者的疼痛程度,颈椎功能和生活质量。 结果 治疗后,2组患者的VAS、NDI、SF-36评分较组内治疗前均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的VAS、NDI、SF-36评分分别为(2.38±1.11)分、(3.11±3.15)分、(96.81±19.12)分,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半导体激光联合电针可显著缓解急性神经源性胸廓出口综合征患者的疼痛程度,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前纵隔神经源性肿瘤甚少见,临床易误诊。现将经手术及病理证实一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电视胸腔镜治疗后纵隔神经源性肿瘤85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欧阳征  冉鹏  彭勇 《实用医学杂志》2012,28(21):3599-3600
目的:探讨电视胸腔镜治疗后纵隔神经源性肿瘤的价值.方法:2001年7月至2012年3月,胸腔镜切除后纵隔神经源性肿瘤85例,其中6例胸腔-椎管哑铃型神经源性肿瘤,完全电视胸腔镜下切除72例,胸腔镜辅助小切口下切除10例,中转开胸3例.结果:手术顺利,手术时间平均95.3 min,术后病理神经鞘瘤42例,神经纤维瘤22例,神经节细胞瘤21例.随访9个月~9年,无局部复发.结论:电视胸腔镜手术切除后纵隔神经源性肿瘤安全、微创、恢复快,可作为该疾病的首选治疗方法.胸腔-椎管哑铃型神经源性肿瘤由胸外科和神经外科医师共同完成.  相似文献   

19.
朱文龙 《新医学》2002,33(6):352-352
1引言治疗神经源性膀胱尿道功能障碍的方法很多,如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但前者效果不持久,后者病人要承受手术的痛苦。近年开展的骶管神经阻滞疗法犤1犦可使病人免受手术的痛苦,疗效也好,配合药物治疗效果更佳。笔者采用骶管神经阻滞合并经口服抗胆碱药治疗神经源性膀胱尿道功能障碍10例取得良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2资料和方法2.1一般资料30例神经源性膀胱尿道功能障碍患者为2000年~2001年本院门诊病人,除外器质性病变如神经损伤、肿瘤等疾患,其中25例为膀胱逼尿肌反射亢进,5例原因不明。男10例,女20…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吞咽功能训练结合神经肌肉电刺激(NMES)治疗神经源性吞咽功能障碍(ND)的疗效,探讨ND治疗的更佳方案.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82例患者分为3组,吞咽功能训练组(吞咽训练组)根据吞咽受累不同部位采用相应的训练方法,包括口颜面功能训练、咽部冷刺激、门德尔松吞咽法训练等,每日1次,每次30 min,10次为1个疗程;NMES组在吞咽功能障碍发生部位予以低频电刺激治疗,采用双向方波,波宽为700 ms,频率范围在30~80 Hz可调,电流强度为0~15 mA,每日1次,每次30 min,10次为1个疗程;综合治疗组(综合组)采用吞咽功能训练加NMES疗法.治疗前、后进行X线透视吞咽功能检查(VFSS),根据VFSS评分进行吞咽功能分级.结果 2个疗程后,3组患者吞咽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吞咽训练组总有效率为73%、NMES组总有效率为83%、综合组总有效率为94%;综合组的VFSS分级结果显示,其吞咽功能明显优于吞咽训练组和NMES组(P<0.05).结论 吞咽功能训练加NMES治疗能更好地改善ND患者的吞咽功能,尤其是对假性延髓麻痹患者效果明显.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best treatment program for neurogenic dysphagia (ND) by observing the efficacy of three different rehabilitation programs.Methods Eighty-two dysphagic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a swallowing training group (which received mouth,facial,and tongue function training along with cold sti-mulation of the pharynx,Mendelson's swallowing training,and swallowing behavior coordination training) and a group which received neuromuscular electrical stimulation (NMES) only.Low-frequency NMES was applied at the location of the swallowing obstacle using a biphase square wave 700ms long at 30-80 Hz with a current intensity of 0-15 mA.There was also a combined treatments group which received swallowing behavior therapy combined with NMES.All three groups were treated for 30 min daily for 20 days.Videofluoroscopy (VFSS) was conducted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to assess swallowing function.Results After 20 days of treatment,swallowing function had improved in all three groups.The effectiveness rate was 73% in the swallowing training group,83% in the NMES group and 94% in the combined treatment group.The average VFSS score in the combined therapy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either the swallowing training or NMES group.Conclusions NMES combined with swallowing behavior the-rapy can greatly improve swallowing function in patients with neurogenic dysphagia,especially those with pseudosupranuclear paralysi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