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FOXA1、p16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FOXA1、p16在68例子宫内膜癌组织、11例不典型增生组织及27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分析2者与子宫内膜癌各临床病理指标的相关性以及2者表达的相关性。结果:子宫内膜癌组织中FOXA1、p16阳性表达率均低于正常子宫内膜组织及不典型增生内膜组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FOXA1、p16的表达与子宫内膜癌病理分期、组织分级、肌层浸润、病理类型及淋巴结转移情况有关(P0.05);2者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呈正相关。结论:FOXA1和p16与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相关,2者在子宫内膜癌的发展中具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男性口腔、足部及阴茎部位疣状癌的临床及组织病理学特点。方法:对16例临床拟诊为疣状癌的男性患者,采取多点,多次组织病理检查;对经组织病理检查确诊为疠状癌的患者,采取外科手术切除等措施进行根治性治疗,并对组织块进行人乳头瘤毒素(HPV)定性检测。结果:经组织病理检查证实,16例患者均为疣状癌,其中9例患者HPV阳性,14例患者经手术治疗,9例术后随访1-2年无异常发现;1例术后14个月发生腹股沟淋巴结转移,1例术后23个月局部复发。1例未治疗患者4个月后发生腹股沟淋巴结转移。另有3例失访。结论:疣状癌是一种恶性肿瘤,应该早期诊断,早期进行外科根治性治疗,术后应定期随访。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化疗在子宫内膜癌预后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116例具有子宫内膜癌患者按照患者知情自愿原则分为对照组(n =69例)与观察组(n=47例).对照组患者进行单独手术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手术治疗基础上进行化疗,观察两组患者术前、术后3个月的CA-125水平、随访5年生存率及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6个月时的生存质量状况.结果:观察组术后3个月时的CA125水平为(21.4±8.9 U/mL vs 46.17±11.3U/mL),术后1年时的CA-125水平为(22.60±9.3 U/mL vs 42.19±14.21U/mL)P<0.05,观察组的5年生存率为87.2%,对照组为66.7%,两者比较,x2=4.766,P=0.029;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术后6个月时的FACT-G生存质量评分(64.89±8.60分vs 48.61±8.24分),术后1年的FACT-G生存质量评分(61.89±7.03分vs 46.78±6.42分),P<0.05.结论:化疗对于具有高危因素的子宫内膜癌具有提升5年生存及改善生活质量作用,临床上对于高危因素的子宫内膜癌应尽可能推荐使用辅助化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内质网相关降解蛋白Derlin-1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9年1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人民医院病理科的160例患者的石蜡块标本作为研究对象。50例正常子宫内膜蜡块纳入正常组,50例不典型增生蜡块纳入增生组,60例子宫内膜癌蜡块纳入子宫内膜癌组。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Derlin-1蛋白表达,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正常组、增生组、子宫内膜癌组Derlin-1阳性表达率呈上升趋势(36.0%、56.0%、8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2.014,P=0.000)。子宫内膜癌组不同FIGO分期、组织分级、肌层肿瘤深度Derlin-1阳性表达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是否绝经和是否淋巴结转移的Derlin-1阳性表达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erlin-1阳性表达与FIGO分期、组织分级、肌层肿瘤深度密切相关,是子宫内膜癌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Derlin-1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高表达可能与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分析咖啡因对子宫内膜癌化疗的增效作用。方法:经筛选我院86例子宫内膜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术前采用紫杉醇联合顺铂二联化疗方法进行治疗,分别测定其治疗前后辅以或不辅以咖啡因子宫内膜组织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及p21的蛋白表达水平,以及血清CA-125水平。结果:治疗后,患者ER、PR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21蛋白表达增高,血清CA-125水平增高,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辅以咖啡因治疗的患者与不辅以咖啡因治疗的患者相比,ER、PR、p21蛋白表达及血清CA-125水平改变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咖啡因对紫杉醇联合顺铂二联化疗方法治疗子宫内膜癌有增效作用。  相似文献   

6.
阴茎疣状癌并发皮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告1例阴茎疣状癌并发皮角。患者男,33岁。阴茎龟头部赘生物伴恶臭2年余。皮肤科检查见龟头部有一4cm×4cm×5cm大的肿块,表面湿润,呈颗粒状,伴感染、化脓和坏死,龟头1点钟处包皮内可见3cm长的角化性赘生物。经皮损组织病理检查诊断为鳞状细胞癌,癌细胞侵及阴茎海绵体;赘生物高度角化过度,基底部可见表皮增生和炎性细胞浸润。人乳头瘤病毒(HPV)6/11、16/18DNA实时PCR扩增结果均为阳性。腹股沟淋巴结穿刺未见癌细胞。治疗上采取阴茎大部切除术。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子宫内膜取样器Pipelle获取两种子宫内膜标本筛查子宫内膜病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前瞻性、自身对照的方法,选取2020年12月至2022年3月梧州市工人医院收治的316例存在明确手术指征需进行宫腔镜检查和子宫内膜活检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子宫内膜取样器Pipelle获取子宫内膜标本,随后进行宫腔镜检查+常规诊刮术,Pipelle获取的子宫内膜标本同时进行液基细胞学制片及细胞模块石蜡包埋切片,以宫腔镜检查+常规刮宫术的组织学病理作为金标准进行比较。结果(1)常规诊刮术行组织石蜡切片满意率为97.78%(309/316),Pipelle获取标本行液基细胞学制片满意率为93.99%(297/316),行细胞模块石蜡包埋切片满意率为98.40%(311/316),两种石蜡切片的取材满意率均高于液基细胞学制片的取材满意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石蜡切片的取材满意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ipelle获取标本时无需麻醉和扩宫,患者无疼痛感。(2)Pipelle获取细胞模块组织病理学与液基细胞学筛查和诊断子宫内膜病变的灵敏度分别为68.75%、40.63%,特异度分别为99.27%、98.10%,阳性预测值分别为91.67%、72.22%,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6.45%、93.14%,符合率分别为96.08%、91.86%,Youden指数分别为0.61、0.39,Kappa值分别为0.76、0.47。结论Pipelle获取子宫内膜标本满意率高,标本进行细胞模块包埋石蜡切片组织病理学检查的准确性高于液基细胞学,Pipelle取样操作简便,无需麻醉,无疼痛感,适用于基层医院筛查子宫内膜病变。  相似文献   

8.
目的:明确反射式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检测在基底细胞癌术后随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2例基底细胞癌患者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分别进行手术部位的RCM扫描检测,RCM发现肿瘤组织的患者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22例患者行RCM规律复查,其中4例于术后1个月复查发现肿瘤细胞,1例术后3个月复查发现肿瘤细胞,1例于术后半年发现肿瘤组织。6例患者均再次病理学检查诊断明确基底细胞癌,其余16例随访12个月于手术部位未见复发。结论:RCM在基底细胞癌术后随访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程序性细胞死亡因子5(PDCD5)表达在子宫内膜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南方医科大学附属齐齐哈尔市第一医院诊治的53例子宫内膜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这53例患者设为研究组,并选择同期在南方医科大学附属齐齐哈尔市第一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53例正常增生期子宫内膜组织患者设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行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对比两组患者PDCD5蛋白阳性表达率、PDCD5 mRNA表达量。结果 PDCD5蛋白阳性表达率、PDCD5 mRNA表达量比较,研究组患者[(45.28%)和(0.69±0.25)]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81.13%)和(1.14±0.30)],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且子宫内膜癌细胞中的PDCD5表达显著下调。结论正常增生期子宫内膜及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PDCD5蛋白阳性表达差异显著,在子宫内膜癌细胞中的PDCD5表达显著下调,提示PDCD5表达情况可作为预测子宫内膜癌发生和发展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绝经前子宫内膜癌患者免疫组化及病理特征。方法对佛山市顺德区北滘医院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80例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绝经前组患者病理分期ⅠA期比例显著高于绝经后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ⅠB期比例显著低于绝经后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病理类型子宫内膜样腺癌比例显著高于绝经后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ER+(0-50%)比例显著低于绝经后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ER+( 50%)比例显著高于绝经后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PR-、PR+(0-50%)比例均显著低于绝经后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PR+( 50%)比例显著高于绝经后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ER、PR+( 50%)比例显著高于绝经后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两组病理分期Ⅰ-Ⅱ期患者的免疫组化ER+( 50%)比例显著高于Ⅲ-Ⅳ期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PR-比例显著低于Ⅲ-Ⅳ期患者(P 0. 05),+( 50%)比例显著高于Ⅲ-Ⅳ期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绝经前子宫内膜癌患者免疫组化ER、PR具有较高的阳性率,病理类型主要为子宫内膜样腺癌,癌细胞具有较高的分化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