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CT平扫诊断颈椎间盘膨、突出症的限度。方法 收集72例做颈椎间盘CT平扫的病例,根据诊断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CT平扫诊断颈椎间盘膨、突出症阳性率仅为4.2%(3/72)。诊断骨质增生47.2%(34/72),阴性占48.6%(35/72)。结论 当CT平扫异常或诊断与临床表现不相符时,CTM能提高正确诊断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20mL和30mL容量骶管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对其疼痛及功能改善的影响及并发症。方法将2009年5月至2010年10月东莞市常平人民医院门诊及住院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20例,随机分为20mL组(生理盐水17mL+利多卡因2mL+醋酸泼尼松龙1mL)60例和30mL组(生理盐水27mL+利多卡因2mL+醋酸泼尼松龙1mE)60例,治疗前及治疗后30min、1周和1月应用目测类比评分法(VAS)对疼痛进行评估,治疗前后应用腰椎疾患治疗成绩评分表对腰椎功能状态进行临床评定。结果20mL组和30mL组治疗前,VAS评分分别为(7.5±1.5)分和(7.7±1.5)分。注射治疗后30min及1周VAS评分,20mL组分别为(5.2±0.8)分和(4.5±0.5)分,30mL组分别为(5.1±1.0)分和(4.6±0.4)分,两组止痛效果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2.359,2.362,P〉0.05)。两组患者平均改善指数及平均改善率接近,30mL组较20mL组出现下肢麻木、头晕、尿潴留、呕吐等并发症显著。结论骶管注射有利于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缓解疼痛、改善症状,恢复日常生活能力,但注射用量不与效果成正比。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硬膜外腔瘢痕产生的原因及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疗效的影响,探讨减少不良影响的方法.方法对19例因硬膜外瘢痕粘连而需再次手术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例进行回顾性研究,结合文献找出原因.结果手术创伤和血肿是瘢痕形成的因素.结论减少瘢痕生成,防止瘢痕粘连是二次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硬膜外腔瘢痕粘连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疗效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硬膜外腔瘢痕产生的原因及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疗效的影响 ,探讨减少不良影响的方法 .方法 对 19例因硬膜外瘢痕粘连而需再次手术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例进行回顾性研究 ,结合文献找出原因 .结果 手术创伤和血肿是瘢痕形成的因素 .结论 减少瘢痕生成 ,防止瘢痕粘连是二次手术成功的关键 .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经皮通道内镜下椎间盘摘除术和后路椎管减压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的疗效及其对腰椎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行手术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患者96例,其中男性62例,女性34例;年龄45~79岁,平均年龄53.68岁;病程1~10年;病变部位,L3~413例,L4~5 38例,L5~S145例;病变类型,椎间孔内型1...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CT引导经皮穿刺臭氧消融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价值、臭氧与疗效的关系。方法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78例,病变椎间盘注射浓度为60mg/L的O3气体5-30ml,术后行CT扫描观察O3气体在椎间盘内的分布状态、量的多少及潴留情况。结果所有患者随访3~10个月,显效者30例,有效者42例,无效者4例;53例气体呈散在分布的疗效优于25例气体呈浓聚型分布的,未发现严重的并发症。结论CT引导提高了穿刺的准确性,疗效与O3气体在椎间盘内的分布特点有关。  相似文献   

7.
椎间盘部分切除对腰椎应力分布影响的有限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骨科常见病之一。椎间盘切除术被广泛应用于本症的治疗。本文采用有限元素分析法观察了椎间盘部分切除前后腰椎应力分布的改变。本研究观察到,在正常情况下,椎体上下缘的中央部位承受较大的应力;椎间盘部分切除术后,椎体上下缘的侧方承采应力大于中央部分。这些结果表明,椎间盘部分切除术后可引起腰椎应力分布紊乱,出现应力集中,引起骨质增生,从而影响手术的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下段腰椎小关节突的关节角度及其形态不对称与腰椎间盘突出的相关性。方法:在CT片上观察127例患者的小关节突关节形态、椎间盘是否突出,并测量小关节突关节角度,计算其差值。按年龄分为4组,每个每年龄组中依据两侧小关节突关节角度差值分为〈5°、≥5°、≥10°三个组,并将形态不对称纳入关节角度差≥10°组中。在每个年龄组中,对L3~M、L4~L5及L5~S1节段发生椎间盘突出的病例的不同小关节突角度差值的组间进行组间两两比较;同时,对不同小关节角度差值的各节段椎间盘突出病例的各个年龄组亦进行年龄组间的两两比较;以及不同关节角度差值中,各节段椎间盘突出的总数进行两两比较。结果:在每个年龄组中,各节段椎间盘突出与小关节突角度差值无统计学意义,在不同小关节角度差值的不同年龄组中,仅个别节段椎间盘有统计意义;而在不同小关节角度差值中L3~L4与L4-L5两节段椎间盘突出总数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下段腰椎椎间盘突出与小关节是否对称无相关性,大多数腰椎间盘突出的病例与年龄亦无明显相关性,而与发生的腰椎节段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初步探讨后路椎间盘镜下椎体支柱块治疗腰椎间盘突出伴腰椎不稳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2008年11月~2012年4月收治腰椎间盘突出伴腰椎不稳症患者67例,其中男性32例,女性35例,年龄40~66岁,平均47.3岁.共80个间隙手术,均行后路椎间盘镜下减压结合椎体支柱块椎间隙自体骨植骨融合术.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前及术后日本腰椎JOA评分以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和椎间隙高度的变化.结果 67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18个月.术中平均出血120ml,手术平均时间55分钟,平均住院时间7.9天.2例患者术后出现神经根激惹症状,1周后症状消退.所有患者术后腰腿疼痛症状较术前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术后JOA评分明显高于术前,ODI评分明显低于术前(P<0.05),椎间隙高度维持良好,置入后12个月,平均椎间隙高度丢失率为9.60%,手术优良率94.0%.结论 该方法可以替代传统的开窗减压手术方法,具有创伤小、椎间隙高度丢失率低、复发率低等优点,取得了比较满意的临床效果,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0.
根据30例成人带软组织腰骶段脊柱的解剖测量结果,即右侧腰椎关节界面较左侧更呈矢状位,通过力学分析,得出腰椎间盘左右侧半承受不同的来自后方的剪力的影响,从而加重了椎间盘纤维环劳损退变的程度。  相似文献   

11.
背景:临床中发现腰椎间盘突出症常在一个家族中多人甚至全部发病,而且发病的部位、原因、症状基本一致,这表明基因在该种病症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目的:分析家族性腰椎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椎间盘内Fas凋亡基因表达的特点。 方法:用半定量RT-PCR方法检测15例家族性腰椎椎间盘突出患者、21例普通椎间盘突出患者、5例新鲜尸体椎间盘的软骨终板和髓核组织中Fas基因的表达情况。 结果与结论:家族性椎间盘突出与普通椎间盘突出患者终板内Fas基因的表达均高于新鲜尸体椎间盘终板内Fas基因的表达,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家族性椎间盘突出与普通椎间盘突出患者终板内Fas基因的表达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家族性椎间盘突出患者髓核内Fas基因表达与普通椎间盘突出患者、新鲜尸体髓核内Fas基因表达相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结果可见家族性椎间盘终板中Fas基因的表达增加可能是继发性的,可以通过阻止终板退变来达到阻止椎间盘退变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背景:腰椎各骨性结构参数的变化是下腰部脊柱骨性结构的形态改变的直接反应,这种改变很可能是在长期受到外在或内在因素影响后脊柱正常结构应变的结果,但不同参数反映的情况是否相同以及与对应的临床症状是否有相关性尚待探讨。 目的:测量和比较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腰椎骨性结构参数,分析参数变化与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相关关系。探讨腰椎骨性结构的异常是否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因,以及在腰椎间盘退行性变中的意义。 方法:纳入2008年3月至2010年3月解放军南京军区福州总院第一附属医院骨科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207例,同期于放射科行CT检查显示非腰椎间盘突出者143例作为对照组。按性别差异分为男、女组;按年龄分为25-34岁组、35-44岁组、45-54岁组、55-65岁组。测量的腰椎骨性结构参数包括棘突偏斜角、关节突关节角、腰椎曲度、腰椎曲度角、腰骶关节角。 结果与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组与对照组的棘突偏斜角在L4、L5水平存在差异,数据不呈正态分布,应用秩和检验,Z值为-10.609,-12.074,P < 0.01。腰椎间盘突出症组与对照组的关节突非对称性、腰椎生理曲度、腰椎曲度角、腰骶关节角在各年龄组及总体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从性别上看,男、女组仅在腰骶关节角上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7 < 0.01);各年龄段间比较,55-65岁组关节突非对称性、腰椎生理曲度、腰椎曲度角、腰骶关节角分别与25-34岁组、35-44岁组之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1),在45-54岁组和25-34岁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1)。提示腰椎骨性结构参数的变异不是直接导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原因,但腰椎骨性结构参数的异常在腰椎间盘退行性改变中的作用是不可否认的。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13.
128层螺旋CT对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128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对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应用128层螺旋CT机,对126例CT平扫诊断为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进行颈脑血管成像检查,用德国西门子公司Syngo Neuro DSA软件系统行多技术处理,回顾性分析其影像学表现,并行DSA检查对照分析.结果:128层螺旋CT显示89例动脉瘤,5例动静脉畸形,32例未见异常.89例动脉瘤患者中38例行DSA检查,病变部位与病变形态与128层螺旋CT显示一致;32例未见异常者中,8例行DSA检查,发现3例有动脉瘤,5例为阴性.结论:128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是检查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首选方法,具有无创性、高效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代替常规DSA检查.  相似文献   

14.
单纯腰椎间盘突出与腰椎管狭窄症对腰椎曲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单纯腰椎间盘突出与腰椎管狭窄症的影像学测量值间的差异及其相关性。方法对178例单纯腰椎间盘突出和162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经手术治疗后的X线、CT、MRI资料进行回顾性对照分析。测量腰椎曲线指数(LCI)、腰椎前凸度(Cobb角)、椎间盘突出指数(IDH)、硬膜囊横截面积(CSADS)、侧隐窝前后径(A-PDLR)(骨性标志),对所测量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腰椎间盘突出组,X线显示为腰椎生理曲度明显变小或消失,并多伴有侧弯;腰椎管狭窄组,X线显示为腰椎生理曲度明显加大,多不伴有侧弯,二者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腰椎间盘突出程度与腰椎生理曲度呈负相关(r=-0.732,P<0.05);腰椎管狭窄程度与腰椎生理曲度呈正相关(r=0.605,P<0.05)。结论腰椎间盘突出和腰椎管狭窄症的腰椎生理曲线不同,突出和狭窄程度与腰椎生理曲线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腰椎坚强内固定后相邻节段运动范围和椎间盘内压的变化,并分析二者在相邻节段退变加速发生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取7具小牛腰段脊柱标本(T13~S2),以Tenor椎弓根螺钉系统作为固定器械,在10Nm纯力矩加载下进行生物力学测定,测定各活动节段的运动范围和椎间盘内压,比较完整对照组、L4/5单间隙固定组和L3~L5双间隙固定组间上述指标的变化,并对运动学指标(ROM)和椎间盘内压(IDP)增量进行相关分析和比较。结果:施加内固定后,上方相邻节段在各方向上的位移都明显增加,且随着固定范围的增大而更为明显,下方相邻节段仅在旋转方向上出现了明显的位移增加。比较而言,不论单间隙固定组还是双间隙固定组,也不论在何种运动方向上,椎间盘内压的变化量都极其细微。节段运动的增加与椎间盘内压升高成正相关关系。ROM增加比大于IDP增加比。结论:坚强内固定后相邻节段椎间盘退变加速现象是其运动学改变和椎间盘内压升高等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相邻节段应力集中、活动代偿增大和稳定性丢失是坚强内固定所带来的最直接、最主要的导致退变加速的生物力学改变。椎间盘内的压力也可因内固定而继发升高,但可能只是一个次要方面。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头颈部 CT 血管造影对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 2020 年 1—12 月收治的 750 例疑似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均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照组)和头颈部 CT 血管造影(观察组),通过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对比结果,分析两组患者的检查数据。结果 在 750 例患者的检查结果中,650 例经数字减影造影被诊断为颈动脉狭窄所致的缺血性脑卒中,占 86.7%(P<0.05);观察组行头颈部 CT 血管造影检测诊断的准确率、特异度和灵敏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P<0.05);观察组行头颈部 CT 血管造影扫描颈动脉狭窄的检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P<0.05)。结论 头颈部 CT 血管造影在诊断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方面具有较高的准确率、特异度和灵敏度,其成像特征非常典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显微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M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和技术要点。方法采用M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157例患者,随访观察疗效。结果随访157例,平均随访(6±0.5)个月,优良率91%。结论应用M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疗效好、损伤小、恢复快等特点。  相似文献   

18.
CT结肠造影中息肉的自动识别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通过计算机自动识别CT结肠造影中结肠息肉的方法,提高结肠息肉筛查的灵敏度及效率。方法:利用计算CT图像的偏导数得到等值面的几何形态,找到符合息肉特征的体素,通过区域生长及模糊分类完成对息肉的识别与分割,并将识别到的息肉用特殊颜色标记,在其引导下进行虚拟内窥镜重建。结果:自动识别方法对息肉的总体敏感度为58.8%,假阳性率为4.7个,病例,平均检查时间为15.3min。同人工方法相比,检查时间平均缩短40.5%,且对5-10mm息肉的敏感度有明显提高(P=0.046)。结论:本方法具有较高的识别灵敏度,能加快息肉筛查的速度,可作为结肠息肉筛查的辅助手段。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与大脑纵裂的大脑镰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大脑正中部、小脑幕呈线形高密度影的脑出血病人100例。结果所有病例均有纵裂或大脑镰高密度影,占100%。小脑幕呈线形高密度影为95例,占95%。蛛网膜下腔出血77例,占77%,其中漏诊22例,均为破入脑室的脑内血肿。误诊为蛛网膜下腔出血1例。脑内血肿65例,占65%。偏密征15例,占15%。外侧裂呈高密度影为22例,占22%。脑沟呈高密度影为32例,占32%。脑池呈高密度影为14例,占14%。脑室呈高密度影为36例,占36%。硬膜下血肿8例,占8%。硬膜外血肿11例,占11%。合并硬膜下积水6例,占6%。脑积水1例,占1%。脑梗塞1例,占1%。外伤原因24例,占24%。结论蛛网膜下腔出血急性期CT表现为基底池、外侧裂池、脑沟较为广泛的高密度影。偏密征是诊断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少量积血的一个可靠的CT征象。脑内血肿破入脑室,同样也会有蛛网膜下腔出血(积血)。对于有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人,建议一周后复查CT。大脑镰为正中部线形高密度影。  相似文献   

20.
腔隙性脑梗死的临床与CT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盖庆义 《医学信息》2008,21(9):1669-1670
随着CT和MRI应用于临床,发现腔隙性脑梗死(LI)在脑血管病变中的重要位置.本文收集了我院经临床和CT诊断的LI患者106例,通过对其临床症状和CT表现进行详细分析,着重讨论LI的病因及CT表现与临床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