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9名小学儿童的孤独感与友谊质量、同伴接纳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借助结构方程模型,揭示小学儿童孤独感与友谊质量、同伴接纳的关系.方法:在本项横断面研究,用方便取样在河南省南阳市一所普通小学随机抽取的二、四、六年级的209名学生,年龄7~12岁.采用儿童孤独量表、友谊质量问卷和同伴提名法进行施测,并对数据进行方差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结果:(1)小学儿童的孤独感得分存在着年级差异,二年级得分最高(34.6±10.7),其次是四年级(27.6±7.6),六年级得分最低(24.7±9.1);男生的孤独感得分高于女生[(30.8±10.0)vs.(25.8±8.7),P<0.001].(2)不同友谊质量、社交地位儿童的孤独感存在差异,双高组(21.6±8.9)、高低组(19.8±8.0)的孤独感得分均低于双低组(39.8±11.O)(均P<0.05).(3)同伴接纳和积极友谊质量各自都能够负向预测孤独感(路径系数分别为-0.51,-0.18;P<0.001),积极友谊质量在同伴接纳与孤独感之间起着中介作用,中介效应为-0.304.结论:小学儿童的友谊质量、同伴接纳能够预测孤独感;可通过改善儿童与最好朋友的友谊质量,来对群体地位不利儿童的消极情绪体验进行积极干预.  相似文献   

2.
不同性别儿童的关系攻击、友谊质量和孤独感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考察不同性别儿童的关系攻击、友谊质量和孤独感的关系。方法:使用班级戏剧问卷、友谊质量问卷和儿童孤独感问卷对430名儿童进行了测量。结果:①对于男生,关系攻击越高,友谊质量中的冲突与背叛越高,关系攻击与孤独感相关不显著;对于女生,关系攻击越高,友谊质量中积极友谊质量得分越高,关系攻击与孤独感呈显著负相关。②对于女生来说,关系攻击通过友谊质量的完全中介作用对孤独感产生影响。结论:儿童的关系攻击、友谊质量和孤独感的关系受到性别的影响,而且友谊质量在女生的关系攻击和孤独感之间起到完全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农村留守儿童友谊质量状况及其与孤独感、抑郁的关系。方法:采用友谊质量量表(FQI)、儿童孤独量表(CLS)和儿童抑郁量表(CDI)对河南省250名中小学留守儿童和212名非留守儿童进行了测试。结果:①单亲外出留守儿童友伴冲突和抑郁得分显著低于其他儿童。②友谊质量显著预测单亲外出留守儿童的孤独感和抑郁,显著预测双亲外出留守儿童的孤独感。③友谊质量对留守时间在1年以下儿童孤独感的预测作用大于2-4年;对留守时间在1年以下儿童的抑郁有显著预测作用。④友谊质量对初中留守儿童孤独感和抑郁的预测作用均显著大于小学留守儿童。结论:友谊质量在一定条件下能缓冲留守压力对儿童的影响,是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一个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高中生友谊质量与学校孤独感的关系以及自我概念的中介效应。方法:采用青少年孤独感问卷、友谊质量问卷和自我概念问卷对福州市412名高中生进行调查。结果:高中生的学校孤独感存在显著的维度差异,同伴地位评价维度得分最高;高中生学校孤独感在社交需要未满足上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男生高于女生;高中生的友谊质量可以直接负向预测学校孤独感;高中生自我概念在友谊质量与学校孤独感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不同监护状况留守儿童孤独感、友谊质量的差异。方法:随机抽取湖南某学校269名3-6年级小学生,以儿童孤独感自评量表和友谊质量测量问卷为测量工具进行调查。结果:①与监护人关系好的留守儿童在孤独感得分上低于与监护人关系不好的留守儿童,在友谊质量的信任与支持维度得分明显高于与监护人关系不好的留守儿童。②监护人采用打骂教育方式的留守儿童孤独感显著高于讲道理教育方式的留守儿童。结论:留守儿童孤独感、友谊质量和监护状况密切相关。监护人与留守儿童间保持良好关系以及采用温和的教养方式,能减少留守儿童孤独感,提高其友谊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留守儿童的亲子亲合和同伴接纳与孤独感的关系,以及自尊在其中的中介作用。方法:选取湖北省427例留守儿童(男275例,女152例),采用亲子亲合量表(PCS)、同伴提名法(PN)、自尊量表(SES)和儿童孤独量表(CLS)分别测量其亲子亲合、同伴接纳、自尊及孤独感水平,考察亲子亲合和同伴接纳与留守儿童孤独感的关系,以及自尊在其中的中介作用。结果:留守儿童CLS得分与PCS得分、PN得分和SES得分均呈负相关(r=-0.31、-0.37、-0.50,均P0.01)。SES得分在PN得分和CLS得分之间(95%CI:-7.02~-0.01)以及在PCS得分和CLS得分之间(95%CI:-0.18~-0.09)的关系中起到中介作用,并且PN得分对CLS得分的独特效应(sr~2=0.10)大于PCS得分(sr~2=0.06)。结论:留守儿童的孤独感与亲子亲合、同伴接纳和自尊均存在密切关系,自尊可能在留守儿童亲子亲合和同伴接纳与留守儿童孤独感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7.
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关系与孤独感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社会关系与农村留守儿童孤独感之间的关系。方法:用问卷法和同伴提名法对农村小学3-5年级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进行测试。结果:①留守儿童的孤独感、同伴拒绝显著高于非留守儿童(P<0.05),留守儿童的教师接纳、亲子依恋、同伴喜欢显著低于非留守儿童(P<0.01);②留守儿童的教师接纳、亲子依恋、同伴拒绝与其孤独感存在显著相关(P<0.05);③留守儿童的教师接纳、同伴拒绝、父子依恋共同预测孤独感,解释率为41%。结论:三种社会关系对农村留守儿童孤独感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童年中期儿童同伴交往过程中的性别隔离现象及性别对同伴交往与孤独感关系的影响.方法:采用同伴提名、朋友提名和儿童孤独感量表对武汉市某小学3-6年级共509名儿童进行测查.结果:①童年中期的儿童,无论男女,受到来自同性别同伴的积极提名、朋友提名、互选友谊均显著高于来自异性同伴的提名数;而不同性别儿童在消极提名方面存在一致性,男生受到更多的消极提名;②逐步回归分析发现,对于男生来说,孤独感的主要预测变量为来自男生的朋友提名;对于女生来说,来自女生的积极提名能更好地负向预测女生的孤独感.结论:性别隔离现象存在于我国儿童同伴交往过程中,并对不同性别儿童的孤独感体验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主要探讨儿童孤独感与同伴接纳的相互关系。方法采用儿童孤独量表和友谊质量问卷对某市一所小学3~6年级187名小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小学生孤独感水平在性别(t=2.523,P0.05)、年级(F=2.924,P0.05)、是否独生子女(t=-2.554,P0.05)和生源地上(t=-2.534,P0.05)存在显著差异;儿童积极友谊在性别上(t=-4.002,P0.01)存在显著差异,而儿童积极友谊与消极友谊之间没有显著相关;儿童孤独感与友谊之间有显著负相关(r=-0.352,P0.01),即儿童孤独感程度越高,友谊关系质量越低;儿童孤独感程度越低,友谊关系质量越高。结论儿童孤独感与同伴接纳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同伴接纳是影响儿童孤独感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不同类型父母外出打工差异对留守儿童孤独感和社交焦虑的影响,为开展健康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运用多阶段随机分层抽样方法,抽取河北省农村地区6所学校3~6年级小学生1345名(留守儿童744名,非留守儿童601名),使用儿童孤独量表、儿童社交焦虑量表比较组间差异。结果非留守儿童在孤独和社交焦虑的得分,比任何类型的留守儿童均低(F=12.800,6.145;P0.01)。仅父亲外出打工和仅母亲外出打工的留守儿童在孤独感得分上存在差异。非留守儿童以及三种类型的留守儿童的孤独感和社交焦虑均存在显著相关。结论留守儿童的孤独感和社交焦虑水平较高,尤其是母亲外出的留守儿童孤独感更强;儿童的孤独感越强,社交焦虑水平越高。  相似文献   

11.
潮汕地区农村留守儿童孤独感与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潮汕地区农村留守儿童孤独感与社会支持的关系。方法运用儿童孤独量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和自编的一般情况问卷,随机抽取潮州、汕头、揭阳3市农村地区的五年级和初一年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1在社会支持总分方面,父母均在外打工组儿童得分显著低于父亲在外打工组和对照组儿童;在客观支持维度上,父母均在外打工组和对照组儿童得分均低于父亲在外打工组儿童;23组留守儿童与对照组儿童的孤独感存在显著差异;3初一年级留守儿童在社会支持总分、客观支持维度得分显著高于五年级留守儿童;4留守儿童的孤独感与社会支持总分、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和对支持的利用度都呈显著负相关。结论潮汕地区农村留守儿童孤独感与社会支持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2.
小学儿童的交友状况及其与孤独感的关系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调查小学儿童的交友状况及其与儿童对自身孤独感和同伴交往的认识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改编的儿童孤独感问卷和班级戏剧问卷,考察136名小学儿童在3年级和5年级时的同伴交往状况和孤独感.结果:(1)儿童3年级和5年级时的交友提名不存在显著的重测效应,但3年级交友提名的性别差异显著;(2) 3年级的交友提名分与孤独感问卷各维度及总量表分均无显著相关,而5年级时的交友提名分与(纯)孤独感维度及总量表分呈显著正相关,与社会适应感和对交友的自我评价两个维度呈显著负相关;(3)学校、性别、3年级时的交友提名对儿童5年级时的交友提名均没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在孤独感问卷诸变量中,只有社会适应感变量具有显著的预测效应.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医大学生友谊质量、自我意识特征与孤独感的关系,了解大学生孤独感形成的内在机制。方法:使用友谊质量量表(FQI),孤独量表(UCLA),自我意识量表(SCS)对555名大学生进行测量。结果:(1)友谊质量总分及其因子分帮助与支持、亲密性和伙伴关系均与孤独感显著负相关(r=-0.60,-0.65,-0.48,-0.63;P0.01),友谊质量中的因子友伴冲突和冲突强度则与孤独感显著正相关(r=0.49,0.50;P0.01);(2)自我意识及其因子分公我意识、私我意识与孤独感显著负相关(r=-0.64,-0.47,-0.40;P0.01);(3)自我意识在友谊质量和孤独感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百分比为34.35%。结论:医学生友谊质量对孤独感体验有重要影响,自我意识在两者之间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小学儿童的孤独感与人格、友谊质量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青少年小五人格问卷、友谊质量问卷、儿童孤独感问卷对560名4~6年级小学生施测。结果:1人格、友谊质量与儿童孤独感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其中外向性、宜人性、尽责性、开放性与孤独感呈显著负相关,与友谊质量呈显著正相关;神经质与孤独感呈显著正相关,与友谊质量呈显著负相关;2儿童的友谊质量分别在外向性、宜人性、尽责性、开放性、神经质与孤独感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结论:友谊质量在人格对儿童孤独感的影响中起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考察父母冲突对儿童孤独感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方便取样选取浙江省内小学四、五年级的学生635人,采用父母冲突量表、父母温暖与接纳量表、儿童孤独量表和同伴依恋量表进行施测.结果:①父母冲突与儿童孤独感呈显著正相关(r=0.34,P<0.01),与父母温暖、同伴依恋呈显著负相关(r=-0.46,-0.29;P...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高、低孤独感儿童在学校动力绘画中的认知特征差异,以及绘画特征与孤独感的关系。方法:选取北京市、河北省及广东省共4所小学学生896例,用儿童孤独感量表评估其孤独感水平,以孤独感量表得分的中值分数为分界分为高孤独感组441例(孤独感量表得分24分),低孤独感组414例(孤独感量表得分24分)。采用学校动力绘画的人物尺寸、人物间距离指标测量儿童人际认知特征。结果:高孤独感组的各人物尺寸均小于低孤独感组(均P0.01);人物类型与孤独感分组的交互作用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高孤独感组绘画中老师相对尺寸大于低孤独感组(P0.001),而同伴相对尺寸小于后者(P0.001);儿童绘画中自己-老师距离大于自己-同伴距离(P0.001),孤独感分组在人物间距离上的主效应无统计学意义(P0.05);孤独感得分与自己尺寸、同伴尺寸呈负相关(P0.01),与老师相对尺寸呈正相关(P0.01)。结论:高孤独感儿童在学校动力绘画中呈现出各人物尺寸、同伴相对自己尺寸更小,而老师相对自己尺寸更大的特征,且儿童孤独感与绘画中自己、同伴尺寸负相关,与老师相对自己尺寸正相关。  相似文献   

17.
农村留守儿童孤独感与家庭亲密度、学校归属感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农村留守儿童的孤独感与家庭亲密度、学校归属感的关系。方法:选取湖南西部农村4~6年级留守小学生985例,用儿童孤独感量表、家庭亲密度量表及学校归属感量表调查留守儿童的孤独感、家庭亲密度和学校归属感。结果:留守儿童孤独感测评得分高于常模[(34.3±9.9)vs.(32.5±11.8),P0.001];43.8%的留守儿童家庭功能中度障碍,16.2%家庭功能严重障碍。孤独感得分与家庭亲密度、学校归属感总分及两量表的各因子得分均呈负相关(r=-0.09~-0.55)均P0.01)。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家庭亲密度量表的情感度(β=-0.14)、合作度(β=-0.11)、适应度得分(β=-0.08)及学校归属感的认同感(β=-0.38)、学校依恋(β=-0.18)、归属感(β=-0.12)三个因子得分均对孤独感得分有负预测(均P0.05)。结论:本研究提示农村留守儿童的孤独感可能偏高,且与家庭亲密度、学校归属感呈负相关,应注重从家庭、学校两大环境为留守儿童提供情感支持。  相似文献   

18.
目的调查小学生友谊质量现状,并探讨友谊质量与情绪控制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友谊质量问卷和情绪控制量表对315名小学生进行测查。结果 1小学生友谊质量由高到低依次为陪伴与友谊、帮助与支持、亲密袒露与交流、肯定价值、冲突与背叛;2不同性别的小学生在积极友谊质量方面有显著差异,但在消极友谊质量上差异不显著;积极友谊质量随着年级的升高而升高,而消极友谊质量随着年级的升高而下降;3情绪复述、情绪抑制与积极友谊质量显著负相关(r=-0.212,-0.307;P0.05),冲动性控制(r=0.244,P0.05)与其显著正相关;情绪复述、情绪抑制与消极友谊质量显著正相关(r=0.393,0.351;P0.05),攻击性控制(r=-0.276,P0.05)则与其显著负相关;4情绪抑制、冲动性控制对积极友谊质量有显著预测作用,情绪复述对消极友谊质量有显著预测作用。结论小学生友谊质量以陪伴与娱乐为主,且友谊质量与情绪控制能力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盲童孤独感的相关因素,提高盲童的心理健康水平.方法抽取盲童组和正常儿童组各100例,两组的性别、年龄差异无显著性.采用儿童孤独量表、父母教育方式量表及社会支持量表分别用盲文及正常文字测评.结果1.盲童孤独感得分显著高于正常儿童孤独感得分(t=2.96,p<0.01).2、盲童所获得社会支持显著低于正常儿童.3、盲童父母在"惩罚严厉"、"过分保护"两维度得分显著高于正常儿童的父母.4、盲童孤独感与父母的情感温暖、理解呈显著的负相关,还与所获得的客观、主观支持呈负相关(p<0 05).结论要减轻盲童的孤独感,无论是盲童父母还是学校、社会都必须重视盲童的心理素质教育,把培养盲童健康的心理素质作为重要教育目标.  相似文献   

20.
分离年龄和留守时间对留守儿童行为和情绪问题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考察分离年龄和留守时间对留守儿童行为和情绪问题的影响。方法 :采用青少年行为自评量表(YSR)、儿童抑郁自评量表(DSRSC)和儿童孤独感量表(CLS)对268名留守儿童和228名非留守儿童进行调查。结果:①留守儿童在孤独感得分以及行为问题的躯体主诉、焦虑抑郁、社交问题、攻击行为、内化行为问题、外化行为问题、行为问题总分上显著高于非留守儿童;②留守时间×分离年龄的方差分析显示,在行为问题的所有因子以及孤独、抑郁得分上留守时间和分离年龄的主效应均不显著;③在抑郁以及行为问题的躯体主诉、焦虑抑郁、思维问题、内化行为问题等因子上分离年龄与留守时间的交互效应显著,在行为问题总分上分离年龄与留守时间的交互效应边缘显著。结论:留守所导致的亲子分离现象对儿童行为适应及情绪发展存在不利影响,年幼时(6岁以前)与父母分离,无论留守时间长短,都将对儿童的行为和情绪发展造成消极影响;而年龄较大时(6岁以后)与父母分离,则分离时间越长,对行为和情绪发展的消极影响越严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