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单节段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早中期临床疗效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单节段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早、中期临床疗效。方法对我院28例颈椎病患者分别经单节段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颈椎前路减压钛网植入内固定融合术治疗,13例患者行单节段颈椎人工椎间盘假体置换(B ryan置换组),15例行传统颈前路单节段椎间盘切除减压钛网植骨融合内固定(钛网植入内固定融合组)。术后6周、3个月、6个月、12个月、18个月、24个月进行随访,平均随访21个月。并适时复查拍摄颈椎前屈后伸动力位X线片,观察置换组假体稳定性及融合组融合节段骨性融合情况。同时进行术后系列调查评分,统计并发症发生率,对治疗结果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单节段钛网植入内固定融合手术组术后早期吞咽困难、颈痛、上肢疼痛等发生率比单节段B 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手术组明显要高(P〈0.05),单节段钛网植入内固定融合组术后邻近节段的活动度较术前明显增大(P〈0.05);而单节段B 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组置换前后邻近节段活动范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单节段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后早期并发症减少,中期能保护相邻节段退变,与传统减压钛网植入内固定融合术相比治疗效果有一定提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人工椎盘置换术与脊柱融合术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疗效研究。方法选取我院自2010年接收的80例颈椎病患者,按住院时间先后分组,对照组为40例患者,治疗者也为40例患者。对照组采用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组采用人工颈椎椎间盘置换术。结果置换组术后脊髓功能明显改善,JOA评分为10.5,(P<0.05),融合组术后脊髓功能明显改善,JOA评分为9.6,(P<0.05)。置换组和融合组之间比较显示:术前置换节段及邻近节段的ROM无显著性差异,而术后随访置换组邻近节段的ROM 则显著小于融合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置换节段术前和术后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人工颈椎椎间盘置换术和颈前路减压融合术在治疗颈椎病时早中期疗效显著,但在术后的并发症中人工颈椎椎间盘置换可以保持整个颈椎及邻近节段避免退变,短期疗效显著,长期疗效还有待观察研究。  相似文献   

3.
背景: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人工椎间盘置换目前已广泛应用于颈椎退行性疾患的治疗,其近期疗效虽令人鼓舞,但仍缺乏长期、综合评价。目的:观察一组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Mobi-C人工椎间盘置换病例5年以上随访结果。方法:2009年1至9月解放军第309医院收治符合颈椎间盘置换指征的颈椎病变手术患者25例,至今获随访19例。所有患者均行经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Mobi-C人工颈椎间盘假体置换,共植入Mobi-C人工颈椎间盘假体23枚。所有患者在颈椎伸屈侧位X射线片上测量置换节段活动度;在侧位X射线片上采用Mc Afee异位骨化分级方法评定异位骨化情况;根据颈椎MRI片,参考Pearce分级判断邻近节段退变情况;采用NDI评分评估患者颈椎功能;目测类比评分评价患者疼痛改善情况。结果与结论:19例患者获得59-65个月随访,平均随访62个月。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置换节段活动度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随访期内发生异位骨化2例,发生邻近节段退变1例,未见假体松动、移位等并发症。末次随访时目测类比评分及NDI评分均较术前明显降低,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在合理选择适应证的前提下,采用Mobi-C人工颈椎间盘假体行人工椎间盘置换治疗退行性颈椎疾患,5年随访临床疗效满意:置换节段活动度维持较好,异位骨化及邻近节段退变的发生率较低。  相似文献   

4.
背景:单节段颈椎病的融合治疗可导致邻近节段运动范围异常加大及退行性表现等并发症。近年来许学者开始探索用非融合技术来替代传统融合治疗。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作为一种新型的前路非融合方案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临床,不仅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还能使颈椎椎体接近生理性稳定、延缓相邻节段退变以及减少并发症发生。目的:比较单节段颈人工椎间盘置换与颈前路减压融合内固定修复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2011年5月至2013年5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了59例影像学显示颈椎单节段椎间盘退变压迫脊髓或神经根并与临床症状和体征相符合的单节段颈椎病患者,因治疗方式不同随机分为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组(置换组)和颈椎前路减压融合组(融合组),其中置换组32例,融合组27例。治疗后5 d及治疗后3,6,12个月进行随访,测量脊髓功能JOA评分以及颈痛、上肢疼痛目测类比评分,观察置换节段的活动度及对相邻节段的影响。结果与结论:两组治疗后各时间段的JOA评分较治疗前增加(P0.05),目测类比评分较治疗前减少(P0.05),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置换组治疗后置换节段活动度为(11.6±3.0)°,与治疗前(8.8±2.7)°。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融合组治疗后3个月融合基本上无明显活动。随访时置换组相邻节段活动度小于融合组(P0.05);置换组治疗前后相邻节段活动度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而融合组治疗前后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活动度明显增大。提示与前路减压融合比较,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不仅能改善临床症状,恢复神经功能,还能保持颈椎置换节段的活动度和稳定性,且对手术临近节段活动度无明显影响,可有效的维持颈椎曲度。  相似文献   

5.
目前前路颈椎减压融合术(ACDF)已经广泛地应用于治疗神经根病和脊髓性颈椎病,生物力学研究发现行脊柱融合术后。手术临近节段退变加速。一些学者考虑该现象可能是由于融合术后导致临近关节活动度丢失造成,长期临床对比研究也发现颈椎间盘置换术与前路颈椎减压融合术相比,能够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通过回顾国内外颈椎间盘置换术和关节成形术的研究进展,表明颈椎间盘置换术是一种新型的技术。与传统的融合术相比较,它具有保留节段活动度、改善临近节段载荷传递的目的。目前椎间盘置换的初步临床结果十分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6.
目的初步评估多节段ProDisc-C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10月~2011年10月在我院行多节段ProDisc-C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患者21例的临床和影像资料,采用VAS评分、日本骨科协会(JOA)脊髓功能评分及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评估患者术后临床疗效,测量患者颈椎整体活动度和置换节段活动度,观察评估患者术后假体位置、颈椎曲度、异位骨化、吞咽功能等情况。结果最终纳入21例多节段ProDisc-C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患者,男性13例,女性8例,其中20例行双节段置换,1例患者行三节段置换。术后患者临床症状有明显缓解,JOA、NDI、VAS评分较术前有明显改善,值均0.05,术后3个月患者颈椎整体活动度以及置换节段平均活动度在术后3个月较术前略下降,值均0.05,随后历次随访患者颈椎整体活动度以及置换节段平均活动度较术前无明显差异,值均0.05。未发生假体材料过敏、人工椎间盘假体移位脱出、置换节段过度活动、术后颈椎生理曲度变直以及术后反弓等并发症。结论本研究结果初步表明多节段ProDisc-C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可以选择的治疗多节段颈椎病的手术方式,能够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保留置换节段活动度以及颈椎整体活动度,维持颈椎生理曲度,且无假体移位脱出、过度活动、反弓等严重并发症。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对邻近节段椎间盘活动度的影响。方法观察行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的颈椎病患者19例(25个节段),选取行颈前路减压椎间植骨融合术的颈椎病患者(钛板固定)19例,手术前和手术后1年拍摄颈椎的前屈后伸位、左右侧屈位X线片,测量邻近节段的活动范围(ROM)。结果手术前椎间盘置换组与椎间融合组邻近上端椎间隙节段ROM分别是7.35±2,32和7.65±2.58,差异无显著性,邻近下端椎间隙节段ROM分别是6.42±2.54和6.58±2.67,差异无显著性;手术后1年置换组邻近节段ROM明显小于融合组,邻近上端椎间隙节段ROM分别是7.59±1.92和10.44±3.15,邻近下端椎间隙节段ROM分别6.15±2.33和8.05±3.37,两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置换组手术前后邻近节段活动范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颈椎间盘置换术后邻近节段椎间盘的生理活动度可以保留,预期能预防邻近节段椎间盘的退变。  相似文献   

8.
背景: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椎间融合被认为是治疗颈椎病的金标准,但是融合后产生临近节段的加速退变。采用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治疗颈椎病和颈椎间盘突出症在解除患者脊髓压迫的同时保持了颈椎的活动度和稳定性,恢复椎间盘正常的生物力学特点,防止邻近椎间盘的加速退变。目的:观察颈椎Prodisc人工颈椎椎间盘置换的临床应用效果及术后的运动学变化。方法:选择55例69个椎间盘,其中双节段受损14例;男29例,女26例,年龄48(31~76)岁;脊髓型颈椎病32例,神经根型颈椎病9例,混合型颈椎病14例。取颈椎前横切口或斜切口入路行Prodisc人工颈椎间盘置换。于置换前、置换后3,6,12,24个月观察颈椎正侧位、过伸过屈、左右侧屈位片,JOA评分分析置换前后椎间盘功能改善情况。结果与结论:随访55例69个椎间盘,41例行单节段人工颈椎间盘置换,14例行双节段人工颈椎椎间盘置换。置换后随22(56~48)个月。置换后JOA评分显示椎体功能改善率达56%。置换后手术节段椎间盘矢状面、冠状面活动度与置换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45,0.74),并保持了和邻近间隙同样的活动度和稳定性。说明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后保留了原来的椎间盘的活动度,患者恢复快,对邻近椎间盘的影响小。  相似文献   

9.
背景:近年来,以人工颈椎间盘置换为代表的非融合技术不断改进,在重建受累节段间盘结构和功能的基础上,使得术区节段颈椎结构显著接近天然生理系统所要求的动静态负荷应力分布,在保护退变节段椎间小关节及邻近节段颈椎结构功能及维持颈椎动态稳定性方面作用显著,表现出较节段融合技术明显的方法学优势。目的:评价颈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与Bryan人工颈椎椎间盘置换治疗单节段间盘退变性脊髓或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纳入2010年3月至2012年3月收治的43例单节段退变的脊髓或神经根型颈椎病中老年患者,随机分为前路颈椎间盘切除加椎间植骨融合组(融合组)和Bryan人工椎间盘置换组。治疗前后通过X射线影像学检查观察颈椎整体及目标间隙上下邻近椎间活动度的变化;随访期间应用日本骨科协会评分、颈痛目测类比评分和颈椎功能障碍指数进行术后神经功能恢复评估。结果与结论:所有患者术中及术后未出现神经血管损伤的并发症。人工椎间盘置换组术后整体颈椎及邻近关节活动度较融合组有所改善;术后各组患者神经功能均较术前明显改善,术后3个月人工椎间盘置换组日本骨科协会评分、颈痛目测类比评分及颈椎功能障碍指数均较融合组明显改善(P0.05),末次随访时除颈痛目测类比评分两组间有差异外,其余神经功能两组恢复情况相同。随访期间未见假体下沉、偏移及异位骨化现象。提示人工颈椎间盘置换能有效保持颈椎节段活动度,并对邻近节段间盘退变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中期随访可取得与融合手术相当的神经功能改善效果,非融合技术在单节段颈椎病的中短期疗效优于融合技术。  相似文献   

10.
背景:脊柱融合是治疗颈椎病的经典方案,非融合理念的椎间盘置换为颈椎病的治疗方法增添了新的活力。颈椎间盘置换的近期疗效稳定已获国内外学者认可,但是中期疗效如何尚无定论,并且该方案与融合手术相比在融合邻近节段退行性变问题上有无差异及其原因亦值得探讨。目的:比较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与颈椎间盘置换修复单节段颈椎病的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收集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脊柱外科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114例单节段颈椎病患者,86例行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28例行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日本矫形外科协会(JOA)评分、颈部及上肢目测类比评分、颈椎残障功能指数(NDI)及邻近节段退变情况。根据Odom标准与JOA改善优良率评定临床疗效。结果与结论:1两组患者末次随访时JOA评分、目测类比评分、NDI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组间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治疗前及末次随访时JOA评分、目测类比评分、NDI及其差值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JOA优良率前路减压植骨融合组为86%,颈椎间盘置换组为89%;根据Odom标准优良率前路减压植骨融合组为83%,颈椎间盘置换组为93%,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2末次随访时前路减压植骨融合组有22例手术邻近节段出现退变,其中上位节段15例,下位节段7例,22例中有3例因出现临床症状再次手术;颈椎间盘置换组有2例出现相邻节段退变,上位节段与下位节段各1例,无再次手术病例。提示两种方案修复单节段颈椎病的中期疗效相当,颈椎间盘置换后邻近节段退变发生率更低,颈前路减压融合后上位节段更易退变。  相似文献   

11.
颈肌退变与颈椎病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颈椎病是颈椎间盘退行性变及继发病理改变,影响了周围组织结构(神经、脊髓或血管等),出现相应临床症状的一组综合征。当前,颈椎病患者有越来越多的趋势,发病的年龄越来越年轻;而对其发生机理的认识,既往大多认为是颈椎间盘退变所致,对颈周围肌肉组织退变的研究较少。为此,作者结合有关文献进行综述,旨在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脊柱显微内镜经前路椎间减压椎间融植骨融合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自2006年6月~2011年6月共治疗单节段颈椎病患者31例.男15例,女16例,年龄36~78岁,平均49岁.患者术前表现不同程度的一侧肢体疼痛、麻木或乏力.31例患者均进行脊柱显微内镜下前路颈椎间盘切除减压、自体骨椎间植骨融合.主要观察指标:依据JOA评分系统评价患者神经症状的改善程度,手术后影像资料,含颈椎生理曲度、椎间隙融合情况等.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36个月,平均18个月,31例患者均在脊柱显微内镜下顺利完成椎间植骨融合术,并行短节段颈椎前路钢板固定手术,手术时间80~225分钟,平均102±34分钟,手术出血40~180ml,平均80±30ml,术后住院时间6~10天,平均7天.手术后患者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改善,按JOA脊髓功能评分:术前JOA评分为4~10分,平均7.4±0.12分,术后8~16分,平均13.8±0.17分,平均改善率13.8-7.4)/(17-7.4)×100%= 66.6%.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融合节段间棘突过伸过屈距离改变:术前3.4±0.3cm,术后3月2.5±0.24cm,术后6月1.9±0.18cm,治疗前后差别有显著统计意义(P<0.01),全部病例均达到椎间隙融合,融合率100%.1例术后C5左侧神经根支配区域麻痛,术后3周逐步减轻.未发生神经损伤、硬脊膜破裂、脑脊液漏、椎动脉损伤、术后血肿及感染、钢板螺钉折断、植骨块松动等并发症.结论 脊柱显微内镜下前路颈椎前路减压更精确,椎间隙减压充分,能保留椎体终板结构,对保证手术后颈椎的植骨椎间融合,防止椎间融合后的塌陷有意义,可显著提高手术后的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应用颈椎动态稳定器(dynamic cervical implant,DCI)治疗颈椎病的安全性及早期临床疗效。方法2011年9月~2012年5月施行颈前路减压DCI植入术的患者11例,统计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观察有无手术并发症的发生;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ore,VAS)和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评分量表评估患者术前和术后的症状,按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行术前、术后神经功能评估。结果11例患者均得到随访,其中手术时间(63.9±20.1) min;术中出血量(58.4±22.1) ml;无切口感染,植入物松动、移位、断裂,手术节段异位骨化及颈椎后凸畸形等并发症发生;术后3个月的疼痛VAS和NDI评分与术前比较明显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的JOA评分与术前及术后3个月比较有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前路减压DCI植入术治疗颈椎病在减轻疼痛、恢复神经功能方面是安全有效的,且近期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4.
E-Cadherin在子宫颈上皮内瘤变及子宫颈鳞癌中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E-Cadherin在子宫颈上皮内瘤变及子宫颈鳞癌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S-P免疫组化方法对20例慢性子宫颈炎,40例子宫颈上皮内瘤变及71例浸润性子宫颈鳞癌进行E-Cadherin检测。结果:慢性子宫颈炎、CIN I、CINⅡ、CINⅢ、浸润性子宫颈鳞癌、癌旁组织E-Cadherin的异常表达率分别为40.0%、23.1%、16.7%、60.0%、95.8%及53.8%。子宫颈鳞癌E-Cadherin的异常表达率明显高于子宫颈上皮内瘤变及癌旁组织。结论:CINⅢ、浸润型子宫颈鳞癌E-Cadherin表达下调或缺失。  相似文献   

15.
Summary Whilst dissecting the intradural and peripheral pathways of the spinal accessory n. (Sp. XI) as part of a larger study into its microsurgical anatomy, we have discovered an unusual and previously unreported anatomical variant. In one cadaver the intradural C2 dorsal n. root was completely absent on the left side. Considerable speculation surrounds the function of the spinal accessory n. in human subjects. Recent anatomical and clinical studies have drawn attention to the intradural plexus-like morphology of the Sp. XI and raised the possibility of integration of proprioception and motor control of the neck musculature at this level. The general anatomy of the Sp. XI is reviewed along with current ideas from recent studies. Institutes of origin: Department of Anatomy and Embryology, 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 and Department of Anatomy, Charing Cross Hospital, London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不同手术方式对脊髓型或/和神经根型颈椎病合并眩晕患者的治疗效果。 方法 回顾性分析62例脊髓型或/和神经根型颈椎病合并眩晕的患者,其中34例行颈后路单开门椎板减压成形术(LAM组),28例行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术(ACDF组),采用美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会听力及平衡委员会(CHE)标准,记录患者手术前后评分,分析两种手术方式对颈性眩晕的改善情况,比较不同病变节段颈性眩晕的发生率。 结果 LAM组中,32例术后眩晕症状明显改善,其中25例症状完全消失;2例症状无明显缓解,眩晕症状缓解率94.11%。ACDF组中,27例术后眩晕症状明显改善,其中25例症状完全消失;1例症状无明显改善,眩晕症状缓解率96.42%。在ACDF组患者中,间盘退变发生在C3/4,C4/5,C5/6,C6/7不同节段,眩晕的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 结论 手术治疗对改善脊髓型颈椎病或/和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合并的眩晕症状是有效的,两种手术方式对颈性眩晕的缓解率无统计学差异。  相似文献   

17.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