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探讨上推胎头、对侧卧位及徒手旋转在胎方位异常中的应用。方法将360例足月单胎、头位、进入活跃期后出现持续性枕横、枕后位孕妇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B组和C组,每组120例。A组孕妇采取对侧卧位法进行转位,B组孕妇采取徒手旋转法进行转位,C组孕妇采取上推胎头、对侧卧位及徒手旋转法进行转位。观察3组孕妇转位成功与失败、分娩方式及新生儿出生后1min Apgar评分的新生儿结局等情况。结果 C组孕妇转位成功率、自然分娩率均明显高于A组、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B组孕妇转位成功率、自然分娩率均明显高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C组孕妇产钳助产率、剖宫产率均明显低于A、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C组新生儿出生后1min Apgar评分8~10分所占比例明显高于A组、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新生儿出生后1min Apgar评分4~7分所占比例明显低于A组、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组新生儿出生后1min Apgar评分0~3分所占比例明显低于A组、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上推胎头、对侧卧位及徒手旋转的方法纠正持续性枕横、枕后位的胎方位异常可提高转位成功率,降低剖宫产率及新生儿窒息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双手配合旋转胎头处理头位难产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3-10—2014-11吉林省吉林市丰满区妇幼保健院收治的头位难产孕妇98例,随机将其分成两组,每组各49例。对照组产妇采用胎头吸引术,如果两次宫缩不能分娩出胎头,进行剖宫产。治疗组产妇采用双手配合旋转胎头对胎位进行纠正。观察两组产妇的产程情况及新生儿Apgar评分情况。结果治疗组产妇经阴道分娩成功率为93.8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7.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产妇第二产程时间(1.01±0.16)h、产后出血量(232.45±20.36)m L,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产妇,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新生儿Apgar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双手配合旋转胎头处理头位难产效果明显,能有效提高经阴道分娩率,减少第二产程时间及产后出血量,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手转胎头术在处理头位难产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07年10月至2009年12月在分娩过程中出现头位难产110例产妇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其中55例采取手转胎头术试产,另外55例进行常规试产。2组产妇在顺产、产钳、剖宫产、产后出血量、新生儿阿氏评分等方面进行对比研究。结果手转胎头术组顺产率高。产钳率、剖宫产率、产后出血量相对减少,新生儿阿氏评分上升。结论手转胎头术在处理头位难产中是一种更为安全、有效、易于掌握的手术,适于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4.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7):1285-1286
分析胎头旋转法治疗枕后位难产的临床效果。选取收治的120例枕后位难产的产妇纳入研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实施胎头旋转法治疗,通过妊娠结局的比较评估临床效果。观察组自然分娩率为93.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0.00%,观察组产伤率、产后出血率分别为6.67%、10.00%,均低于对照组的33.33%、36.67%,观察组新生儿Apgar评分(9.87±1.34)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21±0.89)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对枕后位难产的产妇,实施胎头旋转法治疗,有利于提高自然分娩率,减少产后出血和产伤的出现,改善妊娠结局,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产程中使用徒手旋转胎头术纠正胎方位异常,使难产变为顺产,降低剖宫产率。方法临产后宫口开大6 cm以上,胎膜已破,先露在棘下0.5~2.0 cm,阴道检查确定为枕后位,随机分为两组,A组进行徒手旋转胎头术,根据旋转结果决定分娩方式;B组严密观察产程,在良好的产力下试产2 h,根据检查结果决定分娩方式,比较两组的分娩结局。结果 A组通过手转胎头有90%以上旋转成功,其剖宫产率为15%。B组仅有20%的枕后位可自然转正,剖宫产率为82%,两组剖宫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新生儿窒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产程中徒手旋转胎头术纠正胎方位异常是降低剖宫产率、促进阴道分娩的一种简便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经阴道徒手旋转胎头处理头位难产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阴道徒手旋转胎头处理头位难产的病例,分析其异常头先露、先露高低、宫口扩张及胎儿体重与徒手旋转胎头处理后分娩情况.结果 头位难产1356例,占分娩总数的20.56%.对其中1030例孕妇进行了经阴道徒手旋转纠正头先露异常,顺产842例,成功率81.75%;剖宫产141例(13.69%),阴道助产47例(4.56%),失败188例,失败率18.52%.持续性枕后位与枕横位徒手旋转胎头成功率明显高于前不均倾位及高直位(P<0.01);先露S+1以下徒手旋转胎头成功率明显高于S+1以上者(P<0.01);宫口开大4cm以上徒手旋转胎头成功率明显高于宫口开大4cm以下者(P<0.01);胎儿体重3750g以下时,徒手旋转胎头成功率明显高于胎儿体重3750g以上者(P<0.01).结论 重视头盆评分及产程观察,适时经阴道徒手旋转异常头先露,能有效提高头位难产的阴道分娩率,降低剖宫产率,对少数民族偏远地区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胎头位置异常在胎位异常分娩中造成的难产率较高,其中以持续性枕后位及持续性枕横位较常见,据报道,头位难产占分娩总数的21%,因此,头位难产在产科临床上占有重要地位,为提高分娩质量,减少头位难成的发生,降低手术产率,对徒手旋转胎方位纠正异常胎头位置83例进行分析。通过手法旋转胎方位纠正异常胎头位置,使异常的胎头位置变为正常胎头位置通过产道,使头位难产变为经阴道顺产。结果:83例异常胎头位置通过手法旋转纠正74例,成功率89.2%,而且一旦旋转成功,都能经阴道分娩。新生儿Apgar评分与正常胎位分娩比较无著性显差异(P〉0.05)。结论:徒手旋转胎方位纠正异常胎头位置是降低头位难产的一种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自由体位分娩在头位难产待产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456例头位难产待产妇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28例,对照组采取传统平卧位分娩,观察组采取自由体位分娩,比较两组临床效果。结果:两组生产方式、产后出血率及新生儿出生1 min Apgar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由体位分娩可有效降低头位难产待产妇的剖宫产率和阴道助产率,减少产后出血,降低新生儿窒息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产程中不同时机进行体位干预对胎头位置异常分娩结局的影响。方法选择宫口开大3cm及以上的足月、单胎、头位,胎方位枕后位、枕横位,胎儿体质量4000 g以下的待产初产妇30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3组:宫口开大3-5 cm 、胎头S-2—S0组(Ⅰ组),宫口开大5-10 cm、胎头S0—S+2组(Ⅱ组),宫口开大10 cm、胎头S0—S+2以上组(Ⅲ组)。比较3组的分娩结局[阴道分娩率、产程时间(第一产程活跃期+第二产程)]。结果Ⅰ、Ⅱ、Ⅲ组阴道分娩率分别为93%、76%、80%,产程时间分别为(2.160±1.164)h、(5.010±1.717)h、(5.460±1.292)h。Ⅰ组产程时间短于Ⅱ组、Ⅲ组(P〈0.05),而阴道分娩率高于Ⅱ、Ⅲ组(P〈0.05)。结论在宫口开大3-5cm,胎头S-2-S0进行体位干预能更有效地降低剖宫产率,促进阴道分娩,同时缩短第一、二产程时间。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60例头位难产的初产妇(异常组)及60例头位顺产的初产妇(对照组)的产程图进行分析,识别难产,指导产程处理,提高阴道分娩率。方法:随机抽取2007年9月—2008年1月分娩的初产妇60例(异常组)与对照组60例进行分析,专人负责记录产程图。结果:异常组潜伏期、活跃期时限明显大于对照组(P〈0.001),宫颈扩展速度和胎头下降速度都明显小于对照组(P〈0.001)。异常组产后出血量、总产程、手术产率、新生儿窒息率都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异常组60例经过积极处理后有45例阴道分娩(占75%)。结论:产程中分析产程图,发现产程异常,指导产程处理,识别难产,提高阴道分娩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徒手旋转在头位难产产妇助产护理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6月~2014年5月头位难产产妇108例为研究对象,随机等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产妇按照常规产程行自然分娩及助产护理,观察组给予徒手旋转胎头助产护理。结果:两组产妇自然分娩、阴道助产、剖宫产例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产妇第二产程平均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宫内窘迫和新生儿窒息发生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徒手旋转异常胎头位置助产护理有利于改变胎头俯屈下降困难,促进第二产程进程加快,提高母婴安全,降低剖宫产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并分析在头位难产助产护理中对产妇应用徒手旋转的效果。方法:选取本院产科收治的84例头位难产产妇为研究对象,按入院顺序将其分为对照组(42例,常规助产护理)与观察组(42例,徒手旋转助产护理)。评价两组的助产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产妇自然分娩率及新生儿Apgar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第二产程时间、产后出血量以及新生儿不良反应发生率则明显低于对照组,数据差异明显,P<0.05。结论:徒手旋转的助产护理方式可缩短头位难产产妇的产程时间,降低剖宫产率及新生儿并发症发生率,确保分娩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轻比重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在剖宫产手术麻醉中的最佳剂量。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5月拟在沧州市人民医院接受剖宫产手术的产妇160例进行前瞻性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C、D组,每组各40例。A组采用腰麻药物+1%罗哌卡因15 mL(15.0 mg),B组采用腰麻药物+1%罗哌卡因12 mL(12.0 mg)+舒芬太尼0.5 mL(5.0μg),C组采用腰麻药物+1%罗哌卡因10 mL(10.0 mg)+舒芬太尼0.5 mL(5.0μg),D组采用腰麻药物+1%罗哌卡因8.0 mL(8.0 mg)+舒芬太尼0.5 mL(5.0μg)。比较4组产妇麻醉前、手术开始20 min、术毕的心率、收缩压、舒张压。比较4组产妇麻醉相关指标(阻滞平面达T 10的时间、阻滞平面达T 6的时间、达最高阻滞平面时间、腰麻效果持续时间、运动恢复时间)。比较4组产妇的新生儿Apgar评分以及产妇麻醉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情况。结果麻醉前、手术开始20 min、术毕,A、B、C、D组产妇心率、收缩压、舒张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B、C组产妇的阻滞平面达T 10的时间、阻滞平面达T 6的时间、达最高阻滞平面时间分别为(2.72±0.49)、(3.72±0.68)、(6.60±1.30)min和(2.81±0.50)、(3.78±0.71)、(5.83±1.41)min,均低于A组[(3.82±0.55)、(4.62±0.74)、(8.31±1.73)min]和D组[(3.74±0.61)、(4.49±0.88)、(7.35±1.40)min],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C组腰麻效果持续时间分别为(223.9±22.0)、(217.8±19.72)min,较A组[(174.2±24.0)min]和D组[(160.9±18.4)min]更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产妇的运动恢复时间为(89.8±18.0)min,短于A组[(136.2±18.3)min],但是长于D组[(68.3±9.5)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组新生儿的1、5 min Apgar评分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B、C、D组产妇的麻醉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5.00%、2.50%、5.00%,均低于A组的2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麻醉效果、安全性等方面的考虑,腰麻药物+1%罗哌卡因10 mL(10.0 mg)+舒芬太尼0.5 mL(5.0μg)为最佳配伍剂量。  相似文献   

14.
瘢痕子宫再次足月妊娠阴道分娩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瘢痕子宫再次足月妊娠阴道分娩的可行性。方法瘢痕子宫再次妊娠经阴道分娩孕妇67例(观察组),正常子宫妊娠经阴道分娩孕妇56例(对照组),比较2组出血量、产程时间、新生儿Apgar评分和新生儿窒息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出血量((134.6±20.4)mL)、产程时间((9.0±1.9)h)、新生儿Apgar评分((9.3±0.8)分)及新生儿窒息率(2.9%)与对照组((128.3±19.8)mL、(8.6±1.7)h、(9.1±0.7)分、1.8%)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严格掌握适应证的情况下,瘢痕子宫再次足月妊娠阴道分娩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使用舒芬太尼,联合硬膜外腔运用罗哌卡因进行分娩镇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ASAI-II级的健康产妇80名,随机分为两组,S组(蛛网膜下腔-硬膜外联合镇痛组)和E组(硬膜外镇痛组)。S组在蛛网膜下腔注射舒芬太尼5μg(2 ml),硬膜外腔给予0.15%罗哌卡因5 ml。E组单纯在硬膜外腔给予0.15%罗哌卡因和5μg舒芬太尼混合液5 ml。30分钟后,用0.125%罗哌卡因行病人自控硬膜外镇痛(patient-controlled epidural analgesia,PECA),维持量为6ml/h。分别于镇痛前、给药后5分钟、10分钟、20分钟、30分钟、60分钟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analogue scale,VAS)和运动神经阻滞分级(采用改良Bromage分级法测定),记录产妇的镇痛起效时间、罗哌卡因用量、镇痛不良反应、镇痛满意程度以及血压、心率、产程、分娩方式、催产素使用量、新生儿Apgar评分。同时行宫缩和胎心监测。结果:镇痛期间两组的VAS评分降低(P<0.01),镇痛效果满意。S组的镇痛起效时间明显短于E组(P<0.01)。所有产妇的Bromage评分均为0分。产程、催产素使用量、新生儿Apgar评分也没有明显差异(P>0.05)。S组产妇的5分钟和10分钟时血压有一定的下降(P<0.05),出现的皮肤瘙痒明显多于E组(P<0.01),但均为轻度,无须特殊处理。两组各一名产妇改行剖腹产,其原因均为胎儿宫内窘迫,与分娩镇痛无直接关联。结论:蛛网膜下腔使用舒芬太尼,联合硬膜外腔运用罗哌卡因可以快速、有效地进行分娩镇痛。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阴道分娩后急性尿潴留的影响因素,并提出护理干预对策。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9月至2015年1月期间阴道分娩后出现急性尿潴留的100例患者及100例阴道分娩未发生尿潴留的产妇为研究对象,用Logistic回归的统计方法分析各因素对经阴道分娩后急性尿潴留的影响力,找出相关危险因素,并提出护理干预对策。结果两组产妇在第一产程、第二产程、产钳助产、胎头吸引术、手转胎头、无痛分娩、住院时间方面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将有统计学意义的高危因素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产钳助产、手转胎头、无痛分娩是产后急性尿潴留的独立危险因素( P<0.05)。结论产钳助产、手转胎头、无痛分娩是产后急性尿潴留的独立危险因素,应加强对以上高危人群尿潴留的预防,采用综合性的护理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7.
普贝生用于促宫颈成熟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普贝生促宫颈成熟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120例妊娠足月、宫颈Bishop评分≤5分、无阴道分娩禁忌证、单胎头位孕妇随机分为两组。63例以阴道放置普贝生促宫颈成熟为研究组,57例用小剂量催产素促宫颈成熟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孕妇的宫颈Bishop评分、用药至临产时间、总产程、阴道分娩率及对胎儿、新生儿的影响。结果用药121后研究组促宫颈成熟48例显效,56例有效,而对照组18例显效,28例有效,两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P〈0.001)。研究组从用药至临产时间为(7.18±8.12)h,而对照组为(22.75±7.93)h,两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P〈0.001)。研究组的阴道分娩率为80.95%,而对照组为36.84%,两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P〈0.001)。两组间胎儿窘迫的发生率、产后出血量及新生儿出生时状况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普贝生可安全、有效地用于足月促宫颈成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宫颈封闭加无创性徒手扩张推举宫颈口在产程中的作用。方法将初产妇224例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112例。观察组于宫口开大5cm时,以阿托品0.5mg加生理盐水2mL于宫颈水肿处或宫颈2、10、12点处分别进行等量注射,并施行无创性徒手扩张推举宫颈口。结果该方法可使分娩过程中宫颈口单向主动扩张与被动扩张相结合,产力增强,减少胎儿先露部下降阻力,促进胎头内旋转过程,使宫颈口扩张、胎头下降速度加快。结论宫颈封闭加无创性徒手扩张推举宫颈口能缩短产程,降低头位难产率和新生儿窒息率,提高自然分娩率及分娩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