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椎弓根的相互位置关系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相似文献   

2.
背景:椎弓根螺钉技术已经广泛运用于各种脊柱外科手术,其一般采用经典的背部正中线手术路入,但近年来发现该手术路入会引起一些并发症。 目的:为棘突顶端定位法微创胸腰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提供解剖学基础。 方法:选用5具甲醛固定的正常人胸腰段标本,在放大10倍的解剖显微镜下对胸腰段脊柱后部结构进行逐层解剖,重点观测脊神经后支及其分支、脊柱节段动静脉的后支的来源、走行以及分布规律。 结果与结论:节段动脉主要分为肋间动脉,前支和后支。其后支在椎间孔的上外方绕向后下方,走行于脊神经的下方和下位脊椎上关节突的外方,分为内外两支穿行于腰部深层肌肉。节段静脉后支与同名动脉伴行。微创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时,入钉点的安全范围在5 mm左右,连接棒经入钉点内侧置入为佳。说明棘突顶端定位法下的经皮椎弓根螺钉技术由于近似于垂直操作且无侧向牵拉,且从椎弓根中心点(入钉点)内侧插入已预弯的连接棒,损伤脊神经后支和血管的机会较少,是微创脊柱外科手术的一种重要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3.
椎弓根的解剖学观测与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为临床脊柱手术提供形态学资料.方法 对36具成人尸体的整体脊柱标本,使用游标卡尺测量C_3~L_5椎弓根的高和宽.分别计算各节段椎弓根高和宽的均值和标准差,并分段计算颈椎(C_3~C_7)、胸椎、腰椎各段椎弓根高和宽的平均值.结果 C_3~C_7的高和宽分别为6.77mm和5.50mm;胸椎分别为12.30mm和6.37mm;腰椎平均值分别为15.97mm和9.41mm.结论 提供国人椎弓根的解剖学资料,为临床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提供应用解剖学基础.  相似文献   

4.
影像定位结合椎弓根漏斗技术置入椎弓根螺钉的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影像定位结合椎弓根漏斗技术置入椎弓根螺钉(Pedicle screw,PS)的方法.方法:2005年6月~2006年12月以棘突为定位标志,寻找X片上椎弓根投影坐标,术中切除该投影区椎板外侧皮质,并挖除部分松质骨,直视下置入椎弓根螺钉506枚(121例),术后行CT扫描并记录椎弓根螺钉螺纹对椎弓根皮质的侵犯分度、椎弓根轴线与椎弓根螺钉轴线的水平位夹角(transverse section angle,TSa)、X线侧位片上椎弓根螺钉轴线与椎体上终板平行线的矢状位成角(sagital section angle,SSa)及椎弓根螺钉与椎体前缘的距离,以衡量椎弓根螺钉置入的效果.结果:506枚椎弓根螺钉均一次性成功置入,499枚对椎弓根形成Ⅰ度侵犯,7枚为0度侵犯,无螺钉破入椎管内,测量椎弓根螺钉TSa角度平均为(-0.41±1.07)°,SSa角度平均为(-0.39±0.67)°,PS与椎体前缘距离平均为(0.31±0.59)mm.结论:影像定位结合椎弓根漏斗技术是一种能够准确置入适当长度及直径的椎弓根螺钉,从而提供牢固的椎弓根螺钉稳定性,为临床提供了又一种准确置入椎弓根螺钉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单纯经皮椎弓根螺钉(PPS)内固定治疗早期脊柱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8年1月于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126例胸腰椎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将66例行PPS内固定手术的患者设为PPS组,60例行混合手术的患者设为混合组。记录并比较2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分别于术前、术后1个月和末次随访时测定血沉(ESR)和C反应蛋白(CRP)以评价结核的进展情况,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腰痛程度;术前和末次随访行X射线平片和CT扫描,采用Frankel分级评估脊髓损伤程度改善情况。结果与混合组相比,PPS组平均手术时间(122.32±24.97)min、出血量(72.79±37.13)mL、住院时间(8.11±1.70)d及住院费用(76438.43±12428.17)元均较少,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2组患者均未发现结核局部复发,且无手术相关并发症;2组患者的ESR和CRP均恢复到正常水平,2组患者的腰痛VAS均改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Frankel分级比较,PPS组和混合组脊髓损伤程度在末次随访时均缓解(P=0.008),同一时间段各级别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单纯PPS内固定手术可以促进早期脊柱结核患者的恢复,无需行清创和植骨手术就能实现骨融合。  相似文献   

6.
BACKGROUND: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percutaneous pedicle screw internal fixation in repair of single segment of thoracolumbar fracture can overcome quadrilateral effect, get better biomechanical properties, meanwhile, it also can provide three-point fixation, reduce suspension effect, and reduce the formation of kyphosis.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efficacy and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of the percutaneous pedicle screw internal fixation for treatment of single segment thoracolumbar fractures. METHODS: Totally 36 patients with single segment thoracolumbar fractures treated by percutaneous pedicle screw internal fixation were enrolled. A total of 36 vertebral bodies were treated: T11=5, T12=8, L1=17, L2=6. The visual analog scale scores before treatment and at 3, 6 and 12 months after treatment, the 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es before treatment, at the first week and at the 12th month after treatment, the Cobb angle before treatment, the first day and at the 12th month after treatment were compared and observed. The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was recorded. RESULTS AND CONCLUSION: The visual analog scale scores at 3, 6 and 12 months after treatment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before treatment (P < 0.001). The 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es before treatment, at the first week and at the 12th month after treatment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ose that before treatment (P < 0.001).The Cobb angle before treatment, at the first day and at the 12th month after treatment was significantly smaller than that before treatment (P < 0.001). Only three (8%) patients had complications, including pedicle screw penetrating pedicle into the spinal canal, pedicle screws loosing and the infection in puncture site.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percutaneous pedicle screw internal fixation for treatment of single segment thoracolumbar fractures can correct kyphosis, improve the thoracolumbar motion, quickly relieve patient’s back pain, and the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is low.    相似文献   

7.
人类曾用铁丝、钩棒等胸椎后路固定器械矫正脊柱畸形、维持脊柱稳定,并获得极大成功。但理论上讲,这些器械需涉及更多节段,通过至少一个完整的软组织,并用间接生物力学固定。椎弓根是脊柱最坚固的结构,可经受侧弯应力、旋转应力和伸屈应力。节段性胸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已经在世界范围内普及应用,成为脊柱外科后入路最常用的内固定方法。本文试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的历史、胸椎椎弓根的应用解剖、置钉技术、该技术相关的并发症及辅助技术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因手术创伤小、术中出血少、术后恢复快等优点,在脊柱外科疾患的治疗上逐渐成为一种主导手术方式.脊柱椎弓根螺钉微创置入手术过程中不能直视脊柱的解剖标志点,完全依赖术中透视影像或计算机辅助系统,学习曲线陡峭,该手术仍然具有较高穿破椎弓根的风险[1-3].经皮椎弓根螺钉置入手术成功的关键取决于对脊柱局部解剖结构的理解掌握程度及手术医生的经验,既往关于虚拟系统应用于肝脏手术的文献报道很多并且证实了其在肝脏手术应用中的巨大优势[4].我们研制出脊柱椎弓根螺钉置入虚拟手术系统能够根据患者的个性化CT图像重建脊柱三维结构和脊柱正侧位投影图像,其不仅能够培训手术医生在术中透视引导下微创置入椎弓根螺钉,也能指导手术医生通过解剖标志点在开放条件下置入椎弓根螺钉,提高手术医生椎弓根螺钉置入的准确性,其在脊柱椎弓根螺钉置入解剖教学上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胸椎椎弓根解剖与临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椎弓根是连接脊柱前后柱的管状骨性结构。Roy-Camille首先应用椎弓根螺钉技术治疗胸腰椎骨折,此后椎弓根螺钉技术的应用范围逐渐扩展到腰椎、中、上胸椎和颈椎。胸椎椎弓根螺钉技术在力学强度等方面具有无可替代的优越性,使其在脊柱复杂畸形、脊柱创伤和脊柱肿瘤等疾病治疗中的应用呈增多趋势。然而,同腰椎椎弓根螺钉技术相比,胸椎椎弓根螺钉技术的操作难度较大,目前尚难以普及,  相似文献   

10.
选择腰椎椎弓根螺钉长度的放射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目的 :探讨在腰椎侧位片及CT片上推算椎弓根螺钉长度的方法 ,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随机在 3 0个腰椎骨标本上用 1mm软钢丝在椎弓根最狭窄处缠绕 ,按人字嵴进钉方法打入椎弓根直钢丝 ,拍正侧位片、横断面片及椎弓根CT扫描 ,分别在标本、CT及侧位片上测量椎弓根螺钉长度 ,三组数据比较。结果 :腰椎侧位片上测量的自关节突关节间隙下缘至椎体前缘距离乘以 0 .83即是螺钉长度 ,椎弓根CT扫描测量其长度更为准确。结论 :正常拍照条件下 ,用腰椎侧位片和椎弓根CT片可准确地推算螺钉长度 ,具有临床实用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口腔肿瘤向下颌骨浸润蔓延的传播扩散途径(模式)以及在微创术中保留下颌骨的可行性。方法:将60例成人下颌骨以染料浸泡后,在10~20倍的体视显微镜下进行观察。结果:在经染料浸泡的标本上,渗入着色剂的副孔清晰可见。下颌骨内侧面着色副孔的出现率比外侧面的多;在外侧面,下区上部的着色副孔数最多;在内侧面,下区中部的着色副孔数最多。结论:口腔肿瘤向下颌骨的浸润蔓延可能有3种传播扩散途径:(1)口腔肿瘤经下颌骨外侧面的副孔向下颌骨浸润扩散;(2)口腔肿瘤经下颌骨内侧面的副孔向下颌骨浸润扩散;(3)口腔肿瘤一旦侵及骨髓腔,便可在下颌骨内经下颌管迅速传播扩散至其它部位。  相似文献   

12.
文题释义:CT多平面重组技术:是将扫描范围内所有的轴位图像叠加起来在对某些标线标定的重组线所指定的组织进行冠状位、矢状位及任意角度斜位图像重组,以在不同角度观察影像学图像。 经皮椎弓根螺钉:该技术采用在术中影像检查设备引导下经皮肤小切口置入椎弓根螺钉,与常规开放置钉手术相比明显减少了对椎旁肌的损伤程度,既往学者多关注螺钉与椎弓根壁的位置关系,而较少关注其与关节突关节的位置关系。 背景: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治疗腰椎疾病。经皮椎弓根螺钉由于是在术中C形臂X射线引导下操作,对螺钉与关节突关节之间的位置关系难以完全控制,可能导致关节突关节损伤。既往有学者认为体质量指数>29.9 kg/m2、小关节角>35°及年龄<65岁是经皮椎弓根螺钉损伤关节突关节的高危因素。由于不同腰椎椎弓根轴线与关节突关节的位置关系不同,螺钉对关节突关节的破坏是否存在差异目前尚无相关报道。 目的:探讨腰椎CT多平面重建技术在腰椎经皮椎弓根钉置入术前预估螺钉损伤腰椎关节突关节中的价值。 方法:选择100例行经皮椎弓根钉置入内固定治疗腰椎骨折及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患者,对治疗方案均知情同意,且得到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于术前CT斜轴位、斜矢状位及斜冠状位调整多平面重建的定位线,重建出椎弓根的切面断层,以斜冠状位线为中心设置直径为6.5 mm的标定圆模拟经皮椎弓根钉轴向截面,观察标定圆侵犯关节突关节程度,设为术前组;术后行腰椎CT检查观察螺钉损伤关节突关节程度,设为术后组。评价2组间不同节段关节突关节损伤螺钉数及组内不同节段关节突关节破坏比率的差异。 结果与结论:①共计置钉478枚,术前组显示标定圆侵犯关节突关节109枚,占比22.8%,其中L1-L5标定圆侵犯关节突关节螺钉数及占比分别为6枚(6.8%)、9枚(10.5%)、19枚(18.3%)、30枚(30.0%)和45枚(45.0%);②术后组显示关节突关节损伤115枚,占比24.1%,其中L1-L5螺钉损伤关节突关节螺钉数及占比分别为10枚(11.4%)、7枚(8.1%)、15枚(14.4%)、26枚(26.0%)和41枚(41.0%);③McNemar 配对χ2检验不同腰椎节段P值分别为:L1 P=0.08,L2 P=0.22,L3 P=0.20,L4 P=0.05,L5 P=0.08,2组结果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④Kappa检验2组一致性分别为:L1 Kappa值=0.67,L2 Kappa值=0.80,L3 Kappa值=0.80,L4 Kappa值=0.87,L5 Kappa值=0.92;术前组及术后组组内不同节段间关节突关节损伤比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0);⑤提示腰椎CT多平面重建技术可较为准确地判断经皮椎弓根螺钉与关节突关节的位置关系,为判断术后螺钉是否可能侵犯关节突关节提供了一种可靠的预估方法。 ORCID: 0000-0003-4872-2726(张晓芸)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闭合复位经皮空心螺钉内固定选择性治疗后踝骨折的手术方法、适应证及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7月至2010年4月期间采用闭合复位经皮空心拉力螺钉内固定治疗42例成人后踝骨折的临床资料,其中旋后-外旋型28例,旋前-外旋型6例,旋前-外展型8例。采用X线片评估骨折愈合率,采用美国足踝骨科协会(AOFAS)推荐的足踝评分系统评估踝关节功能。结果平均随访22个月(6~75个月),骨折愈合时间为6~12周。按AOFAS足踝评分系统评分,平均为96分(78~100分),优41例,可1例,优良率为97.6%。结论闭合复位经皮空心螺钉内固定是一种可用于治疗后踝骨折的微创术式,具有骨折愈合快,骨折愈合率高,踝关节功能好的优点。  相似文献   

14.
寰椎椎弓根解剖和CT测量在椎弓根螺钉固定中的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确定寰椎后路椎弓根钉的进钉点和验证螺钉在寰椎侧块中的位置。方法:用40副干燥寰枢椎标本测量进钉点的最佳位置和相关数据,临床应用该置钉技术,CT测量6例术后病人钉在寰椎侧块中的位置和螺钉长度。结果:寰椎椎弓根平均宽度为7.78mm,进钉点在寰椎椎弓根中线外缘2.2mm,即枢椎下关节突中点的矢状线,CT测量螺钉均位于寰椎侧块内,螺钉长度为28--30mm。结论:寰椎椎弓根钉进钉点可用枢椎下关节突中点的矢状延长线来确定,螺钉长度28--30mm。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采用微创经腰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TLIF)辅助单边钉捧固定治疗腰椎间盘病变的适应证、手术方法及初步疗效。方法自2006年1月至2008年6月,15例腰椎间盘病变患者进行微创TLIF治疗。其中,男性7例,女性8例:年龄48~64岁,平均年龄54.7岁.病程1.5~3.0年,平均2年。其中L3-43例L4-5,8例,L5-S17例:单节段病变12例.双节段病变3例.术前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为(7.6±1.0)分,欧氏失能指数(ODI)评分为(42.4±2.7)分.Prolo功能评分为(10.5±1.6)分,、所有患者均有下腰痛.仅有单侧下肢痛、麻木。结果手术时间120~240min,统计数据(182.3±35.5)min。术中出血150.420mL.统计数据(280.7±81.2)mL。住院天数7~35d.统计数据(17.7±6.2)d。所有病例随访时间8~21个月,平均随访时间15.2个月。术后VAS评分(3.0±0.8)分,ODI评分(16.4±2.9)分.改良Prolo评分(17.0±0.9)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优9例,良4例,可2例,总优良率86.7%。该组15例18个融合节段,术后6个月三维CT重建,有15个节段融合,融合率833%。结论微创TLIF辅助单边钉棒系统同定具有软组织损伤小、出血量少、不破坏对侧的正常结构、住院时间短、功能恢复好、并发症发生率低的优点。但应严格掌握适应证.长期结果还需进一步随访,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枢椎经椎管4层皮质骨椎弓根螺钉置钉策略的可行性及技术方法。 方法 利用PACS系统调阅92例正常成人枢椎椎弓根水平横断面MRI图像,测量椎弓根内侧壁切线(tangent of pedicle medial wall,TPMW)与脊髓切线(tangent of spinal cord,TSC)、硬膜切线(tangent of dura mater,TDM)间距离及椎管内侧壁切线 (tangent of spinal canal medial wall,TSCMW)与TSC、TDM间距离,以及脊髓和椎管横径、矢状径等参数。 结果 同性别双侧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男性枢椎TPMW与TSC的距离为9.05 mm,女性为8.57 mm;男性TPMW与TDM的距离为5.04 mm,女性为4.76 mm。男性TSCMW与TSC的距离为7.14 mm,女性为6.70 mm;男性及女性TSCMW与TDM的距离均为3.28 mm。 结论 在枢椎椎弓根水平,经椎管行枢椎4层皮质骨椎弓根螺钉理论上可行,但需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个性化的策略。  相似文献   

17.
椎弓根骨质的CT断面测量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为椎弓螺钉内固定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30例(C2-L5)脊柱骨标本,用CT观测椎弓根最突处皮质及髓腔的宽和高。结果:各椎弓根髓腔(骨松质)宽呈相互衔接的三个“马鞍”形趋势,即四个高峰三个低谷值,依次为C2(高)、C4-5(低)、T1(高)、T4(最低)、T12(高)、L1(低)及L5(最高);髓腔高值颈段呈“马鞍”形,从C5-L5则有渐增大趋势,各椎弓根皮质及髓腔的宽和高值均有明显的规律性变化,各段同一椎弓根骨质皮厚度上、下缘近相等而内,外缘厚度比颈,胸、腰分别约为3:1、2:1和1:1。结论:螺钉直径主要取决于髓腔宽,但C2-T1段,特别是C6、C7须同时参照髓腔的高和宽,C3-6和T4-6段仅能用约3.0mm直径的螺钉。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退变性脊柱侧弯的临床特征及后路减压椎间融合椎弓根钉内固定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我院2004年12月至2007年12月收治的20例症状性腰椎退变性侧凸病人的临床资料,4例行单纯后路减压,14例行后路减压钉棒内固定横突间植骨或椎间植骨术,2例行后路减压椎间融合器融合钉棒内固定术。结果所有病例均随访半年以上,植骨融合,无内固定物松动、断裂。手术后病人术前症状大多消失,间歇性跛行未再出现,仅1例遗留轻微腰痛症状,治愈率为95%。结论脊柱后路减压加融合内固定手术在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中有良好的效果,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手术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9.
椎弓根螺钉在胸腰椎骨折治疗中体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椎弓根螺钉(PS)在胸腰椎骨折治疗中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应用PS治疗胸腰椎骨折的68例病例资料。全部病例均采用分离显露损伤椎体及上下各一个椎体行后路减压,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小关节突及横突间和椎间植骨融合的治疗方法。结果随访2-52个月,68例骨折均愈合,58例椎体高度完全恢复,压缩性骨折中6例残留10%-30%的压缩未能恢复,65例植骨融合良好,无内固定松动现象。结论椎弓根是脊柱中最坚强的部位,椎弓根螺钉经椎弓根至椎体固定胸腰椎骨折操作简便、固定可靠、骨折复位和恢复胸腰椎正常弧度可以分步骤完成,重建的脊椎稳定性好,可早期下床活动,为目前胸腰椎骨折治疗中较好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