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遗体捐献是指自然人生前自愿表示在死亡后,由其执行人将遗体的全部或者部分捐献给医学科学事业的行为,以及生前未表示是否捐献意愿的自然人死亡后,由其近亲属(包括配偶、子女、兄妹等)将遗体的全部或部分捐献给医学科学事业的行为~([1])。我国遗体捐献事业开展比较晚,相比许多西方国家,我国的遗体捐献事业还很落后,捐献遗体的数量不能满足需求~([2])。遗体资源的稀缺已经成为医学教育和  相似文献   

2.
遗体捐献,是指自然人生前自愿表示在死亡后,由其执行人将遗体的全部或者部分捐献给医学科学事业的行为,以及生前未表示是否捐献意愿的自然人死亡后,由其近亲属(包括配偶、子女、兄妹等)将遗体的全部或部分捐献给医学科学事业的行为[1].近年的统计数据说明,遗体捐献登记人数仅占我国人口总数的0.01%,而实际捐献的遗体数量仅占登记人数的4%~20%[2],如上海的实际捐献率为25.89%[3],北京18.43%[4],在这些聚集高学历人才的大城市中志愿捐献遗体的人数很少,其他地区的情况可想而知.解剖尸体和使用解剖标本仍然是目前解剖学教育最基本的教学方法[5].曾有专家指出:"理想状态下4~6人共用1具遗体进行解剖学习".而我国的现状是为供医学教育而捐献的遗体很稀缺,平均20~30个临床专业医学生才能解剖到1具遗体[6],非临床专业和中医院校的医学生甚至没有机会动手解剖,只能参观标本,靠模型及医学图册学习解剖学内容.  相似文献   

3.
正遗体是医学教学、科研与临床诊疗的宝贵资源,遗体捐献对医学教育及科研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是培养合格医护工作者的重要基础保障,也是医疗科学事业的重要基石。遗体捐献是指自然人生前自愿表示在死亡后,由其执行人将遗体的全部或者部分捐献给医学科学事业的行为,以及生前未表示是否捐献意愿的自然人死亡后,由其直系亲属将遗体的全部或部分捐献给医学科学事业的行为。由于人们对遗体入土为安传统思想观念根深蒂固,我国自20世  相似文献   

4.
遗体捐献是指自然人在死亡后,由执行人依照其意愿或者由直系亲属将遗体的全部或部分捐献给医学科学事业的行为;。遗体捐献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体现,也是爱和生命的延续。此外,遗体和器官捐献在医学教育、科研发展及医疗救治等领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医学生尊称遗体捐献者为"无言良师"或"大体老师"。  相似文献   

5.
社会的无偿遗体捐献是解剖学教学标本来源的最重要渠道,然而大体标本的紧缺是医学院校普遍存在的问题。究其原因涉及到伦理、法律、管理等诸多方面的因素。因此,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完善遗体捐献立法,规范相关部门管理,进行人文关怀与渗透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正遗体捐献是指人类在死亡后将遗体的全部或部分进行无偿捐献,捐献的遗体主要用于医学教育和研究,对于医学领域以及整个社会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在我国这项工作始于20世纪80年代,相对于国外先进国家起步较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从当初的一片空白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由于传统文化思想等因素的影响,遗体捐献工作的发展仍处于一个较缓慢的速度,有很多人对遗体捐献存在误解和茫然,甚至不认同遗体捐献。为了提高对遗体捐献的认知,更好营造遗体捐献良好社会氛围,在我们生命终结的时刻捐献躯体,为医学事业作出贡献,是对生命的延续与升华,是值得称颂的义举。为此本文就中国遗体捐献作一回顾和展望。  相似文献   

7.
<正>遗体对于医学教育、科研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些发达国家制定了相应的法律法规,并开展了广泛的宣传教育活动,但我国遗体捐献事业起步较晚进展缓慢。2000年上海首先通过了《上海市遗体捐献条例》将其遗体捐献工作纳入了法治化轨道,推动了遗体捐献的规范进行以及医学科学  相似文献   

8.
遗体及器官捐献是当今社会的热点话题,也是难点问题。而遗体通过制作人体标本用于教学、科研,是医学院校的必备,其来源的短缺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医学的发展。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器官移植技术日益成熟,但器官供体的短缺成为了制约器官移植技术发展的重要因素。通过对淮南市及周边地区的问卷调查,了解到关于该地区遗体及器官捐赠的现状,呼吁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支持遗体及器官捐献,共同努力促进遗体及器官捐献事业的健康发展,为社会医疗卫生事业和医学教育事业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9.
<正>因我国遗体捐献相关法律的缺失、管理制度还需进一步完善以及传统文化因素和观念的影响,致使我国医学院校能够用于教学、科研的遗体有限~([1-2])。系统接受人体解剖学教育的医学生是未来医疗卫生事业的后备人才,他们对遗体捐献态度能够直接影响社会各界对遗体捐献的认识和理解,对营造宽松、和谐的人文社会环境有着重要的意义。为了解医学生遗体捐献的态度及影响因素,以期有针对性的提高医学生人文精神和职业伦  相似文献   

10.
正死亡态度是指个体对死亡反应所持的评价性、稳定性的内部心理倾向~[1]。早期研究者对死亡态度的研究倾向于把它视为消极的、单维的概念,后期的研究者不断修正死亡态度的内在结构,并倾向于认为死亡态度包括死亡恐惧、死亡逃避、逃离接受、趋近接受以及自然接受5个维度。死亡态度描绘量表(Death Attitude Profile)是国内外研究者研究死亡态度时经常应用的工具。死亡和遗体密不可分。我国医疗技术发展迅速,器官移植技术已经达到发达国家水平,但我国却是世界上遗体器官捐献率最低的国家之一~[2]。作为未来的医务工作者,医学生的遗体捐献态度对公众的遗体捐献态度和遗体捐献事业的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都可能产生影响。对医学生来说,大一是接受医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