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摘要]目的 探讨应用单臂外固定架微创治疗儿童肱骨干骺端骨折的疗效。方法 采用闭合复位或小切口、单臂外固定架固定治疗移位明显的肱骨干骺端骨折37例大龄儿童,术后复查X 线了解骨折愈合情况,并根据 Neer功能评分系统评价手术效果。结果 本组37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12个月,平均8个月。骨折愈合时间6~8周,术后均未发生严重的并发症,无延迟愈合及不愈合,无螺钉退出、骨折再移位,无骨骺发育障碍,无针道感染。术后功能恢复情况,采用Neer功能评分,优30例,良7例,优良率100%。结论 采用闭合复位或小切口,结合单臂外固定架治疗大龄儿童肱骨干骺端骨折,具有手术时间短、操作简单、安全、微创、二次取出简单、经济、不损伤骨骺、早期功能锻炼等优点,疗效满意,可供临床参考。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外固定架固定治疗肱骨干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小切口复位外固定架固定治疗肱骨干骨折128例。结果术后随访6个月~18个月,全部病例均骨性愈合,骨愈合时间2~6个月(平均3.5个月),患肢功能恢复满意,无桡神经损伤。结论小切口复位外固定架固定治疗肱骨干骨折,符合微创术式和生物学固定原则,有利于骨折愈合,可降低桡神经损伤风险,无需二次手术,便于护理和早期功能锻炼。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肱骨自锁髓内钉在治疗肱骨干骨折中的优点及手术方法。方法 采用肱骨自锁髓内钉治疗肱骨干骨折。结果 随访10例,全部获得骨性愈合,其中7例优,3例良,无一例差。结论 肱骨自锁髓内钉治疗肱骨干骨折具有手术操作简便,固定牢靠,愈合快,避免桡神经的手术损伤的优点。  相似文献   

4.
司广泛  何吉桥 《医学信息》2008,21(8):1408-1409
目的 探讨髓内外植骨外固定治疗股骨干骨折不愈合的疗效和原理.方法 采用局部髓内外移植髂骨或腓骨外固定架固定治疗23例股骨干骨折不连,对伴有膝关节僵直患者.同时采用松解术及硅胶膜植入术.结果 23例患者骨折在8~16个月完全愈合,无针道感染,断针等并发症,膝关节功能良好或明显改善.结论 髓内外植骨外固定治疗股骨干骨折不连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有无须2次手术,治疗费用低,关节功能恢复良好等优点.  相似文献   

5.
冯亚高  张向宁  魏兵  吕振木  陶忠生 《医学信息》2008,21(12):2286-2288
目的 总结投弹所致肱骨干骨折的特点及治疗.方法 分析21例肱骨干投弹骨折的特点,采用切开复位3-4枚螺钉内固定治疗.结果 21例肱骨干骨折均为肱骨中下段螺旋形不稳定骨折,经随访6个月-5年,骨折均骨性愈合,骨折愈合时间平均3个月(2-8.5个月).结论 投弹致肱骨干骨折均由旋转暴力所致,肱骨中下段螺旋形不稳定骨折为其特点.手术治疗可取得良好效果.针对其特点提出了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6.
肱骨干骨折在临床上比较常见,因其解剖及骨折特点,肱骨干中下段骨折多呈斜形或螺旋形。自2001年3月~2007年12月,作者采用切开复位有限内固定结合组合式外固定架治疗肱骨干中下段斜形及螺旋形骨折32例,效果满意。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李坤庆 《医学信息》2009,22(9):1843-1844
目的 评价外固定架治疗四肢粉碎性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本组共治疗四肢粉碎性骨折32例,其中肱骨干6例,股骨干10例,胫骨干16例,均采用单边外固定器治疗.术前及术后3d、1、3、6个月时分剐拍摄X线平片检查,术后嘱进行适当的功能锻炼,并在取出外固定后的3、6个月时再次随访.结果 32例患者骨折按时愈合,其中4例有骨折缺损二期植骨愈合,1例骨折延迟愈合,1例骨折不愈合改用钢板固定并植骨愈合.结论 外固定器能有效治疗四肢粉碎性骨折,只要严格掌握适应证,术中良好复位、固定,术后合适的处理并配合适当的功能锻炼是取得成功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单臂外固定架下肱骨髁上截骨术治疗外伤性肱骨外髁骨不连性肘外翻畸形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2月—2014年8月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骨科采用单臂外固定架下肱骨髁上截骨术治疗的13例外伤致肱骨外髁骨不连性肘外翻畸形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9例、女4例,左侧8例、右侧5例;均有明确外伤史,并经保守治疗或手术治疗后出现骨不连及肘外翻畸形,排除发育性及肱骨外髁骨骺早闭性肘外翻畸形。13例患者术后分别随访9个月~6年,比较手术前及末次随访时肘关节疼痛、活动度、稳定性、功能等情况,进行配对t检验分析。结果 与术前比较,末次随访时患者肘关节疼痛、稳定性得到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肘关节活动度、功能未见明显降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 末次随访时患者Myao肘关节功能评分总分(92.69±7.25)分、肘外翻角32.38°±8.88°,较术前(76.54±18.86)分、11.31°±2.8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914、8.01,P值均 <0.05)。末次随访时患者Myao肘关节功能优11例,良2例,优良率13/13。结论 单臂外固定架下肱骨髁上截骨术治疗外伤致肱骨外髁骨不连性肘外翻畸形具有操作简便、有效、可重复且并发症少的优点。  相似文献   

9.
肱骨干骨折主要有保守治疗、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经皮微创钢板内固定、髓内钉内固定、外固定支架外固定等治疗方式。骨折不愈合和桡神经损伤是肱骨干骨折的常见并发症。肱骨干骨折的最佳治疗方法目前仍存在争议,肱骨干骨折的各种治疗方法各具优缺点,临床医师应该根据患者自身情况、骨折类型及自己的经验进行选择,针对不同患者,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本文就肱骨干的解剖,肱骨干骨折的保守治疗、手术治疗、适应证、禁忌症、临床疗效及并发症处理等方面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目的使用超踝关节外固定架治疗开放性pilon骨折.方法 1998年1月~2000年12月在C-臂机下行距骨、跟骨外固定架固定pilon骨折22例.结果经1~3年随访,超踝关节外固定架治疗开放性pilon骨折疗效满意.结论超踝关节外固定架固定开放性pilon骨折有利于创面及骨折的愈合,愈合后踝关节功能满意.  相似文献   

11.
旋入式髓内钉治疗肱骨干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介绍和总结旋入式髓内钉治疗肱干骨折的方法及疗效。方法自2000年6月~2003年10月采用旋入式髓内钉顺行植入治疗肱骨干骨折12例,术后不用外固定,一周后进行适当功能锻炼:粉碎性骨折石膏固定6周后,开始功能锻炼。结果本组12例,均经3个月~2年随访,获得愈合,无并发症出现。按Neer功能评分标准,优良率100%。结论旋入式髓内钉治疗肱骨干骨折,固定牢靠,并发症少,愈合率高,功能恢复良好,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2.
背景:肱骨干骨折的治疗存在很多争议,桡神经损伤和骨折不愈合的发生率还很高,如何治疗复杂的肱骨干骨折是医生头痛的问题。 目的:综合分析外固定支架治疗肱骨干骨折的可靠性。 方法:利用外固定支架治疗肱骨干骨折患者10例。骨折均为外伤导致的闭合骨折,按AO分型:A型2例,B型骨折3例,C型骨折5例。采用麻醉下闭合复位或骨折端小切口复位,单纯外固定支架固定。治疗后1,4,8,12,20,24周和1年拍肱骨正侧位X射线片,观察骨折对位及骨折愈合情况,采用Constant评分及Mayo评分评估肩、肘关节功能。 结果与结论:随访12个月10例患者骨折均骨性愈合,愈合时间为外固定支架治疗后12-24周,平均16.1周愈合。1例出现桡神经损伤症状,于治疗后12周神经功能完全恢复。患者肩关节Constant评分平均为77.3分;肘关节功能恢复良好,Mayo评分平均为81.8分。结果证实,外固定支架治疗各型肱骨干骨折能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3.
肱骨干骨折不同手术固定方法的疗效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英华  焦兆德  王莉 《医学信息》2005,18(7):814-817
目的评价肱骨干骨折最佳固定方法。方法对采用加压钢板、交锁髓内钉、单侧纵轴动力外固定器三种固定方法治疗的176例肱骨干骨折患者进行疗效分析。结果本组病例均获骨性愈合。加压钢板组、交锁髓内钉组、单侧纵轴动力外固定器组平均愈合时间分别为7月、6月、5月。外固定器组固定物松动或断裂例数为10例(13.2%),与其他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骨折延迟愈合或骨不连、伤口感染、医源性桡神经损伤、肱动脉损伤及1次、2次、3次各手术次数例数分别为4(5.3%)、3(3.9%)、7(9.2%)、4(5.3%)、72(94.7%)、4(5.3%)、0(0%),与其他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单侧纵轴动力外固定器是目前治疗肱骨干骨折的理想选择。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分析单侧外固定支架(外支架)结合骨结构重建治疗胫腓骨不稳定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对53例胫腓骨不稳定骨折予小切口下有限内固定,植骨等方式行骨结构重建并结合外支架固定。结果:53例中有86.8%(46例)正常骨愈合,延迟愈合5例,畸形愈合2例,占13.2%。针道感染有9.5%(5例)。踝关节背伸僵硬有5.7%(3例),无针道松动及断针。结论:(1)外支架可为骨折提供良好生物学环境,但存在抗压、抗弯性能弱的缺点;(2)通过骨折骨结构重建稳定骨界面,应用“6”针固定,增加阻力臂缩短动力臂,缩短骨架间距等措施维护及提高其生物刚度;(3)术后适时调节刚度,使高强度固定向弹性固定过渡利于骨折愈合。  相似文献   

15.
A primary function of external fixator is to stabilize the fracture site after fracture reduction. Conventional fracture reduction method would result in fixator configurations deviated from its neutral configuration. How the non-neutral configurations would affect the biomechanical performance of unilateral external fixators is still not well-documented. We developed a finite element model to predict the fixation stiffness of the Dynafix unilateral external fixator at arbitrary configurations under compression, torsion, three-point, and four-point bending. Experimental testing was done to validate the model using six Dynafix unilateral external fixators in neutral and particular non-neutral configurations. Effects of loading directions on bending stiffness were also studied. It appeared that the model succeeded in revealing the relative stiffness of the neutral and non-neutral configuration in all the loading conditions. Our results also demonstrated that bending stiffness could vary substantially for different loading directions and the principle loading directions could be very different for different fixator configurations. Therefore, a more logical way to compare the bending stiffness is to identify the principle loading directions of each fixator configuration and used their maximum and minimum bending stiffness as comparison criteria. Given that fixator configurations could substantially change the stiffness properties of the bone-fixator system, computer simulation with finite element modeling of this kind will provide useful clinical information on the rigidity of certain configurations in stabilizing the fracture site for bone healing.  相似文献   

16.
A unilateral external fixator has been designed for controlled experiments into the effects of micromovement on fracture healing. The experimental model used is based on a diaphyseal osteotomy of the right tibia of the sheep. The main bar has linear bearings, which allows free axial movement. This is then controlled by a spring whose stiffness can be varied. The resulting axial micromovement can be calculated from the measured compressive force and the known axial stiffness of the fixator. The transducer has limits of error of + 13.3 N and − 44.5 N. Preliminary measurements showed maximum micromovement at the fracture site of 0.48 mm during slow walking.  相似文献   

17.
背景:目前临床应用的大多数外固定支架都是机械的框架结构,对骨折端有较大的应力遮挡,不利骨折愈合,课题组结合现代骨科理论的发展,设计了一种带有燕尾滑动装置的外固定器,在保证固定强度可靠的情况下,利用自身重力及肌力的收缩,给予骨折端适宜的压力,从而有利于愈合,缩短骨折愈合时间。 目的:观察纵向生理加压外固定器治疗胫腓骨双骨折的效果。 方法:选择2005-01/2011-03河南省中医院骨科采用纵向生理加压外固定器固定的胫腓骨双骨折患者30例为治疗组,以往在河南省中医院骨科使用单侧多功能外固定支架的随访患者20例为对照组。两组除外固定器不同外,其他条件均衡一致。 结果与结论:从安全性、膝踝关节活动度、X射线片等指标综合分析,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 < 0.05)。治疗组仅1例伤口感染,对照组2例固定针松动,1例进针点伤口感染,通过临床对症处理,达到满意恢复。初步表明纵向生理加压外固定器有良好的安全性能,能缩短骨折愈合时间,缩短骨痂的塑形期。关键词:胫骨骨折;外固定器;生理加压;安全性;骨折愈合时间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2.17.020  相似文献   

18.
背景:髓内钉、钢板和外固定支架在股骨干粉碎性骨折的治疗上各有优势和局限性。 目的:探讨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治疗股骨干粉碎性骨折的效果以及生物力学特点。 方法:应用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治疗45例股骨干粉碎性骨折患者,在治疗后早期进行功能锻炼,评估患者的治疗时间、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及肢体功能恢复情况等。分析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在股骨骨折治疗过程中的生物力学特点,并与髓内钉和接骨板进行比较。 结果与结论:所有患者随访12-24个月,平均随访18个月。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的手术时间1.0-2.5 h,平均1.5 h;出血量100-400 mL,平均出血量200 mL;骨折愈合时间4.0-6.0个月,平均4.5个月。手术后无伤口感染、骨折不愈合、内固定松动、断裂等严重并发症。肢体功能评价,优40例,良2例,中3例,优良率为93.3%。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符合骨折生物力学内固定的特性,是集锁定钢板、交锁髓内钉和外固定支架优势为一体的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在股骨骨折的治疗上具备操作简单、适应证广、临床疗效满意的特点,是股骨干粉碎骨折治疗的一种新选择。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19.
记忆合金环抱器治疗肱骨干骨折临床有关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记忆合金环抱器治疗肱骨干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复习文献报道25例和作者单位所使用记忆合金治疗肱骨干骨折4例。结果 随诊病例中出现骨吸收、骨质疏松及内固定松脱等并发症共6例,并发症发生率为20%。结论记忆合金环抱器并不是肱骨干骨折的理想内固定材料,临床上应有选择地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应用三维外固定支架结合有限内固定治疗胫骨中下段粉碎性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3月-2011年3月期间应用三维外固定支架结合有限内固定治疗胫骨中下段粉碎性骨折28例患者,其中开放性骨折6例,闭合性骨折22例,根据AO分类,A型6例,B型8例,c型14例,并于术后4-6个月拆除外固定支架,术后随访6-24个月(平均16个月)。结果26例患者骨折顺利愈合(92.8%),愈合时间为3-6个月,平均为3-8个月,2例患者出现骨折延迟愈合,均为开放性骨折,合并有软组织感染。结论应用三维外固定支架结合有限内固定治疗胫骨中下段粉碎性骨折具有操作简便、并发症少、稳定性强、骨折愈合快、拆除简单、不需要二次手术等优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