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可注射性磷酸钙骨水泥生物相容性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磷酸钙骨水泥是一种新型骨移植替代材料,对它的改性研究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之一,通过改变磷酸钙骨水泥的流变学,制备可注射性磷酸钙骨水泥更适于微创应用,但应用于临床要对其生物相容性进行评价。方法:实验于2006-10/2007-01在天津医院骨科研究所完成。①实验材料:可注射性磷酸钙骨水泥(由固相与液相两部分组成,固相为碳酸钙、磷酸氢钙等,液相为磷酸钠盐溶液)。②实验动物:新西兰兔14只,体质量2.0~3.5kg,雌雄各半。实验过程中对动物处置符合动物伦理学要求。③实验方法和评估:通过采用可注射性磷酸钙骨水泥浸提液和试件与骨髓基质细胞分别共培养,MTT法测定细胞相对增殖率,进行细胞毒性反应分级,光镜和扫描电镜观察细胞生长形态和生长活性。可注射性磷酸钙骨水泥浸提液进行溶血和热原试验观察。将可注射性磷酸钙骨水泥试件植入兔肌肉内,观察炎症反应和纤维包膜形成情况。结果:14只新西兰兔均进入结果分析。可注射性磷酸钙骨水泥浸提液和试件与骨髓基质细胞共培养,细胞生长形态良好,数量逐渐增加,细胞毒性反应为0~Ⅰ级,基本无毒性。浸提液的溶血率<0.05%,注入兔耳缘静脉后未引起发热反应。可注射性磷酸钙骨水泥试件植入兔肌肉中观察24周,早期有淋巴细胞浸润,包膜形成,晚期淋巴减少或消失,包膜稳定,无增厚趋势,未见有白细胞浸润。结论:可注射性磷酸钙骨水泥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符合植入人体生物材料的细胞毒性要求,对机体不会造成不良影响,因而临床可以安全使用。  相似文献   

2.
新型可注射性磷酸钙骨水泥在皮质骨内的降解和成骨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液态骨移植材料是一种新型的牛物材料,它可充分填充于任何不规则的骨缺损部位,并可通过局部注射的方式来进行临床及实验操作.因此目前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之一.目的:观察可注射性磷酸钙骨水泥在皮质骨缺损周围的生物降解和成骨特性.设计、时间及地点:对比观察实验,于2007-04-12/2008 12-05在华南理工大学材料学院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材料:根据相关文献合成一种含有β-磷酸二钙、磷酸二氢钙、碳酸钙和纳米相羟基磷灰石的磷酸钙骨水泥,并用含藻酸钠的液相成分将该骨水泥调制成可用注射器和16号穿刺针操作的沣射物.方法:取12只新两兰大白兔,在双下肢股骨髁部钻取直径为2 mm的骨洞,左侧骨洞注入该骨水泥0.5~1.0 mL为实验组,右侧骨洞作为空白对照组.主要观察指标:术后4,8,12,16周取材,于光镜下观察该骨水泥在皮质骨内的降解及再生新骨情况;扫描电镜观察新生骨超微结构.X射线衍射图谱分析不同阶段骨水泥的成分,能谱分析测定降解区的钙磷比.结果:骨水泥在体内相容性良好,8周时降解反应明显,12周为降解反应的高峰期,16周降解反应基本完成;降解同时有大量的骨小梁生成.空白对照组无新骨形成.X射线衍射图谱证实骨水泥的主成分是β-磷酸三钙,能谱分析提示降解区钙离子含量显著升高.结论:该型磷酸钙骨水泥具有可注射性,骨皮质内相容性、骨传导和骨诱导作用良好等特性,是一种较好的骨替代产品.  相似文献   

3.
磷酸钙骨水泥是一种新型骨移植替代材料,对它的改性研究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之一.生物材料应用于临床要对其生物相容性进行评价并观察骨水泥材料与宿主的生物相容性反应.目前,对生物材料的相容性评价方法主要有两类,一是动物体内实验,即将材料植入体内做组织学检查,观察材料及周围组织病理变化;另一类为体外试验,即用材料或浸提液研究材料对组织细胞生长、代谢及增殖方面的影响.本文通过体外和体内实验对磷酸钙骨水泥的生物相容性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4.
由于磷酸钙骨水泥具有优良的生物活性、生物相容性、自固化能力以及易颦性,因此在修复骨缺损、骨折治疗以及骨病治疗等骨科临床中显示出良好的效果,在骨修复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此外磷酸钙骨水泥在牙科、整形外科和脑外科有广泛的应用,日前磷酸钙骨水泥已成为生物医用材料领域的重点和热点之一.文章探讨了磷酸钙骨水泥的生物相容性、生物毒性及其他理化性能,研究了磷酸钙骨水泥应用现状、总结了磷酸钙骨水泥的发展前景.虽然磷酸钙骨水泥与传统骨修复材料相比已具备一定的优势,但是其基本性能与临床要求之间仍有一定差距,因此进一步改进其基本性能成为磷酸钙骨水泥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5.
纳米碳管处理磷酸钙骨水泥的生物相容性及其强度和韧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由于骨缺损和骨质疏松等治疗需要大量的骨修复材料.但常用的骨修复材料之--磷酸钙骨水泥存在脆性大等缺陷,所以临床工作者一直期盼研制一种生物相容性和生物力学更好的骨科修复材料.目的:观察以纳米碳管处理的磷酸钙骨水泥材料的生物相容性和体外生物力学性能.方法:根据国际标准化组织颁布的ISO10993系列,对新型骨水泥材料进行体外溶血试验、细胞毒性试验、急性毒性试验、皮肤过敏性试验;取6具老年尸体胸腰段脊柱标本(T12~L4)进行体外生物力学性能测试,建立压缩性骨折模型后采用球囊扩张后凸椎体成形术恢复高度,分别注射填充纳米碳管处理的磷酸钙骨水泥和普通磷酸钙骨水泥,再进行前屈压缩,测量极限载荷、抗压强度、刚度.结果与结论:①新型材料浸提原液对健康人血红细胞溶血率为1.81%,无溶血现象.材料浸提液对L929细胞毒性分级为0级,无细胞毒性.材料浸提原液未引起小鼠急性毒性反应、小鼠遗传毒性及豚鼠过敏反应.②填充纳米碳管处理的磷酸钙骨水泥组成形后的极限载荷、抗压强度、刚度均高于普通磷酸钙骨水泥组(P<0.05).结果表明以纳米碳管处理的磷酸钙骨水泥材料生物相容性符合国际规定的体内植入物的生物学评价标准,其强度和韧性较普通骨水泥有较大的提高.  相似文献   

6.
背景:磷酸钙骨水泥存在脆性大、抗水溶性(血溶性)差、力学性能不足、降解缓慢等缺点,其临床应用受到一定限制,故需要对其进行改性研究.目的:制备一种具有一定强度、孔隙率、适合骨生长的多孔磷酸钙骨水泥生物支架材料.方法:以磷酸钙骨水泥为基本体系,液相采用壳聚糖的弱酸溶液,以提高磷酸钙骨水泥的可塑性和黏弹性,使骨水泥具有可注射性,显著提升骨水泥的应用范围及应用舒适度.固相为双相磷酸钙(磷酸四钙+磷酸氢钙)粉体,并在固相中添加一定量的甘露醇及聚乳酸-乙醇酸共聚物作为造孔剂,制备磷酸钙支架材料.结果与结论:此材料孔径可达到10~300 μm.添加60%致孔剂时,磷酸钙骨水泥固化体孔隙率可达到(68.3±1.5)%.磷酸钙骨水泥孔隙率的增加使材料的力学性能下降,其抗压强度从最初不含致孔剂时的(53.0±1.4) Mpa下降到含60%致孔剂的(2.5±0.2) Mpa.实验制备的此种多孔磷酸钙骨水泥材料,是具有一定抗压强度、较好的孔隙率,并能体内降解的可注射生物支架材料.  相似文献   

7.
骨缺损修复材料可降解速固化骨水泥的生物相容性研究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5  
目的 评价自行研制出的脱钙骨基质/磷酸钙骨水泥/氰基丙烯酸正丁酯(NBCA)粘合剂复合骨水泥的生物相容性。方法 进行急性和亚急性毒性实验、溶血实验、凝血试验、皮内实验、热源实验和肌肉内植入实验和血清特异性抗体检测。结果 该材料是一种无毒、无溶血性、对皮肤及肌肉无刺激作用,不含热原物质的生物医用材料,在动物体内不引起排异反应,在骨创面可诱导新骨形成。结论 该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可试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新型磷酸钙骨水泥(Biopex^R)骨内移植的生物学特点。 方法:实验于2004-04/2005-04在吉林大学基础医学院动物室完成。①取4-6个月龄健康成熟中国大白兔18只,在双侧股骨内侧髁部建立骨缺损骨水泥填充模型。②将Biopex^R(粉液比为3:1),用专用注射器注入骨孔内并使骨水泥稍外溢,同时指压2min至骨水泥凝固。③通过光镜及电镜观察植入后3,6,12及24周时Biopex^R的组织学改变。 结果:①光镜观察:3周时,可见Biopex^R同骨床直接愈合,没有纤维组织介入:Biopex^R表面有新骨形成。6周时,Biopex^R量开始减少,其表面新骨形成增多,同时可见新骨向Biopex^R内部生长,新骨与Biopex^R交织在一起。12周时,Biopex^R量明显减少,新生骨小梁增粗,交织成网状。24周时,Biopex^R量进一步减少,可见成熟骨细胞,出现板层骨。②透射电镜:观察:3周时,在Biopex^R表面可见许多成骨细胞,细胞表面微小突起伸向Biopex^R内部,成骨细胞胞浆内可见较多粗面内质网。同时可见一些破骨细胞。在Biopex^R与骨床之间可见一透亮线,但并非是纤维组织,表明结合力较弱。1.2周时,Biopex^R密度减低,呈网状结构。在Biopex^R内部可见散在的成骨细胞,粗面内质网扩张,线粒体轻度空化。在Biopex^R与骨床之间未见透亮线,表明已牢固结合。 结论:Biopex^R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骨传导性及可降解性,是一种理想的骨移植材料。  相似文献   

9.
磷酸钙骨水泥填充骨缺损中6种添加剂对其注射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研究6种添加剂对磷酸钙骨水泥注射性能的影响。方法:将6种添加剂按不同比例加入到水泥的固相或液相中,在生物力学机上以相同的速度和推力将骨水泥由注射器中推出,计算推出量与总量的百分比,为注射能力系数,作为衡量磷酸钙水泥(Calcium phosphate cement,CPC)注射能力的指标。结果:海藻酸钠、甘油和黄耆树胶对CPC的注射性能无明显改善,而黄原胶、柠檬酸和羟丙基甲基纤维素在适当含量时可以使CPC注射性能大大提高。结论:在CPC中加入适当含量的添加剂可以明显改善CPC的注射性能,对填充骨缺损的方法有一定的探索价值。  相似文献   

10.
骨缺损修复材料可降解速固化骨水泥的生物相容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评价自行研制出的脱钙骨基质/磷酸钙骨水泥/氰基丙烯酸正丁酯(NBCA)粘合剂复合骨水泥的生物相容性。方法进行急性和亚急性毒性实验、溶血实验、凝血试验、皮内实验、热源实验和肌肉内植入实验和血清特异性抗体检测。结果该材料是一种无毒、无溶血性、对皮肤及肌肉无刺激作用、不含热原物质的生物医用材料,在动物体内不引起排异反应,在骨创面可诱导新骨形成。结论该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可试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11.
背景:目前硫酸钙主要被作为抗生素载体和成骨因子载体.目的:观察骨形态发生蛋白2/注射式硫酸钙缓释系统的体外缓释效果及与种子细胞的生物相容性.方法:制备骨形态发生蛋白2/注射式硫酸钙缓释系统,检测其体外释放性能.将S D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经体外诱导培养、扩增后,种植于骨形态发生蛋白2/注射式硫酸钙缓释载体和单纯的注射式硫酸钙支架上行体外培养.结果与结论:骨形态发生蛋白2/注射式硫酸钙缓释支架具有缓释骨形态发生蛋白2的效果,持续时间可达31 d.骨形态发生蛋白2/注射式硫酸钙缓释支架与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优良的生物相容性,并且相同时间点支架上的细胞黏附率、细胞数量及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均明显高于注射式硫酸钙支架;扫描电镜发现两组材料上均有细胞生长,骨形态发生蛋白2/注射式硫酸钙缓释支架上的细胞在支架表面和孔隙内生长良好,细胞突起接触融合,细胞密集区域可见细胞外基质形成,大量细胞包绕在材料表面;注射式硫酸钙支架上的细胞黏附数量较少,生长情况不及骨形态发生蛋白2/注射式硫酸钙缓释支架上的细胞.  相似文献   

12.
背景:已有多种纤维被用于提高磷酸钙骨水泥的强度及抗断裂性能。目的:了解明胶联合壳聚糖纤维对磷酸钙骨水泥力学性能的影响,寻找较为合适的配比。方法:采用2×4析因设计,将质量比为0(蒸馏水),5%的明胶,体积比为0,10%,30%和50%的壳聚糖纤维分别混入磷酸钙骨水泥,检测复合物的抗弯曲强度,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各组试样断口形态并进行电子能谱分析。结果与结论:各明胶组间抗弯强度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01);各体积比纤维间抗弯强度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01),其中5%明胶和30%壳聚糖纤维构成的复合物抗弯曲强度最大,达12.31MPa。以蒸馏水为液相的磷酸钙骨水泥固化后,表面可见不规则颗粒,平均微孔直径小于5μm,添加明胶后颗粒似乎黏在一起,微孔直径与前者相似,但是数目少于前者。磷酸钙骨水泥-5%明胶-30%纤维复合物的断口扫描可见拔出纤维的表面黏附有大量颗粒,磷酸钙骨水泥-蒸馏水-30%纤维复合物拔出纤维表面的颗粒明显减少。表明明胶与壳聚糖纤维可提高磷酸钙骨水泥的抗弯曲强度,5%明胶和30%壳聚糖纤维为这种增强模式较为合适的比例。  相似文献   

13.
背景:β-磷酸三钙/聚乙烯醇复合水凝胶具有高含水量、良好柔软性优点,有利于成纤细胞生长及胶原沉积,适用于做人工角膜裙边支架材料。目的:评价β-磷酸三钙/聚乙烯醇复合水凝胶人工角膜裙边支架材料的生物相容性。方法:①迟发型超敏反应:在豚鼠脊柱两侧皮内由头到尾分别注射A液(完全弗氏佐剂与生理盐水等体积混合液)、B液(β-磷酸三钙/聚乙烯醇复合水凝胶浸提液或生理盐水或2-巯基苯并噻唑)、C液(A液与B液等体积混合稳定性乳化剂),并进行局部诱导及激发。②急性全身性毒性实验:由昆明小鼠尾静脉分别注射生理盐水与β-磷酸三钙/聚乙烯醇复合水凝胶浸提液。③体外细胞毒性实验:分别以β-磷酸三钙/聚乙烯醇复合水凝胶浸提液、细胞培养液及含苯酚的细胞培养液培养MRC-5细胞。④皮内反应:在兔脊柱皮内分别注射β-磷酸三钙/聚乙烯醇复合水凝胶生理盐水(或芝麻油)浸提液、生理盐水及芝麻油。结果与结论:β-磷酸三钙/聚乙烯醇复合水凝胶人工角膜裙边支架材料的迟发型超敏反应分级为0-1级,急性全身毒性实验结果为正常无症状,体外细胞毒性均为0级或1级,皮内反应为极轻微。表明β-磷酸三钙/聚乙烯醇复合水凝胶人工角膜裙边支架材料生物相容性指标达到生物植入医用材料的要求。  相似文献   

14.
背景:将生长因子女合到支架上构建复合材料可同时具备骨诱导和骨传导作用。目的:脱察骨形态发生蛋白2/注射式硫酸钙复合载体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诱导成骨的影响。方法:取生长状态良好的第2代SD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悬液,分3组培养:实验组将细胞悬液滴加剑骨形态发生蛋白2,注射式硫酸钙复合材料表面,对照组在细胞悬液中加入骨形态发生蛋白2,空白对照组正常培养。结果与结论:3组细胞随培养时间延长逐渐增多,实验组细胞数量最多,明显多于对照组及空白对照组(P〈0.05)。实验组培养不同时间点碱性磷酸酶活性高于对照组及空白对照组(P〈0.05)。体外实验显示骨形态发生蛋白2,注射式硫酸钙复合载体可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成骨细胞分化。  相似文献   

15.
Stem cell-based tissue engineering offers immense promise for bone regeneration.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develop a self-setting, mannitol-containing calcium phosphate cement (CPC) encapsulating human umbilical cord mesenchymal stem cells (hUCMSCs) for bone tissue engineering. hUCMSCs could be an inexhaustible and low-cost alternative to the gold-standard bone marrow MSCs, which require an invasive procedure to harvest. hUCMSCs were encapsulated in alginate beads and mixed into the CPC paste. Water-soluble mannitol porogen was incorporated into CPC to create macropores. The porosity was increased from 49% for the hUCMSC-encapsulating CPC to 64% after adding mannitol and absorbable-fibres (p < 0.05). Flexural strength of the construct was increased from 0.3 MPa to 2.0 MPa via fibres. Live cell percentage was > 80% for all constructs. The ALP and OC gene expressions were low at 1 day and greatly increased at 14 days. The constructs that contained mannitol had significantly higher ALP and OC expressions than that without mannitol. ALP activity of hUCMSCs inside CPC with mannitol and fibre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without mannitol. At 14 days, mineralization by the encapsulated hUCMSCs was eight-fold higher than that at 1 day. In conclusion, a novel mannitol-containing porous CPC-hUCMSC construct was developed for bone tissue engineering. Its advantages include cell delivery inside a load-bearing CPC that has injectable and in situ setting capabilities. hUCMSCs inside CPC had good viability and successfully osteodifferentiated. The self-setting and strong hUCMSC-encapsulating CPC scaffold is promising for bone tissue engineering in a wide range of orthopaedic and craniofacial applications.  相似文献   

16.
背景:生物材料的骨诱导现象已经在多种动物实验中被证实。目的:考察磷酸钙陶瓷自身固有的诱导骨生成能力在其作为骨组织工程支架时的表现。方法:取健康家犬10只,在每只的背部肌肉内分别植入骨诱导性磷酸钙陶瓷与自体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复合物、非骨诱导性磷酸钙陶瓷与自体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复合物、骨诱导性磷酸钙陶瓷及非骨诱导性磷酸钙陶瓷,植入后8,12周,取出植入材料及其周围组织进行Micro-CT检测和组织形态学检测,评价成骨情况。结果与结论:组织学观察结果显示,骨诱导性磷酸钙陶瓷组及骨诱导性磷酸钙陶瓷与自体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复合物组均有有异位骨生成,并且骨诱导性磷酸钙陶瓷与自体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复合物组的成骨量显著大于骨诱导性磷酸钙陶瓷组(P<0.05);其余两组均无异位成骨。Micro-CT检测结果与组织形态学检测结果一致。结果表明骨诱导性磷酸钙陶瓷作为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有明显的成骨优势,而脂肪间充质干细胞作为种子细胞对异位成骨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7.
背景:研究表明6种国内外知名品牌口腔抗菌纳米载银无机抗菌剂中载银磷酸锆的杀菌性和安全性最佳.目的:进一步观察载银磷酸锆对体外培养人胚肾上皮293T细胞生长、超微结构及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表达与分泌的影响.方法:采用CCK-8方法检测5,2.5,1.25,0.625 g/L载银磷酸锆稀释液对293T细胞增殖的影响.根据结果选择对细胞增殖影响最大的质量浓度处理293T细胞,光学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变化,于透射电镜下观察细胞超微结构及代谢变化,RT-PCR检测细胞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 mRNA的表达,ELISA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蛋白的水平.结果与结论:载银磷酸锆作用于293T细胞48 h,1.25 g/L组细胞毒性为Ⅱ级,轻度细胞毒性,其余质量浓度组均为Ⅰ级,无细胞毒性.1.25 g/L载银磷酸锆处理293T细胞24,36,48 h后,细胞形态发生异常,细胞膜破损,出现轻度中毒现象,尤以48 h表现明显.1.25 g/L载银磷酸锆处理48 h后,293T细胞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 mRNA的表达及上清液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蛋白水平与正常培养细胞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0.05).表明载银磷酸锆影响293T细胞的生长及增殖,具有一定的细胞毒性,其在牙科材料中的应用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8.
背景:氧等离子处理可有效改善双组分室温硫化硅橡胶人工晶状体材料表面的亲水性能和生物相容性,但等离子体聚合形成的薄膜可能产生卷曲和破裂或因与基质是非共价键结合而产生剥离,影响材料本身的理化性能和光学性能.目的:初步评价优选氧等离子处理表面改性后双组分室温硫化硅橡胶人工晶状体材料的体外生物相容性.方法:采用氧等离子体表面改性技术修饰疏水性双组分室温硫化硅橡胶人工晶状体材料的表面,处理功率及时间分别为:20 W、50 W、100 W和30 s、1 min、3 min、10 min.应用视频光学接触角测定仪、傅里叶变换衰减全反射红外光谱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材料表面亲水性和表面化学元素组成;扫描电子显微镜和原子力显微镜观察材料表面形貌.通过人晶状体上皮细胞黏附实验观察双组分室温硫化硅橡胶表面改性前后细胞的数量及形态改变.结果与结论:最佳改性条件为100 W,30 s,20 mL/min,40 Pa.此条件改善了双组分室温硫化硅橡胶人工晶状体材料表面的亲水性,对材料表面无刻蚀作用,改善了人晶体上皮细胞在双组分室温硫化硅橡胶人工晶状体材料表面的生物相容性.  相似文献   

19.
背景:经过脱蛋白去抗原处理的异种松质骨作为骨移植材料,具有天然的多孔结构、可塑性及一定的机械强度。目的:观察鹿脱蛋白松质骨的生物相容性。方法:①热源实验与急性毒性实验:将鹿新鲜骨、脱蛋白松质骨及深低温冻干脱蛋白松质骨浸提液分别注入家兔耳缘静脉与小鼠腹腔。②溶血实验:将兔血混悬液分别加入鹿新鲜骨、脱蛋白松质骨、深低温冻干脱蛋白松质骨、碳酸钠(阳性对照)、生理盐水(阴性对照)中。③凝血实验:将鹿新鲜骨、脱蛋白松质骨及深低温冻干脱蛋白松质骨分别加入兔正常混合血浆中。④肌袋实验:在小鼠大腿肌袋处分别植入新鲜鹿骨、鹿脱蛋白松质骨及深低温冻干脱蛋白松质骨。结果与结论:鹿脱蛋白松质骨及深低温冻干鹿脱蛋白松质骨无热源反应,未引起毒性、溶血及凝血反应,植入小鼠肌肉内后未发生排斥反应。新鲜鹿骨6种实验有轻度异常,但无动物死亡。表明鹿脱蛋白松质骨及深低温冻干鹿脱蛋白松质骨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相似文献   

20.
背景:将地塞米松以某种涂层方式固定到体外循环管道表面,既可持续地起到抗炎作用,又不至于由于血药浓度过大而产生不良反应,最大限度地发挥地塞米松的抗炎作用.目的:研制新型抗凝血活性的地塞米松磷酸钠涂层管路,评价涂层管道稳定性、抗凝活性及抗血小板等性能.方法:用浓硫酸、聚乙烯亚胺依次预处理聚氯乙烯体外循环管路表面.分别通过预混、离子键两种方式制备地塞米松磷酸钠涂层聚氯乙烯体外循环管道,对涂层管道进行涂层物定量分析,以未涂层的聚氯乙烯体外循环管路为空白对照,评价3组抗凝血、抗血小板、抗蛋白黏附等性能及涂层聚氯乙烯体外循环管道的体外释放特性.结果与结论:预混及离子键制备的地塞米松磷酸钠涂层聚氯乙烯管道表面固定地塞米松磷酸钠的最大固定量分别为(2.06±0.68),(3.33±0.75)μg/cm2.预混制备的地塞米松磷酸钠涂层聚氯乙烯管道抗凝血、抗血小板及蛋白黏附效果优于离子键制备的地塞米松磷酸钠涂层聚氯乙烯管道和空白对照组(P 〈0.05),且体外释放效果优于离子键制备的地塞米松磷酸钠涂层聚氯乙烯管道.表明通过预混方式制备的地塞米松磷酸钠涂层缓释及抗凝性能良好,有抗血小板黏附及血栓形成的功能,能满足体外循环中短期转流的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