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目的 分析前、后交叉韧带功能束在膝关节运动过程中的变化规律,为研究交叉韧带损伤机制和移植物重建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5具无病理改变的膝关节节段标本作为研究对象,精确解剖膝关节前、后交叉韧带的功能束在股骨与胫骨附着点,然后分别于膝关节在0°、30°、60°、90°、120°进行CT扫描,应用Mimics及ANSYS软件对数据进行三维重建,建立包含交叉韧带附着点的膝关节三维有限元模型,最后应用ANSYS及CATIA软件确立前、后交叉韧带功能束附着部及功能束各平行切面的中心点,连接各中心点的长度,拟合得到以上5个角度各功能束中心点之间的曲线距离,即韧带的真实长度。结果 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ACL)的前内侧束(anterior medial bundle, AMB)在0°~ 90°的范围内随着屈曲角度增加距离逐渐增大,到120°时距离稍有减小;其后外侧束(posterior lateral bundle, PLB)在0°~90°的范围内随着屈曲角度增加距离逐渐减小,到120°时距离稍有增加。后交叉韧带(pos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PCL)的前外侧束(anterior lateral bundle, ALB)和后内侧束(posterior medial bundle, PMB)在0°~120°的范围内随着屈曲角度增加距离逐渐增大。交叉韧带各功能束的长度变化在总体上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在膝关节的屈曲过程中,ACL双束之间起到交互作用,而PCL双束之间起到协同作用。通过建立膝关节交叉韧带功能束的有限元模型,更能真实反映交叉韧带的实际长度,为研究交叉韧带各功能束在运动中的真实长度变化提供了合理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通过对膝关节前交叉韧带后外束股骨止点的解剖测量,找到确定前交叉韧带后外束股骨止点的简单可行的方法,为双束重建前交叉韧带手术中的骨道定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解剖20例新鲜膝关节标本(25~45岁)。在屈膝90°位,测量前交叉韧带后外束股骨止点中心点距股骨髁间窝外侧壁前方、后方和下方软骨缘的距离,再对测量数据进行评估和对比。结果前交叉韧带后外束股骨止点中心点距离股骨前方软骨缘(8.74±1.39)mm,距离后方软骨缘(8.69±1.57)mm(P =0.926)。后外束止点中心点距离股骨下方软骨缘(5.06±0.77)mm。结论膝关节屈膝90°位时,前交叉韧带后外束的股骨止点中心点位于股骨髁间窝外侧壁,距离下方软骨缘5mm,距离前方和后方软骨缘的距离相等。在前交叉韧带双束重建的手术中,应用本研究的结果能够简单、快捷地确定前交叉韧带后外束股骨骨道位置。  相似文献   

3.
探讨国人后交叉韧带的分束情况并测定纤维束应变,为临床双束重建后交叉韧带提供生物力学参考。10例新鲜冰冻膝关节标本,在胫骨无应力及后抽屉试验两种条件下,分别观察后交叉韧带在膝关节屈伸过程中的紧张-松弛模式,并利用数字图像相关法分别测量在后抽屉试验条件下屈膝0°、30°、60°、90°和120°5个角度时纤维束应变。结果后交叉韧带可被分为前外侧束和后内侧束,在膝关节屈曲过程中呈交替紧张。在后抽屉试验条件下,相同角度两纤维束之间应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一纤维束在不同角度之间应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揭示了后交叉韧带力学行为特点,为临床双束重建提供生物力学参考。  相似文献   

4.
背景:膝关节内前交叉韧带损伤后多采用关节镜下单束单隧道重建及双束双隧道重建,目前单隧道双束重建也已应用于临床,但具体疗效尚不明确。 目的:比较单隧道双束和单隧道单束重建前交叉韧带的临床疗效。 方法:在2007-03/2009-06选择21例前交叉韧带完全断裂患者接受关节镜下单隧道双束重建前交叉韧带手术,同期18例前交叉韧带完全断裂患者接受关节镜下单隧道单束重建前交叉韧带手术。两组患者均采用异体胫前肌进行重建前交叉韧带手术。采用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分级及Lysholm评分等评估两组患者重建疗效。 结果与结论:单隧道双束组随访12~25个月,平均(18.0±3.3)个月;单隧道单束组随访13~27个月,平均(19.8±3.6)个月。末次随访时单隧道双束组与单束组Lysholm评分平均分别为(87.0±2.2)分、(87.5±2.3)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说明单隧道双束和单隧道单束重建前交叉韧带的临床疗效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单隧道双束重建前交叉韧带也是一种可靠的前交叉韧带重建方法。  相似文献   

5.
PCL双束重建术中股骨隧道定位对移植物等距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后交叉韧带(PCL)双束重建术中股骨隧道定位变化对移植物等距特性的影响。方法 取10具正常成人新鲜膝关节标本,将后交叉韧带分为前外侧束和后内侧束,分别在双束股骨附丽部上选前、后、中、近、远十个测试点,用细软钢丝将各点与胫骨附丽部中点相连,用百分表测量膝关节 0°~ 120°活动范围内各钢丝关节内长度的变化。结果 比较各点的钢丝在关节内长度变化发现,其中前外侧束的近点、后点和后内侧束的近点这3点长度的最大值均不超过2mm。且对前外侧束的近点、后点进行两两比较,发现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在后交叉韧带双束重建中,前外侧束应以其股骨附丽部上缘的中点(即近测试点)为中心钻孔;后内侧束应以其股骨附丽部上缘(即近测试点)为中心钻孔建立股骨骨隧道。  相似文献   

6.
背景:自体肌腱的编织方法不同治疗前交叉韧带断裂疗效有所差异,其首选治疗方法还存在着一定的争议。目的:对比分析单束与双束自体肌腱移植物重建前交叉韧带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前交叉韧带断裂的病例资料,根据移植物束的构成方式将其分为2组:双束组24例,单束组24例。所有患者均在关节镜下用自体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每位患者治疗后至少随访6个月,采用IKDC评分和Lysholm评分等对膝关节综合评定。结果与结论:治疗后48例患者均无关节内感染、关节内积液及切口红肿等并发症。1年随访IKDC评分和Lysholm评分显示双束组均优于单束组,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果表明关节镜下行单束和双束自体肌腱移植重建前交叉韧带均可获得良好的疗效,相比之下双束重建前交叉韧带的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7.
背景: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可以有效地解决前交叉韧带损伤引起的膝关节不稳症状,而双骨道(胫骨单骨道-股骨单骨道)与三骨道(胫骨单骨道-股骨双骨道)前交叉韧带重建是目前较为常用的重建方式。 目的:探讨双骨道与三骨道前交叉韧带双束重建对膝关节稳定性的影响。 方法:选用8具新鲜正常成人尸体膝关节标本,分别进行双骨道与三骨道前交叉韧带双束重建,然后在MTS-809生物力学测试系统上测试膝关节在胫前加载(134 N)以及胫骨旋转加载(5 N•m内旋)下屈曲0°,15°,30°,60 °,90 °时的膝关节稳定性。 结果与结论:①胫前加载:在所测的5个角度下,两重建组的胫前位移较前交叉韧带完整组均增大,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双骨道重建组较三骨道重建组胫前位移增大,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②旋转加载:在所测的5个角度下,前交叉韧带完整组的胫前位移最小,双骨道重建组与三骨道重建组比较,在膝关节屈曲0°,15°和90°时,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在膝关节屈曲30°和60°时,三骨道重建组胫前位移小于双骨道重建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三骨道重建组与前交叉韧带完整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提示双骨道与三骨道前交叉韧带双束重建均可促进膝关节前后及旋转稳定性的恢复,三骨道前交叉韧带双束重建与双骨道前交叉韧带双束重建相比,显示了更好恢复膝关节旋转稳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背景:国内外对于经膝关节前内侧入路建立前交叉韧带股骨隧道的临床文献尚缺乏。 目的:探讨经膝关节前内侧入路单束4股腘绳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的可行性。 方法:65例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35例接受经前内侧入路单束4股腘绳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30例接受经胫骨隧道技术4股腘绳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重建后平均随访16个月,分别评估膝关节的前向稳定性、旋转稳定性和膝关节的整体功能。 结果与结论:最后一次随访时,经胫骨隧道组和经前内侧入路组在Lysholm评分、膝关节前向稳定性方面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 0.05)。经胫骨隧道组的轴移试验阳性率为23%,经前内侧入路组的阳性率为6%,两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结果可见经膝关节前内侧入路制作股骨隧道重建前交叉韧带,不仅可以重建膝关节的前向稳定性,还可以较好地重建膝关节的旋转稳定性。  相似文献   

9.
背景:关节镜下重建后交叉韧带主要有单束重建和双束重建两种方式。 目的:随机对比应用异体跟腱单双束重建后交叉韧带损伤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择青岛市市立医院骨科2006-01/2009-01的后交叉韧带损伤患者共70例,随机分为单束重建组和双束重建组,分别行异体跟腱单束重建及双束重建。 结果与结论:术后顺利完成康复计划并获得随访的病例共52例。双束重建组手术时间较单束重建组长,行关节腔穿刺的病例数较单束重建组多(P < 0.05)。手术后18个月随访结果显示,单束组重建及双束重建组的膝关节活动度、Lysholm评分、IKDC评分与术前比较有明显提高( < 0.05),两组膝关节屈曲30°和90°时用KNEELAX3测量胫骨端后移距离明显低于术前( < 0.05)。两组术后Lysholm评分、 IKDC评分、两组膝关节屈曲30°和90°时用KNEELAX3测量胫骨端后移距离未见明显差别(P > 0.05)。说明与单束重建比较,双束重建后的早期临床疗效无明显提高,且双束重建的手术创伤大,手术时间长,术后关节肿胀重,故不推荐作为首选手术方式,其远期疗效优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0.
小学生同伴接纳、教师接纳、学业成绩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同伴接纳、教师接纳、学业成绩与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从福州市三所小学二、四、五年级的2200名学生中抽取445名学生,通过社会测量法和儿童行为量表来测量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结合方差、相关等统计分析方法探讨这四者的关系。结果:小学男生Achebach儿童行为量表评分位于前3位的依次为:攻击性(8.45&#177;6.05)、多动(4.82&#177;3.51)、强迫性(4.56&#177;4.18)。小学女生评分位于前3位的依次为:攻击性(7.79&#177;6.03)、抑郁(5.05&#177;4.20)、多动(4.69&#177;3.67);心理健康和同伴接纳、教师接纳、学业成绩之间呈负相关(r=-0.22、-0.26、-0.17,均P〈0.01);不同同伴接纳、教师接纳和学业成绩水平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存在显著的差异(F=11.610、11.34、6.147,P〈0.01)。进一步两两比较发现:高同伴接纳组的Achebach儿童行为量表总分低于中等接纳组和低接纳组[(25.3&#177;17.2)vs.(30.7&#177;21.7)、(42.4&#177;22.2),P〈0.001],中等接纳组得分低于低接纳组(P〈0.001);低教师接纳组的Achebach儿童行为量表总分高于高接纳组和中等接纳组[(46.6&#177;24.9)vs.(25.7&#177;25.4)、(30.7&#177;21.7),P〈0.001],中等接纳组得分高于高接纳组(P〈0.001);高成绩组的Achebach儿童行为量表总分低于中等成绩组和低成绩组[(25.3&#177;17.9)vs.(31.1&#177;21.9)、(38.4&#177;22.0),P〈0.001],中等成绩组低于低成绩组(P〈0.05)。结论:教师接纳程度低的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也低。学业成绩好的学生同伴接纳水平和教师接纳水平也高。同伴接纳、教师接纳和学业成绩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