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报道盆腔、会阴及臀部会师入路在EnnekingⅡⅢ型骨盆肿瘤切除中的应用与临床体会。方法:复习相关文献,成功采用盆腔、会阴及臀部会师入路切除EnnekingⅡⅢ型骨盆肿瘤,钛板、骨水泥重建髋臼1例。结果:切口一期愈合,无感染、死腔、漏与疝,无任何神经血管及脏器副损伤,无大小便障碍及会阴部感觉障碍等并发症。术后随访2.5a,X线片内固定无松动,行走、下蹲、盘腿正常,髋关节存在不适,无疼痛。结论:会师入路避免了髂腹股沟入路辅助会阴入路在操作至臀区、会阴区及坐骨直肠窝后部的盲目性,对避免重要结构的副损伤及完整切除肿瘤更有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选择性动脉栓塞后骨盆肿瘤切除及重建术的手术配合要点。方法 2例患者分别为骨盆软骨瘤和骨盆骨肉瘤,采用选择性动脉栓塞后骨盆肿瘤切除及重建术。术前全面评估并认真准备;术中熟练配合手术,尽量缩短手术时间;要求巡回护士熟悉手术步骤,了解手术进程,根据血压变化,随时调整输液、输血速度,器械护士认真清点术前、术中、术后物品,保证准确无误,以防异物遗留术野。结果手术时间6~7 h,术中出血2 000~2 600 m L,输液5 000 m L左右,输红细胞1 200~2 000 m L,输血浆400~800 m L,手术过程顺利,术后回访患者预后良好。结论骨盆肿瘤切除及重建手术难度大、风险高,充分的术前准备、术中配合及护理对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降低术后并发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手术切除骶骨肿瘤的入路和相关技术问题。方法:手术治疗骶骨肿瘤31例,其中脊索瘤23例,骨巨细胞瘤3例,神经纤维瘤3例,动脉瘤样骨囊肿1例,平滑肌肉瘤1例。采用单纯后入路23例,前后入路8例,腰骶骨盆重建4例。结果:术后随访1—5a,平均32个月。围手术期感染2例,1例历经2年感染而死亡;5例手术后12个月内先后复发,其中3例再次手术、2例因肺部转移衰竭而死亡。4例行腰骶段重建,植骨愈合良好,无断钉断棒现象。结论:周密的术前计划、合适的入路选择、术中充分的瘤体外分离、骶1~3神经的保护、术后营养与引流是手术治疗的关键,侵犯骶1以上及骶髂关节时需腰骶骨盆重建。  相似文献   

4.
高能量冲击易导致骨盆后环损伤,并以骶髂关节脱位最为常见。骶髂关节作为躯干与下肢传递负荷的枢纽,对维持骨盆后环的稳定性至关重要,一旦发生损伤脱位,需及时开展手术恢复骨盆后环的稳定性。目前针对骶髂关节内固定的手术入路主要分为前入路及后入路,手术入路的选择直接影响到术野暴露、内固定稳定性以及患者预后,因此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及固定方式尤为重要。本文主要围绕骶髂关节手术固定点的选择、手术入路以及术后并发症展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介绍一种切除三脑室肿瘤的手术入路。方法:显微镜下经纵裂胼胝体入路切除三脑室肿瘤及猪囊虫8例。结果:肿瘤全切除5例、大部切除2例,1例猪囊虫完整摘除。术后死亡1例。5例随访6个月未复发,2例失访。结论:该手术入路可以切除三脑室前、中、后部的肿瘤及猪囊虫,术野暴露清楚,不易造成穹窿、匠脯、大脑内静脉、丘纹静脉的损伤,减少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肩胛骨外侧缘入路与标准Judet入路方式治疗肩胛骨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3年2月48例肩胛骨骨折患者的病例资料,根据手术入路方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27例采用肩胛骨外侧缘入路手术治疗,对照组21例采用标准Judet入路手术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均少于对照组(P0.05),骨折愈合时间也短于对照组(P0.05);术后6个月,观察组优良率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观察组患肢日常活动和肌力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疼痛评分、关节活动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肩胛骨外侧缘入路手术治疗肩胛骨骨折操作简便、并发症少,可作为肩胛骨骨折手术治疗的优选方案。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肿瘤切除腰椎骨盆稳定性重建术治疗骶骨脊索瘤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8月至2011年8月,采用肿瘤切除腰椎骨盆稳定性重建术治疗骶骨脊索瘤78例,其中男性58例、女性20例,年龄27—79岁。根据术前肿瘤学评估,56例行单纯后路手术,22例行前后联合人路手术;术后分别行化疗、放疗、抑制骨溶解治疗、生物靶向治疗等综合治疗。结果:所有患者无手术死亡,术后骶尾部疼痛改善明显。术后病理诊断典型脊索瘤76例,去分化脊索瘤2例。术后均获随访4~85个月,平均40个月。32例于术后3~67个月局部复发,平均复发时间25个月。7例因复发及远处转移分别于术后17、18、22、27、30、33及69个月死亡。结论:肿瘤切除腰椎骨盆稳定性重建术是外科治疗骶骨脊索瘤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骨盆肿瘤切除后带血管蒂股骨上段翻转重建髋关节的可行性.方法 1)选取10具骨盆标本,测量骨盆重建所需股骨截骨长度,并测量50例股骨干标本滋养孔位置,将截骨长度与滋养孔位置进行比较,确定股骨干滋养动脉在截骨长度内能否得到保留.2)对34具尸体标本髂内动脉和股深动脉主要分支的分布、外径、长度以及臀上、下动脉起始处至耻骨联合下缘距离进行解剖学观测,比较供、受区血管长度和外径,确定合适的吻合血管. 结果 1)股骨近端第1滋养孔和第2滋养孔均在截骨范围外,不能作为移植骨的供血管.2)臀上动脉出孔处分别与旋股内、外动脉起始端吻合后总长度比臀上动脉起始处到耻骨联合下缘分别长出1.74~2.23 cm和2.39~2.57 cm;臀下动脉出孔处分别与旋股内、外动脉起始端吻合后总长度比臀下动脉起始处到耻骨联合下缘分别长5.87~6.44 cm和6.51~6.83 cm,能够满足吻合需要,且血管吻合后张力不大.臀上、下动脉出梨状肌孔处、旋股内、外动脉起始处外径相仿,P<0.05,差异没有显著性.结论 骨盆肿瘤尤其是髋臼部位肿瘤切除后利用带血管蒂自体股骨上段翻转移位重建骨盆环、再造髋臼在解剖学上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9.
随着科学的进步和发展,骨科的分工越来越细,骨盆外科学逐渐成长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分支。现在已有骨盆外科学的称谓,临床上也召开了专门的骨盆外科研讨会,从多个角度对骨盆进行了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经改良翼点入路显微手术治疗鞍区肿瘤的方法。方法回顾性总结近4年来我院神经外科采用改良翼点入路显微手术治疗的326例鞍区肿瘤病例,其中,垂体腺瘤158例,颅咽管瘤89例,鞍区脑膜瘤79例。术前准备主要是进行糖激素的替代疗法和癫痫的预防。手术采用改良翼点入路,显微镜下解剖脑底诸池,经鞍区的5个手术间隙切除肿瘤。术后处理主要包括严密观察病人的意识、尿量和血清电解质,及时防治尿崩症、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预防癫痫和糖皮质激素的替代疗法。结果采用改良翼点入路开颅,面神经额支的保留率达到92%,眶上神经的保留率达到96%,颞肌萎缩发生率为0%;全部肿瘤的全/次全切除率达到95%,垂体柄的保留率达到62%;术后并发症主要为尿崩症和电介质紊乱,发生率虽然高达61%,但是经过术后的严密观察和处理,97%的病人在术后1个月内得到恢复。结论改良翼点入路对面神经额支、眶上神经和颞肌的损伤机会减少。采用改良翼点入路,应用显微解剖技术,结合积极有效的防治并发症的措施,可以提高鞍区肿瘤的全切除率,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不稳定型骨盆骨折的院前救治、急诊处理、诊断和治疗方法选择。方法 吲顺性分析18例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患者,其中保守治疗10例,于术治疗8例。随访了解患者外伤机制、受伤后有无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有无并发伤、急诊抢救过程、检查、诊断、治疗方案以及最终治疗效果。结果 18例患者中3例在急诊抢救过程中出现血压下降,予抗休克治疗后改善,并发脑外伤2例,腹腔内脏损伤1例,后尿道损伤1例。全部患者恢复行走功能,所有保守治疗患者骨盆骨折均畸形愈合,但有6例存存骶髂关节部位酸痛,3例有双下肢麻木,2例行走跛行;8例手术治疗患者骨盆外形均恢复良好,仅1例患者诉沿髂嵴切口有不适,2例CT引导下经皮置入骶髂关节螺钉患者骨盆外形接近完全恢复,功能恢复快而满意。结论 骨盆骨折患者急诊抢救时应特别注意患者有无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有无合并伤,这是引起患者早期死亡的主要原因;急救过程中仅拍骨盆正位片就可以满足急诊抢救需要,其它如骨盆入口、出口以及CT扫描待病情稳定后再进行;不稳定骨盆骨折患者宜首选内同定下术治疗,手术方法一般宜将骨盆前环、后环均做复位固定。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比较MIPPO技术与改良Stoppa入路固定骨盆前环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2016年9月至2019年10月行手术治疗的34例骨盆前环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MIPPO技术组(20例)及改良Stoppa入路组(14例)。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ASA评分、术中透视次数、术后炎性指标(D-D二聚体定量、降钙素原、超敏C反应蛋白、血沉、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术后住院时长、下地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完全负重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采用Matta评分及Majeed评分评估骨盆骨折术后恢复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平均随访时间为(30.24±9.39)个月(20 ~ 60个月)。MIPPO技术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及术中透视次数均低于改良Stoppa入路组(P<0.05);术后MIPPO技术组炎性指标(D-D二聚体定量、血沉、中性粒细胞)、术后住院时长及下地时间低于或早于改良Stoppa入路组(P<0.05);两组之间ASA评分、降钙素原、超敏C反应蛋白、白细胞计数、骨折愈合时间、完全负重时间、Matta评分等级、Majeed评分及等级,以及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 d内复查骨盆正位X线,MIPPO技术组及改良Stoppa入路组的Matta评分优良率分别为95.00%、85.71%。末次随访时,MIPPO技术组及改良Stoppa入路组的Majeed评分优良率分别为90.00%、78.57%。结论 MIPPO技术治疗骨盆前环骨折可获得满意效果,与改良Stoppa术式相比,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手术切口小及术后下地早等优势,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将INFIX置钉入路内移至缝匠肌与髂腰肌间隙的可行性,并评估其临床疗效和并发症。 方法 在大体标本上测量缝匠肌内、外缘至股外侧皮神经和股神经的距离,用t检验比较各组间的差异性。收集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从2016年8月~2018年12月应用INFIX技术治疗的骨盆骨折14例,从骨盆畸形指数、耻骨联合宽度、术后负重时间、内固定取出时间及Majeed评分等方面评估临床疗效,分析有无股外侧皮神经损伤、股神经损伤等并发症。 结果 缝匠肌内缘比外缘至股外侧皮神经的距离增加了7.71mm(P<0.01),而至股神经的距离仍有22.36 mm。INFIX术后骨盆畸形指数减少了1.82%(P<0.01),耻骨联合宽度缩小了6.98 mm(P<0.05),平均12.70周负重,29.50周取出内固定,Majeed评分90.80分。术后无股外侧皮神经和股神经损伤,2例出现切口感染,1例有主观不适感。 结论  INFIX置钉入路内移至缝匠肌与髂腰肌间隙可减少股外侧皮神经的损伤风险,且不干扰股神经,对于骨盆前环骨折具有微创、疗效好、并发症少等优势。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髂腹股沟入路腹膜后间隙的解剖要点及在抢救骨盆骨折大出血中的应用。  方法    37具国人尸体标本左右两侧髂腹股沟入路显露腹膜后间隙,观测血管、输尿管走行关系及肠系膜下动脉和输尿管、睾丸(卵巢)动静脉的前移距离。并临床应用该入路抢救12例骨盆骨折大出血患者,男10例,女2例。  结果    腹膜后间隙内腹主动脉、下腔静脉、髂总动静脉等紧贴盆壁与壁腹膜间有腹膜外脂肪相隔;肠系膜下动脉、睾丸(卵巢)动静脉与壁腹膜之间有致密结缔组织连接,易随壁腹膜掀起,输尿管上部与壁腹膜有连接,下部连接松弛;在L4椎体平面肠系膜下动脉可前移19.3 mm,睾丸(卵巢)动静脉可前移26.4 mm(右)和28.0 mm(左);输尿管可前移37.0 mm(左)和41.0 mm(右)。临床应用该入路抢救12例骨盆骨折大出血患者,术中对腹主动脉临时压迫阻断控制出血,抢救休克,修复或结扎损伤血管,复位固定骨折。11例成功,1例死亡;无血管、神经再损伤发生。  结论    经髂腹股沟腹膜后间隙入路手术可充分显露盆腔大血管,对腹主动脉临时压迫阻断可快速控制出血,纠正休克,提高了骨盆骨折大出血抢救成功率,是救治骨盆骨折大出血的理想入路。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腹直肌旁入路治疗骨盆新月型骨折合并同侧耻骨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4月至2019年3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采用腹直肌旁入路治疗骨盆新月型骨折合并同侧耻骨支骨折的22例患者的资料。其中,男12例,女10例; 年龄19 ~ 70岁,平均年龄(43.1±12.3)岁。手术采用腹直肌旁入路切开复位并用钢板固定骨折断端。记录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观察并发症情况; 根据Matta标准和末次随访时的Majeed评分分别对术后复位情况和临床功能进行评价。结果 22例患者手术获得解剖复位,手术时间75 ~ 158 min,平均(101.6±19.7) min; 术中出血量230 ~ 890 mL,平均(395.5±170.3) mL; 所有患者均获得9 ~ 24个月随访,平均(13.4±5.3)个月; 所有患者骨折愈合顺利,未出现伤口脂肪液化、感染、伤口不愈、内固定物松动、骨折再次移位等并发症。末次随访时Majeed评分: 优22例。结论 腹直肌旁入路治疗骨盆新月型骨折合并同侧耻骨支骨折创伤小、出血少,切口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低,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6.
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治疗的回顾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治疗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我院56例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临床资料,对其治疗方法、临床疗效进行分析。结果 56例患者治疗后效果良好,非手术治疗12例,治疗后随访复发3例,经手术治疗44例,复发1例。结论选用合适的治疗方式,联合治疗能有效地治疗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介绍一种针对盆腔内或骨盆壁巨大肿瘤切除剥离困难时将耻骨联合劈开撑大盆腔的手术方法。方法 2001年9月~2003年12月,9例生长在盆腔及腹腔或骨盆壁的巨大肿瘤,采用劈开耻骨联合及临时性阻断腹主动脉的方法,完成肿瘤切除术。结果 9例病人均达到切除肿瘤保全肢体和生命的目的,取得较好的效果。结论 对于生长在盆腔或骨盆壁上的巨大低度恶性肿瘤,可采用劈开耻骨联合,临时性阻断局部血运的方法切除难以剥离和切除的肿瘤。  相似文献   

18.
局部进展期和中晚期直肠癌、宫颈癌患者的主要治疗手段为同步放化疗。骨盆是全身造血骨髓分布比例最大的区域,也是盆腔肿瘤患者放疗时无法避免的区域。同步放化疗在提高疗效的同时也增加了血液毒性的发生率,一旦出现严重骨髓抑制,会导致治疗中断,延长治疗时间,最终可能影响疗效。骨髓抑制风险识别是肿瘤放化疗治疗中亟须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该文从放疗技术、放疗剂量学参数和化疗方案等方面对国内外肿瘤放化疗与骨髓抑制相关性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为构建我国骨髓抑制预测模型提供参考,以便早期识别高危人群,进行针对性的预防和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3D打印技术在骨盆骨折合并髋臼骨折术前手术方案规划的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获得有效随访35例骨盆骨折合并髋臼骨折的患者资料。依据术前是否使用3D打印技术分为2组:3D打印组(n=18)和常规对照组(n=17)。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输血量、术中透视次数、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及Matta和Majeed评分,评价3D打印技术对患者的影响。结果 随访时间为8~21个月,平均随访时间为11.3个月;与常规对照组相比,3D打印组手术时间缩短,术中出血量少,术中透视次数减少,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0.05)。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两组无统计学意义(0.05)。根据Matta评分标准评定骨折复位质量,末次随访根据Majeed评分标准评定术后功能,3D打印组的优良率与常规对照组比较,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结论 3D打印技术用于骨盆骨折合并髋臼骨折术前规划,精准有效,能够缩短手术时间和减少术中出血。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复杂性髋臼骨折合并C型骨盆骨折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通过对2002年3月~2007年11月间髋臼骨折合并骨盆骨折的病人进行分类总结,按照骨盆骨折Tile分类法和髋臼改良Judet-Letourol分类法,共有13例复杂性髋臼骨折合并C型骨盆骨折,都通过积极手术前处埋后,择期行联合切口进行切开复位钢板、螺钉内固定,平均随访治疗2.4年(0.5~4年)。结果 13例病人中除1例病人部分伤口延期至术后20天愈合外(脂肪液化),其余病人伤口均一期愈合,有2例髋臼骨折复位欠佳,术后随访0.5~4年,有1例病人创伤性髋关节炎疼痛较频繁、跛行外,另有2例只有疼痛症状,无跛行,镇痛治疗后症状缓解,有5例病人感患侧酸痛,能忍受,不影响工作及生活,有5例病人感觉与受伤前无明显差别。结论积极术前准备,尽早行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是治疗复杂性髋臼骨折合并C型骨盆骨折的有效治疗手段,在手术入路及手术具体策略中应遵照个体化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