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背景:纳米脱钙骨基质具有较大的表面积/体积比,纳米颗粒团聚后在表面自然形成不规则的纳米沟槽,可促进成骨细胞在其表面黏附生长及基质分泌。 目的:评价纳米脱钙骨基质作为骨移植替代物的植骨融合能力。 方法:以改良Urist法制备人同种异体脱钙骨基质,使用液氮冷冻球磨机及MICROS超细粉碎机制备纳米脱钙骨基质。咬除家兔L2-4双侧小关节及双侧椎板和横突表面皮质骨,随机分为3组,分别在腰椎椎板及横突间植入纳米脱钙骨基质、脱钙骨基质及自体骨,术后4,8,12周通过影像学、组织学观察植骨融合效果。 结果与结论:①X射线与CT表现:术后12周,纳米脱钙骨基质组椎板、附件形态已接近正常节段,新生骨与椎板间隙完全消失,新生骨与植骨床骨质密度均匀一致;脱钙骨基质组植骨区域椎板表面有少量新生骨块影,在新生骨与椎板表面尚有一定间隙;自体骨组椎板与植骨融合界面愈合良好,植骨区有新生骨块影,融合骨块质地均匀。②组织学表现:术后12周,纳米脱钙骨基质被新生骨替代,与椎板间形成骨性连接,新生骨内可见大量骨细胞,与自体骨组效果相似;脱钙骨基质组植骨区达到骨性愈合,新生骨内可见板层样骨,也有类骨物质。表明纳米脱钙骨基质具有良好的成骨诱导能力,是自体骨移植的良好替代物。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应用硫酸钙/脱钙骨基质颗粒作为植骨替代材料促进颈椎椎体间融合的效果。方法对35例患者﹙59个节段﹚行颈椎前路间隙减压植骨融合钛板固定术,椎体间植骨采用填充硫酸钙/脱钙骨基质颗粒的聚醚醚酮﹙PEEK﹚融合器。其中男19例,女16例,年龄32~65岁,平均53.2±12.5岁。其中神经根型颈椎病12例,脊髓型颈椎病15例,混合型颈椎病8例。术后观察JOA评分、颈椎曲度、椎体间融合情况。结果 35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4个月。JOA评分术前为7.7±2.1,随访终止时为14.2±2.9﹙<0.01﹚,恢复率为69.9%。术后无钛板、螺钉断裂或松动,无融合器移位现象发生。所有融合节段均融合。结论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中使用填充硫酸钙/脱钙骨基质颗粒的PEEK椎体间融合器能够获得满意的椎体间融合。  相似文献   

3.
文题释义:硫酸钙/脱钙骨基质:是一种从人体骨骼中提取的酸性有机质,保留了许多骨原蛋白成分,这些蛋白成分被认为是有效的成骨因子,但在脱矿质过程中脱钙骨基质表面的抗原结构遭到破坏,因此不产生免疫排斥反应。 六点评分法:在椎体的6个表面(前部、后部、上部、下部和2个侧面)的每一个面上,融合器和椎体相邻终板之间的桥接骨作为一个指示点。背景:不同的骨移植替代物被广泛应用于临床骨修复及组织重建中,但目前对于哪种骨移植材料可获得良好的骨融合业界并没有明确的定论。 目的:对比在Zero-P融合器内填充不同骨移植物行单节段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治疗脊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收治的77例脊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均进行单节段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手术,依据植骨材料分为硫酸钙/脱钙骨基质组(n=27)、同种异体骨组(n=24)及自体骨组(n=26)。术后随访1年,评估颈脊髓损伤JOA评分、目测类比评分及颈椎残障功能指数评分,影像学观察植骨融合及颈椎曲度、椎间隙高度变化。试验获得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结果与结论:①3组术后1年的颈脊髓损伤JOA 评分、目测类比评分及颈椎残障功能指数评分均较术前改善(P < 0.05),但3组间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②3组术后1年的颈椎曲度、椎间隙高度均较术前增加(P < 0.05),但3组间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③3组在术后第6个月均实现了骨性融合,硫酸钙/脱钙骨基质组骨融合程度接近自体骨组(P > 0.05),同种异体骨组骨融合程度弱于自体骨组(P < 0.05);④结果表明,使用硫酸钙/脱钙骨基质行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可获得良好的骨性融合,且与自体骨相当,优于同种异体骨。ORCID:0000-0003-2496-9097(李永涛)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生物材料;骨生物材料; 口腔生物材料; 纳米材料; 缓释材料; 材料相容性;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使用纳米晶胶原基骨材料(nHAC/PLA)进行腰椎后外侧植骨融合的可行性和效果.方法随访分析了52例腰椎多节段椎板切除减压、后外侧植骨融合辅助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各类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植骨材料采用nHAC/PLA材料颗粒和自体骨颗粒混合,随访3~15月,采用VAS疼痛10分法和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脊柱外科组手术疗效标准评估手术疗效;腰椎正、侧位及屈、伸动力侧位X线检查判定融合情况.结果所有病例随访中切口情况良好、未出现排异和感染等迹象;6月和1年术后功能恢复优良率分别为84.8%和89.5%,融合率分别为54.5%和84.2%,假关节发生率为0,椎弓根螺钉无松动和移位.结论纳米晶胶原基骨材料在腰椎后外侧植骨融合中应用是安全的,具有良好的人体生物相容性,在腰椎后外侧植骨融合中可作为自体骨移植的补充,两者混合使用效果接近自体骨,可以弥补减压过程中自体骨的不足,避免再取髂骨.  相似文献   

5.
背景:生物玻璃作为骨修复植入体可以在材料界面与人体骨组织之间形成化学键合,可诱导骨的修复与再生,但是其抗弯强度不足,引起的应力屏蔽可造成骨修复失败。 目的:评价不同植骨材料对兔腰椎横突间融合的影响,探讨其替代自体骨用于腰椎横突间融合的可行性。 方法:将健康成年雄性新西兰大白兔28只随机均分4组,壳聚糖/硅酸钙组,硅酸钙组,壳聚糖组,自体髂骨组。分别行腰椎后外侧横突间脊柱融合术,将植入材料植入两侧的L4/5横突间。 结果与结论:术后12周,大体及手法检测发现壳聚糖/硅酸钙组7例均融合,硅酸钙组、壳聚糖组和自体髂骨组分别为4例,4例和5例;组织学观察显示壳聚糖/硅酸钙组材料对于降解、成骨有显著促进作用;生物力学检测结果表明,壳聚糖/硅酸钙组抗拉伸强度优于其他组(P < 0.05)。结果显示3种材料均能代替自体骨行脊柱横突间融合,壳聚糖/硅酸钙复合材料更能促进脊柱融合,并能提高脊柱融合的生物力学强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使用纳米晶胶原基骨材料(nHAC/PLA)进行腰椎后外侧植骨融合的可行性和效果。方法 随访分析了52例腰椎多节段椎板切除减压、后外侧植骨融合辅助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各类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植骨材料采用nHAC/PLA材料颗粒和自体骨颗粒混合,随访3~15月,采用VAS疼痛10分法和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脊柱外科组手术疗效标准评估手术疗效;腰椎正、侧位及屈、伸动力侧位X线检查判定融合情况。结果 所有病例随访中切口情况良好、未出现排异和感染等迹象;6月和1年术后功能恢复优良率分别为84.8%和89.5%,融合率分别为54.5%和84.2%,假关节发生率为0,椎弓根螺钉无松动和移位。结论 纳米晶胶原基骨材料在腰椎后外侧植骨融合中应用是安全的,具有良好的人体生物相容性,在腰椎后外侧植骨融合中可作为自体骨移植的补充,两者混合使用效果接近自体骨,可以弥补减压过程中自体骨的不足,避免再取髂骨。  相似文献   

7.
背景:硫酸钙具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和可降解性,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骨移植替代物。 目的:观察医用硫酸钙人工骨与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的成骨作用。 方法:取36只新西兰大白兔,行腰椎后路L4/5椎间盘摘除后,随机均分为3组,自体骨组在椎间隙植入自体髂骨,异种骨组在椎间隙植入异体脱钙小牛骨,组织工程骨组椎间隙植入医用硫酸钙人工骨与同种异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物。植入后4,8,16周摄腰椎正侧位X射线片,观察椎体间植骨愈合及塑形情况;留取骨痂标本行组织学观察椎间植骨愈合程度;于16周对脊柱融合部位进行生物力学分析。 结果与结论:植入16周时,自体骨组椎间骨小梁连续,椎间融合基本完成,大量编织骨相互融合成片;异种骨组椎间隙形成不完全骨性融合,软骨组织大部分分化为骨组织,但中间仍为纤维组织;组织工程骨组椎间骨小梁连续,椎间融合基本完成,大量编织骨相互融合成片,人工骨基本吸收、骨化,仅有少部分残留;自体骨组、组织工程骨组失效强度和刚度均优于异种骨组(P < 0.05)。提示医用硫酸钙人工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构建的组织工程骨具有具有良好的成骨和骨诱导作用,可以较好地促进脊柱椎体间融合。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生物材料;骨生物材料; 口腔生物材料; 纳米材料; 缓释材料; 材料相容性;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8.
背景:自体骨在颈椎植骨融合术中应用最早、最多,但其来源有限,同时也带来供骨区感染、出血、术后疼痛等并发症。近年来随着新型植骨融合材料的使用,使上述并发症得以避免或减少。目的:比较MC+?椎间融合器结合自体骨与硫酸钙人工骨在颈椎前路融合中的临床效果。方法:于2008-01/12对26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共34个节段实施前路椎间盘摘除、椎体融合术,取颈前斜切口3.0~4.0cm,切除椎间盘及后纵韧带,保留终板,自体骨组椎间融合器填充自体髂骨松质骨,硫酸钙组椎间融合器填充Wright公司OsteoSet人工骨,结合固定嵌片使用。以术后X射线片和JOA评分及术后Odom’s疗效评定标准评价疗效。结果与结论:两组共26例患者(34个节段)全部获得随访,术后两组JOA评分无明显差异,术后两组临床疗效评定(Odom’s标准)优良率,硫酸钙组高于自体骨组,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术后3,6个月人工骨组融合率比自体骨组低,但12个月时两组融合率均为100%。硫酸钙组术后6个月前凸角丢失较自体骨组多0.4°,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硫酸钙结合MC+?椎间融合器与自体骨结合MC+?椎间融合器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一致,但硫酸钙人工骨可以有效避免取骨区并发症。  相似文献   

9.
背景:植骨材料来源、形态及植骨方式对腰椎融合的影响目前仍有争议。自体颗粒骨打压植骨作为一种新的植骨方式,具一定的优点,但目前在腰椎融合的临床应用报道不多。目的:探讨后路椎弓根螺钉置入内固定联合自体颗粒骨打压移植治疗退行性腰椎疾患的临床可行性。方法:纳入接受后路腰椎融合治疗的退行性腰椎疾病患者21例(28个节段),其中腰椎间盘突出合并节段性不稳定7例,腰椎间盘突出合并椎管狭窄6例,退变性腰椎不稳8例。对21例(28个节段)退行性腰椎疾病患者行后路自体颗粒骨打压植骨联合椎弓根螺钉置入内固定治疗。根据植骨前后X射线片评价植骨融合率,采用腰腿痛VAS目测评分法、ODI评分法及标准Macnab疗效评价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结果与结论:全部患者随访12个月以上,3~5个月后可见骨融合征象,无高度及复位丢失、螺钉断裂等现象,患者腰腿痛等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缓解。末次随访VAS目测类比评分、ODI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1),脊柱融合率为95%。1例患者术后6dCT检查示椎管内小骨粒压迫神经;1例术后第5天出院后伤口浅表软组织感染。采用Macnab标准评价临床结果:优10例,良9例,差2例,优良率91%。说明后路自体颗粒骨打压移植联合椎弓根螺钉置入内固定治疗退行性腰椎疾患短期临床效果良好,植骨融合率高,手术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0.
背景:腰椎后外侧植骨融合中需要进行植骨,但骨量常不够,需再取患者部分自体髂骨补充。 目的:探讨纳米晶胶原基骨材料在腰椎后外侧植骨融合中的应用安全性及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四川省眉山骨科医院2013年2月至2014年2月收治的52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均实施腰椎后外侧植骨融合治疗,术中所使用的植骨材料为患者自体骨颗粒混合纳米晶胶原基骨材料。 结果与结论:52例患者中,内固定后伤口一期愈合的有51例,患者局部皮肤均未出现皮温上升以及红肿、疼痛、流液等现象。患者内固定后功能和疼痛症状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对患者的内固定后植骨融合情况进行分析,可得内固定后3个月完全融合率达13%,内固定后6个月达54%,内固定后12个月达84%,且未出现假关节,随访12个月,所有患者均未出现螺钉松动或者移位等现象,对固定节段相临椎体情况进行检查,均未出现滑脱或者移位等情况。表明在腰椎后外侧植骨融合中应用纳米晶胶原基骨材料可以获得良好的效果,材料具有生物相容性及一定的安全性。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生物材料;骨生物材料; 口腔生物材料; 纳米材料; 缓释材料; 材料相容性;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1.
徐宏光  王弘  刘平 《解剖与临床》2010,15(6):403-406
目的:探讨椎管减压、椎弓根螺钉固定、后外侧融合术治疗腰椎退变性侧弯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椎板切除椎管减压、椎弓根螺钉固定加腰椎后外侧融合术治疗腰椎退变性侧弯合并腰椎管狭窄患者20例.术后采用VAS评价患者腰痛缓解情况,ODI评分评价患者的日常生活情况,X线评价患者腰椎畸形矫正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平均随访时间25个月(6~60个月).患者腰痛、及生活能力均获得明显的改善.与术前相比,手术后患者VAS评分及ODI评分明显改善(P<0.01),腰椎侧凸角度减小、腰椎生理前凸角度增加(P<0.01).结论:椎板切除减压、椎弓根螺钉固定、后外侧融合术治疗腰椎退变性侧弯合并椎管狭窄是一种安全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后路经顶椎楔形截骨治疗重度僵硬性特发性脊柱侧凸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9月-2012年12月收治的17例重度僵硬性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5例,女12例;年龄14~24岁,平均18.6岁;LenkeⅡ型3例,Ⅲ型4例,Ⅳ型4例,Ⅵ型6例。均行后路经顶椎楔形截骨矫形固定融合术。术前、术后及随访时拍摄站立位全脊柱X线片,测量冠状面、矢状面侧凸Cobb角及躯干矢状面偏移距离,记录脊柱融合固定节段和融合情况。结果均获得随访12~84个月,平均47.6个月。融合固定节段为11~16节椎体,平均14节。末次随访冠状面Cobb角由术前平均102.2°,矫正至39.4°,矫正率为61.4%;矢状面Cobb角由术前平均49.5°,矫正至8.6°,矫正率为82.6%;躯干冠状偏移距离由术前平均-29.8 mm,矫正至-3.5 mm,平均矫正26 mm。围手术期并发症主要包括胸膜破裂4例,胃肠道功能紊乱2例。结论对重度僵硬性特发性脊柱侧凸采取后路经顶椎楔形截骨矫形及内固定是较为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人工合成医用硫酸钙和磷酸钙在骨创伤中,作为骨替代物的临床疗效。方法对50例创伤骨折并存在骨缺损者,治疗除采用内固定(钢针、钢板)和外固定(石膏、外固定架)外,结合使用医用硫酸钙组24例,使用医用磷酸钙组26例。结果所有使用填充人工骨的病例,骨折均如期愈合,平均愈合时间11周(8~16周),使用硫酸钙者未出现任何异常反应和并发症,使用磷酸钙者有2例浅表渗出,经换药愈合。平均随访时间24周(16~50周),硫酸钙组平均吸收时间较磷酸钙组短约30周。结论医用硫酸钙和磷酸钙人工骨均可作为骨替代物应用,在辅助固定下具有安全,方便,副作用小以及填充效果确实,骨折愈合良好等优点。硫酸钙骨粉固化后较磷酸钙坚固,具有较强支撑作用。在内或外固定确实的情况下,二者均不失为治疗骨缺损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14.
A prospective, single institution, clinical case-matched, radiographic study was undertaken. Thirty-two patients underwent 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with cages containing laminectomized bone chips and posterolateral lumbar fusion with pedicle screws. Autogenous bone graft (3 mL) plus 3 mL of hydroxyapatite was placed in one side of a posterolateral gutter, and 6 mL of autogenous iliac bone graft was placed on the other side. Bony union, volumes of fusion mass, and bone absorption rates were postoperatively evaluated using simple radiographs and 3D-CT scans. Average postoperative Lenke scores at 3 and 6 months in the hydroxyapatite group were statistically higher than in the autograft group, but at 12 months no difference was found between the hydroxyapatite and autograft groups in terms of fusion rate. Complete fusion rates by 3D-CT were 86.7% in the hydroxyapatite group and 88.9% in the autograft group, which are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Volumes of fusion mass and bone absorption rates at 12 months were 2.35 mL in the hydroxyapatite group and 1.31 mL in the autograft group. The mean fusion mass volume was greater in the hydroxyapatite group than in the autograft group. Lumbar posterolateral fusion using a mixture of hydroxyapatite artificial bone and autogenous bone graft showed good bony union similar to that shown with autogenous bone only. This study suggests that hydroxyapatite bone chips could be used usefully as a bone-graft extender in short-segment posterolateral spinal fusion.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制备复合bMSCs的rFN/CDH—BCP组织工程骨,并对其体内融合效应进行初步观测。方法制备复合bM-SCs的rFN/CDH—BCP组织工程骨,利用细胞离心粘附实验、MTT实验和成骨诱导分化等方法观察组织工程骨界面对骨种子细胞的粘附和分化的影响。建立兔腰椎横突间植骨融合模型,以复合bMSCs的rFN/CDH-BCP组织工程骨植于预备的骨槽内,利用X线影像学和组织学技术观察融合部位新骨生成状况及种子细胞分布、转归状况。结果bMSCs复合24h后rFN/CDH—BCP表面和内部有大量细胞粘附,生长良好,成骨诱导10d后,rFN/CDH-BCP表面ALP活性显著升高(P〈0.05),21d后,钙结节广泛分布。bMSCs复合rFN/CDH-BCP植入兔植骨融合区12周后X线和组织学显示有明显新生骨生成,对照组没有。结论rFN/CDH—BCP组织工程骨在体内外均有良好的生物学效应,对新骨形成和骨成熟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和良好修复作用,具有较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Demineralized bone matrix (DBMs) preparations are a potential alternative or supplement to autogenous bone graft, but many DBMs have not been adequately tested in clinically relevant animal models. The aim of current study was to compare the efficacy of a new bone graft substitute composed of a combination of mineralized and demineralized allograft, along with hyaluronic acid (AFT Bone Void Filler) with several other bone graft materials in a sheep vertebral bone void model. A drilled defect in the sheep vertebral body was filled with either the new DBM preparation, calcium sulfate (OsteoSet), autologous bone graft, or left empty. The sheep were euthanized after 6 or 12 weeks, and the defects were examined by histology and quantitative histomorphometry. The morphometry data were analyzed by one-way analysis of variance with the post hoc Tukey-Kramer test or the Student's t-test. All of the bone defects in the AFT DBM preparation group showed good new bone formation with variable amounts of residual DBM and mineralized bone graft. The DBM preparation group at 12 weeks contained significantly more new bone than the defects treated with calcium sulfate or left empty (respectively, p < 0.05, p < 0.01).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DBM and autograft groups. No adverse inflammatory reactions were associated with any of the three graft materials. The AFT preparation of a mixture of mineralized and demineralized allograft appears to be an effective autograft substitute as tested in this sheep vertebral bone void model.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n-HA/PA66)生物活性人工Cage植骨融合术治疗腰椎退变的临床疗效。方法从2007年6月~2012年2月,对腰椎退变失稳定性疾患,需要后路手术+椎间植骨融合的患者,采用n-HA/PA66复合生物活性椎间Cage植骨融合、经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共61例70个椎间隙。用M-JOA评分的症状改善率评价患者治疗效果;术前、术后1周及3月、6月、12月分别摄x射线片及CT,观察椎体间高度、融合节段前凸弧度及植骨融合情况。结果随访6~48个月(平均28个月),术后3-4个月开始产生骨融合,术后12月69个节段得到骨性融合(98.57%),椎间隙高度无降低,症状无复发。结论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n_HA/PA66)复合椎间Cage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可有效重建退变腰椎的稳定性,Cage内外的植骨可与相邻椎体有效融合并形成完整整体,是一种理想的椎间植骨融合方式。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通过对腰椎横突间韧带的解剖学观测,为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治疗提供解剖学基础。 方法 15具经防腐固定的成人尸体标本,解剖观测腰椎横突间韧带,用游标卡尺测量其长度、宽度和厚度。 结果 L1~2横突间韧带长度(1.67±0.39)cm,宽度(0.80±0.23)cm,厚度(0.09±0.04)cm;L2~3横突间韧带长度(1.80±0.35)cm,宽度(0.94±0.23)cm,厚度(0.09±0.06)cm;L3~4横突间韧带长度(1.72±0.25)cm,宽度(0.95±0.21)cm,厚度(0.09±0.03)cm;L4~5横突间韧带长度(1.50±0.20)cm,宽度(1.04±0.23)cm,厚度(0.09±0.04)cm。 结论 腰椎横突间韧带为经横突间入路(含内窥镜下)治疗极外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重要解剖学标志,熟悉其解剖形态特点对于此类手术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