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劼  刘才栋  沈馨亚  彭裕文 《解剖学研究》2003,25(4):293-294,299,I005
目的 观察正常人腰段脊柱结构内nNOS阳性神经末梢的分布 ,探讨下腰痛的发病机制。方法 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 3例人腰段脊柱结构内nNOS阳性神经末梢存在情况。结果 人腰椎关节突关节囊的纤维层、黄韧带、棘间韧带、棘上韧带和椎间盘的纤维环内均有nNOS免疫反应阳性神经末梢存在 ,这些神经末梢呈树枝状或念珠状 ,其走行与结缔组织纤维方向一致。结论 NO参与了人腰椎关节突关节囊、黄韧带、棘间韧带、棘上韧带和椎间盘的纤维环等结构的感觉信息的传递。人脊柱相关结构的神经末梢受刺激时 ,促使NO的释放和传递可能是引起原发性腰痛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
脊柱生物力学研究是认识脊柱功能、脊柱发病机制和选择脊柱治疗手段的重要基础。从脊柱的基本构成单位椎骨、椎间盘、韧带、脊柱功能单位以及整体脊柱5个层面总结归纳这些领域的生物力学基本研究进展和成果,包括人体标本的体内和体外试验、动物标本的体内和体外试验以及数学模型等不同研究方法的结果。同时,凝练部分了解尚不充分的生物力学数据,这将成为未来重要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3.
徐宏光 《解剖与临床》2012,17(3):179-180
脊柱退行性疾病是中老年患者的常见病、多发病,包括椎间盘突出症、椎管狭窄症、椎体滑脱症等疾病,在临床上主要导致颈腰背部疼痛,80%的人群一生中会经历不同程度的颈腰背痛.脊柱的退变主要源于椎间盘退变[1],其中腰椎间盘退变最为常见.椎间盘退变可导致椎间关节不稳和异常活动,黄韧带和前、后纵韧带增生钙化,以及脊髓血管、神经根的刺激或压迫症状,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医疗资源都带来了巨大的压力[2].  相似文献   

4.
后部结构逐级切除对腰椎三维稳定性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研究后部结构逐级切除对腰椎三维稳定性的影响。方法:选用7具新鲜成人尸体脊柱标本(L1~S1),通过逐级切除L4~5节段的后部结构,共形成7种减压状态,运用脊柱三维运动实验机测试各模型的稳定性。结果:全椎板加双侧小关节部分切除,脊柱的前屈及左/右轴向旋转稳定性即已受到显著性破坏。结论:腰椎后部韧带结构对脊柱的稳定性有重要作用。减压治疗时,在尽可能维持小关节完整性的同时,亦应尽量保留椎板及后部韧带等结构。  相似文献   

5.
脊柱的三柱理论中指出后柱主要由软组织中的后方韧带复合体以及骨性结构组成,后方韧带复合体(posterior ligamentous complex,PLC)包括小关节囊、黄韧带、棘间韧带和棘上韧带,这一概念首先由Vaccaro、Holdsworth等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PLC位于脊柱的后方,有限制脊柱过度屈曲、旋转、移位和分离的作用,当脊柱弯曲至90°以上时,骶棘肌松弛,由上述结构维持脊柱姿势,  相似文献   

6.
脊柱通过肌肉和韧带的固定,以及生理曲度的维持,以满足脊柱的坚固性和柔韧性。腰椎曲度的维持,依赖于椎间盘和其后方小关节组成的关节复合体。腰椎曲度是构成腰椎稳定性的重要因素,也是腰椎生物力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腰椎曲度的改变与腰部疾病存在一定的关系,且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脊柱内部与周围组织的力学关系,可作为评价、观察、分析脊柱力学平衡的重要指标[1]。  相似文献   

7.
脊柱是由多节椎骨通过椎间盘、关节及韧带连接而成,构成人体中轴,具有传递载荷,保护脊髓,提供三维生理活动等功能。其中,椎体是脊柱最重要的支撑结构,若失去椎体,脊柱将丧失其稳定性及生理功能。随着人们对脊柱内固定(尤其是前路内固定)及骨质疏松等问题认识的深入,椎体生物力学日益受到重视,本文试就其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人工椎间盘置换通常是指采用人工椎间盘替换疼痛或无功能的髓核与纤维环和/或终板。目前美国FDA正在就腰椎人工椎间盘置换的临床前应用进行研究,据估计到2010年,美国70%的脊柱手术可能会采用人工椎间盘,世界脊柱关节成形术市场会达到14-30亿美元。本就这一方面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9.
周跃 《解剖与临床》2011,16(2):91-93
3 其他经皮微创脊柱外科技术 3.1 椎间盘内电热治疗 纤维环的神经感受器是由窦椎神经的分支支配的,可以在42℃~45℃之间变性,当温度升高到65℃,纤维环中的1型胶原就会回缩变厚.反复发作的中、重度疼痛,缘于腰椎间盘纤维环破裂者,可考虑热成形治疗.电热治疗已经在运动医学中应用,目的是收紧延长的韧带以加强关节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0.
背景:研究脊柱退变的过程时发现椎间盘与小关节相互关联同时也相互影响,并将影响脊柱的正常功能及稳定,从而引起腰痛,而关于椎间盘和小关节的退变顺序一直存在争议。目的:分析腰痛患者中腰椎小关节退变与椎间盘退变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86例腰痛患者的腰椎MRI,对每例患者的L_2-S_1四个运动节段的小关节及椎间盘的退变进行评估。按年龄将入选人群分为3组(40岁,40-60岁,60岁)。结果与结论:腰椎小关节及椎间盘退变比率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二者退变均在L_(4-5)、L_5-S_1节段退变最明显。在小关节与椎间盘的退变比率比较中,在各年龄段的各节段中椎间盘退变比率均大于小关节退变比率,除了年龄40岁及40-60岁的抽样人群中L_(2-3)小关节退变多于椎间盘退变,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腰椎小关节退变与椎间盘退变之间的相关性呈弱相关(χ~2=100.9,P0.001,gamma=0.22)。结果提示椎间盘退变与小关节退变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二种退变间呈弱相关,而二者在腰椎退变中的退变顺序仍不明确,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