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乙型肝炎患者自身抗体的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乙型肝炎患者体内自身抗体的特点,探讨自身抗体在乙型肝炎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和欧蒙印迹法检测150例乙型肝炎患者(HBV组)、31例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AIH组)和100例健康人血清中的抗核抗体(ANA)、抗平滑肌抗体(SMA)、抗线粒体抗体(AMA)、抗肝肾微粒体抗体(LKM-1)、抗肝特异性蛋白抗体(LSP)、抗胃壁细胞抗体(APCA)、抗心肌抗体(AHRA)、抗可溶性肝抗原/抗肝胰抗原(SLA/LP)、抗线粒体II型抗体(AMA-M2)、肝溶质抗原I型(LC-1)等自身抗体,并进行分析。结果 HBV组ANA、LKM-1、SAMA、AMA-M2、APCA阳性率分别是12.67%、0.67%、0.67%、0.67%、0.67%,而且阳性滴度都低于1∶320,阳性结果中89.47%滴度都处于1∶100,均低于AIH组,以高滴度为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乙型肝炎DNA阳性组自身抗体阳性率高于DNA阴性组(P0.05),ANA阳性组和阴性组肝功能有差异,ANA阳性组的AST、ALT明显高于ANA阴性组(P0.05)。结论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存在多种自身抗体,但与自身免疫性肝炎相比滴度较低;HBV引起的自身免疫紊乱尤其是病毒处于复制状态是造成机体免疫损的机制之一,可能引起肝功能损伤。  相似文献   

2.
目的:调查肝功能异常患者血清中抗核抗体谱(ANA)以及自身免疫性肝病抗体谱在不同肝病中的分布情况,并分析自身抗体与慢性乙型肝炎(CHB)肝组织炎症程度和纤维化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应用线性免疫分析法检测792例各类肝病患者血清ANA等自身抗体;以肝脏组织活检检测CHB肝组织炎症程度和纤维化程度。结果:792例CHB、丙型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炎(AIH)、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药物性肝损害、酒精性肝病、非酒精性脂肪肝病、未明原因肝功能异常以及CHB合并PBC患者血清中自身抗体的检出率分别为26.2%、25.0%、100%、100%、19.0%、29.0%、11.5%、26.4%、100%。自身抗体和CHB患者肝组织的炎症分级和纤维化分级的相关性分析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不同肝病患者血清中均可检出自身抗体,且除PBC和AIH外,各组间自身抗体检出率比较差异性无显著性意义。自身抗体和CHB患者肝组织的炎症分级和纤维化分级无显著相关,自身抗体可能并未参与CHB的疾病进程。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肝组织病理改变特征,并分析血清HBeAg及HBV-DNA定量与肝组织病理改变的关系。方法选取临床诊断为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228例,行肝穿刺病理检查、肝功能、血清HBV-DNA及乙肝血清学标志物检测。结果 228例患者中病理符合病毒携带者49例(21.5%),肝硬化7例(3.1%),慢性乙型肝炎轻度136例(59.6%),中度28例(12.3%),重度7例(3.1%),重型1例(0.4%)。炎症分级G≥2者43例(18.8%);纤维化分期S≥2者49例(21.5%)。HBeAg阴性组病理炎症分级及纤维化分期均明显重于阳性组(P值均小于0.05)。HBV-DNA低载量组纤维化分期重于高载量组,而两组间肝组织炎症分级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多数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有不同程度病理变化,血清HBeAg、HBV-DNA均不能准确反映肝脏损伤情况,对此类患者制定治疗方案时应考虑肝组织病理检查结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89例肝功能异常患者血清中抗核抗体(ANA)、平滑肌抗体(SMA)、抗肝肾微粒体1型抗体(LKM-1)、抗肝溶质抗原1型抗体(LC-1)、抗可溶性肝抗原/肝胰抗原抗体(SLA/LP)、抗线粒体亚型-丙酮酸脱氢酶复合物(AMA-M2)对自身免疫性肝病诊断的意义。方法:收集不明原因肝功能异常患者41例、各种病毒性肝炎患者48例及健康体检者30例(对照组)的血清标本,对所有对象均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ANA、SMA和免疫印迹法检测LKM-1、LC-1、SLA/LP、AMA-M2等6项指标。结果:各组肝病标本的自身抗体检出总阳性率分别为AIH86.7%、PBC90.9%、HAV25.0%、HBV20.0%、HCV25.0%、HEV12.5%,对照组为3.3%;自身免疫性肝炎组与各组间差异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5);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伴有不同程度肝脏损伤,ALT、AST升高明显。结论:肝功能持续异常的肝病患者适合进行肝病相关自身抗体的检测,对不明原因肝炎的病因探寻,自身免疫性肝病的早期诊断,分型及治疗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王利珍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33):8102-8102
目的了解病毒性肝炎与胆道结石的相关性。方法回顾分析330例胆石症组和550例非胆道结石腹部疾病组的肝炎病史,肝功能及HbsAg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胆石症组病毒性肝炎的发病率、肝功能异常检出率明显高于非胆石症腹部疾病组(P<0.01),胆石症组总异常率为24.55%,明显高于非胆道结石腹部疾病组的8.91%(P<0.01)。结论胆石症组的发生于肝炎病毒密切相关,即肝炎后胆石症的发病率明显升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可能出现的各种自身抗体阳性率.方法分别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法和免疫印迹法检测200例健康人和178例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分为自身免疫性肝炎组、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组及未明原因肝损组)血清中多种自身抗体,分析各组自身抗体出现的阳性率.结果自身免疫性肝炎组可按所出现的自身抗体的类型的不同分为Ⅰ、Ⅱ、Ⅲ型,各型所占比例分别为75%、8.3%、16.7%.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组抗线粒体抗体(AMA)100%阳性,其中M2型AMA的阳性率高达95.5%.未明原因肝损患者自身抗体的出现率达80.0%,有20%未出现自身抗体,4.5%患者出现未知自身抗体.结论大多数自身免疫性肝病伴有特征性自身抗体的出现;注重自身抗体的检测对于明确诊断自身免疫性肝病和分类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Graves病患者肝功能与甲状腺激素及其抗体的关系。方法:对Graves病患者134例查肝功能、甲功、TSI等指标,按肝功能正常与否分为正常组92例、异常组42例。结果:异常组FT3、FT4、TSI水平明显高于正常组,ALT、AST和TBIL分别与FT3、FT4、TSI成正相关。结论:Graves病患者肝损与患者激素水平、TSI水平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患者血清自身抗体的临床意义。 方法 对248例不明原因的肝功能持续异常患者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IF)进行血清抗核抗体(ANA)、抗平滑肌抗体(SMA)检测,应用免疫斑点法(Euroassay)进行抗肝肾微粒体-1(LKM-1)、抗肝溶质抗原-1(LC~1)、抗可溶性肝抗原/抗肝胰抗原(SLA/LP)、抗线粒体M2型(AMA-M2)检测,并结合生化指标及免疫球蛋白指标进行分析。 结果 248例不明原因的肝功能持续异常患者中,PBC51例,占20.5%,其余197例原因不明。PBC患者的AMA-M2抗体均为阳性,ANA阳性32例占62.7%。ANA的主要荧光模式为核膜型和核点型。PBC患者ALP、GGT及免疫球蛋白M高于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在51例PBC中,4例表现为自身免疫性肝病重叠综合征,其中1例抗SLA/LP阳性,提示PBC与自身免疫性肝炎(AIH)3型重叠,1例抗LKM-1阳性,提示PBC与自身免疫性肝炎(AIH)2型重叠,2例ANA,SMA抗体阳性,提示PBC为与自身免疫性肝炎(AIH)1型重叠综合症。 结论 自身抗体及肝抗原抗体的检测对PBC诊断有重要意义;PBC患者存在PBC/AIH重叠综合征;对原因不明的肝功能异常的患者进行肝抗原自身抗体的检测有助于临床诊断。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丙型肝炎患者自身抗体检出率、丙肝病毒(HCV)载量及肝功能三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检测168例丙肝患者自身抗体、丙肝病毒载量以及肝功能结果,并选取和检测129例健康对照者的自身抗体,其中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或者非参数秩和检验,统计分析丙肝患者与健康对照组自身抗体检出率差异,分析丙肝患者中自身抗体、病毒载量以及肝功能三者间的相关性,并分析自身抗体检出率与患者年龄、性别的关系。结果 丙肝患者自身抗体阳性检出率为35.12%(59/168),各抗体阳性率分别为:抗核抗体(ANA)33.93%,抗平滑肌抗体(SMA)2.98%,抗线粒体M2抗体(AMA-M2)1.80%,抗肝肾微粒体抗体(anti-LKM1)1.20%。抗胞浆抗体和抗可溶性肝抗原抗体未检出阳性。丙肝患者自身抗体总检出率及抗核抗体检出率较健康对照组高(χ2=23.179,P=0.000; χ2=21.360,P=0.000)。丙肝患者中,自身抗体阳性组与阴性组间丙肝病毒载量、总胆红素、谷氨酸氨基转移酶以及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13,P=0.945; Z=-1.087,P=0.277; Z=-1.356,P=0.175; Z=-0.153,P=0.878); 自身抗体检出率与性别无关(χ2=2.897,P=0.089),而与年龄相关(t=3.274,P=0.001)。HCV RNA阴性组与阳性组间谷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水平以及年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6.430,P=0.000; Z=-6.123,P=0.000; t=-3.152,P=0.002),HCV RNA阴性组年龄低于阳性组(44.17岁 vs 55.27岁)。结论 丙肝患者容易发生自身免疫,自身抗体的产生与年龄有关,而与体内丙肝病毒载量的高低无关,也不能预测患者的肝功能损伤情况。HCV载量与患者年龄及肝损伤相关,高龄组病毒载量较高,肝损伤较严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核心抗体(HBcAb)对于。肾移植患者的影响。方法观察不同乙型病毒性肝炎(乙型肝炎)标志物[A组(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HBcAb^+),B组(HBskg,HBcAb^+),C组(HBsAg-,HBcAb-)]组间肾移植患者肝功能、肾功能等指标间的差异。结果A组肝功能异常发生率52.0%,B组肝功能异常发生率36.8%,C组肝功能异常发生率8.69%,三组间比较均有显著差异。结论肾移植患者合并单纯乙型肝炎核心抗体阳性肝功能异常发生率仍较高。  相似文献   

11.
药物性肝损伤患者的自身抗体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分析药物性肝损伤患者出现的自身抗体。方法对3000例经间接免疫荧光法及免疫印迹法进行过自身抗体检测的肝功能异常患者进行回顾分析。结果3000例肝功能异常患者中药物性肝损伤患者36例,占肝功能异常患者的1.2‰。36例药物性肝损伤患者中有29例自身抗体检测阳性,其阳性率分别为抗核抗体(ANA)66.7%(24/36)、抗平滑肌抗体(SMA)16.7%(6/36)、抗线粒体抗体(AMA)19.4%(7/36)、抗肝脏特异蛋白抗体(LSP)2.8%(1/36)、抗细胞骨架抗体(CS)19.4%(7/36)、抗胃壁细胞抗体(APCA)5.6%(2/36)、抗心肌抗体(AHRA)8.3%(3/36)。ANA、SMA和AMA阳性的拟诊药物性肝损伤患者进一步检测AMA亚型-M2、抗肝肾微粒体1(LKM-1)和抗可溶性肝抗原/肝胰抗原(SLA/LP),结果全部阴性;肝细胞型和胆汁淤积型、混合型自身抗体检测结果比较,其阳性率分别为95.2%(20/21),60.0%(9/15)。自身抗体阳性的药物性肝损伤患者其免疫球蛋白升高的比例比自身抗体阴性的要高,两者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药物性肝损伤患者血清中存在多种自身抗体但滴度较低;自身抗体(尤其是ANA、SMA和AMA)阳性的肝功能异常患者在拟诊药物性肝损伤时要注意自身免疫性肝脏疾病的排除。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非器官特异性自身抗体对慢性丙型肝炎抗病毒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慢性丙型肝炎合并自身抗体阳性患者32例,以同期住院的年龄及性别相匹配的自身抗体阴性患者32例作为对照,观察其治疗结束病毒应答(ETVR)、复发(Relapse)及持续病毒应答(SVR)。结果:观察组及对照组ETVR、SVR分别为78.1%、71.9%及59.4%、53.1%。具有统计学差异。结论:自身抗体阴性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对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比合并自身抗体阳性患者具有更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病毒性肝炎患者中几种抗肝抗原自身抗体的存在状况和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和免疫印迹法检测941例病毒性肝炎患者和32例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血清中肝肾微粒抗体Ⅰ型(LKM-1)、肝细胞胞溶质抗原Ⅰ型(LC-1)、可溶性肝抗原(SLA)等自身抗体。结果 941例病毒性肝炎患者中,抗肝抗原自身抗体检测阳性率分别为LKM-1 0.9%(9/941)、LC-1 0.2%(2/941)、SLA 0.0%(0/941),其中153例丙型肝炎患者中,抗肝抗原自身抗体检测阳性率分别为LKM-1 4.5%(7/153)、LC-1 1.3%(2/153)、SLA 0%(0/153);552例乙型肝炎患者中,仅检测出2例(0.4%)LKM-1阳性,在甲型肝炎、戊型肝炎和丁型肝炎中未检测出抗肝抗原自身抗体。在32例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中,抗肝抗原抗体LKM-1、LC-1和SLA的检出率分别为9.4%、3.1%和9.4%,其中在11例自身免疫性肝炎中,LKM-1、LC-1和SLA阳性率分别为27.3%、9.1%和18.2%。病毒性肝炎患者抗肝抗原自身抗体检出率低,与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比较,LKM-1和SL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少数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中存在多种抗肝抗原自身抗体,对病毒性肝炎患者进行包括抗肝抗原在内的自身抗体检测有助于病毒性肝炎合并自身免疫性肝病的诊断。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抗线粒体抗体M2(AMA-M2)的临床价值。方法将106例AMA-M2阳性患者按临床诊断分组,统计分析其病种分布、性别分布、肝功能及自身抗体指标。结果 106例患者中,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确诊患者26例,占24.5%;非PBC患者80例,占75.5%,包括免疫系统、血液系统、消化系统及皮肤、肾脏等系统、器官疾病,涉及28个病种;男女比例为1:5.23;PBC组患者肝功能酶学指标升高,非PBC组基本正常;2组病例均可检出多种自身抗体阳性。结论 AMA-M2多见于PBC,也可见于多种自身免疫病及免疫应答异常疾病;AMA-M2阳性患者PBC确诊率无性别差异;PBC患者可见不同程度肝功能指标异常。  相似文献   

15.
赵友林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25):6128-6129
目的 探讨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肝功能指标与自身抗体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临床已确诊的自身免疫性肝病25例.其中自身免疫性肝炎(AIH)11例,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14例,另取30例正常人对照.采用日立7600-2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Laica荧光显微镜,测定肝功能指标及各种自身抗体.结果 AIH、PBC患者组生化指标均有三项及三项以上升高,在AIH时ALT、AST 升高明显而PBS则轻到中度升高.PBS时以GGT、TAB、ALP升高最为明显.AIH组患者抗核抗体(ANA)阳性率达73%,平滑肌抗体(SMA)阳性率达54%.14例PBC患者组ANA 、线粒体抗体(AMA)及线粒体M2抗体(AMAM2)阳性率达100%.结论 血清肝功能指标及各种自身抗体联合检测对自身免疫性肝病诊断、合理用药、判断预后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清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lutamic acid decarboxylase antibody,GADA)在慢性肝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242例慢性肝病患者及30例同期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血清GADA,分析血清GADA阳性率与丙型肝炎病毒、乙型肝炎病毒、肝病严重程度、血糖及血清抗核抗体等自身抗体阳性的关系.结果:慢性肝病患者血清GADA阳性率高于对照组(P<0.05);丙型肝炎病毒相关肝病组高于乙型肝炎病毒相关肝病组(P<0.05),肝源性糖尿病组高于肝病血糖正常组,肝硬化组高于肝炎组(P<0.05),自身抗体阳性组高于自身抗体阴性组(P<0.05).结论:慢性肝病合并自身抗体阳性者血清GADA阳性率更高,可能预示着更高的肝源性糖尿病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患者前S2 抗原、抗体与HBVM、HBV DNA之间关系。方法 对 14 6例乙型肝炎患者用ELISA法检测前S2 抗原、前S2 抗体及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 (HBVM ) ;用聚合酶链反应 (PCR)法检测乙型肝炎病毒HBV DNA。结果 急性肝炎、慢性肝炎、肝硬变患者前S2 抗原检出率分别为 8.33 %、71.96 %、77.0 7% ;前S2 抗体的检出率分别为 75 %、9.34%、3 .7%。前S2 抗原在HBV DNA、HBeAg阳性病例中检出率明显高于阴性组 (P <0 .0 0 1)。前S2 抗体阳性病例HBV DNA、HBeAg均为阴性。 结论 前S2 抗原的检出意味着病毒有复制或有传染性。前S2 抗体的出现标志着病毒被清除 ,在慢性肝病中检出并不意味病情稳定 ,同时发现该抗体可以在急性乙型肝炎急性期及血清HBVM全部阴性的患者中检出。  相似文献   

18.
目的检测慢性乙型肝炎儿童自身抗体的阳性率,探讨其自身抗体存在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84例慢性乙型肝炎儿童、69例慢性乙型肝炎成人和15例正常儿童抗核抗体(ANA)的阳性率、滴度、核型和抗平滑肌抗体(SMA)、抗线粒体抗体(AMA)、抗肝肾微粒体抗体(LKM)、抗胃壁细胞抗体(APCA)的阳性率。同时检测患者的ALT、AST,对慢性乙型肝炎儿童取肝活检组织作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 (1)慢性乙型肝炎儿童组总自身抗体阳性率为19.0%,较成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组为低(P<0.05)。(2)慢性乙型肝炎儿童组检出的ANA以低滴度(1:100)为主,有3例滴度为1:320;ANA核型全部为均质型;仅有1例SMA阳性,未见其他自身抗体阳性。(3)慢性乙型肝炎儿童自身抗体阳性组的ALT、AST水平均高于自身抗体阴性组(P<0.05)。(4)慢性乙型肝炎儿童自身抗体阳性组肝脏病理G>2者占43.8%,较自身抗体阴性组G>2者(16.2%)比例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乙型肝炎儿童中也有一定比例存在自身抗体,但较成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为低。自身抗体的产生与肝损伤程度有一定相关性,检测慢性乙...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凉山彝族地区病毒性肝炎感染状况,为预防病毒性肝炎提供依据.方法 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820例肝功能异常患者血清中甲、乙、丙、丁、戊型肝炎病毒标志物,经统计学处理分析5型肝炎病毒标志物在人群中的阳性趋势和在不同性别组、不同年龄组中的阳性分布趋势.结果 抗-HAV-IgM、乙型肝炎(下称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丁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DV)、抗-HEV-IgM在820例肝功能异常患者中的阳性率为:23.78%、31.10%、4.63%、0.98%、3.17%;抗-HAV-IgM组阳性率最高为57.78%(P<0.05),HBsAg组阳性率最高为39.04%(P<0.05),抗-HDV组阳性率最高为2.71%(P<0.05),抗-HCV、抗-HEV-IgM在不同年龄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抗-HAV-IgM阳性率女性组高于男性组(P<0.05),HBsAg阳性率男性组高于女性组(P<0.05),抗-HCV、抗-HDV、抗-HEV-IgM在男女性别组中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凉山彝族地区病毒性肝炎以甲、乙型肝炎为主,因此抓好甲、乙型肝炎预防工作是减少凉山地区病毒性肝炎发病的关键,注意个人饮食卫生和环境卫生有助于预防甲、戊型肝炎传播,接种甲、乙肝疫苗是预防甲、乙型肝炎最有效措施,加强对血液及血液制品的监管和管理好静脉吸毒人群所用的注射器能有效控制乙、丙型肝炎的传播.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e抗原(hepatitis b e antigens,HBeAg)阴性的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孕妇孕期及产褥期不同HBV载量与肝功能指标变化的相关性,以及新生儿母婴阻断情况。方法产前检查、分娩、产后定期复查的120例HBV-DNA载量阳性(HBV-DNA≥5.0E+02u/mL)HBeAg阴性慢性HBV感染孕妇为观察组,同期分娩的120例HBV-DNA载量阴性(HBV-DNA5.0E+02u/mL)HBeAg阴性慢性HBV感染孕妇为对照组,2组均于孕早中期、孕晚期和分娩后1个月检查肝功能;2组孕妇所分娩婴儿均于出生12h内、15d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200u及0、1、6个月注射乙型肝炎疫苗20μg,并于出生及2、7、12个月龄时检查乙型肝炎表面抗原、乙型肝炎表面抗体、HBeAg、乙型肝炎e抗体、乙型肝炎核心抗体和HBV-DNA载量,随访婴儿至1岁。结果观察组晚孕期肝功能异常发生率(19.17%)高于对照组(10.00%)(P0.05),早中孕期和产后1个月肝功能异常发生率(10.83%、14.17%)高于对照组(6.67%、8.3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剖宫产、早产、产后出血、胎儿宫内窘迫发生率(50.83%、2.50%、14.17%、6.67%)及新生儿体质量[(3 413.36±441.85)g]、1min Apgar评分[(9.85±0.58)分]与对照组[44.17%、4.17%、12.50%、3.33%、(3 394.73±431.42)g、(9.88±0.64)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新生儿出生时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率(27.50%)高于对照组(16.67%)(P0.05),2组均无HBV-DNA阳性新生儿;随访至2个月龄,观察组2例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未转阴,对照组20例均转阴,随访至12个月龄,2组婴儿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均转阴,均无感染病例。结论需重视及加强对HBeAg阴性慢性HBV感染孕妇孕期及产后肝功能的监测及随访,对HBV-DNA高载量孕产妇应加强监测,及时发现肝功能异常,防治重症肝炎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