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旋股外侧升支血管蒂髂骨瓣的解剖变异及其处理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根据62侧成人标本及55例手术中的观测,对旋股外侧升支血管蒂髂骨瓣的解剖变异及其处理方法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2.
旋股外侧血管升支髂骨瓣的解剖与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旋股外侧升支血管为蒂的髂嵴前部骨瓣 ,自作者1985年首先报道该骨瓣的解剖学和临床应用以来[1,2 ] ,由于骨瓣具有血管恒定、蒂长、径粗、显露容易和施术时的体位方便等优点 ,经临床推广应用 ,已成为骨缺损修复常用的骨瓣供区之一。十多年来 ,我们对该血管的各分支与骨瓣的设计进行较深入系统的研究 ,设计了以旋股外侧血管升支为主干携带其 3种不同分支的髂嵴前部骨瓣及各支的组合应用[3~ 7] ,为临床手术方案的制定与选择提供了依据。现将该骨瓣系统解剖与临床应用研究分述如下。1 应用解剖1.1 髂嵴的形态学观测髂骨上缘的肥厚部为髂嵴 ,…  相似文献   

3.
目的:进一步为临床应用大转子骨(膜)瓣移位术提供解剖学基础及手术方式。方法:在52侧经股动脉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下肢标本上,重点对旋股外侧动脉横支、升支的臀中肌支走行、分布及臀中肌的形态、血供来源进行解剖学观测。结果:旋股外侧动脉横支起始点外径(2.5±0.8)mm,其上行支分布于大转子前外侧部,供血范围4.0cm×2.0cm×3.5cm,下行支分布于股骨前外侧的骨膜,供血范围9.7cm×4.6cm。臀中肌支起点至入肌点的距离为(3.5±0.8)cm,血管在近臀中肌止点处有小动脉穿出至大转子上部和外侧面。臀中肌由多条血管供血,诸血管肌支在肌肉内形成丰富的血管吻合网。结论:可设计旋股外侧动脉横支联合升支的臀中肌支为蒂大转子骨(膜)瓣,移位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股骨颈骨折、股骨中上段缺损的手术方式,并具有血供可靠、操作简便、术式灵活多样等特点。  相似文献   

4.
目的:为股骨干骨缺损、骨折骨不连修复提供新的手术方法,方法:在40侧标本上对旋股外侧动脉横支进行解剖学观察,设计了以该血管为蒂大转子骨瓣转位修复股骨干中、上段及股骨头颈部骨折、骨缺损。结果:该动脉外径2.5mm,长度5.1cm,在股外侧肌深面和外缘发出2~4支外径在0.4~1.1mm的骨膜支到大转子前外侧,供应范围3.5cm×2.0cm×3.5cm。结论:以旋股外侧动脉横支为蒂大转子骨瓣移位修复股骨中段或上段骨缺损具有可行性,临床应用15例,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5.
本文介绍了以旋股外侧血管升支为蒂髂骨瓣转位修复股骨头颈病变7例(其中除旧性股骨颈骨折5例,无菌性股骨头坏死2例),效果满意。文中介绍了骨瓣的应用解剖、手术方法、术中注意事项及术式的优点。  相似文献   

6.
旋股外侧动脉横支为蒂大转子骨—骨膜瓣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相似文献   

7.
旋股外侧血管升支臀中肌支的解剖学观测及其临床应用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目的 :为切取旋股外侧动脉升支含双营养支的髂骨瓣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在 36侧经动脉内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下肢标本上 ,重点观测旋股外侧动脉升支臀中肌支的走行、分支和分布。结果 :臀中肌支入肌点距髂前上棘平面下方约 5cm ,入肌后臀中肌支主干与纵轴呈 35°~ 40°夹角行向髂骨后上方 ,沿途分出诸升支以第一升支为优势支。结论 :设计旋股外侧动脉升支含双营养支髂骨瓣的改良术式 ,具有手术操作简便、安全和骨瓣血供丰富等特点  相似文献   

8.
9.
旋股外侧血管蒂复(联)合组织瓣移植的解剖学基础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为以旋股外侧血管蒂复(联)合组织瓣移植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50侧成人下肢标本解剖观察旋股外侧动脉分支起始类型及其分布。结果:旋股外侧动脉分支起始主要有3型:Ⅰ型:旋股外侧动脉发升支、横支和降支占76%;Ⅱ型:升支、横支、降支由两干从股深动脉或股动脉发出占20%;Ⅲ型:升支、横支、降支单独从股深动脉或股动脉发m占4%。升支恒定分支分布于阔筋膜张肌和髂嵴前外侧部;横支分支分布于股外侧肌上部和大转子前外侧部;降支分支分布于股外侧肌和股前外侧部皮肤。结论:76%可以旋股外侧血管为蒂形成:①升支阔筋膜张肌皮瓣和/或髂骨瓣;②横支大转子骨瓣或骨膜瓣;③降支股前外侧皮瓣。20%则可以升支和横支或横支和降支共十形成相应两个组织瓣:  相似文献   

10.
我们采用带旋股外侧血管升支的髂骨瓣治疗股骨干骨折不愈合、股骨颈陈旧性骨折、下肢短缩并髋关节半脱位、胫骨骨缺损18例,其中带血管蒂髂骨瓣转移14例;吻合血管的髂骨瓣游离移植4例。髂骨瓣大小约为3×2.5—6×4cm。X 线片随访,骨愈合时间为2—4个月。文中介绍了应用解剖,并讨论了该术式的优点,适应症及获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提供以旋股外侧动脉降支骨膜支骨膜瓣转位治疗股骨颈骨折、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和股骨干中下段骨不连的解剖学基础。方法 :在 3 2侧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标本上 ,对旋股外侧动脉降支骨膜支的起始走行、分支分布进行解剖学观测 ;2侧新鲜标本注入墨汁观察骨膜支的供血范围。结果 :88%的降支发自旋股外侧动脉 ,其骨膜支于降支起始 4.0± 1.1cm处发出 ,外径 1.2± 0 .5mm ,长 7.1± 1.8cm ,经股内侧肌与股中间肌之间或穿股中间肌 ,分布于股骨中上段前内侧骨膜。结论 :以旋股外侧动脉降支骨膜支为蒂的骨膜瓣 ,可顺行修复股骨头颈骨折 ,逆行修复股骨中下段骨不连、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相似文献   

12.
股前外侧分叶肌皮瓣的应用解剖与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为以旋股外侧动脉降支为蒂分叶肌皮瓣的设计与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在8例成人16侧下肢标本,解剖观测了旋股外侧动脉起点及主干口径,降支的外侧支、内侧支的起始位置及起始点至入肌前血管长度和股神经的分支伴行情况。结果:14侧旋股外侧动脉起始处距腹股沟韧带中点(5.3±0.8)cm,口径为(5.8±0.9)mm,内、外侧支起始点距旋股外侧动脉降支起始点距离为(5.4±1.5)cm,外侧支入肌点距分支点距离(4.8±0.8)cm,内侧支入肌点距分支点起始处(10.2±2.6)cm;2侧内、外侧支共干起自股深动脉。股外侧肌神经全程伴同名血管走行分支。结论:①旋股外侧动脉降支及其分支可以用于设计成为分叶肌皮瓣;②可以按需要选择不同血管分支以调节各瓣间的距离(叶间距),肌瓣切取后剩余股外侧肌仍保留动力功能。  相似文献   

13.
带旋股外动脉升支髂骨瓣加空心加压钉治疗股骨颈骨折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报道旋股外侧动脉升支髂骨瓣加空心加压螺钉治疗青壮年股骨颈骨折的手术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在解剖学研究的基础上,设计并应用旋股外侧动脉升支髂骨瓣加空心加压螺钉治疗青壮年股骨颈骨折36例。结果:36例中,优22例,良11例,可2例,差1例。33例骨折完全愈合,3例出现股骨头坏死,优良率91.7%。结论:该术式骨瓣血供丰富,固定牢靠,操作简便,创伤小,是治疗青壮年股骨颈骨折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 探讨旋股外侧动脉降支-膝上外侧动脉穿支逆行股前外侧皮瓣修复膝周、小腿中上段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手术方法及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5年12月解放军第105医院显微骨科收治的21例膝周、小腿中上段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7例,女4例;年龄26~58岁,平均39岁;皮肤、软组织缺损部位为膝周、小腿中上段前外后侧;皮肤、软组织缺损大小12 cm×8 cm~20 cm×12 cm。21例患者先予创面彻底清创封闭式负压引流,再采用旋股外侧动脉降支-膝上外侧动脉穿支逆行股前外侧皮瓣修复膝周、小腿中上段皮肤软组织缺损。术后观察皮瓣温度、颜色及张力情况。术后定期随访,创面完全愈合后6周,参照 1954年英国医学研究会的评价标准评价皮瓣感觉。小腿骨折者临床骨折愈合后3个月,参照膝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评价患者的膝关节功能。结果 本组21例皮瓣均成活,创面在术后2周均一期愈合。21例患者获随访4~10个月,平均7.8个月。随访期间无软组织感染、慢性骨髓炎等并发症发生。末次随访时皮瓣外形饱满,质地柔软,有弹性,皮瓣感觉 S2~S3 级,两点辨别觉7~12 mm(平均 9.7 mm)。供区愈合良好,未见股四头肌功能障碍、皮肤感染等并发症发生。20例骨折患者,骨折愈合时间8~10 个月,平均8.2个月。患侧膝关节屈曲活动度105°~ 130°,平均 110°;伸直-5°~ 0°,平均-2°。术后膝关节功能优11例,良8例,差2例。结论 旋股外侧动脉降支-膝上外侧动脉穿支逆行股前外侧皮瓣,血供充足,为修复膝周、小腿中上段大面积软组织缺损提供了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