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穿支皮瓣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虽然穿支皮瓣概念的提出已呢20余年历史,但前10余年并未引起广泛关注.据PubMed检索,2000年后有关这方面的报道才逐渐增多.尤其在2001年9月在比利时的根特市(Gent)召开的专题会议上,对穿支皮瓣的命名等问题达成专家共识("Gent" consensus)后,学者们才真正地认可与推广穿支皮瓣.我国在这方面起步虽晚,但近年来却发展迅速.2005年,在银川召开首届穿支皮瓣专题论坛,2006年,《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刊出穿支皮瓣研究专辑后,更过一步掀起了穿支皮瓣的研究热潮.  相似文献   

2.
穿支皮瓣的发展与临床应用进展   总被引:31,自引:4,他引:31  
穿支皮瓣(perforator flap)是指仅以管径细小的皮肤穿支血管(穿过深筋膜后口径仍≥0.5mm)供血的皮瓣,属轴型血管的皮瓣范畴。穿支皮瓣的概念起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Kojima、Wei、Blondeel、Hallock、Moms等是这方面的先驱代表。自1997年,国际上每年均召开一次穿支皮瓣交流会(表1),德文《手外科、显微外科与整形外科》杂志(Handchir Mikrochir Plast Chir)在2002年7月,英文《整形外科临床》杂志(Clinics in Plastic Surgery)在2003年7月均出版一期穿支皮瓣专辑。经过10多年的发展,许多以前存在争论的方面(如定义、命名等),认识也渐趋统一。2005年10月Blondeel等的专著《Perforator Flaps:Anatomy,Technique。and Clinical Applications》出版,标志着穿支皮瓣的发展已基本成熟。  相似文献   

3.
穿支皮瓣及相关术语的专家共识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8  
穿支皮瓣的概念始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自1997年起,国际上每年均召开一次穿支皮瓣学术交流会。国内曾两次(2005银川,2007昆明)召开了穿支皮瓣专题研讨会。2006年《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曾组织出版一期穿支皮瓣专题。但对穿支皮瓣的定义、穿支血管的分类、穿支皮瓣的命名等相关名称还相当混乱。为了规范穿支皮瓣的学术交流,推动穿支皮瓣的发展,《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与中国解剖学会临床解剖学分会邀请了部分从事穿支皮瓣研究的基础与临床专家,就穿支皮瓣及相关术语,于2010年7月30日-8月2日在银川召开了穿支皮瓣研讨会,与会专家经热烈讨论达成了基本共识。钟世镇院士由于有其他会议未能与会,但他对"专家共识"提出指导意见,并进行了修改补充。欢迎同道对"专家共识"提出商榷,在适当时间再召开穿支皮瓣研讨会,使之不断完善。  相似文献   

4.
穿支皮瓣和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是显微外科皮瓣移植的新进展,国外20世纪90年代以来已作了大量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益。为了全面提高我国穿支皮瓣和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临床应用水平,中华医学会显微外科学分会和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编辑部将在银川召开“穿支皮瓣和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论坛”,集国内名专家,分专题全面介绍国内、外的研究成果,深入探讨临床解剖学基础理论,充分交流临床应用经验,使我国的穿支皮瓣和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研究上一个新台阶。  相似文献   

5.
穿支皮瓣和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论坛会议纪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穿支皮瓣和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论坛会议于2005年年8月19日~22日在银川市召开.会议由中华医学会显微外科学会和《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主办,银川市武警宁夏总队医院承办.会议共收到学术论文35篇,出席会议的正式代表28名.会议采用先专题报告、学术论文报告,然后进行讨论的形式,以讨论为主。这次专题学术交流会代表发言积极,多媒体制作清晰,讨论热烈,代表们反映收获很大,提高了对穿支皮瓣和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认识,对皮瓣外科的发展有推动作用,是一次学术气氛浓厚成功的学术交流会。  相似文献   

6.
穿支皮瓣(perforator flap)的概念起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今已有20多年的历史.但前10余年并未引起广泛关注.据PubMed检索(2011年9月30日),共有与"perforator flap"相关的论文1708篇,其中近5年(2007~2011)有1076篇(占63%).这说明2003年穿支皮瓣Gent consensus("根特"共识)的正式发表,极大地促进了穿支皮瓣的发展,学者们也才真正地认可与推广穿支皮瓣[1].穿支皮瓣是显微外科的新发展,开创了皮瓣小型化、精细化、薄型化、微创化的时代.但世界范围内对穿支皮瓣的定义、命名等仍存在争论[2].  相似文献   

7.
由《中华显微外科杂志》编辑部、《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编辑部、《中华整形外科杂志》编辑部联合举办的中国显微外科穿支皮瓣高峰论坛在宁波市第六医院已成功举办4届。现研究决定,"第五届中国显微外科穿支皮瓣高峰论坛"将于2015年7月23~26日在贵州省遵义市遵义宾馆举行,由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承办。本次论坛将重点讨论"穿支皮瓣的供区选择原则"。  相似文献   

8.
皮神经营养血管穿支皮瓣是以起源于深部的穿支血管为蒂,沿皮神经长轴切取皮肤和皮下组织形成的皮瓣,可以带蒂转移,也可以游离移植,具有血供丰富、皮瓣切取范围大、静脉淤血小、成活率高等特点。本文旨在结合相关文献资料,对皮瓣的发展和皮神经营养血管穿支皮瓣的解剖学、优势、血管定位、切取要点和临床应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正>皮瓣手术的应用在人类史上已有两千多年,其发展主要经历了最初的局部旋转皮瓣和后来的远位带蒂皮瓣、游离皮瓣、带血管蒂皮瓣、穿支皮瓣等阶段。近40余年来由于显微外科技术的诞生解决了小血管吻合难题和显微解剖研究深入认识了皮瓣的血供规律,先后诞生了游离皮瓣和穿支皮瓣。游离皮瓣解决了过去处理极为棘手、治疗效果不佳甚至无法修复的创面难题,是皮瓣外科发展史上重要的里程碑;穿支  相似文献   

10.
腓动脉穿支皮瓣的解剖与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解剖学研究,分析腓动脉穿支特点,评价腓动脉穿支游离皮瓣临床应用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10%甲醛固定成人尸体标本10具共20侧小腿,解剖观察腓动脉穿支数,测量各穿支穿出点与腓骨小头间距离、各穿支外径及血管蒂长度,并总结其规律性;采用游离腓动脉穿支皮瓣或筋膜瓣移植修复手足皮肤缺损43例.结果:10具20侧标本腓动脉穿支数平均为(6.35±1.15)支;在腓骨小头下方(9.8±0.93)cm,(13.4±0.90)cm,(17.2±1.13cm,(21.3±0.77)cm 4处,腓动脉穿支出现较恒定;上述四个位置穿支外径分别为(1.33±0.39)mm,(1.30±0.46)mm,(1.17±0.30)mm,(1.22±0.23)mm;血管蒂长分别为(5.87±0.73)cm,(5.83±1.73)cm,(5.44±1.09)cm,(5.10±1.93)cm.临床应用43例中,皮瓣完全成活42例,部分坏死1例.结论:腓动脉各穿支出现基本恒定,其中小腿中1/3段的穿支血管管径较粗,血管蒂较长,是穿支皮瓣切取的合适部位.腓动脉穿支皮瓣游离移植,是临床修复手足皮肤缺损的理想术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