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研究不同剂理液体复苏对进行性出血性休克兔死亡率及肾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控制性颈动脉放血法建立进行性出血性休克兔模型,随机分为3组(无补液(对照)组、小剂量组和大剂量组),输注0.9%氯化钠溶液与羟乙基淀粉40氯化钠溶液混合复苏液(体积比2:1)。无补液组不输液,小剂量复苏组按失血量1倍输液,速度参照平均动脉压目标值50~60mmHg调整,大剂量复苏组按失血量2倍输液,速度参照平均动脉压目标值70~80mmHg调整,于休克0、1、2、3、4h分别检测血清肌酐水平、平均动脉压(MAP)并比较4h死亡率及比较肾脏病理切片等情况。结果小剂量组死亡率显著低于无补液组,P〈0.01,与大剂量复苏组相比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大剂量组死亡率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小剂量组肌酐(cr)与对照组、大剂量液体复苏组比较有明显改善,P〈0.05;休克模型形成后个时间段MAP各不相同,P〈0.05;各组肾脏组织损伤程度各异,差别较明显。结论对进行性出血性休克进行限制性液体复苏有利于降低休克早期死亡率;早期进行小剂量液体复苏可以改善。肾功能,更有效的保护脏器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使用“高渗氯化钠羟乙基淀粉40注射液”和“生理盐水”两种液体对创伤性休克患者进行复苏,并比较二者对创伤性休克后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发生率及血乳酸的影响。方法将100例创伤性休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A组用高渗氯化钠羟乙基淀粉40注射液进行复苏;B组用生理盐水进行复苏。观察记录两组患者复苏液体量,1周内SIRS发生率及血气中乳酸的影响。结果1.1h补液量[A组(650±130)ml,B组(1130±110)ml]、1周SIRS发生率[A组35.43%,B组54.80%],A组均明显低于B组,P〈0.05。3.0h、3h时血气中血乳酸的变化:A、B二组在复苏0h水平相近,P〉0.05;在复苏3h时A组明显低于B组,P〈0.01。结论与生理盐水相比,高渗氯化钠羟乙基淀粉40注射液对创伤性休克复苏效率高,用量少,且能明显降低SIRS发生率及改善血乳酸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在应用传统液体复苏方法和限制性液体复苏方法治疗创伤所致的未控制性失血性休克中,比较万汶与贺斯两种复苏液体对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160例非控制HTS患者,随机分为传统液体复苏组和限制性液体复苏组,再将每组随机分为万汶亚组(V)和贺斯亚组(H),分别应用万汶、贺斯对相应亚组患者行胶体液复苏。液体复苏后30min、1h、2h检测红细胞比积(hematocrit,Hct)、血小板计数(Platelet count,PLT)、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TT)、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结果①传统液体复苏组输入液体总量大于限制性液体复苏组输入液体总量(P〈0.05)。②随时间的延长,两组的HCT、PIJrr进行性下降;在限制性液体复苏组2h检测显示,v亚组PLT高于H亚组(P〈0.05);在传统液体复苏组1h、2h检测均显示v亚组PLT高于H亚组(P〈0.05)。③随时间的延长,两组的TT、PT、APTT升高,FIB下降;在限制性液体复苏组2h检测显示,V亚组的APTT及TT均低于H亚组(P〈O.05)。结论万汶应用于失血性休克容量复苏中较贺斯对凝血功能影响小,当应用限制性液体复苏方法时,这种优势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急诊科护士实施急救性气管插管的可行性。方法通过对全体急诊护士进行规范化培训,并对培训前后60例心肺复苏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对麻醉科医师(对照组)和急诊科护士(治疗组)的开始实施气管插管所需时间、完成捅管时间、插管成功率及复苏成功率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从决策到实施插管所需时间为(90±10)s(1~2min),显著短于对照组[(9±3)min,(6~12)min,P〈0.05]。治疗组心肺复苏成功率为53.3%(16/30),显著高于对照组(13.3%,4/30,P〈0.01),而2组在完成插管时间、插管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通过对急诊护士规范化培训,熟练掌握气管插管术,由急诊护士在第一时间完成急救性气管插管是切实可行和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重症休克型人感染猪链球菌病早期定向目标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8例重症休克型人感染猪链球菌病采用早期定向目标治疗,观察CVP、MBP、UO是否在6h内达标,并就存活病人的器官功能变化进行评价。结果复苏成功5例,在6h内CVP、MBP和UO达标,组织灌注明显改善。复苏失败3例,CVP、MBP达标,UO未达标,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所有患者均使用血管活性药。6h液体输入量平均(3751.25±723.76)ml。存活患者APACHE Ⅱ评分、MODS评分和SOFA评分第7d明显降低,在院死亡1例。结论重症休克型人感染猪链球菌早期定向目标治疗能提高抢救成功率,对改善患者预后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失血性休克时内皮细胞C蛋白受体(EPCR)的蛋白质和mRNA表达的变化以及参附注射液的干预作用。方法30只Sprague Dawley大鼠随机均分成3组:休克组(经放血建立失血性休克模型,不予复苏),Ringer氏液复苏组(建立失血性休克模型并稳定60min后用3倍失血量的Ringer氏液复苏),参附复苏组(建立失血性休克模型并稳定60min后用3倍失血量的含参附注射液10ml/kg的Ringer氏液复苏)。另外10只SD大鼠仅接受假手术,作为对照组。复苏2h后,处死大鼠取出肝脏。Western印迹法测EPCR蛋白质水平,RT—PCR法测EPCRmRNA水平。结果对照组可测得EPCR蛋白质和mRNA表达。休克组和Ringer氏复苏组的EPCR蛋白质表达显著低于对照组,而EPCRmRNA表达显著高于于对照组(均P〈0.01)。休克组和Ringer氏复苏组的EPCR蛋白质和mRNA表达间无显著性差异(均P〉0.05)。参附复苏组EPCR蛋白质表达显著高于休克组和Ringer氏复苏组,而EPCRmRNA表达显著低于休克组和Ringer氏复苏组(均P〈0.01);参附复苏组的EPCR蛋白质和mRNA表达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均P〉0.05)。结论失血性休克时EPCR蛋白质表达下调,而EPCRmRNA表达上调。参附注射液通过对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具有抗休克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不同液体的复苏方法对救治创伤失血性休克(HTS)的临床效果,总结临床经验。方法用不同液体复苏方法救治HTS患者300例,按入院的先后顺序随机分为限制性液体复苏组(A组)、高渗盐溶液复苏组(B组)和常规液体复苏组(c组),每组100例,对三组患者复苏前后的血清乳酸值、碱剩余值、输入液体量、存活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A组、B组与c组间液体输入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B组与c组间复苏前的碱剩余值、血乳酸值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复苏12、24h的碱剩余值、血乳酸比较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B组与c组间存活率比较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方法对治疗HTS均有显著疗效,能改善组织器官灌注,明显增加循环血量,降低死亡率,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比两种不同的诱导插管方式用于急诊创伤患者的优劣。方法60例需全身麻醉的急诊创伤手术患者,随机均分为2组:非正压通气序贯快诱导组(甲组),气管插管全麻持续高流量纯氧经面罩预吸,依次静注丙泊酚、芬太尼及罗库溴铵序贯快诱导,和清醒气管插管全身麻醉组(乙组),吸氧后静注咪唑安定镇静,口鼻咽表面麻醉后清醒经鼻盲探或直接喉镜下经口明视气管插管。记录诱导插管时间,插管前、插管成功即刻的血压、血氧饱和度及诱导插管期并发症。结果2组基础血压值相当。插管成功即刻,甲组收缩压和舒张压为(81.8±4.2)mmHg和(61.3±5.6)mmHg,均显著低于清醒插管组[(128.2±8.4)mmHg和(88.2±8.5)mmHg,均P〈0.05];甲组插管时间为(147.35±19.26)s,显著短于清醒插管组[(189.75±56.26)s,P〈0.05]。甲组1例返流,无误吸;乙组7例呕吐,27例插管期呛咳明显,9例口、鼻腔黏膜损伤出血。结论与清醒插管比,非正压通气序贯快诱导气管插管不但同样可预防急诊创伤患者全麻诱导插管期的返流误吸,而且诱导捅管时问短,插管反应轻,插管损伤等并发疖少.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参附注射液对失血性休克大鼠胃肠道、肾脏等损伤的影响。方法30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均分为3组:①对照组,麻醉后动静脉插管,插管后4h 15min用激光多普勒血流仪测定胃黏膜血流量(GMBF),肾黏膜血流量(KMBF),夹取一块胃组织作镜检,采集肾脏标本,采用透射电镜观察肾的微观结构;②失血性休克组:放血降低动脉压,建立休克模型,输注失血量3倍的生理盐水复苏;复苏开始后3h检测GMBF和KMBF,并采集肾脏标本;③参附注射液治疗组:模型复制成功后输注参附注射液10ml/kg,再输入生理盐水补充至3倍失血量,于复苏开始后3h检测GMBF和KMBF.并采集肾脏标本。结果失血性休克组GMBF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并可见胃黏膜细胞坏死、脱落、局部溃疡形成。参附注射液治疗组GMBF显著高于失血性休克组(P〈0.01),胃黏膜损伤显著较轻,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失血性休克组KMBF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肾脏颜色红。参附注射液治疗组GMBF显著高于失血性休克组高(P〈0.01),胃黏膜损伤显著较轻,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结论参附注射液能够通过提高失血性休克大鼠胃黏膜、肾脏血流量,改善胃黏膜、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不同浓度高渗盐水(4.5%与7.5%)对非控制性失血性休克家兔复苏效果影响。方法将32只家兔随机分成4组:假手术组(SHAM组)、休克未治疗组(SWT组)、4.5%盐水复苏组(4.5%组)和7.5%盐水复苏组(7.5%组),每组8只,建立非控制性失血性休克家兔模型,在设定时间内,采用预定方案进行液体复苏,监测不同时间点家兔血流动力学指标(CVP、LVSP、±dp/dtmax),实验结束后统计出血量与输液量。结果①30 min时,SWT组、4.5%组与7.5%组各数据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SHAM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②60 min、90 min时,SWT组与4.5%组和7.5%组比较,CVP、LVSP、±dp/dtmax数值明显减小(P<0.05),4.5%组与7.5%组CVP值相比较没有明显差异;60 min时,7.5%组LVSP、±dp/dtmax数值明显大于4.5%组(P<0.05),两组CVP相比较未见明显差异;90 min时,7.5%组LVSP、+dp/dtmax数值略大于4.5%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③4.5%组与7.5%组在总输液量以及失血量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是失血量均明显低于SWT组(P<0.05)。结论采用液体复苏可以改善家兔的血流动力学指标,与4.5%高渗盐水相比,7.5%高渗盐水在改善失血性休克心脏功能方面作用更为明显,为失血性休克伤员的现场急救以及临床救治提供了一定的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对异位妊娠失血性休克患者肝肾功能的保护和对细胞因子IL-6、IL-8、TNF-α的调节作用。方法将60例异位妊娠失血性休克的住院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病例入院后均予以输血、补液、抗休克及急诊开腹异位妊娠手术。治疗组在上述基础上,在术前或术中给予乌司他丁(广东天普生化医药公司生产)20万U加入100ml生理盐水静脉滴注;术后3d给予乌司他丁10万U加入100ml生理盐水静脉滴注,2次/d。观察两组患者围手术期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血肌酐(Scr)、尿素氮(BUN)和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动态变化。结果两组患者围手术期MAP、HR变化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ALT、AST、Scr、BUN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ALT、AST升高幅度明显较低(P〈0.05),恢复更快(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Scr、BUN恢复亦明显要快(P〈0.05)。两组患者术后IL-6、IL-8含量均较术前明显升高(P〈0.05),但治疗组升高幅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恢复明显快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术后TNF-α较术前均有升高;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TNF-α恢复明冠较快fP〈O.05)。结论乌司他丁对异位妊娠失血性休克患者的肝。肾功能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对细胞因子IL-6、IL-8和TNF-α的水平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应用Y型静脉留置针同时输入50%葡萄糖和常规液体对局部静脉疼痛、静脉炎的发生及留置针时间的影响。方法需经外周静脉注射高渗葡萄糖的90例患者按入院顺序均分为两组:观察组采用Y型静脉留置针双道将50%葡萄糖和常规液体同时静脉注射,对照组采用Y型留置针单道单一输入50%葡萄糖静脉注射。共观察5d,出现静脉炎症状即拔针。比较2组的疼痛程度、静脉炎发生率及留置针留置时间。结果观察组疼痛发生率为51.11%,显著低于对照组(86.67%,P〈0.01)。观察组静脉炎发生率为31%,显著低于对照组(67%,19〈0.05)。观察组静脉留置针〈3d和3-5d拔针的例数分别为5例和22例,均显著少于对照组(14例、28例,均19〈0.01);留置时间5~7d有17例,显著多于对照组(3例,P〈0.01)。结论通过Y型静脉留置针同时输入50%葡萄糖和常规液体,能明显缓解静脉疼痛,降低静脉炎发生并延长留置针留置时间。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新鲜冰冻血浆(VFP)和人凝血酶原复合物(HPC)在治疗急性创伤性失血患者继发凝血功能异常时的需要量。方法28例急性创伤性失血继发凝血功能异常患者,男19例,女9例,年龄38.1(19~65)岁。13例使用FFP(在血库融化后3h内经输血通路静滴结束)(A组),15例联用FFP、HPC(HPC在床旁溶化后0.5h内输注结束,均先输HPC)(B组)。结果急性成年创伤患者以输红细胞悬液4~6U后复查血红蛋白浓度,以50—80g/L为入选标准,在此种失血量条件下为纠正凝血功能异常,A组FFP用量为(1046±397)ml;B组FFP、HPC总量为(1620±382)ml(HPC按血浆当量单位计算),显著多于A组(P=0.001),但B组患者使用FFP量为(780±276)ml,显著少于A组(P=0.047)。结论在急性创伤性失血继发的凝血功能异常患者中,应用适量的FFP治疗效果明确;同时使用HPC治疗时所需总输入量较大,但血浆的用量可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口服补液对失血性休克犬肺组织含水量和血管通透性的影响。方法成年Beagle犬20只,先期无菌手术行颈动、静脉置管,24h后按全身血容量的40%放血制作失血性休克模型。随机分为不补液组(n=8)、口服补液组(n=6)和静脉补液组(n=6)。失血后第1个24hTF补液组无治疗,口服补液组和静脉补液组分别从胃内或静脉输入3倍失血量的葡萄糖一电解质溶液。失血后24h起3组均给予静脉补液。于失血前和失血后第2、4、8、24、48和72小时测定动物非麻醉状态下的平均动脉压(MAP)、动脉氧分压(PaO2)、血管外肺水指数(ELWI)和肺血管通透性指数(PVPI),于失血后72h或濒死前处死动物,测定肺组织含水率。结果不补液组失血后72h死亡率为5/8(62.5%),口服补液组为2/6(33.3%),静脉补液组为0。不补液组ELWI和PVP失血后8h分别比失血前增加31.4%和78.8%,PaO2降低22.4%。口服补液组失血后8h ELWI[(148.4±10.3)m1]和PVPI(4.7±0.4)显著低于不补液组[(168.8±12.1)ml]和[(5.9±0.6)ml,P〈0.05],但高于静脉补液组[(132.1±8.0)ml和(4.7±0.5)ml,均P〈0.05]。口服补液组PaO2[(102.5±3.0)mmHg],显著高于不补液组[(86.3±2.9)mmHg,P〈0.05)],与静脉补液组[(99.9±3.2)mmHg]无显著差别。肺组织含水率在口服补液组与静脉补液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别[(78.3±1.19)%vs.(76.8±0.91)%,P〉0.05)],但均显著低于不补液组[(80.6±0.68)%,P〈0.05]。结论早期口服补液对肺的保护作用虽然不如静脉补液,但与不补液组相比,能显著改善失血性休克期肺血管通透性和肺水肿,减轻肺脏并发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脓毒性休克患者大量输注晶体液与并发腹腔间隔室综合征(ACS)的关系。方法50例脓毒性休克患者,男36例,女14例;平均年龄(48.20±13.62)岁,接受晶体液输注,发病48h内晶体液入量〉15L组19例,〈15L组31例。50例中13例并发腹腔高压(IAH)但没有达到腹腔问隔室综合征(ACS)的标准,8例并发ACS,余29例作为对照组。分析休克后48h内晶体液输入量与IAH(包含ACS)发病率的关系。结果休克后48h内晶体液输入量ACS组为(11.77±3.68)L,显著高于IAH组[(8.25±2.43)L,t=2.68,P〈0.05]和对照[(5.59±2.71)L,t=-2.75,P〈0.05]。而IAH组的48h内品体液输入量亦显著高于对照组(t=2.62,P〈0.05)。晶体液入量〉15L组的IAH(包含ACS)发病率为68.42%(13/19),显著高于晶体液入量〈15L组(25.81%,8/31,P〈0.05)。结论大量晶体液的输入与脓毒性休克患者并发LAH与ACS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影响严重交通伤患者死亡的高危因素及对其预后的影响。方法分析246例严重交通伤死亡患者,男166例,女80例;年龄(48.71±17.12)岁(18~75岁)的相关临床资料。结果重型颅脑损伤和失血所致死亡者分别为150例(60.98%)和46例(18.70%),重型颅脑外伤并失血性休克10例(占4.07%),器官功能衰竭死亡者40例(16.26%)。全组生存概率为0.35±0.22;可防止的死亡率(PDR)为44.72%;非预期死亡30例。NP组(136例)的ISS显著高于PP组(107例),PP组的ISS又显著高于DP组(3例)(均P〈0.01)。NP组的RTS显著低于PP组,PP组的RTS又显著低于DP组(均P〈0.01)。2005年1月~2006年12月,受伤后至确定性治疗前时间为(136.38-36.09)分(第一组),病死率为30.36%;2007年1月~2008年11月,受伤后至确定性治疗前时间缩短至(101.83±17.74)分(第二组),病死率23.15%。第二组病死率显著低于第一组(P〈O.05)。不可能防止的死亡(NP)组(n=136)的修正创伤评分(RTS)显著低于有可能防止的死亡(PP组)(n=107),PP组的RTS又显著低于可防止的死亡fDP)组(n=3)(均P〈0.01)NP组的损伤严重程度评分(ISS)显著高于PP组,而PP组的ISS又显著高于DP组。结论重型颅脑损伤、失血(早期)和器官衰竭(后期)是伤后主要死因。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移动输液管理系统对于护士工作效率的影响.方法 选取海军总医院急诊科2014年1月~2月引进“移动输液管理系统”后300名输液患者为试验组.2013年11月~12月未引进“移动输液管理系统”前的300名输液患者为对照组.统计两组患者的从接单到输液完成各环节耗时.结果 对两组患者各环节耗时进行统计,试验组接单耗时(24.38±3.11)s、配液核对前耗时(7.11±1.31)s、输液前核对耗时(6.53±1.34)s、呼叫相应耗时(6.40± 1.30)s均短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引进“移动输液管理系统”能减少患者输液等候时间和呼叫相应时间、从而提高护士的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