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了解在心理咨询中,咨询师对突破保密的伦理原则的态度以及咨询师在不同情境下保密突破的决策。方法:对100名心理咨询师,采用自编"心理咨询师突破保密的态度和决策问卷",考察可能影响心理咨询师对待保密原则的态度和决策的因素。结果:"来访者有高伤害他人风险"、"来访者有高受伤害风险"时,从业时间短的咨询师(5年以下)突破保密态度得分高于从业时间长的咨询师(5年以上)[(1.2±0.8)vs.(1.1±0.3),(1.4±1.0)vs.(1.2±0.5);均P<0.05];"来访者有高受伤害风险"时,接受督导的咨询师突破保密态度得分低于未接受督导的咨询师[(1.2±0.6)vs.(2.0±1.7);P<0.01],而"未成年来访者家长要求了解咨询细节"时,接受督导咨询师突破保密态度得分高于未接受督导咨询师[(5.3±1.8)vs.(4.2±2.1),P=0.052];咨询师在来访者主动计划犯罪时突破保密的决策得分低于来访者知道犯罪计划时的得分[(1.7±1.2)vs.(2.8±2.0),P<0.01];当法庭要求报告相关情况时,咨询师在来访者因家暴犯罪接受调查时突破保密的决策得分低于来访者因无关犯罪接受调查时的得分[(2.0±1.6)vs.(3.5±2.2),P<0.01]。结论:咨询师的保密态度与决策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到其从业时间、是否接受督导及来访者具体情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在高校心理咨询中,面临来访者自伤或自杀情景时,咨询师如何进行保密与保密突破的伦理决策。方法:选取北京7所高校心理咨询中心的10名心理咨询师,对在高校工作遇到的自伤自杀相关保密议题与相应伦理决策进行半结构化访谈。受访者在高校平均任职时间为(10±8)年。采用内容分析法,对访谈誊录稿进行编码分析。结果:8名咨询师接受过一定的伦理培训且对咨询伦理较为重视;7个高校咨询中心相关规定仍存在与保密原则冲突之处;咨询师在自伤自杀的突破上的考虑差异较大;在面对高校规定与保密原则的冲突时,咨询师能够站在伦理原则的角度考虑,维护来访者的利益。结论:高校心理咨询环境下,自伤或自杀相关的保密与保密突破流程有待规范识。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采用不同微信使用方式的心理咨询师对微信的伦理边界和关系问题的行为和态度。方法:通过"问卷星"收集194名心理咨询师(工作微信组18人、私人微信组61人、在临床心理工作中不使用微信组115人),采用自编微信关系议题问卷进行调查。该问卷包括微信的边界设置、咨询过程中微信使用的伦理问题及微信其他功能导致的伦理问题3部分。结果:在微信边界设置上,使用工作微信的心理咨询师比另外两组心理咨询师更多的在朋友圈发布私人状态照片和视频(P0.01)。在咨询过程中虽然有41%的心理咨询师在心理咨询及其相关活动中使用微信,但只有不到10%的心理咨询师使用工作微信,不使用微信的心理咨询师对来访者从微信其他功能突破边界的态度更为接纳(P0.01)。结论:本研究提示咨询师使用微信面临的多重关系问题,使用工作微信的咨询师需要划清工作微信的边界,而使用私人微信的心理咨询师更需要提升在微信上的边界问题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索高校危机干预中心理咨询师对被干预对象隐私权保护及保密例外的看法和决策。方法:采用自编《高校咨询师危机干预过程中的隐私权保护调查问卷》通过网络对高校心理咨询师进行调查,收到有效问卷216份(男39人,女177人)。结果:高校心理危机干预人员绝大部分接受过专业培训和伦理培训。在不同风险情境下,高校咨询师关于选择是否突破保密原则、突破前是否获得知情同意、披露何种内容的决策有所不同。高校咨询师认为最低限度披露原则可操作性有限,对该原则的理解程度一般。咨询师工作年限、行政干预程度和危机风险等级对咨询师突破保密披露来访者信息限度有显著影响。结论:大部分参与危机干预的高校心理咨询师基本掌握了危机干预相关理论技术和伦理规范。高校危机干预中个案危机风险程度能够显著影响咨询师是否突破保密原则以及如何突破保密原则的决策,咨询师的工作年限及所在机构的行政干预程度对咨询师在危机干预中是否做出合乎伦理的选择具有重要影响。高校咨询师对最低限度披露原则的内涵和实操存在困惑。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索关于心理咨询保密性和保密例外的心理教育对大学生咨询态度的影响。方法:通过随机对照试验,招募国内高校在读大学生(n=176)并随机分为无教育组(n=60)、基本教育组(n=54)和完整教育组(n=62),阅读不同的心理咨询保密及保密例外的教育材料后,采用自编问卷调查大学生对心理咨询和保密例外的态度。结果:相比于无教育组,基本教育组更能接受当他人出现自杀自伤或伤人风险时,被咨询师突破保密;相比于无教育组,完整教育组更愿意参与心理咨询,总体上更能接受自己被突破保密。结论:对保密例外进行详细和完整的心理教育有助于提升大学生参与心理咨询和接受保密突破的意愿。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心理咨询师在处理非自杀自伤时可能面临的伦理困境以及伦理决策的过程。方法:采用目的取样,选取15名心理咨询师组成两个焦点小组(分别有8人和7人,平均从业年限6年)进行焦点小组访谈。采用共识性质性研究方法(CQR)对访谈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处理非自杀自伤时面临两个主要的伦理困境,分别为是否突破保密、是否将减少自伤行为作为咨询目标。咨询师在面临伦理困境时的伦理决策包括三个步骤,分别是信息评估、方案选择和方案实施。结论:处理非自杀自伤时,造成伦理困境的根源是价值观的冲突;在进行伦理决策时需要综合考虑的因素包括来访者信息评估结果、咨询师因素、伦理与法律因素、服务机构因素和专家建议。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咨询师的决策风格与其伦理决策行为的关系。方法:选取高校心理咨询师89名,采用一般决策风格问卷(GDMS)调查咨询师的决策风格、自编伦理情境问卷(包括胜任力与无伤害、保密与青少年伦理、双重关系与避免非法利用、知情同意、隐私权与保密性、价值中立6个情景)调查咨询师的伦理决策行为。结果:咨询师GDMS的4个维度得分依次为理智型(20.2±2.8)、依赖型(16.3±3.9)、直觉-冲动型(14.2±2.6)和逃避型(11.9±4.4)。咨询师对“保密与青少年伦理”、“双重关系与避免非法利用”、“隐私权与保密性”、“价值中立”4个情境的态度较一致(同意或不同意比例为71.9%~98.9%),“胜任力与无伤害”、“知情同意”2个情境的态度差异较大(同意比例分别为46.1%和56.2%)。年龄与理智型、依赖型和逃避型得分呈负相关(r=-0.27、-0.29、-0.29,均P<0.05)。回归分析显示,依赖型在“胜任力与无伤害”、“保密与青少年伦理”、“隐私权与保密性”3个情境正向预测咨询师的态度(OR=0.84、0.72、0.81,均P<0.05)。结论:对于伦理情境的决策,咨询师表现出较强的伦理意识和较为一致的伦理态度;依赖型得分高的咨询师更容易受他人意见影响。  相似文献   

8.
心理咨询和治疗行业相关人员的伦理意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了解我国当前心理咨询与治疗行业心理咨询和治疗师、应用心理系学生、参加心理咨询师培训人员的伦理意识现状.方法:对全国范围内601名心理咨询和治疗师,广州、珠海市344名应用心理系学生,以及广州201名参加心理咨询师培训人员,以自编“心理咨询或治疗伦理问题调查问卷”进行调查.结果:三组人员伦理判断有统计学差异的26个条目中,应用心理系学生认同比例较高的有19条,参加培训人员认同比例较高的有4条,心理咨询师认同比例较高的有3条.43.9%的心理咨询师认同“告诉来访者自己生他(她)气了”,远高于心理系学生的19.8%及参加培训人员的21.9%.同时,14.5%认可“因对来访者愤怒而提高嗓音对其说话”,远高于心理系学生的6.4%及参加培训人员的6.5%.三组人员中均有超过30%认可“和朋友不提名字地讨论来访者的事”,“向自己的学生或被督导者、雇员提供咨询”及“与以前的来访者成为生活中的朋友”,约80%赞成“在来访者可能自杀或杀害他人时突破保密原则”,约50%赞成“因为自己的某些突发事件,更改固定的治疗时间”.52.5%心理系学生、37.3%心理咨询师及34.3%培训人员认同“使用计算机化的测验解释报告”.结论:在心理咨询与治疗行业内部,咨询师、参加心理咨询师培训人员及应用心理系学生的伦理判断有一定差异.其中,心理系学生的伦理意识与其他两组人员相差较大,在多个条目中的伦理判断较差,需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咨询师与非咨询师对网络心理咨询伦理规范的态度。方法:选取咨询师91人(年龄23~63岁)和普通大众及来访者(非咨询师)91人(年龄14~44岁),采用自编网络心理咨询伦理问题调查问卷进行调查。结果:网络心理咨询的优势排在前3位的是"突破空间障碍"、"可以不用真实姓名"、"网络咨询更放松"。关于心理咨询的合理收费,咨询师认为的心理咨询收费的合理价格与非咨询师认为的合理价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咨询师及非咨询师在网络心理咨询伦理态度的23个条目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差异主要存在于对咨询关系、咨询收费与设置的态度上。结论:本研究提示,在网络心理咨询的伦理态度上,咨询师和非咨询师的看法存在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心理咨询师在心理咨询实践中对知情同意伦理的态度和行为,并比较其态度和行为的差异。方法:通过问卷星收集99名心理咨询师(男20人,女79人;年龄23~56岁),采用自编心理咨询知情同意伦理调查问卷(SICE)进行调查。SICE评估心理咨询师个人情况、保密性、紧急状况处理、心理咨询过程、备选方案5部分内容。结果:心理咨询师最看重保密性(4. 9±0. 3)以及请假、收费(4. 8±0. 6)等咨询过程相关的知情同意内容,最不看重婚姻情况(1. 9±1. 1)、宗教信仰(2. 6±1. 3)等咨询师个人信息的知情同意内容。除保密突破外,心理咨询师对知情同意内容的一般态度均能正向预测其口头(β=0. 24~0. 80)及书面告知来访者的行为(β=0. 12~61)。心理咨询师对知情同意内容的态度与口头告知行为的相关高于其态度与书面告知行为的相关(P 0. 05)。结论:心理咨询师最看重保密性和心理咨询过程的知情同意内容,最不看重心理咨询师个人情况的知情同意内容,心理咨询师对知情同意伦理的态度和行为基本能保持一致。  相似文献   

11.
心理咨询师/治疗师与来访者对职业伦理的态度比较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目的:考察我国当前心理咨询或治疗师与来访者在心理咨询与治疗领域职业伦理上的态度和意识,以帮助专业人员更好地理解和解决职业伦理困境,并为制定我国在该领域的职业伦理规范提供参考。方法:采用自编心理咨询与治疗职业伦理意识和态度问卷对48名专业人员(咨询师/治疗师)和48名来访者进行调查,比较两组人群在职业伦理意识和态度上的差异,以及一些重要人口学变量的可能影响。结果:两组人群在自编问卷的12个条目评判上有显著差异,其中涉及咨询关系原则4条(如47.9%的来访者认为专业人员可以和来访者发展私人关系,专业人员持同样看法的为4.2%,P<0.01);保密性原则1条;职业责任原则2条;评估、测量和解释原则2条;督导、培训和教学原则2条,另有一条为询问被调查者是否听闻过有违伦理的行为,发现来访者知晓的违反伦理行为(35.4%)显著少于专业人员(97.9%)(P<0.001);专业人员群体在17个条目上评判一致,仅在涉及咨询关系原则的1条目有争议,即48.3%的专业人员认为在来访者和咨询师价值观冲突时应转介来访者,51.7%的专业人员认为不应转介;来访者群体则在11个条目上评判一致,有4个争议条目,其中涉及咨询关系原则的条目3条(即在咨询师可否和来访者发生私人关系,咨询可否给来访者带来伤害,咨询师可否接受来访者的礼物问题上持肯定或否定意见的来访者都在40%以上);职业责任原则的条目1条,即56.3%的来访者认为咨询师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选择病人,46.7%的来访者则持反对意见。结论:专业人员总体上表现出较强的伦理意识和较为一致的伦理态度,而来访者的伦理态度更不一致,两组人群在保密原则和咨询关系方面的态度差异尤其明显。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心理督导师从业基本状况及其伦理行为的现状.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以自编"心理咨询和治疗伦理问题调查问卷(咨询师版)"作为评价工具.按同行推荐线索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601份有效问卷,其中回答"在为其他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人员作督导"167人,列为心理督导师组;根据督导组的性别比例在余下的434份问卷中随机分层抽取178人为对照组.结果:(1)心理督导师组的中、高职称比例(72.5%)高于对照组(51.4%);督导师组咨询实践从业年限6年以上者占46.4%,平均每周工作时间6小时以上者67.7%,而对照组分别为20.0%和39.1%;与对照组相比,心理督导师对每一个来访者平均的治疗次数多、遵守咨询时间更好、收费更高(督导师组每例来访者平均治疗次数6次以上、咨询时间在50分钟/次、收费>50元/次,分别为 62%、74.9%和78.5%,而对照组分别为37.1%、57.6%和60%);督导师组接受3个月以上脱产培训或连续2年正规心理治疗培训者(78.2%)多于对照组(54.4%).以上两组间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在心理咨询和治疗的过程中,督导师组较对照组较少有力不从心、难以胜任之感(67.7% vs.79.7%),较少有害怕、担心等负性情绪体验(46.3% vs.67%),更多的人接受过心理治疗或督导(78.8% vs.63.5%),能更好地遵守时间设置(76.5% vs.62.3%),知情同意方面交代得更清楚(87.8% vs.78.2%,Ps<0.05).结论:国内目前心理督导师的从业基本状况较好,较心理咨询和治疗师有较高的资质,行业伦理行为(如专业能力、知情同意、遵守治疗设置方面)多数较好,有些方面(如双重关系、隐私保密方面)尚需加强.  相似文献   

13.
目的:从来访者视角了解心理咨询师使用社交媒体的情况,探讨相关伦理议题。方法:自编"来访者如何看待咨询师使用社交媒体"问卷,于2017年1~2月采用互联网匿名调查,共收到有效问卷434份[男86人,女348人,年龄(36±7)岁]。结果 :被调查的来访者中51.6%通过社交媒体获取心理咨询和咨询师的信息,35.9%使用社交媒体接受心理咨询。伦理议题包括咨询师未就网络问题的保密性、安全性、真实身份与来访者告知知情同意;来访者与咨询师互加微信、QQ等并在咨询外互动,带来多重关系;咨询师在个人社交媒体的自我暴露让来访者产生负面感受;来访者看到咨询师使用社交媒体进行广告宣传、培训授课时存在夸大宣传、暴露来访者隐私情况等。结论:咨询师使用社交媒体进行心理咨询涉及诸多伦理议题,保密性、多重关系等因互联网特点更加复杂或隐蔽;咨询师在个人社交媒体自我暴露的伦理议题尤其需要引起关注。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不同职业背景心理咨询和治疗从业者的伦理行为,加强心理咨询和治疗职业伦理教育。方法:以前期编制的心理咨询或治疗伦理问题调查问卷(咨询师版),对全国西北、华北、华东、中南、东北、西南每个行政区的3~4个城市共690名心理咨询和治疗从业者进行调查,并分析精神科医师、临床心理治疗师、学校心理咨询师三种职业背景从业者的伦理行为状况。结果:三种职业背景的从业人员中,以精神科医师的从业年限最长(10年的占16.7%),对于每一个来访者平均的治疗次数最多(10占20.1%),平均每次咨询时长最短(≤30分钟的占3.4%)。伦理行为调查中,在胜任力方面,三组人员各有70%都"感到力不从心、难以胜任";67.7%的精神科医师和62.5%的学校心理咨询师害怕自己不能够满足患者的需要;在知情同意和保密方面,17.4%的精神科医师"在走廊、电梯等公共场所与同事讨论来访者治疗方案";84.5%的临床心理治疗师"在治疗前向来访者讲明收费标准和规定";双重关系条目中,超过30%的精神科医师、临床心理治疗师和学校心理咨询师"特别喜欢某些来访者";14.1%的精神科医师对某些来访者产生性幻想;在咨询设置方面,有31.4%的精神科医师、25.0%的临床心理治疗师和20.1%的学校心理咨询师在咨询期间接听电话。不同性别、从业年限的心理咨询和治疗从业者"害怕不能满足患者需要"等部分条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本研究显示,不同职业背景心理咨询和治疗从业者都存在一定比例的违背伦理要求的行为,精神科医师出现违背伦理行为的比例较高。提示需要根据不同职业不同特点有针对性的进行伦理教育。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国内心理咨询领域一对一督导的伦理实践情况。方法:采用网络和纸质版两种方式收集问卷,共获得高校中临床与咨询心理学研究生41人(学校督导组)、参加中美精神分析联盟(CAPA)心理动力学培训的学员38人(CAPA组);采用督导伦理实践量表(EPSS)进行调查。EPSS分为两部分,分别调查督导师的伦理实践状况和当督导者言行不符合伦理或不专业时对被督导者的消极影响。结果:在伦理实践状况中,两组有7个条目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学校督导组在保证督导时间、开放地讨论伦理问题、不做被督导者的咨询师方面得分低于CAPA组,而在现场督导、查看被督导者咨询的录像录音、告知来访者接受督导、与督导签署知情同意协议方面得分高于CAPA组(均P0.05)。在第二部分中,55%以上的被督导者认为如果督导所为不符合伦理时会消极地影响他们对督导者和督导联盟的看法,并且将近50%的被督导者也认为会影响自己的情绪和对来访者咨询的质量。结论:一对一督导师在监督被督导者的表现和专业活动实践情况,保持适当的专业界限方面做得较好;但在定期查看被督导者咨询的录音、录像等具体方面所做尚有待改进。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心理咨询师(心理治疗师)非性身体接触的态度和经历。方法:选取心理咨询/治疗行业从业者239人[平均年龄(39±9)岁;男55人,女184人],采用自编非性身体接触问卷(NETQ)调查咨询师非性身体接触的态度和经历。NETQ分为咨询师对非性身体接触的态度(5个条目)和咨询师非性身体接触的经历(6个条目)两部分。结果:49.0%的咨询师认为可以与来访者有非性的身体接触,但事实上82.8%的咨询师从不或者偶尔与来访者有身体接触,最常使用的接触形式是握手。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咨询师的性别、流派和对身体接触的态度能够预测咨询师非性身体接触的频率(β=0.11、0.13、-0.33、-0.52)。结论:大部分咨询师对实际与来访者非性身体接触比较谨慎。  相似文献   

17.
网络心理咨询伦理问题的定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即时文字网络心理咨询特有的伦理问题,为制定网络心理咨询伦理规范提供依据。方法:选取自愿参加研究的10名网络心理咨询师所做的10个即时文字网络咨询案例,研究者参加网络咨询师的小组督导讨论8次,每次2~4 h,综合考虑督导讨论中重复出现和反复阅读咨询文本两种途径,最后由3位研究者共同讨论确定伦理议题,并从咨询文本中选取典型性对话进行分析。结果:与网络心理咨询相关的伦理议题包括4方面。①在网络咨询中咨询师以真实身份与来访者建立关系,来访者须提供必要的真实信息;②咨访双方注意选择网络咨询的地点、时间并避免多任务操作以保证咨询设置;③网络咨询对网络平台及咨询记录有特殊的保密要求;④危机个案应有专门的应急方案并及时转为线下干预。结论:网络心理咨询伦理规范在咨询关系、咨询设置、保密性以及危机干预方面有独特性。  相似文献   

18.
案例教育对报考心理咨询师人员行业伦理意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行业伦理教育对报考心理咨询师人员伦理意识的影响.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以自编"心理咨询和治疗伦理问题调查问卷(报考心理咨询师人员版)"作为评价工具,对广东范围内368名报考心理咨询师人员进行调查,其中203人没有接受行业伦理教育(对照组);161人接受了行业伦理教育(教育组).结果:在心理咨询和治疗行业伦理的五个重要方面:专业能力和情感能力、知情同意和保密原则、治疗设置、双重关系、心理测验的使用,绝大多数条目呈现出教育组认为"符合伦理"的比例降低,"不符合伦理"的比例升高,"不清楚"的比例降低,且多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案例教育能够提示报考心理咨询师人员的伦理意识.  相似文献   

19.
在英国,心理咨询师是一份受人尊重、令人羡慕的职业,收入不菲,他们通常为医院、学校、监狱、私人诊所、心理咨询中心等部门服务。为英国国家健康系统(NHS)工作的心理咨询师可以获得每年26000磅至70000磅的收入,远远高于英国人的平均收入。在英国,心理咨询师的工作主要包括评估来访者的问题和需求、使用适当的心理测验、运用专业知识解释来访者的心理问题,计划和实施心理治疗、撰写治疗报告、评估治疗效果,参与其他心理咨询师的督导和培训,与相关单位合作(如学校、医院)、进行相关研究、管理心理咨询服务。本文介绍了英国最主要的两种心理…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河南省心理咨询师的从业及临床实践能力现状。方法:在河南省选取心理咨询师237人(年龄23~59岁;偶尔接受督导200人,经常接受督导37人),采用咨询师/治疗师临床实践能力自评问卷(CCPCI,包括理论与技术应用、情感体察与共情2个因子))进行调查。结果:样本的CCPCI总分(41.0±7.2),2个因子得分为(26.2±5.4)、(14.8±2.3)。年龄35岁者的CCPCI总分及2个因子分均高于≤35岁者(均P0.001);咨询实践年限≥3年者的CCPCI总分及2个因子分均高于3年者(均P0.001);经常接受督导者的CCPCI总分及理论与技术应用因子分均高于偶尔或从不接受督导者(P0.05或P0.01);近3年参加培训≥1次者C C PC I总分及2个因子分均高于不参加培训者(均P0.001)。结论 :河南省的心理咨询师对自己的临床实践能力的评价位于中等水平;经常接受督导、培训能有效提升咨询师的临床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