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目的 研究幽门螺杆菌(HP)相关胃病的发病情况及与肠上皮化生和非典型增生的关系。方法 1 585例胃病患者在内窥镜检查时分别取胃窦部和胃体部粘膜组织作Giemsa染色、快速尿素酶试验(RUT)或14C尿素呼气试验(14C-UBT),二项均为阳性则诊断为HP感染。结果 1 585例中HP阳性率48.3%,其中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感染率最高(64.6%),胃癌患者次之(62.2%)、十二指肠溃疡患者为45.3%、胃溃疡患者为44.4%、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40.3%。HP阳性的胃溃疡病、慢性萎缩性胃炎及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肠上皮化生和非典型增生的发生率明显高于HP阴性患者(P<0.01~0.05)。结论 HP感染增加了胃癌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幽门螺杆菌(HP)相关胃病的发病情况及与肠上皮化生和非典型增生的关系。方法1585例胃病患者在内窦镜检查时分别取胃窦部和胃体部粘膜组织作Giemsa染色、速尿素酶试验(RUT)或^14C尿素呼气试验^14C-UBT),二项均为阳性则诊断为HP感染。结果1585例中HP阳性率48.3%,其中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感染率最高(64.65),胃癌患者次之(62.2%)、十二指肠溃疡患者为45.3%,胃溃疡患者为44.4%、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40.3%,HP阳性的胃溃疡病、慢性萎缩性胃炎及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肠上皮化生和非产生的发生率明显高于HP阴性患者(P<0.01-0.05)。结论HP感染增加了胃癌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幽门螺杆菌(HP)阳性萎缩性胃炎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取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将60例经胃镜、病理组织和14C尿素呼气试验检查明确诊断为HP阳性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予标准三联HP根除治疗后再予中医方剂治疗3个月。对照组予标准三联HP根除治疗后再予维酶素治疗3个月。治疗前、中、后分别详细观察症状与体征变化,并记录在临床观察表中;治疗结束停药1个月后再检查14C尿素呼气试验、胃镜和病理活检以评价疗效,治疗前后检查肝肾功能、心电图、血尿便常规以评价安全性。结果:两组治疗后总体效率:治疗组痊愈率53.33%、总有效率93.33%,对照组痊愈率30.00%、总有效率73.33%,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主要症状积分均有显著降低(P<0.05),治疗组治疗后胃脘疼痛、胁肋胀闷、纳呆少食积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胃镜疗效:治疗组痊愈率63.33%、总有效率86.67%,对照组痊愈率40.00%、总有效率70.00%,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镜病理疗效:治疗组痊愈率56.67%、总有效率80.00%,对照组痊愈率33.33%、总有效率63.33%,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HP根除率:治疗组90.00%,对照组66.67%,两者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过程中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HP阳性萎缩性胃炎临床疗效肯定而安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加减半夏泻心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0例服用加减半夏泻心汤,对照组20例服用胃复春片,2组均服药6个月。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的临床症状、电子胃镜、幽门螺旋杆菌(HP)、病理组织学检查等的变化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90.0%;对照组为75.0%,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并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对萎缩、肠化、异型增生疗效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抗HP疗效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加减半夏泻心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能改善其临床症状,减轻腺体萎缩、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其治愈率疗效优于胃复春。  相似文献   

5.
胃增生性息肉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胃增生性息肉与年龄、性别、幽门螺杆菌感染、慢性萎缩性胃炎等危险因素。方法12 454例次胃镜检查,发现胃息肉样病变182例,病理确诊为增生性息肉88例;对照组为经胃镜检查的连续患者496例。幽门螺杆菌检测采用快速尿素酶检查和组织学检查,其中之一阳性为幽门螺杆菌阳性。结果增生性息肉组女性65.91%(58/88),对照组51.61%(256/496),差异有显著性(P<0.05)。增生性息肉组>50岁70.45%(62/88),对照组52.62%(261/496),差异有显著性(P<0.01)。增生性息肉组幽门螺杆菌阳性59%(52/88),对照组46.98%(233/498),差异有显著性(P<0.05)。增生性息肉组肠上皮化生和/或萎缩性胃炎21.59%(19/88),对照组7.46%(37/459)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女性、>50岁、幽门螺杆菌感染、肠上皮化生和/或萎缩性胃炎是胃增生性息肉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胃黏膜萎缩伴肠上皮化生与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的相关性,旨在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患者114例,采用胃镜下钳取组织快速尿素酶试验 (试纸法)和病理检测结果判断是否存在Hp感染。结果胃黏膜萎缩伴肠上皮化生患者中,女性多于男性,胃黏膜萎缩伴肠上皮化生的Hp阳性率为44.7%,肠上皮化生与萎缩程度组之间Hp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p感染与慢性萎缩性胃炎及肠上皮化生的发生发展有显著关系,但Hp感染对肠上皮化和胃黏膜萎缩严重程度的影响不明显,可能更多地同年龄、病程相关。对于慢性胃黏膜萎缩伴有肠上皮化生者,如合并Hp感染需要抗Hp治疗及加强监测和定期随访。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应用化瘀消萎生肌散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6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6例予化瘀消萎生肌散加减治疗,对照组30例予胃复春治疗,疗程均为6个月.结果:治疗组临床疗效和幽门杆菌(HP)检测疗效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对胃黏膜腺体萎缩、肠上皮化生的改善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化瘀消萎生肌散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疗效较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慢性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及幽门螺杆菌(HP)感染是消化科常见病,它们均与胃癌发病有关。我院在2006年4月健康体检中共做内镜检查54例,检出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HP感染40例。现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4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HP感染均为男性,年龄44 ̄53岁,平均49岁。其中上腹部饱胀10例,上腹部隐痛18例,嗳气9例,反酸5例,无症状的12例。所有患者均有10 ̄25年间断饮酒史及10 ̄30年吸烟史。1.2检查方法活检方法:54例体检者均在其胃窦部、大小弯部及胃体部各取1 ̄2块组织做快速尿素酶试验及病理检查。HP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9.
萎胃康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疗效及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观察自拟萎胃康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的疗效及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将157例CAG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97例)和对照组(60例).治疗组服用萎胃康,对照组服用胃乐宁和多酶片.服用1个疗程后在胃镜下进行病理活检,同时检测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7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8.33%,治疗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胃黏膜腺体萎缩者治愈率治疗组(55.67%)显著优于对照组(21.67%,P<0.01).伴有肠上皮化生(IM)和不典型增生(ATP)者治疗组有效率(48.39%、63.64%)也优于对照组(17.65%、16.67%,P均<0.05).治疗组全血黏度、还原黏度、血细胞比容、聚积指数治疗前后比较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或P<0.05).结论:萎胃康是治疗萎缩性胃炎较为理想的方药.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14)~C-尿素呼气试验((14)~C-UBT)在不同胃黏膜病变中对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诊断价值及影响因素。方法:对382例上消化道疾病患者同期的(14)~C-尿素呼气试验的结果以病理(姬姆萨染色)对照作为判定HP感染的标准。结果:(14)~C-UBT在不同胃黏膜病变中对HP感染的诊断价值不同,慢性萎缩性胃炎者假阳性率达24.1%;急性上消化道出血者假阴性率较高,达38.7%;胃部分切除术假阴性率为27.3%;在消化性溃疡中复合型溃疡准确率最低,为79.3%。结论:(14)~C-UBT在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及慢性浅表性胃炎中HP的检测准确率较高,而在慢性萎缩性胃炎、急性上消化道出血及胃部分切除术等疾病诊断中易出现假阴性及假阳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日本血吸虫病(简称血吸虫病)相关胃黏膜病变,探讨血吸虫感染是否会影响幽门螺杆菌(Hp)的感染,进而影响癌前病变的进展或胃癌的发生。方法将疫区志愿者653例按血吸虫感染情况分为2组:病例组(血吸虫病志愿者,IHA阳性)341例与对照组(非血吸虫病志愿者,IHA阴性)312例,对2组进行胃镜、病理检查,同时通过13 C呼气试验进行Hp检测。结果病例组胃镜下均有不同程度的胃黏膜改变,非萎缩性胃炎并糜烂、糜烂性食管炎、黏膜颗粒状改变,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及门脉高压性胃病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非萎缩性胃炎低于对照组(均P<0.05)。病例组完全性小肠上皮化生、不完全性小肠上皮化生及胃十二指肠黏膜下血吸虫卵沉积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2组完全性大肠上皮化生、不完全性大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及胃癌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病例组中Hp感染阳性159例,阳性率为46.63%;对照组中Hp感染阳性137例,阳性率为43.91%,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85,P=0.486)。结论血吸虫病患者胃黏膜病变的发生率与程度均高于非血吸虫病患者,但与胃癌及癌前病变无相关性;血吸虫感染并未增加Hp的感染概率。  相似文献   

12.
熊真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4,(20):4670-4671
选取2012年6月~2014年6月我院收治的198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99例。对照组采用雷贝拉唑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康复新液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胃镜及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结果观察组有效率、临床症状缓解程度及胃镜、病理学检查疗效评估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康复新液联合雷贝拉唑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有效率高,明显缓解临床症状,改善胃粘膜萎缩,肠上皮化生明显,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高改琴  刘晓琳 《中国内镜杂志》2007,13(5):533-534,538
目的 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慢性胃病伴肠上皮化生和/或伴非典型增生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快速尿素酶试验方法经胃镜对慢性浅表性胃炎(CSG)、慢性萎缩性胃炎(CAG)、胃溃疡(GU)及胆汁反流性胃炎(GKG)进行Hp检测。结果 总病例数340例,Hp阳性率266例,阳性率78.24%。慢性胃病组肠上皮化生加非典型增生的Hp感染率78.00%。胆汁反流性胃炎感染率48.48%。结论 Hp感染与慢性胃病伴肠上皮化生和/或伴非典型增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索13C尿素呼气试验结合幽门螺旋杆菌(HP)抗体检测在证实胃HP感染中的价值。方法选择有消化道症状547例患者进行13C尿素呼气试验测定,阳性患者初步诊断为HP感染,阳性患者随后抽血进行HP抗体检查。结果有消化道症状547例患者13C尿素呼气试验测定阳性总数为322例,阳性率为58.9%。13C尿素呼吸试验阳性患者抽血检测HP抗体,阳性总数为293人,阳性率为91.0%。结论 13C尿素呼气试验法是目前最安全、准确的无创性检查HP的方法,结合HP抗体检测既适用于HP感染的诊断,也适用于对根除HP治疗的监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1β(IL-1β)在萎缩性胃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IL-1β变化的相互关系.方法:选择浅表性胃炎患者52例,萎缩性胃炎患者50例.试验分4组:A组.浅表性胃炎并HP阴性;B组,浅表性胃炎并HP阳性;C组.萎缩性胃炎并HP阴性;D组.萎缩性胃炎半HP阳性.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法(ELISA法)和免疫组化法检测患者血清和胃黏膜组织中IL-1β水平,采用14C-尿素呼吸实验方法(14C-UBT)判定HP感染情况.结果:萎缩性胃炎患者血清和组织中IL-1β水平均高于浅表性胃炎.尤其萎缩性胃炎伴HP感染阳性患者IL-1β水平升高明显,显著高于浅表性胃炎患者(P<0.01).与无HP感染的萎缩性胃炎患者相比,其血清和组织中IL-1β水平明显升高(P<0.05).IL-1β水平在浅袁性胃炎患者中有HP感染比无HP感染的患者也有升高趋势,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在萎缩性胃炎的相关病变进程中IL-1β可能是关键的功能性细胞因子,并可能是HP感染导致萎缩性胃炎的相关发病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患者血清胃蛋白酶原Ⅰ、Ⅱ(pepsinogenⅠ、Ⅱ,PGⅠ、Ⅱ)、胃泌素(gastrin,GAS)、幽门螺杆菌抗体(helicobacter pylori IgGantibodies,HpIgG)以及黏膜组织p53、bcl-2含量的变化,探讨血清PGⅠ、PGⅠ/Ⅱ比率(PGR)、GAS、Hp IgG以及p53、bcl-2的基因检测作为发现胃癌前病变标志物的可能性。方法本研究总共纳入患者396例,失访12例,最后完成384例,根据胃镜和病理结果分为4组;萎缩性胃炎组135例,胃溃疡组95例,胃癌组79例,浅表性胃炎组75例;运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 linkedi mmunosorbent assay,ELISA)法测定患者血清标本PGⅠ、PGⅡ、Hp IgG抗体,放射免疫法(radioi mmunoassay,RIA)测定GAS水平以及黏膜组织p53、bcl-2的单克隆基因蛋白;Hp感染检测方法:胃镜病理切片银染色法、14碳尿素呼气试验(14C-urea breath test,14C/UBT)尿素呼气试验。结果萎缩性胃炎组Hp阳性率为67.4%(91/135),高于浅表性胃炎组Hp阳性率48.0%(36/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胃溃疡、胃癌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萎缩性胃炎组PGⅠ、PGⅠ/Ⅱ水平明显低于浅表性胃炎、胃溃疡组,高于胃癌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萎缩性胃炎组GAS水平低于胃溃疡、胃癌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重度CAG、异型增生患者中PGⅠ水平、PGR明显低于轻、中度患者,而PGⅡ、GAS水平高于轻、中度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53、bcl-2的表达水平与CAG不同程度有关,其中以重度CAG、异型增生组患者Hp感染率高,重度CAG、异型增生及胃癌组患者具有p53、bcl-2的高表达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CAG患者表现为低水平PGⅠ、PGR和GAS的增高,而胃癌筛查可通过低水平PGⅠ、PGR,高水平GAS和组织p53、bcl-2的表达来确定,Hp感染与CAG、胃癌相关。具有p53、bcl-2表达和高水平GAS的CAG需高度重视,有必要长期内镜随访。  相似文献   

17.
根除幽门螺旋杆菌对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琪  姚秀平  陈益忠 《医学临床研究》2006,23(12):1972-1973
【目的】观察不同阶段根除幽门螺杆菌(Hp)治疗后对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的治疗效果。【方法】随访100例5年前Hp阳性慢性胃炎患者,对比分析5年前、现在、再次根除治疗1年后Hp感染及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的变化。【结果]1100例患者中,5年来Hp持续阳性者萎缩性胃炎、肠化生发生率增加,炎症及化生程度进行性加重,转阴者则减轻。再次根除Hp后,仍阳性患者萎缩性胃炎、肠化生发生率及炎症、化生程度无明显变化,而继续转阴患者的萎缩性胃炎、肠化生程度进一步降低。【结论】Hp持续感染可使萎缩性胃炎及肠化生持续存在,且明显增加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根除Hp可使萎缩性胃炎和肠化生程度明显减轻,甚至获得改善。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 9)在胃癌及不同胃粘膜病变发生过程中的表达,及其与幽门螺杆菌的相互作用。方法 选择2 0 9例病例,包括慢性胃炎2 0例、肠上皮化生18例、轻度不典型增生4 1例、中重度不典型增生76例及胃癌5 4例;HP检测采用Giemsa染色、快速尿素酶试验或14 C尿素呼气试验;SP法检测MMP 9的表达。结果 慢性胃炎粘膜组未见MMP 9表达,肠上皮化生粘膜组MMP 9阳性率为4 4 .4 % ,轻度不典型增生粘膜组MMP 9阳性率为4 8.9% ,中、重度不典型增生粘膜组MMP 9阳性率为71.1% ,胃癌组MMP 9阳性率为83.3% ,明显高于慢性胃炎粘膜组(P <0 .0 1) ,高于不典型增生粘膜组(P <0 .0 1)。MMP 9在不典型增生及胃癌的HP阳性组中的表达率明显高于HP阴性组(P <0 .0 5 )。结论 MMP 9在胃癌中有较高的阳性率,与HP感染密切相关,可作为诊断胃癌的一个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阿莫西林联合果胶铋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效果及对血清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将我院收治的4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20例。对照组采用阿莫西林治疗,观察组采用阿莫西林联合果胶铋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的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腺体萎缩、慢性炎症、活动性积分、TNF-α、IL-6、CRP水平均降低,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阿莫西林联合果胶铋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效果显著,可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其血清炎症因子水平。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14C-尿素呼气试验(14C-UBT)检测幽门螺杆菌(HP)的临床应用。方法经胃镜确诊并利用^14C-UBT检测HP患者836例其中癌症36例,十二指肠溃疡158例,胃溃疡146例,慢性浅表性胃炎263例,慢性萎缩性胃炎106例,正常胃黏膜127例。结果检测HP阳性率分别为94.4%、90.5%、72.6%、56.6%、27.4%、26.8%。结论 HP感染与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密切相关。^14C-UBT具有无创伤、无痛苦、无交叉感染、准确、简便、快速、经济等优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