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髓系肉瘤的临床病理特征与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髓系肉瘤(myeloidsarcoma,MS)是由原始粒细胞或不成熟的髓细胞在髓外增生和浸润所形成的肿瘤性包块[1]。MS常伴随各种骨髓增生性疾病而发生,但也可作为首发症状。由于MS可发生于各年龄组人群并累及全身各部位,在形态学上难以和其他小细胞肿瘤鉴别,因此病理诊断较困难。目前Medl  相似文献   

2.
髓系肉瘤是一种少见的肿瘤,是由原始或幼稚的髓系细胞在骨髓以外的器官和组织中浸润而形成的肿瘤。它包括粒细胞肉瘤、原始单核细胞肉瘤和由三系细胞组成的肿瘤,以粒细胞肉瘤最为常见。它通常表现为结节性包块,与各种急性髓性白血病(acute myelocytic leukemia,AML)或骨髓增生性疾病相关,可发生在任何年龄,累...  相似文献   

3.
背景:脐血造血干细胞移植作为急性白血病的根治手段,应用越来越广泛,但是其在不同白血病的治疗效果尚无对比,通过分疾病的疗效对比,可指导不同患者进行移植方式的选择。目的:对比分析脐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急性髓系白血病和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疗效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非血缘脐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的306例急性白血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194例,急性髓系白血病112例。所有患者均接受不含抗胸腺细胞球蛋白的清髓性预处理方案,预防移植物抗宿主病为环孢素联合吗替麦考酚酯。结果与结论:①除了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移植后的复发率比急性髓系白血病略高以外,两组患者在接受非血缘脐血移植术后的疗效基本一致;②在青少年和年轻成人组(年龄15-39岁),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的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植入速率均快于急性淋巴白血病白血病,其中CD34+细胞数和预处理方案是针对中性粒细胞植入的独立影响因素,而CD34+细胞数同时也是针对血小板植入的独立影响因素,在该年龄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移植后的复发率依然高于急性髓系白血病,其中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是独立影响因素;③移植后免疫重建检测提示,脐血移植后4个月时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的脐血CD8+T细胞重建要优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④上述数据说明,预处理不含抗胸腺细胞球蛋白的非血缘脐血移植对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和急性髓系白血病均有良好的疗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血液科具有干细胞移植资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对白血病髓外浸润行针吸细胞病理学(FNAc)诊断和鉴别诊断的要点。方法 对65例白血病髓外浸润的临床及FNAc诊断结果进行了分析总结。为确诊,对疑为白血病者,用油镜观察细胞形态并做外周血涂片镜检以助确诊,部分病例做了髓过氧化物酶(MPO)、氯醋酸AS-D奈酚酯酶(CE)、酸性非特异性酯酶(ANAE)及糖原(PAS)染色。部分病例做了组织病理学、免疫细胞化学及流式细胞仪检查。结果 65例髓外浸润中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LL)24例、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AML)25例、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CLL)6例、慢性髓细胞性白血病(CML)10例。各部位中以淋巴结浸润最多,占73.8%。结论 白血病髓外浸润的FNAC诊断应紧密结合临床及有关实验室检查,特别是以局部肿块为首发症状而就诊的初诊白血病。各类白血病髓外浸润以原始细胞增生为主者,需与非霍奇金淋巴瘤(NHL)鉴别。FNAC拟诊为NHL者均应及时用油镜观察细胞形态并做外周血涂片镜检。  相似文献   

5.
本文作者通过原位杂交证实,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者的髓过氧化物酶基因(MPO基因,一种分化特异性基因)从17号染色体易位于15号染色体。MPO的表达与髓样细胞分化紧密相关,被认为是髓样细胞有意义的标志。在髓样细胞内MPO的合成发生在原粒细胞和早幼粒细胞晚期。在诊断急性白血病时,未成熟细胞MPO高于3%时,是确定白血病粒细胞样细胞系的可靠标志。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MPO具有高表达水平,而急性白血病又具有早幼粒细胞异常增生。该病的细胞遗传学标志为t(15;  相似文献   

6.
8号染色体三体38例临床及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 探讨8号染色体三体(8三体)在血液病尤其是髓系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预后价值。方法 应用8号染色体着丝粒探针对38例染色体核型为8三体的患者进行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检测。结果 38例患者中32例为髓系疾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慢性髓细胞白血病等),占84.2%,17例单纯的中8三体患者中14例为髓系疾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等)(82.4%);髓系疾病8三体的发生率高于淋系疾病(5%比1.3%),而8三体在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中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其它急性髓细胞白血病(6.1%比2.4%),在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中的发生率亦高于其它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25%比13.2%);17例患者核型为单纯8三体,其它21例同时伴其它异常,主要有t(9;22)、 22、t(15;17)、 9、 11、i(17q)、 19、 21、 12、5q-、-15、1q-等;FISH检测10例单纯8三体患者,结果均为阳性;10例化疗的急性白血病,7例获得缓解(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3例,急性粒细胞白血病部分分化型、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大细胞为主型及急性混合细胞白血病各1例),3例未获缓解(急性粒细胞白血病部分分化型、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及急性混合细胞白血病各1例)。结论 8三体可能在恶性血液病尤其是髓系疾病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8三体可能与单核细胞的分化异常有关。  相似文献   

7.
伴7号染色体异常的急性白血病32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7号染色体异常在急性白血病中的发生率及预后意义。方法采用R带常规显带技术进行染色体检查,对410例急性白血病患者的核型进行分析。结果410例急性白血病患者中检出7号染色体异常患者32例,占7.8%;其中-7/7q-19例(59.4%),t(7;11)3例(9.4%),其他为少见的7号染色体改变der(7), 7,t(2;7),t(5;7),t(7;9),t(7;8),dic(1;7)。-7/7q-中,急性髓细胞白血病12例,其中M0、M1、M2型的-7/7q-发生率高于其他类型急性髓细胞白血病。32例患者中20例同时有其他染色体异常,最常见的是t(9;22)伴-7, 8,-5。30例进行正规化疗的患者,11例缓解,缓解率低于同期急性白血病的总缓解率(36.7%vs65.8%);伴-7/7q-的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的缓解率低于染色体正常的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患者(25%vs55.6%);伴-7/7q-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缓解率与染色体正常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无差异(57.1%vs77.8%),但缓解的4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均于短期内复发。伴其他7号染色体异常的11例患者仅4例缓解。结论-7/7q-是7号染色体异常中最为常见的核型改变,且多见于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的M0、M1、M2型,并可能与急性白血病的发病有关;伴7号染色体异常的急性白血病患者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桂北地区髓细胞白血病患者染色体核型及融合基因信息,探讨髓细胞白血病患者发病的细胞遗传学及分子生物学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桂北地区髓细胞白血病患者临床资料及骨髓标本,应用G显带及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患者的染色体核型以及融合基因信息。结果共收集到髓细胞白血病患者40例,其中包括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患者24例,慢性髓细胞白血病患者16例。G显带核型分析发现异常核型患者26例,包括4例罕见的核型;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发现融合基因阳性患者21例。结论染色体核型及融合基因分析有利于髓细胞白血病诊断,可以为临床治疗以及预后提供更准确的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比较各型高白细胞性急性白血病患者临床症状和白细胞分化的免疫表型,为该疾病的诊断、预后等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对高白细胞性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HLALL)和高白细胞性急性骨髓系白血病(HLAML)(共25例)、非高白细胞性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NHLALL)和非高白细胞性急性髓系白血病(NHLAML)(共85例)的临床表现及免疫表型做比较分析。结果与NHLA比较,HLAL发病呈现急性及髓外发展的临床特征;对白血病细胞表面免疫学标记研究发现CD13和CD33为髓系细胞较特异表型,而HLALL可以同时出现多种免疫表型。结论 HLAL发病呈现急性、髓外发展且预测性差,CD33和CD13在白细胞免疫分型的髓系细胞中为较特异标志。  相似文献   

10.
肿瘤发生是多种基因异常的共同结果,因而检测基因改变可用于肿瘤监测。约1/3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可发生N-ras原癌基因点突变。随着简便、灵敏的半固相微测序法的建立,它将用于监测AML早期复发和定量检测残留白血病细胞;此外,髓细胞白血病患者降钙素基因高甲基化可作为判定疾病进展的分子标记,且特别有助于慢性髓细胞白血病(CML)分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miR-31-5p在急性髓系白血病中的表达变化,及其对白血病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用real-time PCR方法检测miR-31-5p在白血病患者及正常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的表达;用miR-31-5p模拟物转染人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系THP-1细胞,通过CCK-8试验和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增殖和单核系分化;用荧光报告基因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靶基因HuR的表达;用RNAi方法干扰内源性HuR的表达,并检测THP-1细胞的增殖和单核系分化。结果 miR-31-5p在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的表达显著低于正常对照(P0.05);在THP-1细胞中过表达miR-31-5p可以抑制细胞增殖,并促进细胞向单核方向分化成熟;HuR为miR-31-5p的靶基因;干扰THP-1内源的HuR表达也会对THP-1的增殖和单核分化产生调控作用。结论 miR-31-5p在急性髓系白血病发生中可通过靶向抑制HuR发挥抑癌基因功能。  相似文献   

12.
背景: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与白血病浸润密切相关,白血病细胞本身是否表达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以及与疾病难治是否相关尚无定论。 目的:分析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CD34、CD117在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表面的表达,3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及与难治性急性髓系白血病的相关性。 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16例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中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CD34、CD117的表达,其中难治组6例,非难治组10例;同时以正常骨髓单个核细胞标本作对照。 结果与结论: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CD34、CD117表达高于对照组(P < 0.05)。难治组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CD34表达明显高于非难治组(P < 0.05)。难治组与非难治组CD117表达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表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难治组与非难治组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表达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表明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伴CD34表达,为不良预后指标之一,CD117、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表达与其是否难治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以淋巴结肿大为首发症状的急性单核母细胞白血病的形态、免疫学特点及鉴别诊断。方法对1例以淋巴结肿大为首发症状的CD45阴性急性单核母细胞白血病患者的淋巴结组织切片进行形态学观察,并作免疫组化染色,骨髓抽吸细胞行流式细胞免疫分型,并文献复习。结果淋巴结结构大部分破坏,代之以片状及结节状增生的中-大细胞,核圆或卵圆形,染色质粗,部分细胞有一明显核仁,少数细胞核形不规则,有凹陷。胞质较少,弱嗜酸性。免疫组化染色CD45、MPO、CD13、CD15等阴性,CD4弱阳性,CD68部分细胞阳性,CD43、Lysozyme弥漫阳性。骨髓流式细胞免疫分型示CD45弱阳性,CD33、CD15、CD64、CD4、CD38、HLA-DR阳性,CD13、MPO、CD15等阴性。结合形态学诊断为急性单核母细胞白血病累及淋巴结。结论以淋巴结肿大为首发症状的急性单核母细胞白血病的受累淋巴结组织活检的病理诊断较困难,了解其形态学和免疫学特点对正确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背景:有关儿童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干细胞含量的测定及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患儿缓解后白血病干细胞含量与急性白血病微小残留病之间关系的研究国内外未见报道。 目的:通过测定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干细胞或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干细胞-IPIC在儿童急性白血病患儿骨髓单个核细胞中的含量,研究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患儿缓解后白血病干细胞含量与急性白血病微小残留病水平之间的关联。 方法:收集白血病患儿113例次。采用骨髓单个核细胞分离及单细胞悬液制成单细胞悬液,进行单个核细胞染色、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干细胞分析及根据初诊免疫表型获得白血病相关表型,并采用该白血病相关免疫表型进行单抗组合和流式细胞术测定分析。 结果与结论:①初诊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组骨髓单个核细胞中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干细胞含量明显高于初诊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组和非肿瘤对照组(P均< 0.017),初诊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组骨髓单个核细胞中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干细胞-IPIC含量显著高于非肿瘤对照组(P < 0.017)。②对33例次缓解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患儿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干细胞和急性白血病微小残留病相关性分析发现,两者存在显著负相关性。结果提示,①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干细胞-IPIC也存在于初诊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患儿骨髓细胞中,且当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获完全缓解时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干细胞-IPIC含量却没有下降,但非肿瘤对照组标本中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干细胞-IPIC的含量极微。②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患儿缓解后骨髓中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干细胞含量和急性白血病微小残留病水平之间存在着明显的负相关。  相似文献   

15.
背景:大量研究显示,肿瘤患者外周血T细胞表面共刺激分子CD28蛋白表达存在差异,提示共刺激通路异常可能与恶性肿瘤的发生进展有关。 目的:观察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共刺激信号分子CD28 mRNA在中的表达。 方法: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患者80例,其中M0型7例,M1型6例,M2型18例,M3型15例,M4型17例,M5型9例,M6型8例。并根据急性白血病疗效标准将80例患者分为完全治愈组、缓解组、未缓解组。采用Taqman探针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80例患者及76名健康人群外周血单个核细胞CD28 mRNA的表达。 结果与结论: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M1,M3和M4亚型中的CD28 mRNA表达量低于健康人群 (P< 0.05);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未缓解组中CD28 mRNA低于健康人群 (P < 0.05),完全治愈组和缓解组中CD28 mRNA表达与健康人群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说明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存在CD28 mRNA表达缺陷,并与临床分期、病情进展及预后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乳腺髓系肉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收集2005年2月至2019年9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病理科诊断的10例乳腺髓系肉瘤病历资料,与同期19例乳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相对比,按2008版WHO淋巴造血组织肿瘤分类和2017版分类更新,应用光镜观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进行临床病理学分析。结果10例髓系肉瘤患者均为女性,年龄范围23~47岁,平均年龄33.8岁。患者均表现为乳腺肿物。6例(6/10)有B症状。4例血清乳酸脱氢酶升高。肿物最大径1.0~5.3 cm,平均2.7 cm。10例均有急性髓性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aemia,AML)病史,1例5年前因葡萄胎化疗后出现AML。其中M01例,M24例,M42例,M53例。10例患者均行化疗,9例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4个月至2年后出现乳腺肿物。Ann Arbor分期5例为Ⅰ期,3例为Ⅱ期,2例为Ⅳ期。病变位于乳腺左侧2例,右侧3例,双侧5例。2例除了乳腺病变以外,还伴有中枢神经系统、眼眶周围侵犯。与DLBCL病例比较,外周血淋巴细胞百分比、B症状、乳腺发病部位在髓系肉瘤与DLBCL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乳腺组织中可见弥漫增生的淋巴样细胞,排列呈巢状或条索状,细胞呈髓母细胞、髓单核或单核母细胞样。免疫组织化学表达髓过氧化物酶、CD43、CD117、CD34等,Ki-67阳性指数为30%~90%。治疗方法为手术切除,辅以化疗、放疗、供者淋巴细胞输注。10例随访时间1~50个月(平均14.4个月),7例死亡。并发症有移植物抗宿主病、肺部感染、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等。髓系肉瘤患者的总体生存情况比DLBCL差(P=0.002)。结论乳腺髓系肉瘤少见,极少数病例可发生于骨髓移植后。临床病史、病理形态和免疫组织化学对于诊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i(7q)是恶性血液病中一种少见的非随机核型异常,主要见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ja,ALL),其次也可见于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rnia,AML)、慢性髓细胞白血病(chronic myeloid leukernja,CML)和淋巴瘤。我们对17例伴有i(7q)异常恶性血液病患者的临床和细胞遗传学资料进行分析,以探讨其临床和预后特点。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囊性纤维化跨膜传导调节因子(CFTR)在急性髓系白血病中的表达情况并探讨其对人红白血病细胞株TF1生物学功能的影响及潜在作用机制。方法:Real-time PCR技术检测急性髓系白血病患儿骨髓单个核细胞中CFTR的表达水平。常规培养的TF1细胞中加入CFTR特异性抑制剂CFTRinh-172,然后分别采用CCK-8法和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活力、细胞周期及细胞凋亡情况;Western blot检测Wnt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CFTR在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及白血病细胞中均呈高表达。TF1细胞中加入CFTR特异性抑制剂后,细胞的活力下降,G_0/G_1期细胞比例显著升高而S期细胞比例降低,细胞凋亡率显著增加,细胞中β-catenin、c-Myc及cyclin D1的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结论:CFTR在急性髓系白血病中表达显著升高;抑制CFTR可通过经典的Wnt信号通路抑制白血病细胞株TF1的生长,并促进其凋亡。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和慢性髓性白血病(CML)易感性与HLA-DRB1基因多态性之间的关联性,找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和慢性髓性白血病的易感基因。方法采用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PCR-SSP)DNA分型技术对56例ALL患者、48例CML患者和105例健康对照进行了HLA-DRB1基因分型。结果ALL患者组与HLA-DR7基因关联,基因频率为24.1%,RR=2.56,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粒细胞肉瘤(granulocytic sarcoma,GS)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 对5例GS的临床病理分析及免疫组化进行研究,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5例患者平均年龄23岁,多数以淋巴结肿大或其他局部孤立性肿物为首发症状,3例为非白血病性GS,2例为白血病性GS,分别发生于乳腺、膀胱、胸椎管、腰椎及淋巴结.1例形态学误诊为低分化肉瘤样癌,1例误诊为非霍奇金淋巴瘤,1例误诊为神经内分泌癌.免疫组化染色5例瘤细胞均表达髓过氧化物酶(MPO)、CD45和CD43,2例表达溶菌酶、CD34,CD99、CD68散在表达各1例.2例有急性髓性白血病(AML)-M2病史,复发后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的中位生存期30个月(24~36个月),明显优于常规治疗的2例患者的12个月(6~18个月).结论 GS在临床特征、病理形态学上容易误诊,免疫组化检测是诊断该肿瘤的重要手段.GS预后差,复发率高,高强度的化疗及HSCT治疗有望延缓复发,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