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长脉宽532nm KTP(Potassium titannyl phosphate钛酰磷酸钾)激光治疗黄褐斑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40例面部黄褐斑患者,并根据伍氏灯及玻片压诊法将40例黄褐斑分为四型:单纯色素型(M),单纯血管型(V)、MV型及VM型,均采用长脉宽532nm KTP激光治疗,光斑10mm,脉宽15ms,能量(6~7.5)J/cm~2,扫描(2~3)次,共治疗4次,每4周1次,治疗后严格防晒。根据患者MASI评分(黄褐斑面积及严重程度评分)降低值对疗效进行评价。结果 40例经过4次治疗,黄褐斑患者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其中12例(30%)达到了痊愈(改善率75%),17例(42.5%)达到显著改善(改善率50%),所有患者的平均MASI值由治疗前的17.10±2.68降至7.70±2.97(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V、MV型及VM型的疗效均优于M型。除2例发生色素沉着外没有色素减退等严重副作用。结论长脉宽532nm KTP激光治疗黄褐斑疗效确切,安全性高,无明显副作用,且血管型黄褐斑较单纯色素型疗效更好,为治疗黄褐斑提供了一个新手段。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微针滚轮联合外用药物治疗黄褐斑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51例黄褐斑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7例,接受微针滚轮治疗,并湿敷维生素C,然后外涂类人胶原蛋白修复敷料及氢醌乳膏;对照组24例,单纯外用类人胶原蛋白修复敷料及氢醌乳膏治疗,观察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结束后,治疗组MASI评分8.38±0.88,有效率51.85%;对照组MASI评分14.94±2.09,有效率20.8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是治疗组患者满意率(77.78%)和对照组患者满意率(54.1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组患者均未见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微针滚轮联合维生素C、类人胶原蛋白以及氢醌乳膏可提高黄褐斑疗效,且不良反应小。  相似文献   

3.
皮果酸治疗黄褐斑的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羟基乙酸(果酸)治疗黄褐斑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掌握果酸治疗的适应证及方法.方法:应用质量浓度分别为20%、35%、50%、70%的果酸对64例黄褐斑患者进行治疗,每2周1次,4次治疗为1个疗程.由两名资深皮肤科医生对患者进行黄褐斑皮损面积和严重程度指数(MASI)评分,采用自身前后对照进行疗效观察,记录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结果:随着疗程的增加,患者的MASI评分逐渐下降.共有63例患者完成第1个疗程,表皮型黄褐斑有效率81.82%,混合型有效率40.00%,表皮型比混合型患者MASI下降更显著(P < 0.05);Ⅲ型皮肤黄褐斑患者有效率39.13%,Ⅳ型有效率75.00%,Ⅳ型皮肤比Ⅲ型皮肤患者MASI下降更显著(P<0.05).完成2个疗程的41例患者中,第1个疗程结束时有效率为41.46%,第2 个疗程结束时有效率为78.05%,MASI值下降有统计学差异(P<0.05).63例患者能耐受质量浓度为70%的果酸.刺痛、瘙痒等不良反应均在对症处理后消失.结论:果酸治疗黄褐斑,是一种安全有效且不良反应少的治疗方法;对于表皮型黄褐斑患者及Ⅳ型皮肤黄褐斑患者疗效尤佳.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低能量密度Q开关Nd:YAG激光治疗面部黄褐斑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应用波长为1064nm的Q开关Nd:YAG激光低能量密度治疗17例面部黄褐斑患者,1次/w,10次为一疗程,治疗结束后随访12周。根据患者MASI评分降低值和患者满意度对疗效进行评价。结果 17例患者中,9例(52.9%)患者达到显著改善及痊愈。平均皮损改善级别为2.53级,起效平均次数3.18次,MASI评分平均降低了6.55分,患者满意率82.3%。部分患者在术中轻微灼痛、术后数十分钟有轻至中度红斑。结论低能量密度Q开关Nd:YAG激光治疗面部黄褐斑疗效确切,不良反应轻。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估淡斑美白精华液改善黄褐斑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双中心、随机、开放试验研究,将80例黄褐斑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41例)和对照组(39例),分别于黄褐斑皮损处外用淡斑美白精华液及润白保湿乳,每天2次。在使用产品前以及使用后第2、4、8、12周评估黄褐斑皮损面积及严重程度指数(MASI)变化,皮肤色度仪定量测量皮肤颜色以及受试者自评。结果:在使用产品12周后,试验组和对照组的MASI下降率分别为55.44%和42.98%,属好转。治疗组有效率为95.1%,对照组为92.3%。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淡斑美白精华液对黄褐斑有效,耐受性良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微针疗法联合氨甲环酸湿敷治疗黄褐斑的效果。方法在我院2018年6月~2019年5月收治的黄褐斑患者中选出82例为观察对象,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患者采用氨甲环酸片口服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微针疗法联合氨甲环酸湿敷治疗,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6个月后,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7.56%高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82.93%,P <0.05;治疗6个月后的黄褐斑评分比较: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差异不明显,P> 0.05,两组不良反应均未影响治疗进程。结论微针疗法与氨甲环酸湿敷结合应用于黄褐斑治疗效果确切,有助于促进皮损消退,且安全性高,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妥塞敏联合微针治疗黄褐斑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3月本院收治的90例黄褐斑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45例,对照组予以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给予妥塞敏联合微针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5.56%,对照组总有效率62.22%,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复发率4.65%,对照组复发率34.3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妥塞敏联合微针治疗黄褐斑,安全高效,值得采纳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红宝石点阵激光联合强脉冲激光治疗黄褐斑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102例黄褐斑患者给予Q开关红宝石点阵激光治疗,能量密度2.5~3.5 J/cm2,2周后,行强脉冲光治疗。每4周治疗1次,共4次。治疗结束前后对患者进行黄褐斑皮损面积和严重程度指数(MASI)评分,记录复发情况及不良反应。治疗结束后6个月随访判定结果。结果:痊愈5例(4.90%),显效69例(67.65%),好转26例(25.49%),无效2例(1.96%),总有效率72.55%。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红宝石点阵激光联合强脉冲光治疗黄褐斑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口服氨甲环酸联合Q开关Nd∶YAG激光治疗黄褐斑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57例黄褐斑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在接受Nd∶YAG激光治疗的同时口服氨甲环酸片12周,对照组仅接受Nd∶YAG激光治疗。治疗后4、8、12周对患者进行黄褐斑皮损面积和严重度指数(MASI)评分,观察临床治疗效果并记录不良反应。结果随着治疗时间增加,患者的MASI评分逐渐下降。治疗后8周、12周,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MASI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Q开关Nd∶YAG激光联合氨甲环酸口服治疗黄褐斑安全有效,且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景天祛斑片联合丝白祛斑软膏治疗气滞血瘀型黄褐斑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21年3月—2021年6月60例符合入组条件的黄褐斑病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采用景天祛斑片联合丝白祛斑软膏治疗,对照组仅口服景天祛斑片治疗,疗程12周。两组均于治疗前后进行VISIA拍摄、黄褐斑面积及严重程度评分(MASI)及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评分(DLQI),在治疗后进行医生整体评价(PGA),同时监测治疗中出现的不良反应。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后的MASI及DLQI评分别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具有显著性差异(P <0.05)。治疗后观察组的MASI及DLQI评分低于对照组,观察组的MASI及DLQI差值高于对照组,均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观察组的PGA评分优于对照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 <0.05)。分析两组治疗前后VISIA图像,均可见面部黄褐斑好转。结论 景天祛斑片联合丝白祛斑软膏可有效改善和治疗气滞血瘀型黄褐斑,治疗过程未见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1.
<正>56例黄褐斑患者采用患处涂抹羟基乙酸进行治疗,每2周一次,4次为一疗程,连续治疗2疗程,比较治疗前后的MASI评分及有效率,同时观察不良反应。结果:第2疗程后有效率显著高于第1疗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第1疗程后的MASI评分显著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第2疗程后的MASI评分显著低于第1疗程后及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皮型黄褐斑的有效率为76.7%,显著高于混合型的38.5%,差异有统计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价果酸剥脱联合八白散治疗黄褐斑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72例确诊的黄褐斑患者随机分为联合组和果酸组。联合组采用果酸剥脱每2周治疗1次,共4次,每次治疗视患者耐受程度递增果酸浓度或停留时间(最高浓度为70%,最长停留时间为5 min),每次果酸剥脱治疗1周后,予以八白散外敷。果酸组单纯应用果酸剥脱治疗。两组于治疗8周后进行黄褐斑面积及严重程度(MASI)评分及皮肤特征定量评价。结果 治疗前,联合组MASI评分为19.16 ± 2.34,果酸组为20.27 ± 2.18,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8周后,联合组为9.36 ± 1.44,果酸组为15.13 ± 1.78,均较治疗前降低(P < 0.05),且联合组MASI评分降低差值(9.56 ± 1.31)明显高于果酸组(4.78 ± 1.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联合组总有效率为83.3%,果酸组为58.3%,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VISIA皮肤图像分析数据显示,两组患者治疗后面部色素斑、皱纹、纹理、毛孔和紫质等得到明显改善,但与果酸组比较,联合组改善更显著(P < 0.05)。结论 果酸剥脱联合八白散治疗黄褐斑安全、有效,而且还能改善肤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反射式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RCM)在黄褐斑诊断和监测治疗效果中的价值。方法选择2013年4月-2014年6月在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皮肤科门诊就诊的黄褐斑患者24例,均予面部刮痧治疗,1次/周,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2次、5次和10次时拍摄临床照片和进行RCM检查,并取其中1例典型皮损者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黄褐斑患者RCM镜下所见与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结果相一致。面部刮痧治疗有效率为66.67%,均未见不良反应。RCM各项指标评分和MASI评分均显著下降(P0.05)。结论面部刮痧治疗黄褐斑安全有效,RCM可以为黄褐斑诊断和疗效评价提供有力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对红宝石点阵激光联合氨甲环酸片治疗黄褐斑进行临床疗效观察。方法 激光治疗:采用点阵模式,能量密度2.5~3.5J/cm2,每隔2周治疗1次,2个月为1个疗程;同时口服氨甲环酸片500mg,1次/d,2个月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对患者进行黄褐斑皮损面积和严重程度指数(MASI)评分,采用自身治疗前/后对照法进行疗效观察,记录起效时间、复发情况及不良反应等。结果 120例患者经过半年的治疗后,并随访半年至1年,118例患者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色斑减轻,有效率为65.84%。停止治疗后8例患者出现色斑复发,7例患者在服药期间感觉月经量减少,未发现明显炎症后色素沉着及其他不良反应的发生。结论 红宝石点阵激光联合氨甲环酸片治疗黄褐斑是一种疗效显著,且安全性高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天然维生素E胶丸治疗黄褐斑的有效性,并观察其安全性。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开放临床研究的方法,对79例黄褐斑患者应用天然维生素E胶丸100mg,3次/d,口服治疗,疗程12周,并在治疗第4周,8周和12周随访,按照MASI评判标准评价皮损消退情况。结果治疗前、治疗后4周、8周与12周MASI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有效率为81.01%,约1/5的患者在治疗第4周皮损出现改善,且半数以上的患者在治疗第8周取得明显治疗效果,临床观察期间未发现任何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使用天然维生素E胶丸治疗黄褐斑是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正>60例黄褐斑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采用刺络放血拔罐疗法治疗,对照组30例采用药物治疗。两组均治疗4个疗程后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83.33%,对照组为63.33%,两组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认为刺络放血拔罐疗法对黄褐斑(肝郁气滞型)的治疗效果优于药物治疗。表3参3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黄金微针治疗腋臭疗效及安全性,同时分析不同腋臭分级、性别及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患者的疗效差异。方法利用BodyTite黄金微针射频仪治疗83例腋臭患者,使用腋臭严重程度分级评价方案对该83例患者术前及术后6个月进行治疗前后疗效评估,总结治疗过程中的并发症,同时记录患者对治疗的满意度评分。依据患者腋臭程度分级、性别、体质指数分别进行分组,对治疗前后疗效、并发症及满意度进行组间比较。结果 83例患者总体有效率为86.75%(72/83)。与轻中度患者比较,重度患者疗效及满意度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患者疗效及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女性患者对治疗的满意度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体重正常者及超重者比较,肥胖者疗效及满意度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黄金微针治疗腋臭总体疗效好,并发症少,但患者腋臭严重程度及肥胖程度对疗效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1550 nm点阵激光治疗黄褐斑的效果及安全性,并将其与红宝石点阵激光进行对比。方法 20例女性黄褐斑患者,随机选择半侧面部为点阵侧,另外半侧为红宝石侧,点阵侧行5次1550 nm点阵激光治疗,红宝石侧行10次红宝石点阵激光治疗,于特定时间点采用黄褐斑皮损面积和严重度指数(MASI)评分、激光共聚集显微镜(CLSM)比较治疗前后疗效,并记录不良反应。结果两侧MASI分值于第4次治疗后较治疗前显著下降,红宝石侧下降较点阵侧更快,但于末次治疗后3个月分值上升超过点阵侧。CLSM可见末次治疗后1个月两治疗侧基底层黑素均显著减少。红宝石侧3例出现色素沉着,而点阵侧未发生色素沉着。结论红宝石激光治疗黄褐斑短期内疗效较1550 nm点阵激光更好,但1550 nm点阵激光治疗效果更稳定,且安全性更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双模式Nd:YAG激光治疗黄褐斑的临床疗效以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应用双模式Nd:YAG激光治疗82例女性黄褐斑患者,总治疗次数为5次,每次间隔2周,治疗结束后由医生及受试者本人对激光治疗进行疗效评价,并随访12周记录复发情况,对各相关影响因素与治疗疗效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82例患者治疗前黄褐斑平均面积及严重程度指数(MASI)评分(12.58±6.55)分,5次激光治疗后降为(7.72±5.13)分,随访12周后的平均MASI评分为(8.14±5.82)分.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Wood灯下分型(P=0.003,OR=6.062)、心境情况(P=0.027,OR=3.791)、防晒霜使用情况(P=0.003,OR=3.544)与疗效相关;而表皮型(P=0.025,OR=9.223)、心境平和(P=0.030,OR=6.757)、防晒霜使用情况(P=0.001,OR=9.702)、起病年龄(P=0.004,OR=8.937)与复发情况相关.结论:双模式Nd:YAG激光是治疗黄褐斑的有效手段.皮损表浅、保持心境平和、养成良好的防晒习惯是黄褐斑激光治疗疗效及降低复发的有利因素,起病年龄早是降低复发的有利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并比较微等离子体射频与微针射频治疗面部萎缩性痤疮瘢痕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对45例萎缩性痤疮瘢痕患者采用自身半侧面部对照研究,随机一侧脸使用微等离子体射频治疗,另一侧面部使用微针射频治疗,每2个月治疗1次,共3次。末次治疗后1、3、6个月进行随访,通过治疗前后痤疮瘢痕权重评分(ECCA)和治疗后不良反应评估比较两种方法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经3次治疗后,所有患者的萎缩性痤疮瘢痕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微等离子体射频治疗侧ECCA从97.78分下降至54.11分(P0.05);微针射频治疗侧ECCA从94.56分下降至59.00分(P 0.05)。治疗后微等离子体射频侧ECCA下降程度与微针射频侧ECCA下降程度有明显差异(P 0.001)。微等离子体射频治疗侧碾压型瘢痕平均ECCA差值与微针射频治疗侧有显著差异(P 0.05);治疗后两侧面部均有疼痛、红斑、水肿,水肿均为轻微水肿;疼痛程度、疼痛持续时间、红斑持续时间、结痂持续时间微等离子射频治疗侧均较微针射频治疗侧更强或者时间更长;微等离子体射频治疗侧治疗后有轻微渗出。两种方法治疗后均无炎症后色素沉着、感染、瘢痕加重等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微等离子体射频和微针射频对萎缩性痤疮瘢痕均有较好疗效,不良反应小,患者满意度高;微等离子体射频对萎缩性痤疮瘢痕的总体疗效优于微针射频,特别是治疗碾压型瘢痕,但微针射频不良反应相对更小,停工期更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