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3 毫秒
1.
目的:探讨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和副神经的走行和毗邻关系,为影像学诊断及临床开展该区手术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利用36例成尸头部连续横断层标本和15例成尸头部连续冠状断层标本,并与10例志愿者的3D—CISS序列MR图像进行对照,观察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和副神经在颅内的走行规律及其与周围结构的位置关系。结果:舌咽、迷走和副神经由上而下从延髓的橄榄后沟发出,跨过延池,穿颈静脉孔出颅。根据走行,可分其为延髓内段、脑池段和颈静脉孔段。在脑池段,舌咽神经走行在上方,迷走神经和副神经在下方且结合紧密;在颈静脉孔段,这3对脑神经及其与颈内静脉和颈内动脉的关系是:颈内动脉位于最前方,颈内静脉位于最外侧,舌咽神经走行在前内上方,有单独的硬脊膜包绕,迷走神经和副神经位于其后外下方,形成迷走、副神经复合体。结论:在标本的连续断面和对应的MR图像上能够清楚地显示舌咽、迷走和副神经的走行和毗邻关系。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颅后窝三角的显微特征,为颅后窝手术提供快速辨认神经、血管的方法。方法:旁正中切口、乙状窦后入路,逐层开颅并切开硬脑膜,显微观察12具成人头部标本硬脑膜形成的三角。结果:颅后窝硬脑膜皱襞反光形成一个三角形:外上顶点即“光点”,位于横窦与乙状窦移行处的前方;内上顶点恰是岩静脉注入岩上窦的位置;颈静脉孔构成颅后窝三角内下顶点。结论:手术显微镜下,颅后窝硬脑膜形成的标志性三角,可以帮助迅速辨认三叉神经、岩静脉,经过内耳门的面神经、前庭蜗神经以及经过颈静脉孔的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副神经。  相似文献   

3.
颈静脉孔区的显微解剖及定位标志研究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目的:研究颈静脉孔区的显微外科解剖,探讨寰椎横突(TPA)、头侧直肌、二腹肌沟、颈静脉突等解剖标志在颈静脉孔区病变手术中的定位意义。方法:成人头颈标本15例,男13例,女2例,红色乳胶灌注颈总动脉和椎动脉。手术显微镜下(×3~×30)逐层显露颈静脉孔区结构,明确该区显微解剖特征、相关的解剖标志及其定位意义。结果:颈静脉孔区多数重要的解剖结构均可以TPA为参照标志予以明确。二腹肌后腹位于其浅层。TPA的后方为枕下三角,三角内有椎动脉、椎静脉丛和颈1神经通过。头侧直肌起始于TPA的外表面,止于枕骨颈静脉突的下表面,可作为确定颅外颈静脉孔的解剖标志。茎突位于TPA的前方,颈内静脉、迷走神经、副神经、舌下神经穿行于茎突与TPA之间,颈内动脉位于颈内静脉的前内侧。二腹肌、颈静脉突、颈动脉嵴对定位面神经、颈静脉孔及舌咽神经等结构具有重要意义。结论:颈静脉孔区解剖结构复杂,利用寰椎横突、头侧直肌、二腹肌沟、颈静脉突等解剖标志有助于明确此区域重要的解剖结构,避免术中不必要的损伤。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颈静脉孔区正常解剖结构特点及影像学表现,为该区疾病诊断、手术治疗提供解剖学与影像学依据.方法:取10个成人头颅标本(20侧颈静脉孔)通过采用Fisch颞下窝手术入路进行解剖和观察,测量相关解剖学数据;采用MSCT与MR对10名健康自愿者进行头颅扫描,获取MSCT与MR影像表现,将测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20侧颈静脉孔中,有18侧(90%)的舌咽神经和迷走神经之间存在纤维性硬膜,颞突比较恒定,枕突少见,3侧(15%)有完整骨桥;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副神经都有很多根丝,迷走神经根丝可多达13条;右侧颈静脉球高度高于左侧,P<0.05.MSCT颅底层面可清晰显示颈静脉孔大小、形态及其内颞突、枕突、骨桥等骨性结构;MR3D-TOF法可显示颈内动脉、基底动脉、大脑后动脉等血管影像.结论:颈静脉孔区解剖结构复杂,通过颈静脉孔区的解剖学和影像学研究,能够为颈静脉孔区骨质消磨术和该区血管病变手术提供客观依据,从而降低该区手术对神经、血管的损伤,提高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5.
颈静脉孔的放射解剖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200侧正常颈静脉孔的X线影像和20侧尸头颈静脉孔进行了观测。颈静脉孔有单、双孔之分,左侧的单、双孔分别占86%和14%,右侧的分别占80%和20%。单孔的形态可分四种,双孔的间隔为骨桥。左、右侧颈静脉孔的面积分别为46mm~2和62mm~2。颈内静脉位于孔的后外侧部,舌咽神经位于前内侧部,迷走神经和副神经可位于前内侧部、后外侧部或二部交界处。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人颈静脉孔区显微解剖,为手术入路的选择提供形态学资料。方法手术显微镜(15倍)下对15个头颅标本,30侧颈静脉孔进行显微解剖和观察。结果颈静脉孔分为三部,即岩部、神经部、乙状部。岩部为接收岩下窦、舌下神经管静脉、岩斜裂静脉和椎静脉丛分支的静脉窦;神经部由位于结缔组织鞘中的舌咽、迷走、副神经所组成,行于颈静脉球上方的内侧,舌咽神经位于最前方,神经间被纤维或骨性结构隔开;乙状部接收乙状窦血流。结论颈静脉孔区结构复杂,熟悉颈静脉孔区的显微解剖有利于手术中保护重要的神经和血管。  相似文献   

7.
颈静脉孔区计算机三维重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计算机三维重建技术在颈静脉孔区研究中的应用。 方法 用生物塑化技术制作 1 2mm厚的薄层断面标本 ,在SGI工作站上对颈静脉孔及相关结构进行三维重建。 结果 计算机三维重建图像可显示颈静脉孔区重要神经、血管 ,能够清楚显示颈内动脉、颈内静脉及舌咽、迷走、副神经束与颅底骨结构的三维解剖关系。重建结构能够以单独或联合方式显示 ,并可绕任意轴进行旋转 ,任意径线及角度均可适时测量。 结论计算机三维重建技术对颈静脉孔区的解剖研究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颈静脉孔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颈静脉孔的形态结构及毗邻关系 ,为临床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在 32个颅底标本观察颈静脉孔的形态、在 1 0个完整头颅标本上观察颈静脉孔内穿梭结构间关系 ,并测量其的长度、宽度及其到颞骨岩骨嵴、前庭小管外口、内耳门下后缘、后半规管弓峰的距离。结果 :颈静脉孔位于岩枕交界处 ,形态不规则 ,可有 1~ 3个孔 ,其中 1孔占 75 % ,2孔 2 1 9% ;Ⅸ~Ⅹ间均有纤维分隔 ;岩下窦穿颈静脉孔时 90 %位于Ⅸ~Ⅹ神经间 ,1 0 %位于Ⅹ~Ⅺ神经间 ,其 95 %汇入颈静脉球、4 5 %分支同时汇入颈静脉 ,测量结果均值依次为 1 5 4 5、9 0 8、1 3 79、9 5 1、4 77、5 2 1mm ,其中颈静脉孔长度、宽度及其到前庭小管外口、后半规管下缘弓峰的距离有统计学差异 (P <0 .0 5 )。结论 :颈静脉孔是颅底一个明显的标志性结构 ,与毗邻的各个重要结构有着一定的解剖关系 ,颈静脉孔内结构变异较大 ,右侧颈静脉孔较对侧大 ,高颈静脉球以右侧多见。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鸡舌咽神经传出神经元在脑干的分布。方法 选用13只健康来抗鸡,分离暴露舌咽神经干,在岩神经节处注射4ulCB-HRP,动物存活约35h,灌注固定,取延髓作冰冻连续切片,TMB法呈色,光镜下观察。结果 舌咽神经传出神经元主要位于舌咽神经背运动核,部分位于迷走神经背运动核的前端和面神经腹侧核。结论 鸡舌咽神经背运动核和迷走神经背运动核有相互重叠的现象,其位置与哺乳类的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有关颈静脉孔区的基础和临床研究一直是耳鼻咽喉颅底外科和神经外科领域中研究的热点问题。颈静脉孔区位于侧颅底的血管神经区,因其位置深在、结构重要且解剖关系复杂,手术切除位于此区的肿瘤常常十分困难,因而是颅底外科学者面临的难题之一。颈静脉球体瘤是发生在这一区域最常见的肿瘤之一,国外相关文献报道了多种手术入路切除此区域的病变[1],并应用相关手术入路进行了此区域的解剖学研究旧[2]。Rhoton在手术径路解剖学,Fish、Yasargil、Schramm、Sekhar、Samii和AI—Mefty等在手术技术和肿瘤的分类等方面进行全面的探索,带动了学科的发展。本文就颈静脉球体瘤的手术应用解剖与临床相关的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1.
在50个整脑和附有硬脑膜及脑神经根的52例颅底标本上,结合后方手术入路,观察并测量了前庭蜗神经颅内段的内、外侧端与小脑半球最外点、小脑绒球、小脑下前动脉、岩上窦、乙状窦膝、颈静脉孔、椎动脉和邻近的脑神经的关系,为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数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内镜下迷路后径路脑桥小脑三角区手术的解剖学标志及定位方法。方法:在15例30侧成人尸头上模拟迷路后桥脑小脑角区内镜手术,观察内耳门以及各组颅神经之间的关系,测量其外缘在颞骨岩部骨板平面上距颞骨表面距离,前缘距三叉神经半月节距离、下缘距舌咽神经距离,上缘距岩上窦距离。结果采用SPSS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内耳门外缘距颞骨表面距离为(33.82±2.80)m m,三叉神经位于其前上方,距其外缘距离为(8.10±1.15)m m,展神经位于内耳门前方,三叉神经的下方,滑车神经为一细长神经,行于三叉神经前上方,舌咽神经恰位于内耳门下方,其距内耳门下缘约(6.26±1.05)m m,其下依次为迷走神经、副神经,内耳门距岩上窦距离为(4.96±1.40)m m。结论:内耳门位于颞骨岩部中间,位置不易受病变影响相对固定,且居于各组颅神经中间位置,当其能在术野中暴露良好时为理想的定位标志,舌咽和迷走神经因其形态特征也可作为定位标志。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测顶骨孔的位置形态,探查与顶骨孔相通的骨管及穿行顶骨孔的结构。方法:观测完整颅骨外板处顶骨孔的数目、直径及位置,计数颅盖骨的内板处顶骨孔数目,探针探查内外板处顶骨孔的相通情况,通过解剖尸头观察顶骨孔穿行结构。结果:外板处顶骨孔左右侧每侧平均为1.85个,平均直径左侧为0.55 mm,右侧为0.71 mm,距正中线距离左侧为8.8 mm,右侧为10.0 mm。距左右两侧外耳门连线的冠状轴距离左侧为84.2 rm,右侧为68.1 mm。内板处顶骨孔平均15.82个,外板处无顶骨孔的顶骨,内板处顶骨孔平均21个。内外板顶骨孔部分内外相通,部分与板障管相连,有血管和(或)纤维条索穿行其中。结论:颅骨外板处顶骨孔多位于正中线10 mm范围内,在百会穴后60~80 mm处。穿行顶骨孔的纤维条索可加固颅内外软组织与顶骨的连结,穿行的血管可为调节颅内外及板障血流提供结构基础。  相似文献   

14.
目的:为舌咽神经阻滞入路、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应用35例例成人头、颈部标本,在下颌后窝内,沿乳突的下方做一约5~6cm长的弧行切口,由浅入深、逐层解剖,显露舌咽神经,并沿其向上追溯到颈静脉孔外口,仔细观察在颈静脉孔处舌咽神经与周围诸结构的位置及毗邻关系,然后逐层复位,  相似文献   

15.
颈静脉孔的显微外科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为颈静脉孔区病变的手术提供显微外科解剖学基础。方法:在手术显微镜下对20例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头颈部标本和10例成人颅骨标本的颈静脉孔区进行显微解剖和观测。结果:静脉孔分成三部,即神经部、岩部、乙状部,岩部为接收岩下窦、舌下神经管静脉、岩斜裂静脉和椎静脉丛分支的静脉窦;乙状部接收乙状窦血流;神经部由位于结缔组织鞘中的舌咽、迷走、副神经所组成。颈静脉孔长(13.4±1.1)mm,颈静脉孔乙状部宽(9.1±1.9)mm,颈静脉孔的乙状部高(7.3±2.2)mm,颈静脉孔的内、外口相距(12.7±1.5)mm。颈静脉球具有下述特点:(1)静脉壁相当薄,不及乙状窦及颈内静脉壁一半的厚度 ;(2)连接多处的引流静脉;(3)完全位于骨质中且位置变异较大;(4)邻近重要结构等。高位颈静脉球出现率为15%。结论:熟悉颈静脉孔区的显微解剖有利于手术中保护重要的神经和血管。  相似文献   

16.
关于副神经的解剖学描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只要仔细留心一下便会发现有关副神经的描述有不少是仍然不清楚的.为了便于学习,有必要将副神经的性质、成分、核上联系、支配肌肉情况做一综述.副神经为第Ⅺ对颅神经,其根部附着于延髓和上位脊髓.常常把副神经根分为两部,即颅部和脊髓部.脊髓部在第2~5颈髓节段以6~7个根丝从齿状韧带的背侧出离外侧索,于前、后根之间形成一支上升,经枕骨大孔入颅腔,与颅根会合.颅根的纤维从疑核的下部发出,以4~5条根丝在迷走神经的下方离开延髓.颅根和脊髓根汇合后以一干出颈静脉孔.出颇后又分为内、外两支,内支为颅根的纤维,在下神经节的上方并入迷走神经,支配咽喉肌.外支是副神经脊髓根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内镜辅助下经口径路咽旁间隙的解剖结构,了解该径路重要的解剖标志及颈内动脉、颈内静脉及后组颅神经等解剖结构的毗邻关系,为内镜辅助下经口径路切除咽旁间隙肿瘤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在内镜辅助下对新鲜尸头标本5例(共10侧)行经口径路咽旁间隙解剖。结果 茎突前间隙以咽上缩肌及翼内肌作为解剖标志,茎突咽肌、茎突舌肌是茎突前间隙的后界也是进入茎突后间隙的标志,重要的血管及后组颅神经(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副神经、舌下神经)位于茎突后间隙。以茎突尖端为标志测量距舌咽神经、舌下神经及迷走神经的水平距离分别为(3.05±0.08)mm(2.94~3.14 mm)、(2.94±0.04)mm(2.44~2.56 mm)、(1.50±0.03)mm(1.46~1.56 mm);以茎突咽肌为标志进行测量,距舌下神经及迷走神经的水平距离分别为;(3.00±0.03)mm(2.96~3.04 mm)、(5.99±0.03)mm(5.94~6.04 mm),而舌咽神经基本紧贴该肌内侧面。副神经的走行距离茎突及茎突咽肌较远,经口手术径路几乎不会碰到。结论 内镜辅助下经口径路可较好的暴露咽旁间隙结构,咽上缩肌、翼内肌、茎突咽肌、茎突舌肌是重要的解剖标志。  相似文献   

18.
目的为侧颅底病变的影像诊断及手术入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选取成人尸体头颈部40例,分别作矢、冠状断层解剖。在经颈动脉管垂直段、卵圆孔矢状层面上和经卵圆孔、茎突根部冠状层面上,观察侧颅底结构的解剖学关系,利用游标卡尺测量侧颅底内重要结构的径线及结构之间的距离。结果侧颅底的矢、冠状断层可清晰显示卵圆孔、颈静脉孔、颈动脉管垂直段、颈静脉窝、颞下颌关节、茎突等侧颅底结构及其毗邻关系和咽旁间隙内的结构,颈动脉管外口、卵圆孔和茎突根部至颈静脉孔的距离分别为(16.60±2.34)、(22.70±1.64)、(21.14±2.05)mm。茎突是侧颅底影像诊断及手术入路时观察各结构间的位置关系和寻找神经、血管的骨性标志。两侧侧颅底结构呈对称性分布,重要结构的径线及结构之间的距离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侧颅底的矢、冠状断层是分别显示内耳道内结构和颞下间隙的最佳断层影像方式,对侧颅底病变的影像诊断和设计手术入路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颞下经下颌入路相关骨性结构解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与颞下经下颌入路相关的骨性结构解剖,为扩大手术暴露提供解剖学参考。方法选用成人尸头10例(20侧),经模拟手术后去除软组织,显露相关骨性结构,进行观察和测量。结果颧弓是暴露中颅底和颞下窝的关键,颧弓长度和下颌关节窝宽度分别为32.9±2.6mm和15.5±1.3mm;下颌孔位于下颌升支内侧面中央略偏后上方,下颌升支的斜行截骨安全且可以获得最佳的纵向暴露;颞下窝,翼腭窝和咽旁间隙骨性结构复杂,腔隙众多且互为交通;茎突是重要的解剖标志,其根部至颈静脉孔后缘仅2.95±0.25mm。结论颞下经下颌入路暴露充分,掌握相关骨性解剖对手术治疗侧颅底区沟通性肿瘤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迷路后和乙状窦后径路后组颅神经内镜手术的相关解剖结构,为后组颅神经内镜手术提供解剖资料。方法:在8例16侧成人尸头上模拟实施迷路后和乙状窦后径路后组颅神经内镜手术,观察手术径路上各结构对手术的影响以及第9~12颅神经之间的解剖关系;去除顶骨、大脑以及部分小脑组织,暴露颈静脉孔、内耳门及其周围结构,测量颈静脉孔上缘距内耳门下缘垂直距离。结果:8例16侧标本均顺利完成迷路后径路模拟内镜手术;2例4侧在不损伤小脑情况下顺利完成乙状窦后径路模拟手术,小脑为内镜导入的主要障碍。镜下观舌咽和迷走神经之间间距相对较大,迷走神经和副神经发生部相距很近;舌下神经位于上述颅神经前、内、下方,形成5~8束较细神经纤维平行分布。颈静脉孔上缘距内耳门下缘垂直距离为(8.26±1.05)mm。结论:迷路后径路为后组颅神经内镜手术较理想径路,而单纯依靠乙状窦后“锁孔”入路实施内镜手术相当困难;内耳门是手术中可靠的定位标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