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髋臼前柱拉力螺钉技术内固定的临床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研究髋臼前柱拉力螺钉内固定技术中螺钉的最佳进钉点、方向和长度。方法:取成年男性半骨盆标本20个,制作髋臼前柱系列断面。测量进钉点与坐骨大切迹顶点之间的水平距离和垂直距离,测量螺钉长度,测量螺钉矢状面和冠状面的角度,将测量数据输入到SPSS10.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单螺钉技术:OP和PQ的长度分别为(23.5±2.2)mm和(16.8±1.6)mm,螺钉长度为(84.9±4.7)mm。双螺钉技术:O1P1和P1Q的长度分别为(26.3±2.3)mm和(13.6±1.4)mm,内侧螺钉的长度为(69.8±4.1)mm;O2P2和P2Q的长度分别为(20.7±2.1)mm和(20.1±1.8)mm,外侧螺钉的长度(61.2±3.7)mm。α角为(123.4±4.1)°,β角(62.2±5.8)°。结论:髋臼前柱拉力螺钉技术具有创伤小、固定强度大等优点,在某些髋臼骨折中应用具有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髋臼前柱切面解剖特点,为安全放置重建钢板治疗髋臼前柱骨折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正常国人骨盆标本15具,以骨盆界线及相关骨性标志为参考予髋臼前柱切片,结合解剖标志对各切面进行观测。结果:前柱从闭孔沟到髂前上棘横切面为变化的近似三角形,此段距界线10 mm点到髋臼的切线与前柱上面的夹角由(72.6±4.8)°变小为(44.6±4.7)°,再增大为(82.4±3.2)°,髂耻隆起处切线角度最小。 结论:从闭孔沟到髂前上棘髋臼前柱应分段处理,对切面按变化的三角形处理,可帮助判断安全钉道的角度及深度。  相似文献   

3.
数字化仿真技术在髋臼前柱安全置钉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利用数字化仿真技术求解髋臼前柱的安全置钉通道。 方法 通过将48例正常成人骨盆CT图像导入Mimics15.0中进行数字化处理得到96例髋臼前柱阴模模型,结合立体解析几何求解髋臼前柱的安全置钉通道。 结果 安全置钉通道:最大半径男性为(4.65±0.54)mm,女性为(3.71±1.68)mm;进钉深度男性为(114.91±6.52)mm,女性为(102.97±6.24)mm;进钉最狭窄处位于髋臼前壁内,最狭窄处到顺行进钉点的距离:男性为(34.57±2.16)mm,女性为(29.82±1.94)mm;最狭窄处到逆行进钉点的距离:男性为(73.32±3.27)mm,女性为(69.49±2.52)mm;螺钉与水平面夹角男性为(45.22±1.54)°,女性为(43.59±3.24)°;螺钉与矢状面夹角男性为(41.65±5.37)°,女性为(47.82±4.12)°;螺钉与冠状面夹角男性为(18.71±2.36)°,女性为(19.23±2.49)°。安全进钉通道参数男女对比“最大半径”、“进钉深度”、“螺钉与矢状面夹角”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利用数字化仿真技术能够精确求解髋臼前柱安全置钉通道。  相似文献   

4.
背景:骨盆骨折和髋臼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过程中有时会发生螺钉穿入关节内、损伤盆腔内重要血管或神经等严重并发症。 目的:探讨髋臼后柱钢板内固定技术中螺钉的最佳进钉点、方向和长度。 方法:取成年男性半骨盆标本20个,制作髋臼后柱系列断面,测量各进钉点的螺钉进钉角度和长度。 结果与结论:各断面在髋臼缘、外中1/4点、中点、内中1/4点和髋臼后柱内缘的进钉安全角度分别为39°、57°、74°、90°和106°,螺钉长度分别为39,57,74,90和106 mm。在髋臼区的外1/4区、外中1/4区、内中1/4区和内1/4区,钉后柱角分别为40°-60°、60°-75°、75°-90°、90°-平行于四方区,螺钉长度30 mm。  相似文献   

5.
目的 数字化测量髋臼后柱壁安全置钉相关参数,为临床治疗后壁或/和后柱骨折置钉提供参考。方法 经软件Mimics20.0重建100例正常成人髋骨三维模型。将髋臼后壁分为累及臼顶的高位后壁区与未累及臼顶的低位后壁区,切割髋臼高位后壁区得到断面M、D、E和N,切割低位髋臼后壁区形成断面F、G、H、I和J。在断面上测量进钉角度和进钉长度。结果 在断面M、D、E和N上距臼缘5.0mm的进钉点,男女螺钉最大安全进钉角度分别不应超过80°、70°、60°与50°,男女进钉长度分别不应超过40.0与35.0 mm。在断面F、G、H、I和J上,男女距臼缘5.0、10.0、20.0与30.0 mm的进钉角度应分别小于50°、60°、80°和90°。断面F至J中,男性进钉点螺钉长度应分别小于40.0、35.0、30.0、30.0与40.0 mm;女性应分别小于35.0、30.0、25.0、25.0与35.0 mm。结果 在髋臼后柱壁不同进钉位点,应采取不同的进钉角度与长度以防螺钉误入髋关节腔。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髋臼后柱拉力螺钉内固定技术中螺钉的最件进钉点、方向和长度。方法:取成年刃性髋骨标本20个,制作髋臼后住系列断面。测量进钉点与骨盆弓状线(OP)之距离,骶髂关节前端至P点间之距离(PQ),螺钉进入的长度,螺钉打入时的内倾角和前倾角;将测量数据输入到SPSS10.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OP和PQ的距离分别为(16.8±2.1)mm和(23.5±3.4)mm,螺钉长度为(94.8±4.2)mm,螺钉内倾角17°18′±2°32′,前倾角57°36′±4°28′。结论:髋臼后柱拉力螺钉内匮I定技术具有创伤小、固定强度大等优点,在某些髋臼骨折中膀用具有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7.
背景:解剖钢板作为传统的内固定方法仍有诸多不足,近年来锁定钢板内固定也开始被广泛应用于Pilon 骨折治疗中,如何在有效重建胫骨远端关节面的同时尽量减少软组织的进一步损伤正逐渐被越来越多的骨科医师所重视。 目的:对比观察锁定加压钢板与解剖钢板置入内固定对Pilon骨折患者的修复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4年8月在佛山市三水区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Ruedi-Allgower Ⅱ、Ⅲ型Pilon骨折患者7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其中36例观察组患者采用锁定加压钢板置入内固定治疗,36例对照组患者采用解剖钢板置入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平均内固定后恢复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出院后随访两组患者的临床修复效果和内固定后骨折复位情况。 结果与结论:两组平均手术时间、平均术后恢复时间相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0.05);在术后并发症方面,延迟愈合与不愈合例数观察组少于对照组;观察组内固定后恢复优者26例,对照组22例,两组比较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在内固定后恢复的放射学评价结果方面,观察组与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提示相对于解剖钢板,锁定加压钢板置入修复Pilon骨折能缩短手术时间以及患者内固定后恢复时间,减少内固定后不愈合与延迟愈合的发生率,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修复效果。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8.
髋臼前柱拉力螺钉内固定的定量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 :为髋臼前柱拉力螺钉内固定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取半骨盆标本 3 0个 ,自髋臼切迹至髋臼上缘作系列截骨面 ,用一斯氏针由最小截面的圆心逆行打入 ,在髂骨后外侧穿出点为P。将该截面下方的系列截面解剖复位 ,再将斯氏针顺行打出 ,测量其在髋臼前柱骨皮质内的长度。作一参考线AB ,其中A为髂前上、下棘间的切迹 ,B为坐骨大切迹 ,并作AB的中垂线CD。结果 :P位于AB的中垂线上 ,P点距AB的距离为 (15 .3± 4.7)mm ,斯氏针与AB的夹角为 (90 .1± 4.7)° ,与CD的夹角为 (2 5 .3± 3 .9)° ,髋臼前柱骨皮质内斯氏针长度为 (82 .0± 7.9)mm。最小截面位于髋臼切迹上方 15 .0mm处 ,该截面平均直径为 :(5 .2± 1.9)mm。结论 :髋臼前柱拉力螺钉的入钉点在髂前上下棘之间切迹与坐骨大切迹连线中点上方 (15 .3± 4.7)mm处 ,其进针方向与该线呈 (90 .1± 4.7)° ,与该线中垂线呈 (2 5 .3± 3 .9)° ,该拉力螺钉直径为 (5 .2± 1.9)mm ,长度为 (82 .0± 7.9)mm。  相似文献   

9.
背景:有多种钢板治疗跟骨骨折,但究竟哪种效果更好,目前尚无定论。 目的:在跟骨骨折三维有限元模型上模拟加载3种类型的钢板,观察比较应力、应变及移位等生物力学性能。 方法:在踝关节中立位和背伸20°位建立跟骨骨折三维有限元模型,分别模拟使用跟骨Ⅰ型、Ⅱ型、Ⅲ型3种形状钢板对骨折进行固定,加载后计算内固定物自身的应力分布、骨骼的应力分布及骨折块间的移位程度。 结果与结论:①两种体位骨折模型3种固定方式下的钢板应力分布都不均匀,钢板前部应力水平均高于后部,Ⅰ型钢板的应力分布相对比较均匀。②两种体位骨折模型3种固定方式下跟骨的应力最大值均在跟骨前部,而正常跟骨最大应力值在跟结节处,Ⅰ型钢板固定跟骨骨折后骨骼的最大应力值均小于Ⅱ型、Ⅲ型钢板。③两种体位骨折模型3种固定方式下均发生了骨折块间的位移,其位移趋势是一致的。结果显示,与Ⅱ型、Ⅲ型钢板固定相比较,跟骨Ⅰ型钢板固定后所承受应力更小,且应力分布更均匀,较符合生物力学原理。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为髋臼前柱骨折后入路置入拉力螺钉固定提供解剖学基础。 方法 (1)50侧(男32,女18)成人髋骨标本,观测前柱纵轴走向,将纵轴穿出髂骨翼外面的点定为进钉点。用直径3.5 mm导针经进钉点沿纵轴置入,经耻骨结节下方穿出。测量导针与矢状面夹角α及与冠状面夹角β,纵轴长度,导针易穿出骨皮质的薄弱区及穿出点与耻骨结节的距离,对测量数据行统计学处理。(2)34侧尸体标本解剖,观测进针点毗邻,模拟置钉,经X线、CT扫描验证结果。 结果 进钉点位于髂结节和坐骨结节连线与髂前上棘和坐骨大切迹顶点连线的交点,出钉点于耻骨结节下方,男(6.62±2.79)mm,女(11.71±1.66)mm, α(50.62±3.55)°,β男(22.32±3.66)°,女(19.57±2.07)°;纵轴长,男(108.64±5.49)mm,女(100.92±6.25)mm。以上数据除角α外男女间均有显著性差异。验证结果及临床应用疗效满意。 结论 髋臼前、后柱均骨折时,在后入路复位固定后柱的同时,经该方法置入拉力螺钉固定前柱安全、简捷。  相似文献   

11.
目的测量髋臼前柱的解剖参数,评估术前拉力螺钉固定髋臼前柱的风险。方法收集155例成人骨盆CT扫描数据,其中男91例,女64例,重建骨盆三维模型。应用MIMICS软件在髋臼前柱置入虚拟螺钉,测量虚拟螺钉的最大直径、长度、进钉点,并计算虚拟螺钉方向。垂直髋臼前表面虚拟截骨,测量每个截骨面的内外径、上下径。计算髋臼前柱在真骨盆缘MN段的弧度。结果髋臼前柱允许置入虚拟螺钉的最大直径和长度在男性为(7.95±0.98)mm和(124.84±6.79)mm,女性为(6.42±1.15)mm和(120.00±7.52)mm;虚拟螺钉与水平面和矢状面的夹角在男性为(21.55±2.67)°、(42.15±2.54)°,女性为(21.85±5.10)°、(41.51±5.23)°;前柱MN段的弧度在男性为(38.29±3.28)°,女性为(43.41±3.50)°。以上数据除进钉方向外男女间均有显著差异。螺钉直径与性别、前柱弧度线性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468、-0.164。女性髋臼前柱置入直径为6.50 mm、7.00 mm螺钉的风险分别是男性的9.081倍、13.316倍。结论对于中国人,建议使用直径为6.50 mm的拉力螺钉固定髋臼前柱骨折,当女性髋臼前柱弧度大于(44.49±2.47)°时,宜行钢板内固定。  相似文献   

12.
BACKGROUND: Distal femoral fractures are mainly treated with less invasive stabilization system (LISS) plate or retrograde interlocking intramedullary nail fixation, but choosing which method is controversial, and studies on their biomechanical properties are few.  相似文献   

13.
髋臼后柱螺钉固定安全性的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 :探讨髋臼后柱的解剖学结构和螺钉放置的安全角度和范围。方法 :取 2 0具骨盆标本 ,在X线透视下确定髋臼上缘距坐骨大切迹顶点和髋臼下缘距坐骨棘基底中点的距离 ,CT垂直扫描后柱 ,测量距髋臼上缘 0 .5 ,1.0 ,1.5 ,2 .0 ,2 .5 ,3 .0 ,3 .5 ,4.0cm的CT断面上后柱宽、髋臼宽。根据髋臼在后柱表面的投影 ,将后柱分为髋臼区 ,相对危险区和危险区 ,并测量距后柱内缘 1cm处 2 .5cm螺钉进钉的安全角度。结果 :髋臼上缘在坐骨大切迹顶点下 (1.0± 0 .2 )cm ,髋臼下缘在坐骨棘基底中点下 (1.2± 0 .2 )cm ,距髋臼上缘 0 .5 ,1.0 ,1.5 ,2 .0 ,2 .5 ,3 .0 ,3 .5 ,4.0cm的CT断面上 ,后柱宽分别为 (5 0 .6± 3 .8)、(4 7.9± 3 .0 )、(4 6.1± 3 .6)、(4 1.5± 4.8)、(4 3 .5± 4.8)、(4 3 .0± 4.4)、(4 3 .2± 4.6)、(4 2 .6± 4.3 )mm ;髋臼宽分别为 (15 .4± 3 .6)、(2 0 .3± 3 .3 )、(2 3 .7± 3 .4)、(2 4.7± 3 .5 )、(2 6.0± 3 .6)、(2 4.7± 3 .0 )、(2 1.7± 4.6)、(18.3± 7.2 )mm ;在不同断面上只要进钉角度小于 10 9°均可满足螺钉放置的安全要求。结论 :危险区内不能垂直打钉 ,相对危险区内可以以适当的角度放置螺钉。  相似文献   

14.
BACKGROUND: Many researchers at home and abroad think that interlocking intramedullary nails may be more suitable for comminuted fractures of the tibia with severe soft tissue injury. Plate fixation is more advantageous for distal tibial fractures. 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effects of multifunctional locking intramedullary nail and locking plate in treatment of extraarticular proximal tibial fractures. METHODS: 156 patients with extraarticular proximal tibial fractures were included and divided into intramedullary nail group (n=78) and the locking plate group (n=78) according to repair method. Curative effects and healing time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At 3 months after treatment, Johner-Wruh tibial fracture scores were used to assess the repair effect in both groups. In addition, operation time, blood loss, healing time and complications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AND CONCLUSION: Mean healing time was 9.3 months in the locking plate group and 9.2 months in the intramedullary nail group. At 3 months after treatment, the repair effect was significantly better in the intramedullary nail group than in the locking plate group (P < 0.05). Blood loss and time were less in the intramedullary nail group than in the locking plate group (P < 0.05), and surgical difficulty was high. At 3 months after treatment, the incidence rates of tibia eversion/inversion, neurovascular injury and nonunion/infection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in the intramedullary nail group than in the locking plate group (P < 0.05). These findings confirmed that the multifunctional locking intramedullary nailing for extraarticular proximal tibial fractures obtained reliable efficacy, exact effect, reduced blood loss and low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Thus, it is better than locking plate.      相似文献   

15.
背景:股骨转子间骨折是老年患者常见的骨折类型,何种内固定方式的疗效最佳尚存在争论。目的:比较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与联合加压交锁髓内钉系统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短期临床疗效。方法:根据患者接受的内固定方式不同,分为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固定组和联合加压交锁髓内钉固定组。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固定组19例,联合加压交锁髓内钉固定组26例。比较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术后3个月髋关节Harris功能评分。结果与结论:(1)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固定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为(125.8±21.5)min,较联合加压交锁髓内钉固定组短(156.2±54.5)min,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2)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固定组患者平均术中出血量为(226.3±107.2)mL,较联合加压交锁髓内钉固定组少(300.0±150.3)mL,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3)2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术后3个月髋关节Harris功能评分方面差异无显著性意义;(4)结果提示,除了在手术时间方面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系统更具优势外,两种内固定系统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在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术后3个月髋关节Harris功能评分等方面无明显差异,术后短期内均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6.
背景:股骨远端骨折主要使用股骨远端锁定钢板进行内固定,内固定的失效屡有报道,临床对钢板上的螺钉分布意见不一,螺钉的分布和内固定失效是否相关,缺乏力学的实验依据。目的:探讨治疗股骨远端骨折锁定钢板的合理螺钉布局。方法:通过ANSYS软件建模,建立骨折和钢板模型,骨折近端、远端均固定4枚螺钉,设计128种不同的螺钉布局方案,分析不同的螺钉、钢板应力和骨折位移,进行第1,6孔单皮质固定组、双螺钉固定组的单因素方差分析;以及第5孔单皮质固定组、双皮质固定组、无螺钉固定组的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与结论:128种螺钉分布中,第1孔螺钉应力最大的分布是“-2分布组”(-2表示第2孔无螺钉固定),应力最小的分布是“-4分布组”(-4表示第4孔无螺钉固定);第5孔螺钉应力最大的分布为“-4分布组”,应力最小的分布为“-3分布组”(-3表示第3孔无螺钉固定);第6孔螺钉应力最大的分布为“-4分布组”,应力最小的分布为“-2分布组”;钢板的应力最大的分布为“-4分布组”,应力最小的分布为“-5分布组”(-5表示第5孔无螺钉固定);骨折的位移最大的分布为“-5分布组”,位移最小的分布为“-3分布组”。128种螺钉分布中,第1,6孔单皮质固定组和双皮质固定组螺钉、钢板应力和骨折位移对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第5孔单皮质固定组、双皮质固定组、无螺钉固定组对比,无螺钉固定组的骨折位移显著大于其他两组(P < 0.05),3组螺钉应力和钢板应力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提示钢板最近端第1,2孔需固定;靠近骨折端的近端2个孔(例如文章的第4,5孔),第4孔必须固定,根据骨折稳定性判断是否固定第5孔;中间的孔可不固定;第6孔建议固定。ANSYS分析是有效的骨科临床分析方法。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17.
背景:微创接骨板桥接技术的特点是间接骨折闭合复位,辅以适当稳定的内固定,可最大程度地保护骨折端及其周围的血供,为骨折愈合提供良好的生物环境,在长骨干骨折治疗中具有良好疗效。 目的:比较微创经皮锁定钢板与传统解剖钢板置入内固定治疗胫骨下段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择胫骨下段闭合骨折患者68例,其中男38例,女30例;年龄15-68岁。根据患者入院顺序和随机排列表分两组治疗,微创组(n=32)在C型臂X射线机监视下采用经皮锁定钢板内固定置入治疗,传统组(n=36)采用普通胫骨加压钢板及有限接触动力加压钢板置入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 结果与结论:微创组手术时间、骨痂形成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恢复负重行走时间早于传统组(P < 0.05),术中出血少于传统组(P < 0.05)。随访10-21个月,微创组肢体功能恢复优良率为97%,传统组肢体功能恢复优良率为81%,两组优良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结果表明微创经皮锁定钢板内固定符合生物学及力学原则,具有创伤小、切口及软组织并发症少、利于骨折愈合等优势,是治疗胫骨下段骨折的有效方法。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18.
背景:以髓内钉为基础的中心型固定方法更符合股骨的生物力学特点。 目的:比较股骨远端骨折采用股骨髁上逆行交锁髓内钉治疗与股骨远端解剖型钢板治疗的临床疗效。 方法:用逆行髓内钉治疗35例股骨下端骨折患者和31例钢板内固定患者。内固定后随访1年以上,采用Neer膝关节功能评分标准对膝关节功能恢复程度指标,骨愈合速度指标予以评价。 结果:随访1年患者Neer 膝关节功能评分标准,逆行髓内钉优24例(69%),良9例(26%),可2例(6%),优良率为94%。平均愈合时间4.8个月。股骨远端解剖钢板优21例(68%),良5例(16%),可3例(10%),差2例(6%),优良率为84%,平均愈合时间6.5个月。根据结果进行分析,逆行交锁髓内钉治疗有利于早期下床活动,股骨远端钢板适应证广,对关节面的破坏相对较轻,有利于膝关节功能恢复。2种内固定都能起到较好疗效,应根据股骨远端骨折类型,选择相适应的内固定物。  相似文献   

19.
BACKGROUND: The surgical management to reconstruct the stability in lumbosacral region is very challenging. There are many techniques to reconstruct the stability of the lumbosacral region, but the internal fixation loosening, fracture and pseudoarthosis are not uncommon.  相似文献   

20.
BACKGROUND: Many scholars researched the biomechanics of middle clavicle fracture plate fixation, but little researched the plate posi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