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分析深圳市福田区1985—2009年病毒性肝炎流行特征。方法对福田区1985—2009年法定传染病报告的病毒性肝炎疫情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深圳市福田区1985—2009年病毒性肝炎的发病率为47.50/10万,发病率从1985年的57.3/10万上升至1990年最高225.16/10万,然后逐年下降,2009年下降至最低4.15/10万;常住人口病毒性肝炎的发病率基本高于暂住人口的发病率;每年春季病毒性肝炎发病人数明显较其他季节多,而冬季发病人数最少;发病人群男女比例为2.12:1;发病人群的职业以职员和工人为主,两者发病人数占总发病人数64.15%。结论深圳市福田区1985—2009年病毒性肝炎的防治工作取得了显著效果,但发病率仍处于较高水平。  相似文献   

2.
南宁市2004—2007年病毒性肝炎流行特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南宁市2004—2007年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病学特点,为进一步做好病毒性肝炎的预防提供依据。方法对南宁市2004—2007年病毒性肝炎疫情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4—2007年南宁市共报告病毒性肝炎20754例,年均发病率79.02/10万,死亡35例,年均死亡率为0.13/10万。乙肝发病最多,占总病例数的80.44%.年均发病率为63.78/10万。丙型肝炎所占的比例逐年上升,2004年为4.03%,至2007年已升至10.67%。南宁市病毒性肝炎发病率城区高于郊县(P〈0.05),男性高于女性(P〈0.01),职业以农民为主,发病主要集中在20~49岁年龄段。结论南宁市2004—2007年病毒性肝炎发病呈逐年上升趋势,流行形势严峻。在做好新生儿和低年龄组儿童甲、乙肝疫苗免疫的基础上.加强对农村、学校的病毒性肝炎预防的健康教育是控制肝炎的主要策略。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乌鲁木齐市2006—2015年丙型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其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提高网络直报数据质量.方法 2006—2015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丙型肝炎的资料,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乌鲁木齐市丙型肝炎发病趋势开展分析.结果 2006—2009年乌鲁木齐市丙肝疫情呈现上升趋势,至2014年维持在较高发病水平(71/10万),2015年全市疫情则呈现下降趋势(43/10万).丙肝发病没有明显的季节性.市区内人口密集区域较人口稀少区域发病率高.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20~44岁组发病率呈现小高峰,65以上老年组发病率急剧上升.跨年重复报告情况较高,筛检剔除重复病例9%.结论 新疆乌鲁木齐地区仍属于丙肝高发区,应加强青壮年丙肝病情监测和健康教育宣传工作,提高网络直报数据准确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北京市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肝)的发病现状和变化趋势,为调整预防控制措施提供参考信息.方法 利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乙肝发病数据,采用描述流行病学的方法,对2009-2014年北京市乙肝病例流行病学特征和发病趋势进行分析.结果 2009-2014年,北京市乙肝的发病率呈明显下降趋势,死亡率亦呈现下降趋势.病例现住址多为城乡结合部和近郊区.男性发病率明显高于女性.30-60岁组发病率较高.15岁以下年龄组发病率较低,尤其是2012年以后,该年龄组发病率接近于零.结论 北京市目前所实施的乙肝防控措施显示了良好效果,应继续加强成人和外来常住人口聚集区的乙肝防控工作,继续开展乙肝防控知识宣教,以降低发病率,督促病例及时就医,降低疾病负担.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梅州市乙类传染病发生、流行与变动趋势,为传染病预防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梅州市2003—2007年乙类传染病流行及发病趋势。结果2003—2007年全市共报告乙类传染病16种42821例,年均发病率为187.45/10万;死亡病种6种163例,年均死亡率为0.71/10万。呼吸道传染病占发病总数的58.65%,年均发病率109.94/10万,居各类传染病发病第1位;血源及性传播传染病占发病总数的36.56%,年均发病率68.54/10万,居各类传染病发病第2位。年均发病率居前2位的是肺结核、病毒性肝炎。狂犬病是死亡人数最多的传染病,占死亡总数的63.80%。HIV感染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结论今后梅州市传染病防治重点是加强肺结核、病毒性肝炎、狂犬病和HIV/AIDS等预防控制工作。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2010-2015年北京市病毒性肝炎的发病趋势和流行特征,为完善病毒性肝炎防控策略提供数据参考.方法 收集2010-2015年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报告的各类病毒性肝炎监测数据,并分析病例流行病学特征.结果 2010-2015年,北京市共报告病毒性肝炎病例24 054例,年报告发病率呈逐年下降趋势,年报告发病率在13.82/105-30.63/105之间,其中乙肝和丙肝年报告发病数和发病率分别居同年度各类病毒性肝炎的第一位和第二位.病毒性肝炎以20岁及以上成年人为主,共计占全部报告病例的97.71%.报告病例主要分布在流动人口较为集中的区域.结论 乙肝和丙肝是目前北京市发病率较高的病毒性肝炎,应重点针对流动人口较为集中的区域和行业加强病毒性肝炎的干预工作,以有效控制病毒性肝炎的流行.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安溪县病毒性肝炎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防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疫情的流行和变化趋势。结果 1963-2011年共报告病毒性肝炎27155例,年均发病率为67.10/10万;死亡31例,年均死亡率为0.07/10万。流行具有周期性,近年来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男女性别比例为2.48:1;年龄以15~44岁为主,占64.13%;职业以农民为主,占50.63%。结论提高甲、乙肝疫苗的接种率是防制病毒性肝炎的关键,同时要注重丙、丁、戊型病毒性肝炎的防控。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阳春市2000—2007年麻疹流行病学特征,探讨麻疹的预防控制措施。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的方法对2000—2007年阳春市麻疹监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0—2007年阳春市麻疹年均发病率为2.75/10万,2004年发病率最高(5.90/10万),2005年开展了一次强化免疫和查漏补种工作后,2006发病率显著下降(0.28/10万)。每年3~7月为发病的高峰期;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8月龄~15岁儿童,占总病例的97.01%;发病地区主要集中在春城、圭岗、永宁,占总病例的53.85%。结论2000—2007年阳春市麻疹疫情不稳定,呈现季节集中、年龄集中、地区集中的趋势,需进一步健全麻疹监测系统,加强麻疹免疫接种工作,并适时开展强化免疫活动。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湖北省病毒性肝炎的发病现状,为制订肝炎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从中国疾病报告管理信息系统中搜集2005-2010年湖北省病毒性肝炎病例,结合同期人口学资料进行流行病学统计分析。结果湖北省病毒性肝炎2005-2010年的发病率从120.31/10万增加到145.71/10万,其中超过85%的肝炎病例是乙型肝炎;甲肝发病逐年减少,乙肝、丙肝和戊肝发病逐年增加,甲、乙、丙和戊肝发病率年平均变化百分率分别为-13.00%、4.23%、28.78%和11.28%;15岁以下人群乙肝发病的比例在2005-2010年间显著降低。结论预防乙肝是病毒性肝炎防治工作的重点;疫苗在病毒性肝炎的防治中起到重要作用;应密切关注甲肝的发病,同时高度重视丙肝和戊肝的预防。  相似文献   

10.
泰安市病毒性肝炎流行年和非流行年发病特点分析张振民石长胜王坤林病毒性肝炎是常见病、多发病,严重危害着人们的身体健康。为了解泰安市该病在流行年和非流行的发病特点,为制订防治对策提供依据,我们对1980年~1996年该病的报告发病资料进行了分析。材料和方...  相似文献   

11.
金常俭 《医学信息》2019,(5):130-132
目的 通过对辽阳市文圣区2015~2017年法定报告传染病的发病数据和流行情况进行分析,为调整传染病防制策略和有效降低传染病发病率提供相关依据。方法 利用中国传染病报告系统数据,回顾性描述性辽阳市文圣区2015~2017年法定传染病的发病概况、流行特征。结果 2015~2017年辽阳市文圣区报告法定传染病17种,共1146例,死亡4例,发病率为27.92/10万,死亡率为0.10/10万,死亡病例占传染病发病总数的0.35%。发病例数居前5位的病种为病毒性肝炎、肺结核、梅毒、其它感染性腹泻、手足口等。结论 文圣区传染病总体发病率较低,目前病毒性肝炎、肺结核、性传播疾病及肠道传染病是全区主要传染病,威胁着辖区内人民健康,应针对重点疾病流行特点,调整综合性防治措施,有效降低传染病发病率。  相似文献   

12.
婴幼儿病毒性肝炎,主要感染途径来自于母亲、父亲、血液等传播,对婴幼儿的身心健康造成极其不利的影响,尤其是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乙型肝炎e抗原(HBeAg)均为阳性的父亲或母亲的婴儿,发病率达90%,通过预防接种得到保护70%~90%,还有20%~30%的婴儿发展成乙型病毒性肝炎(HBV)或丙型病毒性肝炎(HCV)慢性病毒携带者和发病。本文通过对婴幼儿父母感染HBV和HCV途径进行分析,提出防范措施,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宜州市2000-2007年丙型肝炎的流行特征,为制定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的方法,对2000-2007年宜州市丙型肝炎174例报告卡进行分析。结果丙型肝炎发病率波动在0.49~6.34/10万之间,年均发病率为3.53/10万。病例男女性别比为1.5:1;年龄分布以15~49岁组发病率最高;职业构成以农民病例比重较大。结论宜州市丙型肝炎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应采取加强监测、健康教育、切断传播途径等综合措施。  相似文献   

14.
唐武  龙凤 《医学信息》2010,23(5):1239-1241
目的 了解遂宁市船山区流行性腮腺炎的流行特征,为有效控制该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方法对2005-2009年船山区流行性腮腺炎发病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2005~2009年共发生流行性腮腺炎病例2080例,年均发病率62.03/10万;全年均有发病,发病高峰在4-6月;患者男女比例为1.46:1;发病主要集中在4-15岁,占全部病例的87.5%;病例主要分布在学生、幼托儿童和散居儿童3个群体中,占96.05%.结论 切实加强学龄前儿童和学生腮苗接种工作,切实提高疫苗免疫接种率,加强学校及幼儿园等群体性单位的监测工作,防止出现暴发疫情,是防控流行性腮腺炎的根本措施.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深圳市疟疾流行病学特点,并评估防制效果。方法收集2007-2009年全市"三热"病人血检监测及疟疾发病资料,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其"三间"分布特点,通过比较实施综合性干预措施前后疟疾发病率的变化,评估疟疾防制效果。结果 2007-2009年疟疾发病总数为85例,平均年发病率为0.025/万;输入性疟疾病例为54例,占总病例数的63.5%(54/85),其中恶性疟15例;2007-2009年本地疟疾发病数稳定在每年10例左右,而输入性病例数变化明显,分别为15,29和10例;按地区分,报告病例数前三位依次是罗湖、宝安和龙岗区,分别为31、21和20例,南山和福田区各5例,盐田区2例;发病时间动态分布显示每年的6-8月为发病的高峰期;从事野外作业的低收入群体和往来非洲、东南亚等疟疾高发地区的商务人员为高危人群。实施以输入性疟疾防治为重点的干预措施后,2009年疟疾发病数和输入性病例同比下降了46.1%和65.5%。结论深圳市本地疟疾疫情稳定,输入性疟疾是导致疟疾疫情波动的主要因素。今后,深圳市疟疾防制应以输入性疟疾为工作重点。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广州市人群中近10年麻疹发病特点及其发病趋势. 方法采用1991~2000年广州市法定传染病报告订正年报表资料对我市麻疹发病进行流行病学分析,并用灰色系统GM(1,1)模型预测2001~2002年全市及中心区、边缘区和县级市麻疹发病趋势. 结果麻疹发病呈上升趋势,其中边缘区麻疹发病率上升最为迅速,预测到2001年我市麻疹发病率达到4.81/10 万,其中边缘区达到7.55/10万.麻疹发病特点为:地区分布以边缘区发病为主;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发病性别男多于女,发病年龄以0~3岁儿童发病为主,近年来发病年龄有高移趋势,15岁及以上发病比例构成逐年增大,流动人口占常住人口发病的比例较大;发病职业以散居儿童为主,近年来干部、工人发病构成比例逐年增加. 结论近年来我市麻疹发病上升趋势明显,应加强麻疹监测和麻疹疫苗的预防接种工作,加强散居儿童和高年龄段人群麻疹免疫预防工作.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近年来秦皇岛市肺结核发病水平及其流行特征.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的方法对秦皇岛市2007-2010年肺结核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07-2010年共报告肺结核5253例,各年发病率分别为50.43/10万、47.21/10万、47.04/10万、46.89/10万,4个县区发病率高于市区;4年中,均以3、4月份患者人数最多,所占比例最大;以40~70岁年龄段患者人数最多,占53.38%;男女性别之比为2.40∶1;职业以农民为主,占85.13%.结论 应继续加强肺结核防治工作,尤其在4个县区应加大对农村男性中老年人群的肺结核发现力度.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北京市丰台区甲、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流行情况,掌握流行趋势,为制订有效的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利用丰台区1991~2005年甲、乙型病毒性肝炎的疫情资料和人口资料,描述两型肝炎分布特征,应用γ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随着时间的推移,甲型肝炎的发病率呈现明显下降趋势,年平均下降3.23/10万,尤其是儿童;乙肝发病呈现上升趋势,年平均上升0.21/10万,乙肝发病主要集中在青壮年(构成比为61.47%).结论 甲型、乙型肝炎的预防应采取以免疫接种提高易感人群免疫力为主的综合性防治措施,在做好儿童甲、乙肝疫苗接种的同时,逐步开展成人肝炎疫苗的免疫接种工作.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广州市2006-2010年甲乙类传染病流行特征,为今后制定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利用"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对广州市2006-2010年报告的甲乙类传染病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06-2010年广州市甲乙类传染病共报告发病181927例,年均发病率为334.03/10万,高于广东省及全国平均发病水平,总体呈下降趋势。发病率居前4位的甲乙类传染病为肺结核、病毒性肝炎、梅毒和淋病,占每年甲乙类报告总数的90%。麻疹发病率显著下降。中心商业区与城乡结合部为高发地区,发病率较高的职业为家务待业、民工、工人和农民。结论广州市传染病防控工作的重点是降低肺结核、病毒性肝炎、梅毒、淋病的流行强度,同时应防范部分输入性传染病引起本地流行的潜在危险。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深圳市龙岗区2007年麻疹发病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麻疹预防控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深圳市龙岗区2007年麻疹发病资料,按照发病时间、病人性别、年龄、职业分布等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7年全区共报告确诊麻疹病例1351例,2007的麻疹发病率为30.18/10万,比2006年(16.88/10万)增加7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1)。发病时间集中在5~8月;发病人群以5岁以下的散居儿童和20~30岁年龄段的外来青工为主;职业以散居儿童发病最多占52.5%,其次工人占20.1%。99.19%的病例无麻疹疫苗接种史或免疫史不详。结论2007年麻疹发病显著升高,发病季节主要在夏季,5岁以下散居儿童和外来劳务青工是麻疹防控工作的重点易感人群,需积极开展麻疹疫苗的接种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