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病人表现有多方面的免疫异常,如淋巴细胞对有丝分裂原的反应能力降低,抑制性T细胞功能下降及E玫瑰花形成细胞减少等。还表现有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升高,出现各类自身抗体等B细胞亢进现象。同时还可出现血清中循环免疫复合物(CIC)水平上升,补体水平下降。因此,SLE又是一种免疫复合物性疾病。  相似文献   

2.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几乎所有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肾累及,严重的可导致肾衰竭。新喋呤是由生物喋呤生物合成途径中的乌苷三磷酸形成,是多种神经递质酶羟化作用的辅因子,在多种疾病中可以见到新喋呤浓度增加。测定SLE 患者新喋呤水平,并探讨该指标在活动性疾病及疾病治疗中的作用。43名确诊的SLE 患者(36名女性,7名男性,年龄18~42岁)。按winfield 等制定的标准评价SLE 疾病的活动性,分成活动性和非活动性疾病。尿新喋呤和肌酐用反相  相似文献   

3.
罗莉  王国春  魏丽 《中国免疫学杂志》2007,23(6):567-569,573
目的:探讨CD4^+ CD25^+ T细胞、IL-10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外周血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入组30例SLE患者和20例正常对照者,其中活动性SLE患者17人,非活动性SLE患者13人。用流式细胞仪检测SLE患者和正常对照者的外周血CD4^+ CD25^+ T细胞阳性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中IL-10浓度。结果:活动性和非活动性SLE患者CD4^+ T细胞总数均低于正常对照者;活动性和非活动性SLE患者CD4^+ CD25^+ T细胞阳性率高于正常对照者;活动性SLE患者IL-10浓度显著高于非活动性SLE患者和正常对照者。SLE患者CD4^+ CD25^+ T细胞阳性率和血清IL-10浓度与补体C3、抗DNA抗体水平及SLEDAI积分均无相关性。结论:SLE患者外周血CD4^+ CD25^+ T细胞是活化T细胞的标志,IL-10分泌异常与SLE的发病有关。  相似文献   

4.
DNAM-1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T淋巴细胞的表达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DNAM-1在SLE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上的表达,以阐明DNAM-1抗原在SLE患者体内活化作用以及与SLE发病的关系。方法:31例SLE患者和30例健康志愿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在PHA刺激培养72小时后,三色荧光标记的单克隆抗体染色,利用流式细胞仪测定T淋巴细胞亚群膜表面DNAM-1抗原的表达。同时检测SLE患者抗dsDNA抗体、C3和C4补体,疾病活动性用SLEDAI记分。结果:SLE患者CD4^+、CD8^+淋巴细胞上DNAM-1表达率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活动期SLE组CD4^+、CD8^+细胞上DNAM-1表达高于正常对照组和静止期SLE组(P<0.01),而静止期SLE组与正常对照组无明显性差异(P>0.05);SLE患者CD8^+细胞DNAM-1表达与SLEDAI、抗dsDNA抗体之间呈显著正相关(P<0.001),与C3和C4补体水平呈明显负相关(P<0.05),CD4^+细胞DNAM-1表达与SLEDAI、抗dsDNA抗体、C3和C4补体之间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SLE患者内存在T细胞亚群异常活化;活动期SLE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DNA-1表达增高;SLE患者CD8^+细胞DNAM-1表达异常与SLEDAI、抗dsDNA抗体、C3和C4补体之间有明显相关,CD8^+细胞活化程度可能与SLE疾病严重程度有关,故DNAM-1可能参与了SLE的免疫发病机理。  相似文献   

5.
新蝶呤(NPT)是鸟嘌呤核苷三磷酸生物蝶呤代谢途径中的一种产物,是细胞介导免疫防御系统激活的敏感标志物.不少与异常免疫相关疾病的患者中均可检测到NPT。本文报道混合嗜肝病毒感染的肝炎患者血清NPT水平。  相似文献   

6.
银屑病关节炎(psoriatic arthritis, PsA)的特征是外周关节和中轴骨骼的慢性炎症,其临床表现除有特征性银屑病皮疹外,还有外周关节炎、指趾炎、肌腱附着点炎、骶髂关节炎以及指甲病变。由于PsA致残率很高,早期诊断及治疗尤为重要。而目前早期诊断PsA比较困难,生物标志物的出现为其提供了可能。风湿病中的生物标志物可分为与遗传、可溶性、细胞、滑膜和影像学特征相关的生物标志物。在PsA中,也有生物标志物可能与诊断、疾病活动度、治疗反应和共病有关。为了更好地讨论生物标志物在PsA中的意义,我们把与PsA相关生物标志物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系统综述。  相似文献   

7.
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以多种自身抗体产生为特点的侵犯多系统多脏器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发病机制尚未明确,目前认为T淋巴细胞异常是SLE的发病的关键.钙调神经磷酸酶-活化T细胞核因子信号通路作为T细胞内重要的生物信号转导通路,在T细胞活化中起到调节枢纽的作用,了解CaN/NFAT信号途径在SLE中的作用及目前相关主要治疗药物的研究现状可为SLE的基础研究及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特异性B细胞功能亢进而产生的抗核抗体似乎是发病机制的基础。因此,控制SLE患者自身抗体的异常分泌可能成为治疗SLE的关键步骤,一些可以影响B细胞分泌抗体的分子和细胞因子可作为新的治疗靶点。滤泡辅助性T(Tfh)细胞是近些年描述的辅助性T(Th)细胞新亚群。Tfh细胞是生发中心和长期血清学记忆生成所必需的,并在B细胞分化为浆细胞分泌免疫球蛋白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无论是在SLE小鼠模型中,还是SLE患者体内,都可以观察到Tfh细胞的异常扩增。以Tfh细胞为新的治疗靶点可能成为治疗包括SLE在内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的重要方法。因此,我们总结了SLE动物模型以及SLE患者方面Tfh细胞与SLE之间的相关关系,并强调了Tfh细胞作为新靶点在SLE治疗上的巨大潜力。  相似文献   

9.
汤宇澄  毛棣华 《现代免疫学》1998,18(4):246-246,256
<正>淋巴细胞bcl-2蛋白表达增强能使其对常见的凋亡激发因素如电离辐射,糖皮质激素和多种细胞毒药物产生较强的抵抗性.研究表明bcl-2蛋白在T细胞生长发育、免疫记忆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其表达异常与SLE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本文应用流式细胞仪定量检测了不同病期SLE患者外周血T细胞bcl-2基因表达情况,旨在从分子水平上探讨SLE免疫功能紊乱的基因调控机制,为今后SLE治疗提供新线索和途径.  相似文献   

10.
徐雪  高香  薛愉  吕玲 《国际免疫学杂志》2011,34(2):143-146,164
目的研究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血浆及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中IL-17、IFN-γ的表达水平,探讨地塞米松对PBMC分泌IL-17和IFN-γ的影响。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SLE患者和健康对照者血浆及PBMCs培养上清液中IL-17、IFN-γ的表达水平。结果SLE患者组血浆IL-17、IFN-γ含量均高于健康对照组(t=d.96,P〈0.001;t=2.43,P〈0.05),SLE活动组患者血浆IL-17水平明显高于非活动组(t=g.52,P〈0.005);血浆IL-17水平与SLE疾病活动性指数(SLEDAI)、抗dsDNA抗体滴度呈正相关(r=0.681,0.492),与补体C3、C4水平呈负相关(r=-0.529,-0.534)。无佛波酯(PMA)刺激条件下,SLE患者PBMCs培养上清液中细胞因子水平与对照组均无显著差异(t=0.06,P〉0.05).力口人PMA刺激后,SLE患者PBMCs分泌IL—17的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t=2.48,P〈0.05);地塞米松可明显抑制PMA刺激后的PBMCs分泌IL-17和IFN-γ水平(t=3.72,3.34,P〈0.01),且地塞米松对PBMCs分泌IL-17的抑制率更高。结论SLE患者体内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存在明显异常,IL-17表达水平显著增高,且与疾病活动性有明显关联,地塞米松可明显抑制IL-17的表达,提示IL—17可能是治疗SLE的一个潜在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