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急救护士应激方式与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现代急救医疗体系是指“院前急救—急诊室救治—重症监护”系统(EMSS)。急救护理对象均为急、危、重症患者。高强度的工作压力会产生疲溃感 ,影响护理工作的质量[1-4 ] 。良好的应付方式有助于缓解精神紧张 ,帮助个体最终成功地解决问题 ,从而起到心理平衡 ,保护精神健康的作用[5] ,评估急救护士群体的应付行为 ,有助于管理者为制定心理健康保健措施提供依据。对象 以北京急救中心院前急救科、急诊科、重症监护病房工作 1年以上、参加三班倒的护士为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 66人。在两所北京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普通内、外科护士内随机抽取 60…  相似文献   

2.
吴忠  杨红莉  贺聪 《医学信息》2002,15(8):519-520
目的 :探讨急救中心实施急性心肌梗死 (AMI)院前溶栓治疗可行性。方法 :西安急救中心与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心内科联合设计了 12 0 -CCU模式 ,由急救医生在现场对诊断为可疑 AMI无溶栓禁忌症患者 ,按患者意愿实施现场溶栓治疗后送至西京医院 CCU,记录转运途中并发症、发病到溶栓时间 ,以及住院期间死亡率。结果 :1998.12-2 0 0 1.0 5对 3 0例 AMI患者实施院前溶栓 ,现场诊断 AMI的总体准确率为 90 %。转运途中并发症 (室速、室颤、 °房室传导阻滞 )发生率为 18% ,就诊到溶栓时间为 42± 3 0 min,发病到溶栓时间 198± 177min。院前无 1例死亡 ,住院期间死亡率为 11%。结论 :对 AMI采用 12 0 -CCU模式实施院前溶栓治疗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一种能够对重症患者进行快速现场急救以及运送途中急救监护的移动式生命支持系统。生命支持系统能够进行生命体征信号的无线传输和远程定位,实现了院前院内急救之间的无缝衔接。该系统机动性强,能抬、能推,还可以附载于多种运载工具上,实现了医疗救护的及时性和连续性。本文主要叙述了移动式生命支持系统的生命体征信号远程传输及定位功能的实现,并通过实验证明了远程监护与定位功能的可靠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4.
利用计算机技术、公众移动通讯网、市话网实现急救车与急救中心或医院之间病人监护信息的远距离无线传输,将病人的心电图等信号实时地传送到医院,以便医院能及早作好急救的准备工作。待医疗急救车一到医院,医生马上就可实施抢救,减轻病人的痛苦,提高医疗救护的水平。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研究绿色通道在突发群体伤急救中的应用.方法 对68起突发群体创伤事件的患者,应用急救绿色通道应对突发性群体伤.结果 院前、院内急救通道高效快捷,抢救成功率显著提高.结论 利用院前院内急救绿色通道,完善急救组织管理,提供高效快捷的急救护理,保障急救绿色通道畅通无阻,使突发性群体伤患者得到准确及时的救治.  相似文献   

6.
所谓“院前无助病人”是指由“120”急救车送来时无家属、亲戚、朋友的陪伴,且当时无能力支付医疗费用的病人,其急诊救治、护理、一日三餐的全过程均由医护人员协助完成.我院2002年1月至2004年12月对院前无助病人55例,制定相应的院前无助急救病人管理制度并实施护理管理,取得较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陈铭 《医学信息》2009,22(9):1901-1902
急救中心负责本地区日常院前急救工作,同时承担本地区突发灾害事件现场紧急医疗救援工作.本中心在2005年成立了"南通市突发灾害事件现场紧急医疗救援预案的研究"小组,并申请通过了市卫生局科研立项.  相似文献   

8.
院前急救是急救护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院前急救及护理在昏迷患者的救治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从接到"120"派车单后即刻做出快速反应,争取有效的救治时间,配合医生迅速急救和护理,对提高院前昏迷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及改善预后都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李志芳 《医学信息》2010,23(4):868-868
目的 分析研究大型突发性群体伤紧急状态下护理管理的重要作用.方法 对21起大型突发性群体伤急救护理采取紧急状态下的护理管理. 结果院前、院内急救通道高效快捷,抢救成功率显著提高. 结论利用院前院内急救绿色通道,完善急救护理管理,提供高效快捷的急救护理,保障急救绿色通道的一条龙服务畅通无阻,使大型突发性群体伤患者得到准确及时的救治.  相似文献   

10.
120-CCU模式对可疑急性心肌梗塞急救66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的院前急救模式。对象:2002.01月-2002.12月间西安市内拔打“120”呼救的胸痛患者。方法:西安急救中心与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心内科联合设计了120—CCU模式,由急救医生在现场对诊断为可疑AMI无溶栓禁忌症反预计进入CCU时间>30min者,按患者意愿实施现场溶栓治疗后送至西京医院CCU;临床症状和心电图结果高度提示AMI者如有溶栓禁忌症或预计进入CCU时间小于30min者予以对症治疗,在严密监护下送入西京医院CCU,记录转运途中并发症、发病到再灌注治疗时间,以及住院期间死亡率。结果:66例患者中有60例确诊AMI(90.9%),对56例AMI患者进行了再灌注治疗(93.3%),院前溶栓14例,院内溶栓23例,急诊PTCAl9例。院前无1例死亡,住院期间死亡率为6.7%。结论:采用120—CCU模式对AMI进行急救可以有效提高AMI的再灌注治疗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和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院前延误时间的影响因素,为日后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价值。方法选择2011年10月~2013年10月来我院接受急性缺血性卒中治疗的患者150例,院前延误时间30 min~3 h,平均院前延误时间(1.8±0.9)h,入院后48 h后,对患者进行问卷调查,统计和分析院前延误的影响因素。结果150例患者年龄>60岁共61例,<60岁共89例;男性80例,女性70例;学历初中及以下45例,高中78例,大专及以上27例。98例患者选择发病时间段选项,占65.33%;147例患者选择发病地点选项,占98.00%;76例患者选择发病时状况选项,占50.67%;22例患者选择转运方式选项,占14.67%;133例患者选择急救系统安排选项,占88.67%。发病时间段在0~8:00和20:00~24:00的患者院前延误时间较长;发病地点远离医院且患者高血脂、高血压和心脏病等患者的院前延误时间较长;配有完善急救系统安排的患者院前延误时间较短。结论发病时间段、发病地点、发病时状况和急救系统安排等是院前延误可能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应急借调的基础数据,寻找急救医疗设备应急借调流程中重要影响因素。进而缩短急救医疗设备有效应急借调时间,提高急救医疗设备运行稳定性,保障急重症患者的抢救治疗。方法针对急救医疗设备(呼吸机、除颤仪、监护仪、心电图机),利用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借调数据,现场调查,逐项改善应急借调环节,并对相关数据进行分类对比。结果原有应急借调流程已明显不适应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现状,借调时间长,急救医疗设备运行状态无法保障。应急借调流程必须做出相应改进,从而保障急重症患者的生命安全。结论持续对急救医疗设备的应急借调流程进行数据分析,能够及时发现安全隐患,帮助医院管理部门找到急救过程中的安全盲点,持续改进。提高了医护人员抢救工作效率的同时,确保患者急救的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3.
王座  高波 《医学信息》2010,23(16):2669-2670
目的探讨和总结心搏骤停病人院前急救的特点。方法对2006年10月~2008年10月2年间我院急救中心接诊的86例院前心跳、呼吸骤停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心搏骤停病人院前复苏成功率较低。结论在围心搏骤停期给予积极防治及心搏骤停发生后及时有效的院前救治,对于减少死亡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和总结心搏骤停病人院前急救的特点.方法 对2006年10月~2008年10月2年间我院急救中心接诊的86例院前心跳、呼吸骧停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心搏骤停病人院前复苏成功率较低.结论 在围心搏骤停期给予积极防治及心搏骤停发生后及时有效的院前救治,对于减少死亡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院前、院内急救一体化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急救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急救治疗的8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院内急救干预,研究组患者实施院前、院内急救一体化干预。比较两组患者就诊相关时间(就诊时间、溶栓开始时间、就诊至CT与完成实验室检查时间、就诊至用药时间)、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以及抢救效果(致残率、病死率)。结果干预后,研究组患者就诊时间、溶栓开始时间、就诊至CT与完成实验室检查时间、就诊至用药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1个月,两组患者NIHSS评分显著降低,且研究组患者NIHSS评分降低程度比对照组更显著(P0.05);研究组患者致残率、病死率分别为30.00%、7.5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52.50%、2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院前、院内急救一体化干预可显著缩短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就诊相关时间,降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提升抢救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索院前"医警联动"急救新模式和旧模式对道路交通事故伤病人救治结局的影响。方法通过对比分析新旧模式的道路交通事故伤共3 673例病人的救治数量、病人严重程度分布、不同严重程度病人救治结局,了解新道路交通事故伤急救模式对交通伤病人救治结局的影响。结果与旧模式比较,新模式对道路交通事故伤病人院前急救的时间(P0.05)和距离明显缩短(P0.01),收治的危急重道路交通事故伤病人比例从0.06%升高至3.66%,危急重病人死亡率降低至12.16%,但是轻中度伤病人死亡率增至4.54%。结论院前"医警联动"急救新模式明显缩短了道路交通事故伤病人急救时间和距离,提高了重度伤病人救治成功率,提高道路交通事故伤危急重伤病人的救治效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求高效、确切的心脏复苏措施,以提高心肺复苏的成功率。方法 对西安市急救中心及第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诊科近10年来172例20-65岁因意外伤害、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自杀等疾病现场急救过程中突发心跳骤停的患者进行了救治措施及其效果的回顾性统计分析。用统计学原理进行差异性分析,从临床工作的实际找出成功率高的措施。结果 除颤及心内按压具有较高的成功率。结论 应当研制新的心内按压、除颤复苏器。以显著提高心肺复苏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急诊科的分区分级模式及流程重新进行设计,以提高急诊科多层次的服务能力。方法根据卫生部2011年颁布的《急诊患者病情分级试点指导原则》于2013年2月起对急诊患者进行分级分区管理,按照病情分级标准预检分诊,并根据患者病情分区域救治。结果解决了急诊室患者侯诊时间过长、轻重患者混合排队就诊等问题,降低了重症患者的救治时间延误的可能性,患者在不同区域得到有效的护理,提高了抢救成功率。结论实施急诊患者分级分区管理模式后,急诊科在布局和功能上均得到了改进,同时以有限的急救医疗资源取得优质的医疗服务结果,有效地降低护理风险,可提高医疗护理安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颈椎及颈髓损伤的院前、院内救治方式与效果。方法通过对17例颈椎损伤的院前、院内救治,从急救措施、防治并发症、急救效果等方面进行回顾分析。结果全部病例均短时间内院前急救及接回医院,争得抢救时间,控制了并发症及继发损伤的发生。结论院前急救是颈椎损伤能否康复的关键,入院后的积极治疗与后期康复治疗也是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对我中心院前急救资源及流程进行规范化管理及分析.方法 采集自2012年3月~2014年3月我120急救中心的急救医护人员进行对比,将2012年3月~2013年3月未实施合理规范化管理期间作为对照组,将2013年4月~2014年4月实施规范化管理的做为观察组,观察这两年的管理效果以及患者对医护人员调查满意度等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观察组抢救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护理纠纷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院前急救资源及流程进行规范化管理对急救中心救护工作有着显著的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