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胃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对肠黏膜通透性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4,他引:6  
叶向红  彭南海 《护理研究》2003,17(19):1148-1150
目的 :了解胃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 (EN )和肠外营养(PN)对病人肠黏膜通透性的影响。方法 :选取胃癌病人 40例 ,随机分为两组 ,实验组 (EN组 )术中置空肠造口管 ,术后 3d~ 11d给予肠内营养支持 ,术后第 3天给予全量的 1/4 ,第 4天给予全量的 1/2 ,第 5天~第 11天给全量。对照组 (PN组 )术后第 3天~第 11天给予肠外营养支持 ,即常规方法输液。结果 :肠内营养组术后第7天其肠黏膜通透性虽然较术前有明显升高 ,但明显低于肠外营养组 ,对照组前白蛋白术后第 7天较术前有明显下降(P <0 .0 5 ) ,术后第 12天较术后第 7天有明显上升 (P <0 .0 1) ;实验组术后第 7天、第12天前白蛋白 (PA)、纤维连接蛋白 (FN)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术后肠通气时间 :对照组 96.0h± 8.3h ,实验组 84.0h± 7.5h。结论 :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在维护肠黏膜屏障功能、改善氮平衡方面均优于肠外营养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老年患者开胸术后早期肠黏膜屏障功能变化,并探讨丙胺酰-谷氨酰胺(Aln-Gln)对肠屏障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 采取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选取20例开胸非消化道手术老年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10例,从术后第1天起,研究组静脉应用Aln-Gln双肽0.5 g/kg,连续4d;对照组用同等量的生理盐水替代.收集分析临床指标(体温、心率、呼吸和白细胞计数等),并分别检测手术前、后血浆Gln浓度、血浆中D-乳酸、二胺氧化酶(DAO)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浓度.结果 两组患者一般病例资料,如年龄、性别比例及体质量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研究组术后第5天Gln水平明显高于手术前[(478.32 ±47.42) μmol/L与(372.67 ±29.14) μmol/L,P=0.021].对照组术后第5天Gln浓度明显低于手术前[(386.29±19.73) μmol/L与(431.12 ±42.27) μmol/L,P=0.017].研究组术后Gln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术后Gln浓度[(478.32±47.42) μmol/L与(386.29±19.73)μmol/L,P=0.012].两组患者术前血浆D-乳酸和DAO浓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第5天对照组显著高于术前[DAO:(2.53±0.47) U/ml与(1.66±0.32) U/ml,P=0.003; D-乳酸:(6.82±1.91) mg/L与(4.92±1.57) mg/L,P=0.024],研究组术后显著低于对照组术后[DAO:(1.10±0.23) U/ml与(2.53±0.47) U/ml,P=0.013; D-乳酸:(4.87±1.33) mg/L与(6.82±1.91)mg/L,P=0.019].两组患者术后第1天TNF-α均显著升高,术后第3天开始下降,研究组TNF-α术后第5天显著低于对照组[(6.89±5.21) pg/L与(13.04±4.46) pg/L,P=0.003].研究组患者术后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 老年患者开胸术后肠黏膜屏障功能受损,术后静脉给予Aln-Gln双肽能有效保护肠黏膜屏障功能,减轻全身炎症反应,有利于术后恢复.  相似文献   

3.
炎症性肠病病情活动监测指标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髓过氧化物酶(MPO)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作为炎症性肠病(IBD)病情活动临床监测指标的价值。方法分别观察了IBD活动组患者15例[其中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UC)10例,活动期克罗恩病(CD)5例],IBD非活动组患者15例(其中缓解期UC10例,缓解期CD5例)和12例对照组患者的结肠黏膜病理变化,按Oshitani评分标准和d'Haens评分标准进行UC和CD组织学评分,测定结肠黏膜MPO和SOD活性。结果IBD活动组、IBD非活动组病理组织评分均比对照组高(8±5 vs 3±1)、(5±2 vs 3±1)(P<0.01),IBD活动组病理组织评分亦较IBD非活动组高(8±5 vs 5±2)(P<0.01);IBD活动组、IBD非活动组肠黏膜MPO活性均较对照组高[(3.55±0.38)U/g vs(1.52±0.24)U/g、(2.28±0.30)U/g vs(1.52±0.24)U/g](P<0.01),IBD活动组MPO活性较IBD非活动组高[(3.55±0.38)U/g vs(2.28±0.30)U/g](P<0.01);IBD活动组、IBD非活动组肠黏膜SOD活性均较对照组低[(104.58±18.91)U/mg vs(212.44±14.22)U/mg、(170.91±13.57)U/mg vs(212.44±14.22)U/mg](P<0.01),IBD活动组SOD活性较IBD非活动组低[(104.58±18.91)U/mg vs(170.91±13.57)U/mg](P<0.01)。结论MPO活性与IBD病情活动程度呈正相关,SOD活性与IBD病情活动程度呈负相关,两者可作为IBD病情活动的临床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百秋李醇对感染后肠易激综合征(PI-IBS)大鼠结肠黏膜屏障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结肠灌注乙酸的方法建立PI-IBS大鼠模型。正常对照组和模型组以等体积的0.1%Tween 80灌胃,藿香正气组以藿香正气液3.3 ml/kg灌胃,百秋李醇低、中、高剂量组,分别以百秋李醇10、20、40 mg/kg灌胃,每日1次,共5 d。采用免疫组化检测结肠黏膜紧密连接蛋白胞质紧密粘连蛋白-1(ZO-1)和闭合蛋白(occludin)的分布与表达,采用ELISA方法检测血清IL-1β、TNF-α、IL-4、IL-10的含量。结果模型组ZO-1和occludin蛋白积分光密度(IOD)值分别为110 791.36±12 775.88、96 846.88±9 088.76,均低于正常对照组(185 071.43±9 173.31、162 800.12±17 582.86)(P<0.001)。百秋李醇高剂量组IOD值分别为145 463.83±28 750.90、123 475.54±17 715.76,均高于模型组(P<0.01),但低于正常对照组(P<0.001)。模型组血清IL-1β含量高于正常对照组[(23.32±1.26)ng/L vs.(21.80±0.81)ng/L,P<0.05],IL-10含量低于正常对照组[(32.60±0.84)ng/L vs.(35.63±1.80)ng/L,P<0.01];百秋李醇高剂量组IL-1β含量、IL-10含量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高剂量百秋李醇通过上调PI-IBS大鼠肠黏膜ZO-1和occludin的表达,修复受损上皮细胞;通过抑制IL-1β的分泌,促进IL-10的分泌,改善肠道促炎/抗炎因子的失衡状态。但对肠黏膜屏障的保护与调节作用不及藿香正气液。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L-精氨酸(L-Arg)对严重腹腔感染时肠黏膜上皮损伤的影响.方法 将18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两组,每组9只.采用盲肠结扎穿孔术(CLP)制备严重腹腔感染动物模型.L-Arg组于CLP后腹腔注射盐酸L-Arg(300 mg/kg);模型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两组均于术后24 h采血测定血清一氧化氮(NO)及诱生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水平;光镜下观察小肠黏膜组织病理学变化,并检测肠黏膜上皮损伤指数.结果 CLP后大鼠均出现小肠黏膜病理损害,L-Arg组小肠黏膜病理损害明显减轻,肠黏膜上皮损伤指数(3.4±0.6)与模型组(4.1±0.5)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L-Arg组血清NO水平[(76.1±26.2)μmol/L]虽低于模型组[(87.3±16.7)μmol/L],但差异无显著性;而L-Arg组iNOS水平[(30.6±7.4)U/L]显著低于模型组[(44.4±6.6)U/L],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 L-Arg能降低严重腹腔感染大鼠血清iNOS水平,减轻严重腹腔感染时肠黏膜上皮的损伤.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病人术后营养支持方式。[方法]将我院接受结直肠癌根治术病人40例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干预组术后第1天~第7天给予肠内免疫营养剂瑞能(含ω-3多不饱和脂肪酸),对照组术后给予常规静脉营养支持。观察两组病人术前和术后第1天、第7天的营养状况、免疫指标、肠功能恢复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两组病人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干预组肛门排气、排便时间分别为(48.0±5.6)h、(53.0±4.8)h,均短于对照组的(51.0±6.7)h、(72.0±3.6)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人术后第1天血清营养状态和免疫功能均较术前明显下降(P0.05)。术后第7天干预组营养、免疫指标较对照组升高(P0.05)。[结论]结直肠癌病人术后早期应用肠内免疫营养剂能改善其营养状态和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左旋精氨酸对严重腹腔感染患者肠屏障功能的影响。方法:将手术证实为严重腹腔感染的患者40例,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n=20)和精氨酸治疗组(n=20),精氨酸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添加左旋精氨酸0.3g/(kg·d)静脉滴注,连续5d。分别于术前及术后4d抽取两组静脉血检测血浆内毒素、血浆D-乳酸水平和血清C反应蛋白,同时观察两组患者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评分、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平均住院时间。结果:术后4d精氨酸治疗组较常规治疗组血浆内毒素[(0.27±0.11)EU/Lvs(0.39±0.13)EU/L]、血浆D-乳酸水平[(2.47±0.57)!g/Lvs(3.87±0.98)!g/L)]、C反应蛋白水平[(23.12±16.33)mg/Lvs(39.30±17.45)mg/L)]、SIRS评分(0.76±0.89vs1.41±0.94)均显著减轻(P<0.05);术后并发症、平均住院时间两组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左旋精氨酸可减轻严重腹腔感染患者全身炎症反应,维护肠屏障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胆碱酯酶抑制剂类神经性毒剂中毒后大鼠肠屏障功能和组织形态结构的变化以及宾赛克嚷的治疗作用.方法 40只雄性Wistar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对照组、维埃克斯染毒模型组及宾赛克嗪1、3、9 mg/kg治疗组.皮下注射维埃克斯13μg/kg染毒;宾赛克嗪组在染毒后5 min腹腔注射相应剂量药物.各组于染毒后3 h取血,检测血浆D-乳酸浓度及二胺氧化酶(DAO)活性;同时取小肠组织,观察肠黏膜形态和超微结构变化.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血浆D-乳酸浓度和DAO活性均明显升高[D-乳酸:(87.752±22.906)mg/L比(29.072±6.546)mg/L,DAO:(6.72±0.93)U/L比(2.99±0.43)U/L,均P<0.01];宾赛克嗪1、3、9 mg/kg组呈现剂量依赖性降低血浆D-乳酸浓度和DAO活性,其中宾赛克嗪9 mg/kg组可逆转染毒后血浆D-乳酸浓度[(45.290±11.141)mg/L]和DAO活性C(3.17±0.68)U/L]增高(均P<0.01).光镜下观察模型组大鼠空肠和回肠肠壁变薄,皱壁变短,结构紊乱,固有层毛细血管扩张充血,黏膜间质水肿等病理变化;电镜下观察模型组大鼠回肠上皮细胞发生坏死,细胞器损伤,紧密连接破坏等变化.宾赛克嗪1、3、9 mg/kg组呈现剂量依赖性抑制小肠的病理变化.结论 胆碱酯酶抑制剂中毒时出现肠黏膜上皮细胞损伤,肠黏膜屏障功能破坏,通透性增加;宾赛克嗪能抑制中毒肠黏膜屏障结构和功能的损伤.  相似文献   

9.
目的明确整肠生对肝纤维化大鼠肠黏膜屏障是否具有保护作用及对肠黏膜肥大细胞有何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32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8只:正常对照组、模型组、整肠生低剂量组、整肠生高剂量组。采用经典的硫代乙酰胺(TAA)皮下注射制备肝纤维化模型,整肠生干预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整肠生活菌制剂灌胃。取血检测血浆内毒素水平、血清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水平和反映肠黏膜屏障功能的二胺氧化酶(DAO)水平,取肝组织行HE染色,回肠组织行HE染色及甲苯胺蓝染色。结果 9周后模型组、整肠生低和高剂量组大鼠体重增长与正常对照组体重增长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模型组大鼠体重增长与整肠生低和高剂量组体重增长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对照组血浆内毒素水平[(0.07±0.03)EU/ml]、血清AST水平[(15.26±1.40)IU/L]、血清DAO水平[(10.65±4.09)U/L]相比,模型组血浆内毒素水平[(0.35±0.19)EU/ml]、血清AST水平[(18.03±1.13)IU/L]和DAO水平[(22.26±6.18)U/L]均升高(P均<0.01);与模型组相比,整肠生低剂量组血浆内毒素水平[(0.11±0.04)EU/ml]、血清AST水平[(15.68±1.52)IU/L]、血清DAO水平[(11.39±5.96)U/L]和整肠生高剂量组血浆内毒素水平[(0.14±0.05)EU/ml]、血清AST水平[(15.28±1.50)IU/L]、血清DAO水平[(12.03±7.37)U/L]均降低(P均<0.01);与正常对照组血浆内毒素水平相比,整肠生高剂量组血浆内毒素水平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肝组织及回肠组织病理改变均减轻,回肠组织肥大细胞数量均减少,脱颗粒现象亦减少。结论整肠生对肝纤维化大鼠肠黏膜屏障具有保护作用,并能减少其肠黏膜肥大细胞的数量及脱颗粒现象,进而减轻肝损伤。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初步建立肠黏膜屏障功能衰竭(IBF)的临床分期标准。方法:选取消化系统恶性肿瘤、肝硬化、炎性肠病等患者共50例作为病例组,选取25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均口服双糖探针后检测样本尿液中乳果糖/甘露醇(L/M)含量以评价肠道通透性,同时采集其新鲜粪便行菌群分析,记录其临床指标及实验室指标,分析病例组与对照组的临床表现、肠道通透性、肠菌群及免疫指标间的关系。结果:与对照组(0.02938±0.00725)相比,病例组尿L/M比值(0.06694±0.02343)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874,P<0.01)。不同程度菌群失调患者肠道通透性差异无显著性(F=2.285,P=0.113)。随着患者腹胀及腹泻程度的增高,肠道通透性增高及中重度菌群失调的比例也增加。病例组C反应蛋白[(47.8±33.5)mg/Lvs(3.2±2.6)mg/L]、血浆内毒素[(5.806±4.219)EU/mLvs(0.018±0.056)EU/mL]及血清白细胞介素-6(22.19±8.45)pg/mLvs(6.24±0.13)pg/mL]水平较之对照组均有显著升高(均P<0.01)。结论: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肠黏膜通透性、肠菌群状态及免疫指标间的关系,可初步建立IBF的临床分期标准。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76%复方泛影葡胺致静脉反应的防治方法。方法将30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50例。观察组将76%复方泛影葡胺加温至(28±1)℃,静脉输注此药后接着输注0.9%生理盐水20ml加地塞米松5mg后拔针,将烧伤膏均匀涂抹于静脉穿刺点近心端周围皮肤5~7d。对照组静脉输注此药后拔针,局部传统湿热敷5~7d。比较2组患者静脉反应发生级别及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的静脉反应发生率和反应级别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将76%复方泛影葡胺加温输注后,予0.9%生理盐水20ml加地塞米松5mg静脉输注联合烧伤膏外敷防治静脉反应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肠内营养对脑外伤大鼠肠黏膜屏障功能及多巴胺受体表达的影响,探讨有效的肠内营养方案与护理措施。方法采用Feeney自由落体脑损伤装置建立脑外伤大鼠模型,将30只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谷氨酰胺组和益生菌组3组,于脑外伤第7天留取肠黏膜组织、尿液、脏器组织等标本,采用尿中乳果糖和甘露醇排泄率比值( L/M)测定肠黏膜的通透性,HE染色观察肠黏膜形态,EMB培养法观察细菌易位,免疫组化检测DRD1和DRD2在肠黏膜组织中的表达,Real-time PCR和WB分别检测肠黏膜DRD1和DRD2的mRNA和蛋白水平。结果脑外伤后谷氨酰胺组和益生菌组大鼠体质量分别为(184.38±11.49)和(185.22±8.46)g,与对照组相比减少缓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值分别为4.408,5.305;P<0.05);谷氨酰胺组和益生菌组肠黏膜绒毛结构较完整,肠黏膜DRD1和DRD2表达均降低,脏器中大肠埃希菌明显减少,尿液中L/M值分别为(0.051±0.010)和(0.038±0.009),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值分别为26.48,29.46;P<0.05)。结论在肠内营养中添加谷氨酰胺和益生菌可下调肠黏膜DRD1和DRD2表达水平,可能是其改善脑外伤大鼠肠黏膜屏障功能的机制之一,为脑外伤患者的营养支持与临床护理提供实证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病人术后营养支持方式。[方法]将我院接受结直肠癌根治术病人40例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干预组术后第1天-第7天给予肠内免疫营养剂瑞能(含ω3多不饱和脂肪酸),对照组术后给予常规静脉营养支持。观察两组病人术前和术后第1天、第7天的营养状况、免疫指标、肠功能恢复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两组病人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干预组肛门排气、排便时间分别为(48.0±5.6)h、(53.0±4.8)h,均短于对照组的(51.0±6.7)h、(72.0±3.6)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人术后第1天血清营养状态和免疫功能均较术前明显下降(P〈0.05)。术后第7天干预组营养、免疫指标较对照组升高(P〈0.05)。[结论]结直肠癌病人术后早期应用肠内免疫营养剂能改善其营养状态和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4.
童强  王国斌  卢晓明 《中国康复》2005,20(5):292-294
目的:比较早期肠内与肠外营养对胃肠道肿瘤患者术后免疫功能和肠黏膜通透性的影响。 方法:40例胃肠道肿瘤患者随机分为肠内营养(EN)组和肠外营养(PN)组各20例,分别于术后24 h开始EN或PN,检测术前和术后第9天各免疫指标.术前和术后第9天2组患者均口服甘露醇5 g和乳果糖10 g,收集随后6 h的全部尿液,测量尿中甘露醇与乳果糖排除率之比值(L/M比值)。结果:术后第9天,EN组CD4^+、CD4^+/CD8^+显著高于PN组(P〈0.05),但IgG、IgM、IgA、CD3^+及CD8^+2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L/M比值与术前比较均上升(P〈0.01)。结论:术后早期EN可明显改善胃肠道肿瘤患者近期的免疫状况,细胞免疫方面亦明显优于PN,但对肠黏膜通透性的影响与PN支持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相似文献   

15.
CT同心圆环征诊断肠扭转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男 ,2 1岁 ,以上腹部疼痛 ,呕吐3天入院。查体 :痛苦面容 ,被迫左侧卧位 ,舟状腹 ,腹式呼吸减弱 ,左上腹见一长约 8cm的手术瘢痕 (2岁时施肠套叠手术 ) ,上腹区压痛 ,无反跳痛。胃镜检查 :食管、胃均无异常、十二指肠球部黏膜正常 ,见大量胆汁。超声检查 :胃内容物潴留过多考虑为梗阻可能。X线检查 :立位腹部平片 ,双膈下无游离气体影 ,左上腹区显示一引流导管影 (鼻胃管 ) ,于正中腹区显示肠内少量积气影 ,其间示两个液平影 ,横径为 2cm(见图 1)。CT检查 :口服 1%泛影葡胺 10 0 0ml后 ,采用GE生产ProspeedAI型CT机 ,行上中腹CT平…  相似文献   

16.
赵艳茹  周钰  刘波  刘文 《实用医学杂志》2012,28(23):3953-3955
目的:探讨强化谷氨酰胺的肠外营养支持对老年胃肠手术后肠黏膜通透性及免疫功能的作用。方法:48例腹部手术的老年患者,随机分成两组:研究组和对照组,给予等氮、等热卡的肠外营养,研究组补充0.5g/(kg·d)的丙氨酰-谷氨酰胺双肽溶液共7d。两组患者均于术前及术后营养支持第8天检测IgG、IgA、IgM和T淋巴细胞亚群CD4、CD8、CD4/CD8以及尿乳果糖/甘露醇(L/M)比值。结果:研究组IgA(2.9±0.5)g/L、IgG(12.5±2.7)g/L、IgM(1.5±0.4)g/L及T淋巴细胞亚群CD4百分比(44.2±5.3)%和CD4/CD8值1.99±0.85均高于对照组(数值分别为2.3±0.9、10.2±2.4、1.0±0.6、39.4±6.7、1.53±0.23,P<0.05),L/M比值0.0622±0.0094明显低于对照组(0.0859±0.0127,P<0.05)。结论:老年腹部手术后给予添加谷氨酰胺的肠外营养可以维持肠黏膜通透性,提高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比胃肠道手术后肠内肠外营养支持疗法与肠外营养支持疗法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7月~2016年3月我院收治的104例胃肠道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52例,研究组采用早期序贯肠内肠外营养支持疗法,对照组采用肠外营养支持疗法,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营养状态及住院时间。结果:(1)研究组患者白蛋白、前白蛋白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水平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2)研究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胃肠道手术后采用序贯肠内肠外营养支持疗法的临床效果优于肠外营养支持疗法,可改善患者机体营养状态,促进早期康复,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尹光政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22):5401-5402
目的 观察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对严重腹部创伤术后患者营养状态及肠屏障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45例严重腹部外伤患者随机分为2组:早期肠内营养(EEN)组23例,延迟肠内营养(delayed EN)组22例.均术中空肠造瘘,EEN组术后24 h内早期肠内营养支持,delayed EN组术后接受常规输液,72 h后转为肠内营养支持.两组营养支持均等热量、等氮量.分别于营养支持前、中、后检测两组营养状况指标、免疫指标及肠黏膜通透性.结果 23例EEN组患者术后给予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后均无严重并发症出现.营养状况指标、免疫指标及肠黏膜通透性均显著优于delayed EN组.结论 严重腹部外伤术后早期给予肠内营养支持较延迟肠内营养支持安全有效、有利于胃肠功能的恢复,对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9.
蒋树源 《现代康复》1998,2(11):1286-1286
患儿男,5岁。因粘连性肠梗阻于1995年2月4日来院行粘连松解.肠内减压,腹腔引流术。术后第3天.肛门排气.进少量流汁,食后腹部阵发性疼痛。第4天结行气通下中药,腹痛减轻,有排气。第5天服中药后呕吐,并有腹痛,腹胀,停止排气。检查:轻度脱水貌.心肺无异常所见.腹稍胀,切口愈合好.脐周偶可见肠型,肠蠕动波.软,压痛( ).无肌卫,反跳痛.腹移浊(-)肠音亢进。腹透见小肠肠腔多个气液平面.根据家属意见.转入上级医院。术后第6天.某院行泛影葡胺造影.考虑低位小肠梗阻。再次手术中发现离开回盲部5cm处回肠梗阻.切除肠管20cm.行肠吻合.腹腔引流术。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核因子κB(NF-κB)在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大鼠肠黏膜屏障损伤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24只Wastar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SAP组和NF-κB抑制剂组即二硫代氨基甲酸吡咯烷(PDTC)组,每组各8只。制作SAP大鼠模型,对照组仅翻动胰腺,PDTC组于建模后2 h经尾静脉注射PDTC溶液40 m L/kg。各组大鼠于建模后24 h处死,观察各组大鼠腹腔内大体改变,比较各组肠黏膜的病理改变、通透性的变化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IL-1)的表达水平,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大鼠肠黏膜上皮细胞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的表达。结果对照组大鼠腹腔内无明显炎症征象,肠管无水肿充血;SAP组和PDTC组大鼠均有不同程度的腹水、肠管水肿、充血,且SAP组更为严重。光学显微镜下对照组肠黏膜未见明显损伤,SAP组和PDTC组大鼠回肠可见不同程度的肠黏膜破坏,且PDTC组较轻。三组大鼠的病理评分[(3.6±1.4)、(21.3±3.7)、(33.8±4.2)分]和肠黏膜通透性[(22±6)、(188±26)、(328±35)n L·min-1·cm-1]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7.259、6.402,P均0.05),且SAP组肠黏膜通透性较PDTC组增加更为显著(P0.05)。三组大鼠TNF-α[(146±37)、(1 684±80)、(2 896±99)ng/L],IL-1[(53±10)、(1 756±60)、(2 893±88)ng/L]表达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5.751、7.247,P均0.05),其中SAP组和PDTC组肠道TNF-α、IL-1表达水平均较对照组显著增加(P均0.05),且SAP组大鼠TNF-α和IL-1表达水平均较PDTC组更高(P均0.05)。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对照组Occludin蛋白沿肠黏膜上皮细胞分布,呈很强的棕褐色线状信号;PDTC组Occludin的定位与对照组没有明显区别,但棕褐色阳性信号有所减弱;SAP组阳性细胞明显减少。三组大鼠Occludin[(15.6±3.0)、(6.4±1.4)、(3.1±1.2)]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427,P0.05)。结论 SAP大鼠肠黏膜屏障损伤可能与肠组织中NF-κB表达升高有关,从而下调肠上皮细胞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的表达,抑制NF-κB表达对SAP肠黏膜屏障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