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探讨益生元GOS/lcFOS对婴儿生长及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健康足月儿140例,分别接受含有与不含有GOS/lcFOS的标准配方奶,观察他们在实验结束时的生长情况及大便特征,以及试验第四周时大便菌群的情况。结果:婴儿对GOS/lcFOS有良好的耐受性,试验组与对照组婴儿的生长情况相近,试验组大便次数多于对照组(P=0.031),并且前者的大便比后者的软。试验组大便梭菌属明显少于对照组(P=0.042)。试验组的大便双歧杆菌要多于对照组,不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62)。试验组的大肠杆菌少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12)。结论:婴儿对益生元GOS/lcFOS有良好的耐受性。GOS/lcFOS不影响婴儿的正常生长,并可抑制肠道梭菌属的生长。  相似文献   

2.
生物钟可以通过影响真核生物体内基因转录、改变生物氧化还原状态等方式保证机体每天进行正常的生长代谢节律波动,人体内的生物钟还能够调控肠道免疫细胞的增殖、分化及分泌功能.生物钟紊乱时会降低机体肠道免疫系统的抗病能力进而引起局部肠道黏膜损害或部分肠道炎症的发生.由大量微生物菌群组成的肠道微环境参与机体肠道黏膜保护、能量传递及营养代谢等生理过程,微环境发生改变时也会引起肠道病理性炎症反应.昼夜节律性改变也会改变正常的肠道微生态环境,使益生菌群数量下降并激活条件致病菌,产生大量有害代谢物质引起肠道炎症反应.生物钟、肠道菌群、肠道免疫系统之间存在着一定关系,但是它们之间的联系目前并不明确.明确生物钟、肠道微环境、肠道免疫防御、炎症性肠道疾病之间关系,从而探讨肠道疾病可能的发病机制,为炎症性肠道疾病治疗途径提供新的思路治疗途径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肠道是机体抵抗外源病原体入侵的重要防线之一,肠道B淋巴细胞及T淋巴细胞作为肠道适应性免疫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其发育和分化受肠道微环境的影响。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肠道菌群与肠道免疫系统发育密切相关。本文主要综述肠道菌群对肠道B淋巴细胞、肠道T淋巴细胞的分化及其细胞功能的影响,并对肠道菌影响该过程的部分机制作出阐明,为肠道菌群与肠道免疫的相互作用机制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4.
唐凤元  黄玉晓  王杏  温日萍  廖杏菊  韦婷 《医学信息》2010,23(18):3359-3360
目的观察两种不同肠道清洁方法对肠道手术的影响,寻求更为安全、有效地清洁肠道的方法。方法选取100例确诊肠道疾病需手术治疗的住院患者,按序号单双分为实验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实验组采用结肠灌注透析疗机,对照组应用人工清洁灌肠法,分别观察各组患者的肠道清洁度、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及术后肠功能恢复的时间。结果实验组肠道清洁有效率98%,不良反应发生率6%,肠功能恢复的时间提前1~2d;对照组有效率76%,不良反应发生率37%,肠功能恢复的时间延长。两组结果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均P﹤0.01)。结论结肠灌注透析疗机清洁肠道,效果显著,不良反应发生率低,术后肠功能恢复快,可操作性强,可作为肠道手术前肠道准备的一种常规方法。  相似文献   

5.
人体肠道菌群与高血压危险因素(糖脂代谢紊乱、肥胖、动脉粥样硬化)之间有关系;肠道菌群与生物钟紊乱、中枢血压调控等亦有关联。肠道菌群结构改变以及由此伴随的能量吸收异常、肠源性内毒素低水平升高、肠黏膜屏障损伤等因素影响高血压的形成和发展,"菌群-肠-脑"轴可能是其中重要途径之一。结合肠道菌群参与高血压控制的初步探索结果,提出肠道菌群是高血压干预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6.
肠道菌群被称为人体的“第二基因库”,对人类是把双刃剑,肠道菌群失调可引起人类多系统疾病。本文详细论述了国内外关于肠道菌群与疾病关系及其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以期为我国开展肠道菌群的研究及相关治疗提供新思路及新靶点。  相似文献   

7.
人类肠道内含有大量微生物群,这一复杂而重要的生态系统构成影响人体的生理功能。肠道黏膜是机体的重要屏障,正常的肠道微生态和肠黏膜屏障相互作用,共同维持机体的内稳态。一旦肠道微生态被破坏,肠道菌群失衡,并通过各种途径导致肠黏膜屏障受损,进而有害病原菌入侵。  相似文献   

8.
人类肠道微生态是一个包含大量肠道微生物的复杂生态系统,近年来研究发现肠道细菌过度繁殖可导致胃肠道动力失调及内脏神经敏感性改变,最终导致肠易激综合征的发生,而肠道菌群引起的肠粘膜异常免疫应答损伤被认为是炎症性肠病发病机制的关键所在,另外,肠道微生态还可过参与炎症性肠病的病理生理过程或直接代谢产生致癌物质影响肠道肿瘤的发生发展。由此我们发现,肠道微生态不仅参与了消化吸收、物质代谢等胃肠道基本生理过程,还直接关系到肠道疾病的发生。本文将就目前肠道微生态与肠道疾病的研究进展进行简单综述。  相似文献   

9.
人类肠道菌群复杂多样,在与人类长期的共同进化过程中,具备了调节人体免疫应答、影响疾病发展的作用。 这种免疫调节作用与肠道菌群本身的多样性和关键菌种的存在与否具有紧密联系。然而肠道菌群结构和功能的特性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肠道菌群宿主的饮食结构、年龄和生活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正常的肠道菌群能够调节肠上皮细胞的通透性,刺激物质代谢与免疫反应,使肠道微环境长期处于稳态;一旦肠道菌群失衡,引起肠道微环境稳态变化,则会提高许多疾病的发生风险,尤其是胃肠代谢疾病,以及免疫和神经性疾病。本文主要从肠道菌群与人体健康的关系、影响肠道菌群组成的因素、功能性食品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以及如何维持肠道微生态平衡等几个方面,综述了人体肠道菌群的当前研究现状和相关产业应用,期望能够为肠道菌群与人体健康的相互关系研究及其成果转化提供新的思考。  相似文献   

10.
<正>正常人体肠道内寄生着种类繁多、数量庞大的微生物,以细菌为主,统称为肠道菌群。据统计其种类大于1 000种,总数高达1014,是人体细胞总和的10倍[1]。正常情况下,肠道内的微生物与宿主相互依存彼此制约,共同维持动态的生物平衡。一旦外界环境或内在平衡受到破坏,肠道菌群种类、数量及比例等发生改变,造成肠道内菌群失调[2]。研究发  相似文献   

11.
肠道黏膜屏障损伤是溃疡性结肠炎(UC)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肠道干细胞在维护肠道黏膜屏障完整中发挥巨大的作用。关于肠道干细胞在维护屏障的作用机制已成为研究者们关注的热点问题。因此,笔者首先描述UC、肠道黏膜屏障和肠道干细胞的基本概况,简要阐述肠道黏膜屏障与UC、肠道干细胞的联系,并总结对肠道干细胞的调控运行机制的探讨,为临床研究干细胞治疗UC提供一些参考。如何逆转该因素或是研究治疗UC的一大方向。肠道干细胞在正常肠道中担负着肠上皮细胞的更新迭代,是维持肠道黏膜屏障完整的重要条件,因此研究能够干预该干细胞的因素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但尚未深入探讨每一种途径的具体构成和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12.
随着肠道疾病发病率及手术率的增高,肠道准备对防止术中污染、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肠道功能的恢复都起到重要作用。而近年来肠道准备的方法多种多样,已有从传统的机械性灌肠向口服灌肠转变的趋势。我科从2005年10月开始给患者口服和爽(聚乙二醇屯解质散),用于肠道手术术前清洁肠道准备,与传统口服甘露醇加肥皂水灌肠清洁肠道比较,  相似文献   

13.
正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发病率呈稳定上升趋势,除基因突变、环境因素外,由于肠道免疫系统是接触饮食抗原的第一防护线,肠道病毒感染、口服牛乳或麸质蛋白抗原、肠道菌群等引起的肠道变化被证实与DM发病有关~[1]。一系列研究证据表明肠道免疫系统参与DM发病过程。首先,DM前期,鼠肠道组织学及免疫学已发生改变,DM易患鼠肠道渗透性增加,且肠道病变早于DM发生~[2],如黏膜隐  相似文献   

14.
肠道菌群对引发妊娠期糖尿病(GDM)具有重要作用。肠道菌群通过对肠道黏膜屏障的破坏,释放代谢产物、引起脂肪因子和炎性因子的释放及影响肠道免疫功能等方式导致胰岛素抵抗及分泌水平下降,血糖稳态失衡,最终引发GDM。益生菌可以有效改善GDM患者的肠道菌群失调及血糖的紊乱,从而改善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15.
心血管疾病的发病原因非常复杂,它是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等多种不良因素长期共同作用的结果,高脂血症作为心血管系统疾病的主要病因,与饮食方式密不可分。肠道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与高脂血、动脉粥样硬化等心血管系统疾病危险因子密切相关,此外,肠道微生物也极易受到饮食文化与生活环境的影响。本文旨在揭示影响肠道微生态的因素,以及肠道菌群对高脂血症的作用机制及相关防御措施。  相似文献   

16.
邹超杰  程宇琪 《医学信息》2018,(2):29-32,36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严重的神经精神类疾病,但病因目前尚不明确。最近研究表明,精神分裂症与全身免疫系统的改变和肠道菌群参与免疫反应有关,肠道微生物菌群组成和数量的变化会通过肠道菌群-肠-脑轴影响人类的认知和社会行为,这意味着肠道菌群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中可能起着重要的作用,并有望成为精神分裂症新的治疗靶点。本文综述了肠道菌群与精神分裂症相关性研究进展,这为预防和治疗精神分裂症等精神障碍类疾病的研究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7.
腹部晚期恶性肿瘤可导致肠道狭窄或者阻塞,致使食物不能被正常消化吸收,或粪便不能被正常排出体外。为了改善肠道的通畅性,可通过内镜在肠道狭窄部位放置一个网状钛镍合金支架将肠道撑开,使狭窄或阻塞部位重新恢复通畅,实现其生理功能。我科2006年2月至2009年10月行肠道支架置入术共10例,现将其护理特点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肠道营养与机体免疫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徐世伟  汪仕良 《免疫学杂志》2002,18(Z1):233-236
复习近10余年来有关肠道营养与免疫的研究文献,对经肠道营养途径和几种营养素对肠道局部和全身免疫影响的研究进行综述.近年研究发现,肠道营养可保护肠道黏膜和免疫系统,有调节免疫细胞活性和细胞因子产生等作用,可减少感染等并发症和降低死亡率.还发现某些特定的营养素,如精氨酸,谷氨酰胺,核苷酸和不饱合脂肪酸等,对肠道结构和功能有保护作用,对肠道局部和全身免疫系统均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肠道菌群在高原低氧环境中参与肠道损伤的作用机制。 方法 将20只C57 BL/6小鼠按1:1比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暴露组,建立6000 m高原低氧模型,造模成功后收集两组小鼠粪便、血液和近端结肠组织。采用16S rDNA测定粪便中肠道菌群结构;检测小鼠血液生化指标;HE和PAS染色观察结肠肠道黏膜结构的改变;RT-qPCR测定结肠组织ZO-1、Occludin、IL-6和TNFα的mRNA表达水平。 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暴露组小鼠血细胞、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压积值显著升高,高原低氧模型建模成功;16 SrDNA结果显示肠道菌群紊乱、多样性下降,黏蛋白降解菌艾克曼菌,普雷沃氏菌、梭状芽胞杆菌XVIII等致病菌含量上升,短链脂肪酸产生菌罗斯氏菌、Odoribacter菌、Lachnospiracea菌、Butyricicoccus菌和欧氏菌等益生菌含量下降;HE和PAS染色结果显示结肠组织上皮连续性中断、腺体萎缩、隐窝变短、杯状细胞数量减少,提示肠道结构损伤且黏膜屏障破坏;结肠组织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和 ZO-1 mRNA表达水平下降,进一步暴露组小鼠肠道黏膜受损,炎症因子IL-6和TNFα 的mRNA表达量上升,可能与肠道炎症反应有关。 结论 高原低氧环境导致的肠道损伤可能与肠道菌群改变有关。肠道菌群紊乱、多样性下降,致病菌相对丰度上升,益生菌相对丰度下降,菌群的这些改变造成肠道黏膜损伤,引起肠道炎症,进而出现肠道损伤,最终导致高原肠道相关疾病。  相似文献   

20.
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病因不明,具有家族遗传倾向,与HLA-B27相关,是以骶髂关节和脊柱附着点炎症为主要症状的疾病,其特征性病理变化是肌腱、韧带、骨附着点病变。近年来,随着对肠道微生物的不断深入研究,发现肠道菌群与AS的发生、发展存在密切联系。该文主要就AS患者肠道菌群失调、肠道菌群参与AS发病的机制及菌群紊乱的治疗方面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