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应用PCR技术检测解脲支原体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PCR技术检测解脲支原体孔繁荣,朱学骏,张耕耘,周骏马,陈受宜解脲支原体(ureaplasmaurealyticum)是非淋菌性尿道炎的病原体之一[1]。目前的检测方法主要为培养法和免疫学方法[2]。我们建立了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c...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斑点免疫结合试验(DIBA)、斑点免疫金渗滤试验(DIGFA)和培养法检测解脲支原体的优缺点。方法:同时用DIBA、DIGFA和培养法检测疑诊非淋菌性尿道炎、阴道炎或宫颈炎患者泌尿生殖道标本中的解脲支原体,并相互比较。结果:DIBA和DIGFA两法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92.3%、93.8%和94.2%、96.4%。配对计数资料χ2检验,两法分别与培养法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别(P>0.05)。结论:DIGFA具有较为省时和操作简便的优点,是一种有效、快速和简便的检测方法,具有广泛应用于临床实验室检测解脲支原体感染的潜力。  相似文献   

3.
目的:用液体培养基分离解脲支原体(UU),并电镜下观察其形态特征。方法:用选择性UU液体培养基分离尿生殖道标本中的UU,阳性结果经PCR方法证实,电镜下观察其形态。结果:阳性者为尿素酶阳性,培养液呈透明红色,PCR检测为阳性,电镜观察可见大小不等、无细胞壁的圆形、椭圆形、杆状、发芽状多形性特征的UU细胞,大小为0.03~0.12μm×0.12~0.35μm,未见细菌细胞。结论:选择性液体培养基能充分利用UU在液体培养基中生长迅速、分解尿素和缺乏细胞壁的特性,有效地抑制尿生殖道标本中的细菌生长,获得UU纯培养物。液体培养法操作简单,重复性好。  相似文献   

4.
复合PCR同时检测淋球菌沙眼衣原体和解脲支原体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建立复合PCR同时检测淋球菌(NG)、沙眼衣原体(CT)和解脲支原体(UU)。方法:用复合PCR检测了116例尿道(宫颈)拭子,与传统方法及单对引物PCR对照。结果:与NG涂片或培养、CT直接免疫荧光检查、UU培养比较,复合PCR检测NG、CT、UU敏感性分别为100%、96.9%和33.3%,特异性分别为94.3%、92.9%和94.4%,与NG-PCR、CT-PCR、UU-PCR的符合率分别为100%、97.4%和41.3%。结论:复合PCR可快速、敏感、特异地一次性检出NG、CT、UU泌尿生殖道感染,并可初步区分UU正常寄居抑或致病二种不同状态。  相似文献   

5.
聚合酶链反应技术在解脲支原体尿道炎中的应用戴勇,曾真深圳市人民医院(邮政编码518020)根据解脲支原体(Uu)尿素酶基因序列,设计出的聚合酶链反应(PCR)引物,检测尿道中解脲支原体,以期了解它在尿道炎中发病情况。对象与方法一、对象检查1074例患...  相似文献   

6.
加味八正散治疗非淋菌性尿道炎68例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临床资料男61例,女7例。年龄18~52岁。所有病例做分泌物涂片革兰染色及NGDNA PCR均阴性,其中检出沙眼衣原体(PCR法)32例,解脲支原体(PCR法)28例,念珠菌镜检3例,其它杂菌5例(生物学培养法)。治疗方法用八正散(木通、车前子、蓄、...  相似文献   

7.
聚合酶链反应检测解脲支原体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树文  王荷英 《中华皮肤科杂志》1994,27(3):150-151,T003
我们根据已知的解脲支原体尿素酶基因序列,设计了一对聚合酶链反应引物,该组引物对解脲支原体14个血清型均能扩增出286bp片段,但对实验所用的其它支原体或细菌不能扩增出任何片段,该283bp片段能被限制性内切酶HincⅡ降解为151,132bp两条片段,使用35个PCR循环,可检测出10^-14g的模板NDA,约相当于20个解脲支原体。通过梯度稀释试验证明40个PCR循环时,PCR的敏感性与培养法的  相似文献   

8.
对65例确诊的尖锐湿疣患者,用PCR法检测其泌尿生殖道的淋球菌、沙眼衣原体、解脲支原体。结果显示65例患者中,有35例合并淋球菌和(或)沙眼衣原体、解脲支原体感染,合并单一病原体感染者25例,合并两种病原体混合感染者10例。35例合并感染者中,男12例,女23例。提示STD患者易合并(两种或两种以上)病原体感染,STD患者应进行全面的病原菌检查,以尽早发现隐匿性感染,及时进行针对性治疗  相似文献   

9.
蛋白表达在支原体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蛋白表达技术在支原体研究中的作用。方法以解脲脲原体(ureaplasmaurealyticumUU)为例,根据所研究UU的目的DNA片段设计一对特异性引物,经PCR扩增得到目的DNA,克隆后运用表达质粒载体pGEX 2T在IPTG诱导下成功诱导了蛋白的表达,并用Western印迹法检测其抗原活性。结果所表达的蛋白具有很好的抗原活性。结论蛋白表达应用于支原体研究中,为研究支原体的致病性与种类或型别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的手段。实验中我们体会到:(1)在设计引物时,要注意避开UGA,可用UGG代替。(2)IPTG的浓度从0.1mmol/L~1mmol/L均有报道,我们实验证实两种浓度在诱导蛋白表达中无差别,因而推荐使用0.1mmol/L。(3)蛋白诱导的时间以4~4.5h为最佳。  相似文献   

10.
聚合酶链反应检测生殖支原体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具有致病性的生殖支原体(Mg)生长缓慢,不易培养,而血清学诊断与肺炎支原体又有交叉反应,这给Mg的临床诊断带来困难。为了进一步解决Mg的临床检测问题,本研究采用Mg粘附因子基因序列合成一对引物MgPa1和MgPa3,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检测Mg。结果表明,对Mg能产生特异性扩增,片段大小为281bp,而对肺炎支原体、解脲支原体、人型支原体、沙眼衣原体及淋球菌等则不能扩增出任何片段。作者认为,PCR为一种高度特异和敏感性的方法,它为Mg的临床检测提供了重要的手段。我们还对引物浓度、退火温度及模板量对PCR扩增结果的影响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PCR+膜杂交法CT/UU/NG三联检测在临床性病筛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分别采用PCR+膜杂交法和实时荧光PCR法检测CT、UU、NG,并分析比较两种方法的一致性以及相关性。结果:PCR反向膜杂交法和实时荧光PCR法的CT、UU、NG的筛查结果接近(P〉0.05),而男女筛查结果差异较大(P〈0.05)。结论:PCR反向膜杂交法操作简便,筛查快速、准确,有与实时荧光PCR法相当的检测准确性,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男性不育症精液的淋球菌(NG)、沙眼衣原体(CT)、解脲支原体(UU)感染的情况及其对精液质量和精子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技术对105例男性不育者的精液进行NG、CT、UU检测并做精液常规检查。结果:105例中,NG阳性2例(1.90%),CT阳性11例(10.48%),UU阳性46例(43.80%),NG、CT、UU阳性组与未检到病原体相比,精液液化时间延长(P<0.001),精子活动率低(P<0.005),活动力得分低(P<0.001)。结论:NG、CT、UU感染是男性不育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重庆地区疑有泌尿生殖道感染的女性患者淋球菌(NG)、沙眼衣原体(CT)、解脲支原体(UU)的感染情况。方法:运用荧光探针PCR法(FQ-RCR)对妇科门诊200例疑有泌尿生殖道感染的女性患者同时进行NG、CT和UU检测。结果:NG阳性率为5.0%(10/200),CT阳性率为7.0%(14/100),UU阳性率为8.0%(16/200),三者之间阳性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仅有2例NG和CT同时阳性。结论:(1)重庆地区妇科病人泌尿生殖道感染中NG、CT和UU占有一定比例,三者之间感染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2)荧光PCR技术检测NG、CT和UU具有操作简单、反应时间短、结果客观准确、敏感性和特异性好的优点。  相似文献   

14.
宫颈糜烂与解脲支原体、沙眼衣原体感染关系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目的 研究解脲支原体、沙眼衣原体感染与宫颈糜烂的关系。方法 用聚合酶链反应 (PCR)法对 3 2 4例宫颈糜烂患者 (观察组 )、3 2 4例无宫颈糜烂的宫颈炎患者 (对照组 )进行解脲支原体、沙眼衣原体的检测。结果 观察组解脲支原体、沙眼衣原体总检出率为 2 0 .68%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 9.2 6% (P <0 .0 1) ;其中轻度糜烂患者检出率为 6.5 9% ,中度 2 7.18% ,重度 5 1.85 %。轻、中、重度宫颈糜烂各检出率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 (P均 <0 .0 1) ;单纯解脲支原体检出率为 12 .65 % ,单纯沙眼衣原体检出率为 5 .2 5 % ,两者混合感染检出率为 2 78% ,解脲支原体检出率显著高于沙眼衣原体 (P <0 .0 1) ;有不洁性生活史者阳性检出率为 44 .74% ,显著高于无不洁性生活史者的 13 .3 1% (P <0 .0 1)。结论 解脲支原体、沙眼衣原体感染是引起宫颈糜烂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慢性前列腺炎患者5种支原体检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了解慢性前列腺炎与5种支原体感染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巢式聚合酶链反应法(nPCR)检测慢性前列腺炎(CIP)患者前列腺液中UU、MG、MPN、MH和MF5种支原体。结果 48例CIP中31例支原体阳性,阳性率64.6%;其中UU阳性20例、MG阳性5例,MPN阳性5例、MH阳性4例、MF阳性3例;UU MG阳性2例,UU MH阳性1例,MPN MF阳性1例,UU MG MPN阳性1例。结论 支原体感染是CIP的重要致病原因,应当引起重视;用1种通用引物查5种支原体有较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解脲脲原体的耐药性分析及其耐氟喹诺酮的分子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检测128株临床分离解脲脲原体(UU)对9种药物的敏感性,并检测喹诺酮类耐药UU对5种喹诺酮药物的MIC以及gyrA和parC基因突变情况。方法应用支原体分离鉴定、计数药敏试剂盒检测UU对9种药物的敏感性,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耐药UU菌株对5种喹诺酮类药物的MIC,用PCR和DNA测序及序列比较检测基因突变。结果UU对多西环素最敏感,其次为米诺环素、交沙霉素、司帕沙星及克林霉素,对大环内酯类药物阿奇霉素和罗红霉素高度耐药。而司帕沙星、加替沙星和左氧氟沙星的MIC范围在0.25~8μg/mL,抑制UU活性强于氧氟沙星和环丙沙星。10株喹诺酮类耐药UU中有3株只有parC基因第80位TCA→TTA的突变,氨基酸由丝氨酸→亮氨酸,1株GyrA基因第95位密码子GAC→GAA的突变,氨基酸由天冬氨酸→谷氨酸。6株两者同时存在。结论在UU治疗中可首选多西环素,其次为米诺环素和交沙霉素。gyrA基因95位密码子和parC基因80位的突变密码子与UU耐喹诺酮类药物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解脲支原体药敏与tetM基因检测及生物群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了解泌尿生殖道支原体的耐药性机理,指导临床治疗。方法: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281株UU对5种抗菌药物的最低抑菌浓度(MIC),用PCR法扩增tetM基因并酶切,用UU MB抗原基因引物对 tetM基因阳性UU株进行生物群的研究。结果:281UU 82株对四环素MIC为16-256ug/ml,39株为8ug/ml,7株为4ug/ml,153株MIC<4ug/ml;121株MIC大于等于8ug/ml及2株MIC=4ug/ml者均出现377bp tetM基因阳性带;阳性检测率为43.77%。158株UU MIC小于等于4ug/ml未见类似扩增带,扩增产物用Hpa II酶切和电泳分析,均产生279bp和98bp两个特异性片段。281株UU用群特异性PCR分析,生物群1有166株,生物群2有115株,123株tetM阳性UU株,属生物群1,2者分别有54株和69株,分别占32.53%(54/166)和60.0%(69/115)(X2=7.94,P<0.05),结论:(1)PCR技术检测泌尿生殖道感染患者UU耐药性tetM基因具有特异,敏感,快速等优点;(2)载有tetM基因的UU株可能成为四环素耐药株,应进行监测及随访;(3)我国衡阳地区UU四环素耐药株以生物群2占优势。  相似文献   

18.
2003年我院门诊泌尿生殖道支原体感染状况及药敏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为了解来我院诊治的泌尿生殖道解脲支原体(UU)和人型支原体(MH)的感染状况及其对抗生素的敏感性.方法应用支原体培养、鉴定、药敏试剂盒,对2003年2305例可疑支原体感染患者的泌尿生殖道标本进行UU和MH的检测,并测定其对9种常用抗生素的敏感性.结果检出830例支原体阳性者,检出率为36.01%,其中UU、MH及UU、MH混合感染者分别占90.84%、1.33%及7.83%.UU对交沙霉素最敏感,其次为米诺环素及多西环素,MH对交沙霉素最敏感,其次为多西环素、克林霉素及米诺环素,UU合并MH感染者对9种抗生素均存在不同程度耐药.结论昆明地区UU、MH对抗生素的敏感性已发生了较大的变迁,UU合并MH混合感染者已出现多重耐药.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解脲脲原体(UU)对四环素类药物的耐药性变化,并探讨其耐药机制。方法取疑似泌尿生殖道感染患者的分泌物进行解脲脲原体培养,同时检测其对多西环素、米诺环素的敏感性;分离对上述两种药物耐药的UU菌株,采用PCR试剂盒检测四环素类耐药基因TetM。结果2003~2005年间共培养检测泌尿生殖道分泌物2845例,UU阳性1213例,3年间UU对多西环素、米诺环素的耐药性没有明显变化,2003年耐药率为5.6%和7.7%,2004年为5.4%和5.5%,2005年为8.2%和7.6%。同时对多西环素、米诺环素耐药的20株UU中均检出四环素类耐药基因TetM。结论四环素类药物仍然是治疗UU感染的敏感药物;TetM耐药基因是导致UU对四环素类药物耐药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