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正>遗体捐献是指自然人死亡后,由其执行人将遗体的全部或者部分捐献给医学科学事业的行为[1]。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遗体捐献工作起步较晚、进展缓慢。以浙江省为例,自2016年省红十字会启动遗体捐献工作截止到2022年2月,全省共实现遗体捐献960例,其中杭州市每年约有60例(数据来自浙江省红十字会)。遗体捐献相关立法的不完善一定程度限制了我国遗体捐献事业的发展[2]。  相似文献   

2.
正遗体捐献是指自然人生前自愿表示在死亡后,由其执行人将遗体的全部或者部分捐献给医学科学事业的行为,以及生前未表示是否捐献意愿的自然人死亡后,由其近亲属(包括配偶、子女、兄妹等)将遗体的全部或部分捐献给医学科学事业的行为~([1])。我国遗体捐献事业开展比较晚,相比许多西方国家,我国的遗体捐献事业还很落后,捐献遗体的数量不能满足需求~([2])。遗体资源的稀缺已经成为医学教育和  相似文献   

3.
背景:在校医学生对器官移植的认知与态度影响着整个社会对器官移植和捐献的认知,进而影响中国器官捐献移植工作的进程。 目的:调查在校医学生对人体器官移植与捐献的态度与认知。 方法:选择济宁医学院400名学生为被试进行问卷调查。内容主要包括:①对器官移植、器官(遗体)捐献知识的掌握程度。②器官移植、器官(遗体)捐献知识的来源。③对捐献器官(遗体) 所持态度。 结果与结论:69.8%在校医学生了解器官移植捐献概念,44.6%赞成捐献自己身后器官。说明在校医学生能较好认同器官移植作为治疗终末期器官功能衰竭的有效手段,但对器官捐献所持态度不很乐观,影响其捐献态度的主要因素为家属情感和捐献程序和传统观念。一年级赞同率最低,为26.6%,五年级最高,为61.4%,赞同率随着年级的升高而增加,55.6%的在校医学生认为应该给予器官捐献者一定的奖励或补偿。  相似文献   

4.
张红  罗娜  孙珍珍  胡梅  唐雨  聂政 《解剖学研究》2021,43(4):458-460
目的 旨在了解成都市大学生对于遗体捐献意愿的现状及其影响捐献意愿的主要原因.方法 采用随机抽样方法,选取成都医学院,西南石油大学、四川农业大学、成都理工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这五所高校716名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应用自制问卷调查表进行调查与分析.结果 结果显示,在调查者中99.1%的成都市大学生对遗体捐献有不同程度的了解,但仅有39.9%的成都市大学生知道遗体捐献机构及12%知道遗体捐献流程.其次,87.9%的成都市大学生赞同遗体捐献,在不赞同遗体捐献中排首要原因的是担心遗体遭受不尊重.并且54.7%的成都市大学生认为遗体捐献应该有一定补偿,愿意接受的补偿方式中排首位的是本人或亲属享受移植器官时的优先治疗权.结论 相关部门应拓展大学生对于遗体捐献机构、遗体捐献流程等的了解,出台相应政策法规以及和各级医疗部门沟通合作,提高遗体捐献率.  相似文献   

5.
遗体捐献是指自然人在死亡后,由执行人依照其意愿或者由直系亲属将遗体的全部或部分捐献给医学科学事业的行为;。遗体捐献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体现,也是爱和生命的延续。此外,遗体和器官捐献在医学教育、科研发展及医疗救治等领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医学生尊称遗体捐献者为"无言良师"或"大体老师"。  相似文献   

6.
遗体捐献,是指自然人生前自愿表示在死亡后,由其执行人将遗体的全部或者部分捐献给医学科学事业的行为,以及生前未表示是否捐献意愿的自然人死亡后,由其近亲属(包括配偶、子女、兄妹等)将遗体的全部或部分捐献给医学科学事业的行为[1].近年的统计数据说明,遗体捐献登记人数仅占我国人口总数的0.01%,而实际捐献的遗体数量仅占登记...  相似文献   

7.
<正>遗体对于医学教育、科研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些发达国家制定了相应的法律法规,并开展了广泛的宣传教育活动,但我国遗体捐献事业起步较晚进展缓慢。2000年上海首先通过了《上海市遗体捐献条例》将其遗体捐献工作纳入了法治化轨道,推动了遗体捐献的规范进行以及医学科学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在校大学生对同性恋群体的态度受哪些因素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抽取全国各地各专业大一至大四年级的学生,共计276名被试,运用《男、女同性恋态度量表》和《大学生性别角色量表》中的男性正性量表与女性正性量表分别探讨性别倾向和对性的态度等各因素对大学生对同性恋群体态度的影响。结果:1大学生对待同性恋群体的态度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相较于女生,男生对男同性恋(t=4.18)群体和女同性恋(t=2.47)群体的态度都更为负面消极(P0.001);2男大学生的4种性别角色在同性恋态度问卷上的得分差异不显著,女性的4种性别角色在男同性恋态度问卷上的得分差异显著(F=5.25,P0.05),在女同性恋态度问卷上的得分差异不显著。并且女性化的女性比男性化的男性在同性恋态度相关问卷上具有更高的得分。结论:在校大学生对同性恋群体的认知态度受其性别角色、同性倾向和对性的态度等多因素的影响,且对男同性恋比对女同性恋有着更消极的态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调查大学生对同性恋的认知与态度,探究两者的关系。方法:采用随机分层抽样的方法抽取389名大学生作为被试进行问卷调查,以自编《大学生对同性恋的认知和态度问卷》为工具。结果:大学生对同性恋行为了解与接受程度均不高,非常了解仅占3.9%,对同性恋行为能接受的仅占55.5%。女性大学生比男性大学生更容易接受同性恋行为,并存在显著性差异(χ2=4.101,P0.05)。来自农村、城镇的大学生比来自城市的大学生更不容易接受亲友有同性恋行为,并存在显著性差异(χ2=16.435,P0.01)。在性教育方面存在差异,系统地接受过性教育的大学生对亲友同性恋表现的更加宽容,并存在显著性差异(χ2=16.321,P0.05)。结论:有针对性地开展性健康教育,加强大学生对同性恋的了解与认知,有助于对同性恋采取更宽容的态度。  相似文献   

10.
大学生对自杀态度的调查   总被引:35,自引:2,他引:35  
自杀态度是指个体对自杀行为、自杀者等所持有的一种具有持久性与一致性的倾向。国外的研究表明 ,不同人群对自杀的态度因文化传统、习俗、宗教、法律的不同而相差甚远 [1 ]。我国对自杀态度的调查研究还相对滞后 ,研究对象多限于医务人员群体 [2 ,3 ] 。本研究试图通过对大学生自杀态度的调查研究 ,为大学生自杀的研究、预防和治疗提供依据。采用《自杀态度调查表》[4,5]  在杭州市四所高校利用晚自修时间 ,简单随机选取教室发放问卷 ,当场收回 ,发放问卷 80 0份 ,回收 80 0份问卷 ,有效问卷753份 (占 94% ) ,年龄 1 7~ 2 6岁 ,其中男 37…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了解低年级大学生性态度、行为和性健康知识状况,为高校开展生殖健康教育与服务提供参考。方法参考以往同类型调查和项目自行设计问卷,调查内容包括性态度、性行为、生殖健康知识、性病知识的知晓率和对性健康知识和服务需求状况。结果低年级大学生性态度性别差异大,男生性态度较开放,有性经历的男生(13.9%)明显多于女生(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532,P〈0.01);对于人流危害的认识女生优于男生(P〈0.05);对AIDS知识的知晓情况男生优于女生(P〈0.05),但两者对避孕知识及性健康知识掌握均有所不足;男女生性健康知识的获取途径主要为互联网、媒体和同伴;男女生希望提供的服务均依次为知识教育、生殖健康咨询及性病/艾滋病防治知识、避孕方法。结论对大学生进行性健康咨询、性知识教育、性病/艾滋病防治知识及避孕方法知识的教育非常迫切。  相似文献   

13.
了解大学生对心理咨询的态度和群体差异性,有利于高等院校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采用自编的《关于大学生对心理咨询的态度和行为的调查问卷》,对河海大学215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大学生对心理咨询的发展性功能有一定了解,但普遍存在认知偏差;高年级群体对于自己或他人接受心理咨询的态度差异性较为显著,存在知行矛盾;大学生希望营造积极接受心理咨询的氛围,但担心会受到误解和歧视。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川北医学院大学生的营养知识和饮食行为现况及其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方法,对川北医学院720名大学生进行营养知识、态度及饮食行为调查。结果:大学生对营养知识缺乏全面深入的了解,营养知识问题回答正确率最低为12.5%;对营养知识不想了解或无所谓的占51.7%;有48.7%的学生选择食物时考虑食物的营养价值或自身的营养需要,但他们多具有较好的营养态度,愿意接受更多的营养与健康方面的知识。结论:应采取多种形式对医科大学生加强营养知识的宣传和饮食行为的正确引导。  相似文献   

15.
16.
在积极心理学框架下,为有效提升心理资本、改善学生抑郁提供科学依据。对480名高等职业院校学生随机抽样进行匿名问卷调查,了解他们的抑郁和心理资本的现状,探索二者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所调查学生的心理资本得分(113.25±14.773)分,有抑郁表现的比例为36.9%,心理资本与抑郁状况呈负相关(r=-0.3,P=0.000),用心理资本预测抑郁的回归模型显著(R2=0.12,P=0.000),其中韧性(β=-0.30,P=0.000)和自我效能(β=-0.14,P=0.03)是有效的预测因子。结论,:所调查学生的心理资本状况良好,而且高的心理资本分数与专业满意程度高、多次实习经历、低抑郁分数相连,其中韧性和自我效能起了关键的区别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调查南充市高校学生对蚊虫叮咬相关问题的调查,旨在探索有效的防蚊措施。方法采用随机抽样的原则,选取南充市高校学生470名作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并对其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被调查的人中被蚊虫叮咬率为96.2%,其中叮咬后87.2%出现局限性红色肿块,12.2%出现较大的、弥散性的肿块,0.7%出现全身过敏反应;容易出汗的学生易被蚊虫叮咬。结论南充地区普遍学生受蚊虫叮咬,防蚊知识宣传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