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毛发疾病     
940932 斑秃患者艾森克个性问卷评定/王小渊//皮肤病与性病.-1993,15(4).-14~15 采用艾森克个性问卷对84名斑秃患者进行心理调查分析,结果内向不稳定型12例,外向不稳定型54 例,外向稳定型18例。研究表明:1.斑秃组N量表分均值高于对照组,说明斑秃患者神经质人格倾向不稳定。N分(神经质)高,表现为焦虑、抑郁、有强烈情绪反应,出现不够理智行为。2.斑秃组P量表分均值高于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白癜风患者中医体质特点,为临床辨病、辨证、辨体质结合治疗白癜风提供流行病学依据。方法对296例确诊为白癜风的患者进行问卷登记,调查内容包括性别、年龄、病程、中医体质类型、舌象、脉象等,并对获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总结白癜风患者中医体质特点及其与各因素间相关性。结果白癜风患者体质类型中病理性体质占82.16%,单纯平和质占17.84%,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种体质构成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99.506,P=0.000)。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白癜风患者体质类型构成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5.008,P=0.002;χ~2=101.236,P=0.000)。不同病程白癜风患者体质类型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7.692,P=0.464)。白癜风患者各种舌象、脉象构成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舌质χ~2=392.381,P=0.000;舌苔χ~2=345.646,P=0.000;脉象χ~2=159.986,P=0.000)。舌象、脉象体征频数表中,舌质红或淡红、舌体胖大、舌苔白腻、脉弦细或沉细者居多。结论白癜风患者中医体质类型中以平和质居多,其次为气虚质、阴虚质等病理性体质。中医体质类型分布与白癜风患者性别、年龄因素间存在密切关联,而与病程长短无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瘢痕疙瘩(Keloid,K)形成的中医体质基础。方法应用《中医体质分类判定标准》对124例K患者进行体质类型分析,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比较K患者与正常对照、痤疮患者间体质类型的差异。结果与正常对照比较,K患者属气虚、阴虚、痰湿、湿热、瘀血、特禀质的百分比增加;男性K患者、女性K患者及17~45岁K患者属湿热质的百分比增加;此外,男性K患者、36~45岁K患者属阴虚、痰湿、瘀血、特禀质的百分比增加,17~25岁K患者属阴虚、痰湿质的百分比增加。与痤疮患者比较,与痤疮相关K患者属阴虚质的百分比增加(P0.05)。结论K形成与某些中医体质类型的偏颇有关。  相似文献   

4.
皮肤肿瘤     
20101676瘢痕疙瘩的中医体质类型研究/赵庆利(解放军空军总医院),董静,杨庆琪…∥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2010,9(1).-19~23应用《中医体质分类判定标准》对124例瘢痕疙瘩(K)患者进行体质类型分析,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比较K患者与正常对照、痤疮患者间体质类型的差异。结果,与正常对照比较,K患者属气虚、阴虚、痰湿、湿热、瘀血、特禀质的百分比增加;男性K患者、女性K患者及17~45岁K患者属湿热质的百分比增加;此外,男性K患者、36~45岁K患者属阴虚、痰湿、瘀血、特禀质的百分比增加;17~25岁K患者属阴虚、痰湿质的百分比增加。与痤疮患者比较,与痤疮相关K患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对肺结节患者进行中医体质调查,分析肺结节患者的体质分布特点和不同体质类型与结节良恶性质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收录符合标准的肺结节患者121例,男性69例,女性52例,年龄处于22~89岁。随访一年,经CT断层扫描获得结节特征,经支气管镜下活检明确结节性质。选取性别、年龄,吸烟史,环境及高危职业暴露史,合并肺系疾病史,恶性肿瘤史,恶性肿瘤家族史、BMI及CT下结节的特征,应用统计软件SPSS21.0,与不同体质及结节性质分别进行统计学比较及分析。结果①纳入的121例肺部结节患者中医体质类型比例从高到低依次为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湿热质>气郁质>痰湿质>血瘀质>特禀质。性别与阴虚质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与中医体质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经随访明确结节良恶性质的患者共74例,结节性质与性别、吸烟史,环境及高危职业暴露史、结节位置、结节大小之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中医体质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结节患者偏颇体质以气虚质、阳虚质为主,推测为肺结节患者的主要易感体质,且在结节由良性发展至恶性全病程中有着重要作用,因此早期,适当应用益气温阳法干预此类患者,或可延缓肺结节进展,阻止肺结节恶变为肺癌。  相似文献   

6.
目的:临床观察阴虚体质患者行ICSI助孕技术的妊娠结局,探讨男性不育症的中医诊疗新思路。方法:根据中华中医药学会2009年4月实施的《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ZYYXH/T157-2009)对66例不育男性行ICSI助孕技术患者进行体质辨识,结合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阴虚体质不育患者的正常受精率显著低于平和体质正常受精率,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1);平和体质优质胚胎率明显高于阴虚体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获卵数、成熟卵数、受精率、移植胚胎个数、胚胎形成率、临床妊娠率、生化妊娠率方面,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阴虚体质不育人群男性生育能力与行ICSI助孕技术相关指标较平和体质不育人群低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中国华东地区汉族人群HLA-DRB1基因与斑秃发病、临床特点的关系。方法 采用序列特异性引物PCR(PCR-SSP)技术对已确诊为斑秃的158例和正常人对照组172例进行HLA-DRB1基因多态性分析。并比较斑秃患者不同发病年龄、发病次数、病程、家族史及严重程度与HLA-DRB1基因的关联性。结果 斑秃组HLA-DRB1*03、HLA-DRB1*11等位基因频率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斑秃组HLA-DRB1*04(OR = 1.99,Pc = 0.01)等位基因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与正常人对照组比较,斑秃晚发组(发病年龄 > 16岁)(OR = 1.94,Pc = 0.02)、斑秃复发组(发病次数 > 1)和初发组(OR = 2.49、Pc = 0.02,OR = 1.83、Pc = 0.04)、病程 > 1年的患者(OR = 2.94,Pc = 0.01)、无家族史的患者(OR = 1.97,Pc = 0.02)、严重斑秃患者(OR = 3.53,Pc = 0.00)HLA-DRB1*04等位基因频率均显著升高。结论 中国华东地区汉族人群HLA-DRB1*04等位基因与斑秃发病、临床分型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Th17细胞与斑秃病程、病情等的关系.方法 分别抽取斑秃组和健康对照组的外周血,流式细胞仪检测Th17细胞的比例,用SPSS16.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斑秃组60例外周血中Th17细胞占CD4+T细胞的比例(1.33%±0.74%)显著高于30例健康对照组(0.91%±0.54%,P< 0.01).初发斑秃患者Th17细胞比例显著高于复发患者(P<0.05),活动期高于非活动期(P<0.05),病程≤6个月者高于病程>6个月者(P<0.01),而头皮脱发面积≤50%者与脱发面积>50%及全秃和普秃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外周血Th17细胞的水平与斑秃活动性、疾病复发及病程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银屑病患者的个性特征和心理健康状况,为本病的心理质量和健康指导提供更多的依据.方法:采用国际统一的艾森克人格问卷(EPQ)成人式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由专业人员调查92例寻常型银屑病患者的个性特征和心理状况,并与健康人群加以比较.结果:EPQ调查显示银屑病组不稳定型中内向者明显高于对照组(χ2=10.80,P<0.01),银屑病组N和P量表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E量表分明显低于正常组(P<0.001).银屑病组的SCL-90总分及抑郁、焦虑、偏执、恐怖因子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银屑病患者具有明显的个性特征,表现为性格内向,情绪不稳定,具有神经质倾向,脾气急躁,易激动.银屑病患者心理健康状况较对照组差,其中抑郁、焦虑、恐怖和偏执等症状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   

10.
斑秃患者血液流变学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斑秃患者血液流变学情况,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探讨其发病机制,方法 采用血液黏度仪监测60例斑秃患者及45例正常人的6项指标,同时将斑秃组患者根据中医辨证分为实证组和虚证组,对斑秃组和正常对照组进行血液流变学的对比观察,再将实证组和虚证组与正常对照组进行对比观察.结果 斑秃组全血还原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及红细胞聚集指数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红细胞变形指数则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中医辨证实证组差异更加显著.结论 斑秃患者存在微循环障碍,尤其是辨证为中医实证的患者.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方法及综合护理措施治疗斑秃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1年6月—2014年6月我科门诊诊治的120例斑秃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外用卤米松乳膏、米诺地尔酊及PUVA光疗;试验组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活力苏口服液、复方甘草酸苷片、中医针刺,并配合一系列综合护理措施。两组治疗周期均为12周。疗程结束后,分别计算斑秃恢复评分和治愈率。结果对照组治愈率为83.3%,试验组治愈率为95.0%,试验组治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在第2周时评分已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而对照组在第8周评分才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且在第8周和第12周时,试验组评分也显著低于同期的对照组患者(P0.05,P0.01)。结论中西医结合加综合护理对斑秃疗效更佳,且不良反应更低,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调查和探讨生理性脱发、雄激素性脱发、斑秃与睡眠质量和情绪因素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及焦虑自评表(SAS),对我院皮肤科确诊为生理性脱发、雄激素性脱发、斑秃的患者及健康对照者进行调查和分析。结果3种脱发患者与健康对照者在青年组(15~29岁)、壮年组(30~44岁)、中老年组(>45岁)的PSQI及SAS得分逐渐增加,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斑秃患者PSQI总分>7分,有睡眠问题;在PSQI的7个指标中,青年组主要在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有差异(P<0.01);壮年组在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障碍、日间功能障碍上有差异(P<0.05);中老年组在入睡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上有差异(P<0.05)。青年组的斑秃及雄激素性脱发患者SAS得分高于国内常模分值。脱发对于女性患者PSQI及SAS积分的影响大于男性。经Pearson积矩相关分析(r=0.487, P=0.000),说明睡眠与情绪焦虑之间存在正相关。结论脱发性疾病,尤其是斑秃同时受到睡眠质量、精神因素的影响,因此恢复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调整情绪对预防斑秃的发生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斑秃患者外周血白细胞介素35(IL-35)表达变化,评估IL-35对斑秃患者调节性T细胞(Treg)活性的调控。方法:收集2019年12月至2021年1月在山西省人民医院就诊的斑秃患者81例(斑秃组)和健康志愿者27例(对照组),分离血清和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I...  相似文献   

14.
【摘要】 目的 观察斑秃患者外周血自然杀伤(NK)细胞亚群和白细胞介素18(IL-18)变化,评估IL-18对NK细胞活性的调控。方法 收集2019年12月至2021年1月在山西省人民医院就诊的67例斑秃患者和25例健康志愿者,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和血浆,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PBMC中NK细胞亚群比例,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浆IL-18水平。使用重组人IL-18刺激PBMC,建立PBMC与721.221细胞、K562细胞、P815-Ab细胞共培养体系,检测NK细胞中CD107a表达细胞比例和CD16表达细胞荧光强度,评估NK细胞功能。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配对t检验。结果 斑秃组CD56+CD16-NK细胞比例(8.12% ± 3.14%)低于对照组(10.78% ± 4.08%,t = 3.33,P = 0.001),CD56+CD16+NK细胞比例(46.08% ± 15.21%)高于对照组(32.14% ± 10.45%,t = 4.22,P < 0.001),CD56-CD16+NK细胞比例(28.81% ± 8.65%)与对照组(27.09% ± 7.6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 0.88,P = 0.383)。斑秃组血浆IL-18水平(112.0 ± 23.72 pg/ml)高于对照组(99.34 ± 15.15 pg/ml,t = 2.48,P = 0.015)。斑秃组NK细胞与721.221细胞、K562细胞和P815-Ab细胞共培养后表达CD107a细胞比例(9.53% ± 1.70%、5.15% ± 1.35%、6.50% ± 1.64%)均高于对照组(5.00% ± 1.17%、4.40% ± 1.09%、5.13% ± 1.36%,均P < 0.05)。P815-Ab细胞刺激后,斑秃组CD16阳性NK细胞荧光强度(151.10% ± 59.30%)低于对照组(221.90% ± 93.56%,t = 4.31,P < 0.001)。IL-18刺激后,与721.221细胞共培养的NK细胞CD107a表达比例高于未刺激组(14.47% ± 2.67%、9.93% ± 1.94%,t = 6.00,P < 0.001);与K562细胞和P815-Ab细胞共培养的NK细胞CD107a表达比例与未刺激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斑秃患者IL-18通过增加自然杀伤毒性受体介导的细胞毒性,增强NK细胞活性。  相似文献   

15.
【摘 要】:目的:探讨斑秃患者外周血单一核细胞(PBMC)中Th1/Th2型细胞因子的表达状况与斑秃发病的关系。方法: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分别检测18例轻型斑秃、24例重型斑秃患者及20例正常人外周血单一核细胞(PBMC)经PHA刺激后具有代表性的Th1型细胞因子:γ干扰素(IFN-γ)和肿瘤坏死因子β(TNF-β)和具有代表性的Th2细胞因子白介素4( IL-4)、白介素10(IL-10)的表达水平。结果:经PHA刺激后轻型斑秃患者PBMC中Th1型细胞因子(IFN-γ、TNF-β)基因表达水平明显升高,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 05);Th2型细胞因子(IL-4、 IL-10)基因表达水平下降,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 05);重型斑秃患者PBMC中Th1型细胞因子(IFN-γ、IL-12)基因表达不仅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 05),而且还高于轻型斑秃病人(P<0. 05);Th2型细胞因子(IL-4、IL-10)基因表达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 05),与轻型斑秃病人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斑秃患者PBMC中Th1/Th2型细胞因子基因表达失衡,表现以Th1型细胞因子基因过度表达为特征的Th1型反应,可能参与了斑秃的发病机制。 关键词:斑秃;细胞因子;基因表达; γ-干扰素; 肿瘤坏死因子-β; 白介素-4 ; 白介素-10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相似文献   

16.
【摘要】 目的 探讨CD4+CD25+ T细胞与斑秃发病之间的关系。 方法 收集了3组研究对象,其中健康对照组25例、稳定期斑秃患者25例、进展期斑秃患者23例。抽取所有对象外周血,提取CD4+CD25+ T细胞,培养4 d,收集培养上清液,ELISA法检测上清液IL-10和TGF-β1水平。 结果 进展期斑秃患者外周血CD4+CD25+ T细胞培养的IL-10和TGF-β1分别为(31.68 ± 6.78) pg/ml和(32.29 ± 6.80) pg/ml,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57.34 ± 14.15) pg/ml、(57.43 ± 15.16) pg/ml和稳定期斑秃患者(52.56 ± 13.02) pg/ml 和(61.75 ± 14.10) pg/ml(P < 0.05),而健康对照组和稳定期斑秃患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CD4+CD25+ T细胞分泌IL-10和TGF-β1功能降低,在斑秃发病中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白芍总苷联合复方甘草酸苷治疗斑秃疗效及对血清TNF-α、TGF-β1和IL-12的影响。方法:84例斑秃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3例)和对照组(41例)。治疗组给予口服白芍总苷及复方甘草酸苷,局部外用倍他米松溶液,对照组仅给予口服复方甘草酸苷及外用药物,3个月后评价疗效并采用ELISA法检测患者血清TNF-α、TGF-β1及IL-12水平。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83.7%和6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TNF-α、TGF-β1及IL-12水平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白芍总苷联合复方甘草酸苷可能通过调节血清细胞因子达到治疗斑秃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黄芪颗粒对斑秃患者临床疗效和外周血T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对照组55例口服复方甘草酸苷片,50 mg/次,日3次。治疗组58例,加服黄芪颗粒,4g/次,日2次,疗程共3个月。流式细胞仪检测斑秃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的变化。结果:治疗组痊愈率、复发率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CD4~+T细胞明显高于疗前和对照组,(P0.05;P0.01)。结论:黄芪颗粒联合复方甘草酸苷治疗斑秃有效。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 评估成人斑秃患者甲状腺功能异常及甲状腺自身抗体的发生率,分析成人斑秃与甲状腺自身免疫的关系。 方法 按照预先设计的调查表收集斑秃患者人口学信息、病史、斑秃一级亲属家族史,并检测甲状腺功能和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 结果 共有209例患者入选,6.7%的患者伴发甲状腺疾病,20.6%的患者TPO-Ab阳性。与TPO-Ab阴性的患者比较,TPO-Ab阳性的患者斑秃首次发病年龄 < 18岁(P = 0.025)、发生全秃和(或)普秃(AT/AU)的概率更大(P = 0.006)、合并甲状腺疾病的概率更大(P = 0.002)、有更多的一级直系亲属成员患有斑秃(P = 0.001)。 结论 斑秃患者TPO-Ab阳性率较高,即使无甲状腺受累的临床表现,也需对斑秃患者进行甲状腺功能及甲状腺自身抗体检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