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探讨精氨酸刺激试验(AST)和胰高血糖素刺激试验(GST)在糖尿病病人的年龄、病程和体重指数(BMI)等不同的情况下评价胰岛β细胞功能的价值,以指导临床合理评价胰岛β细胞功能。方法60例2型糖尿病(T2DM)患者分成A、B两组及不同亚组,采用自身对照及交叉试验方法,分别测定血糖、精氨酸(Arg)刺激后3min、胰高血糖素(Glg)刺激后6min的C肽释放水平并作比较。结果A、B两组注射Arg、Glg后血压、血糖均无明显升高(P〉0.05),各组比较精氨酸刺激后3minC肽与胰高血糖素刺激后6minC肽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存在正相关(P均〈0.05)。结论AST、GST相对于口服糖耐量试验对DM患者是有利的;胰岛β细胞对Arg和Glg这两种非葡萄糖刺激物的反应程度相似,而且两试验结果的相关性良好,对临床合理选用评价胰岛β细胞功能的方法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刘瑜  王星  代萌  宋金辉 《医学信息》2018,(23):108-110
探讨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2017年1月~12月在我院住院的T2DM患者138例,根据是否合并NAFLD分为两组,合并NAFLD的86例患者设为观察组,52例单纯T2DM设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一般临床资料及生化指标,采用回归分析判定其中的独立相关的主要危险因素和(或)保护性因素。结果 两组患者BMI、收缩压、糖化血红蛋白、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尿酸、同型半胱氨酸、胰岛素抵抗指数等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上述有差异指标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BMI、TG、SUA、HbA1c、HOMA-IR与T2DM合并NAFLD呈正相关(OR>1,P<0.05),HDL-C与T2DM合并NAFLD呈负相关(OR<1,P≤0.05)。结论 T2DM合并NAFLD相当常见,BMI、HOMA-IR、HbA1c、TG、SUA是其危险因素,HDL-C 是其保护因素。胰岛素抵抗在并发NAFLD的T2DM者中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速效胰岛素类似物诺和锐在治疗初诊妊娠糖尿病(GDM)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初诊妊娠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速效胰岛素类似物诺和锐组(28例)及短效生物合成人胰岛素诺和灵R组(25例)两组,疗程自确诊时至分娩或分娩后1周。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8周后检测三餐前、餐后2h和睡前末梢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及空腹和餐后0.5h及餐后2h血清C肽,比较两治疗组胰岛素平均日用量、低血糖事件发生人次及遗忘注射胰岛素人次,并观察肝肾功能。结果 (1)两组初诊妊娠糖尿病患者经治疗8周后,三餐前、餐后2h和睡前末梢血糖较治疗前均有明显下降(P〈0.01),且诺和锐组早餐后及中餐后2h末梢血糖较诺和灵R组明显下降(P〈0.05)。两组治疗后糖化血红蛋白亦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诺和锐组胰岛素平均日用量明显低于诺和灵R组(P〈0.01)。(3)两组治疗8周后空腹C肽、早餐后0.5h及早餐后2h C肽较治疗前均有不同程度上升(P〈0.05,P〈0.01),而且诺和锐组早餐后0.5h及早餐后2h C肽上升幅度明显高于诺和灵R组(P〈0.05)。(4)诺和锐组低血糖事件发生人次及遗忘注射胰岛素人次明显低于诺和灵R组(P〈0.05)。(5)两治疗组均未发生肝肾功异常。结论诺和锐在控制初诊妊娠糖尿病糖代谢指标及改善胰岛β细胞分泌功能较诺和灵R好,而且安全性及依从性更优。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单纯性营养不良(protein-energy malnutrition,PEM)患儿胰腺内分泌功能。方法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空腹和摄入液体实验餐后60min时外周血胰岛素、胰高血糖素、生长抑素(SS)及血糖水平。结论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空腹及餐后60min胰岛素、胰高血糖素、胰岛素以及胰高血糖素比值均明显降低,而SS水平则明显升高(P均〈0.01)。血糖水平则是餐前比较观察组明显降低(P均〈0.01),餐后比较则明显升高(P均〈0.01)。与对照组相似,观察组患儿餐后与餐前比较,胰岛素、胰高血糖素、SS、胰岛素/胰高血糖素比值和血糖水平均明显升高(P均〈0.01)。结果PEM患儿存在着明显的胰腺内分泌紊乱,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不同结核病类型合并DM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免疫细胞亚群的动态变化对治疗结局的影响,选择2017年3至10月的活动性肺结核合并DM患者36例(A组),潜伏结核感染合并DM患者36例(B组)。两组患者均进行降糖和抗结核治疗,对比两组患者DM和结核的治疗效果及治疗前后外周血免疫细胞亚群和炎性因子的变化情况。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在降糖治疗后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水平较治疗前均有显著下降(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A组治疗后,痰菌转阴率为97.2%,治疗有效率为88.9%。A组和B组患者治疗后,结核T检验(detection of tuberculosis T cell,TB-IGRA)阳性率分别降至5.6%和2.8%。治疗前A组患者Th1和Th17水平显著高于B组(P0.05),Th2和Treg水平显著低于B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Th1和Th17水平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Th2和Treg水平显著升高(P0.05);两组患者间治疗后Th1、Th2、Th17和Treg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前A组患者TNF-α和IFN-γ水平显著高于B组(P0.05),IL-10和IL-4水平显著低于B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TNF-α和IFN-γ水平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IL-10和IL-4水平显著升高(P0.05);两组患者间治疗后TNF-α、IFN-γ、IL-10和IL-4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提示外周血免疫细胞亚群的动态变化对结核病合并DM患者治疗结局的评价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 测定2型糖尿病合并抑郁症患者血清25-羟维生素D3水平,探讨维生素D缺乏与2型糖尿病合并抑郁症的关系。方法 选择2015年9月~2017年3月于我院住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84例,根据HAMD评分将患者分为T2DM组44例和T2DMD组40例。收集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检测FBG、HbA1c、TC、TG、LDL-C、HDL-C、血清25-羟维生素D3水平,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并比较两组患者血清25-羟维生素D3缺乏患病率。结果 两组患者年龄、BMI、TC、TG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2DMD组FBG、HbA1c、LDL-C均高于T2DM组,且糖尿病病程长于T2DM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2DM组血清25-羟维生素D3平均水平为(20.94±1.68)ng/ml,高于T2DMD组的(16.44±2.05)ng/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2DMD组血清25-羟维生素D3缺乏患病率为95.00%,高于T2DM组的31.8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血清25-羟维生素D3水平与FBG、HbA1c、LDL-C、病程均呈负相关(P<0.05),与HDL-C呈正相关(P<0.05),与BMI、TC及TG均无相关性(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25-羟维生素D3水平、FBG、HbA1c及病程是2型糖尿病合并抑郁症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2型糖尿病合并抑郁症患者维生素D缺乏更加普遍,维生素D缺乏可能参与2型糖尿病合并抑郁症的发病过程。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采用胰岛素治疗(INS)与口服降糖药物治疗(OHA)等不同治疗方式对新发2型糖尿病(T2DM)患者胰岛β细胞功能及胰岛素抵抗的影响,推断新发T2DM的最佳治疗方案.方法 将62例新发T2DM患者随机分为胰岛素治疗组(INS组)和口服降糖药物组(OHA组).OHA组首选磺脲类或二甲双胍,或二者合用,疗效欠佳时增加噻唑烷二酮类,一般为2药或3药合用.两组治疗期均为3个月.每组根据血糖调整剂量,目标为空腹血糖(FBG)<6.0 mmol/L,餐后2h血糖(2hPG)<8.0mmol/L.观察两组治疗前后FBG、2h 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胰岛素(FINS)、空腹及餐后2hC肽(FCP、2hCP)水平的变化;用稳态模型(Homa)计算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Homaβ=20×FINS/(FBG-3.5)和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FBG×FINS)/22.5].用治疗后CP、Homaβ、HomaIR等相关指标进行组间比较,以评价胰岛β细胞功能及外周胰岛素抵抗的变化.结果 :(1)治疗后,两组患者FBG、2hPG、HbA1C水平较治疗前均有明显下降(P<0.01),而在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治疗后,INS组患者FINS、FCP、2hCP、Homaβ较治疗前升高(P<0.05),OHA组则无明显变化(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后,INS组患者HomaIR较治疗前有明显下降(P<0.05),OHA组仅略有下降,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期应用胰岛素治疗可以改善新发T2DM患者胰岛β细胞分泌功能及外周胰岛素抵抗.与OHA相比,INS能更好地保护患者的胰岛B细胞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对2型糖尿病(DM2)患者血清C-肽、真胰岛素(TI)、胰岛素抗体(INS-Ab)、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Ab)检测,探讨DM2年龄、体重、病程与其相互关系。方法:分别用化学发光、放射免疫分析、酶联免疫分析对428例DM2患者血清C-肽、TI、INS-Ab、GAD-Ab检测,分析和观察DM2患者在不同年龄、体重、病程组别中的四项指标的变化。结果:DM2患者不同年龄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DM2患者不同年龄组之间比较也有显著性差异(P〈0.05);非肥胖组与肥胖症组和超肥胖组四项结果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肥胖组与超肥胖组比较(P〈0.05);DM2患者各病程组之间的比较四项检测结果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DM2患者随着年龄、体重、病程的变化,其血清C-肽、TI、INS-Ab、GAD-Ab等标志物水平也跟随变化,说明该标志物参与了DM2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罗格列酮对DM2合并CHD患者炎症因子影响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罗格列酮对2型糖尿病(DM2)合并冠心病(CHD)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6(IL-6)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的影响。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分别测定46例DM2合并CHD患者(DM组),40例非糖尿病CHD患者(NDM组)及38例健康对照者的血清hs-CRP、IL-6及MMP-9水平。DM组患者给予罗格列酮(4mg/d)治疗1个月后测定血清hs-CRP、IL-6及MMP-9水平。结果:DM组患者血清hs-CRP、IL-6及MMP-9水平均显著高于NDM组及对照组(P〈0.05),DM组患者罗格列酮治疗1月后血清hs-CRP、IL-6及MMP-9水平均明显下降(P〈0.05)。结论:罗格列酮可降低DM2合并CHD患者的炎症因子水平,具有独立于降糖作用之外的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相似文献   

10.
高占群  李霜  刘杨 《医学信息》2019,(17):135-136,141
目的 分析苯那普利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T2DM)心功能不全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我院2016年10月~2017年9月收治的70例冠心病合并T2DM心功能不全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普通组与观察组,各35例,普通组患者行阿托伐他汀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苯那普利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及左心室收缩末内径(LVESD),随访1年观察两组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FBG、2hPG、HbA1c分别为(5.53±1.10)mmol/L、(7.79±1.12)mmol/L、(7.12±0.86)%,低于对照组的(6.87±1.54)mmol/L、(9.12±1.43)mmol/L、(8.04±1.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LVEF水平高于普通组,LVEDD、LVESD低于普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年,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8.57%,低于普通组的25.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苯那普利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冠心病合并T2DM心功能不全患者,临床疗效显著,可降低患者血糖水平,改善其心功能,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应用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血清对氧磷酶-3(PON3)和载脂蛋白A-I(apoA-I)糖氧化水平与2型糖尿病(T2DM)并发冠心病(CAD)及其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202例T2DM患者按其是否合并CAD分为单纯糖尿病组(DM组,n=60)和T2DM合并CAD组(DM并CAD组,n=142),后者进一步按病变累及冠脉支数分为1支病变组(n=40),2支病变组(n=52)和3支病变组(n=50)。另选62例健康受试者为对照组。采用ELISA测定各组血清PON3水平;超速离心全血获得高密度脂蛋白(HDL),采用SDS-PAGE电泳分离apoA-I,免疫印迹分析apoA-I糖氧化水平。分析PON3水平和apoA-I糖氧化水平与冠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结果:DM并CAD组和3支病变组血清PON3水平(1.52±1.14ng/ml、1.31±1.09ng/ml)分别显著低于DM组(1.98±1.04ng/ml,P0.05)、对照组(2.46±1.01ng/ml,P0.05)和1支病变组(1.74±1.19ng/ml,P0.05)。apoA-I糖氧化水平是CAD及其病变严重程度的独立预测因子,并与冠脉病变严重程度指数、病变冠脉支数呈显著正相关(r分别为0.611、0.549,P均0.01)PON3水平与apoA-I糖氧化水平呈负相关(r=-0.388,P0.01),且两者均为CAD独立预测因素。结论:低PON3水平与apoA-I糖氧化水平相关,后者与T2DM患者并发CAD及其严重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空腹血糖受损(IFG)患者脂联素水平的变化。方法入选糖耐量正常(NGT)、孤立性空腹血糖受损(I-IFG)、孤立性糖耐量低减(I-IGT)、空腹血糖受损并糖耐量低减(IFG/IGT)、新发2型糖尿病(T2DM)各30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清脂联素,同时检测胰岛素水平及血糖、血脂,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结果I-IFG组、1-IGT组、IFG/IGT组及新发T2DM组脂联素均明显低于NGT组(P均〈0.01);新发T2DM组和IFG/IGT组的HOMA-IR均〉I-IGT组〉I-IFG组〉NGT组,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或P〈0.01);脂联素与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2HBG)及HOMA-IR呈负相关(Pa〈0.01)。结论在I-IFG阶段已存在脂联素水平降低,胰岛素抵抗增加,具有向糖尿病转化及并发大血管病变的风险,提高脂联素水平可为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防治提供一条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腹腔镜胃转流术与传统方法对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的治疗疗效。方法将41例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手术组和对照组,以糖化血红蛋白、血压、体重指数、血脂、左室质量指数、相对室壁厚度、左室射血分数为观察指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手术组糖化血红蛋白、血压、体重指数、血脂、E/A、左室质量指数上均有明显改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与手术组在左室射血分数上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腹腔镜胃转流术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可明显改善糖化血红蛋白、血压、体重指数、血脂、E/A、左室质量指数。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脂源性细胞因子脂联素(adiponectin,APN)和瘦素(Leptin)在2型糖尿病(T2DM)中的变化以及与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的关系和瘦素抵抗在T2DM中的作用.方法 用RIA法测定T2DM患者血浆Leptin、用ELISA法测定血清APN、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常规测定尿UAER以及用吡格列酮治疗后APN、Leptin和UAER的变化.用t检验和两因素的直线相关分析r统计.结果 DM、DN组Leptin水平均较正常人显著升高(P<0.01),并随病程进展而逐渐增高(DM、DN组比较P<0.01),并与尿白蛋白排泄率呈正相关(r=0.292,P<0.05);DM、DN组APN水平均较正常人显著降低(P<0.01),并随病程进展而相对增高(DM、DN组比较P<0.01),并与尿白蛋白排泄率呈正相关(r=0.284,P<0.05);DN组经吡格列酮治疗后,能相对降低尿白蛋白水平(P<0.01)和血浆Leptin(P<0.01)水平,能相对提高APN水平.结论 高Leptin血症、高UAER和低APN血症与DM、DN的发生发展有关,吡格列酮具有一定的改善胰岛素抵抗和瘦素抵抗作用,对指导糖尿病的治疗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神经传导检测(NCS)结合交感皮肤反应(SSR)及心电图R-R间期变化率(RRIV)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DPN)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82例糖尿病患者(DM组)和22例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健康对照组)进行NCS、SSR、RRIV检测。将DM组根椐有无感觉、运动神经损害症状再分为有症状组和无症状组;根据NCS结果再分为正常组和异常组进行比较。结果:①SSR和RRIV各参数与临床自主神经症状量表(ASP)评分均有显著相关性(P〈0.05);②与健康对照组比较,DM不论有症状组还是无症状组NCS异常率均增高(P〈0.01),SSR潜伏期延长和波幅下降,RRIV参数减低(P〈0.05)。DM有症状组NCS异常率显著高于无症状组(P〈0.01),但两组间SSR及RRIV各参数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③与健康对照组比较,DM组中的NCS异常组SSR潜伏期延长和波幅下降,RRIV参数减低(P〈0.05),DM组中的NCS正常组上肢SSR潜伏期延长和波幅下降(P〈0.05),而下肢SSR及RRIV各参数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结论:NCS和SSR、RRIV分别是检测感觉、运动神经和自主神经受损的客观敏感方法,并能发现亚临床病变;在DPN中,感觉、运动神经受累与自主神经受累并非完全呈平行关系,这三种方法相结合,可更好地对周围神经病变作出全面评价。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超声引导下腰丛阻滞复合右美托咪啶和七氟烷全身浅麻醉在高龄髋关节置换患者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行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术的70岁以上患者38例,随机平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常规气管插管静吸复合全身麻醉,试验组超声引导下腰丛阻滞后复合静注右美托咪啶及吸入七氟烷全身浅麻醉。记录两组手术全程几个重要时段:进入手术室(T0)、气管插管(插入喉罩)即刻(T1)、手术切皮即刻(T2)、手术扩髓时(T3)、缝合切口时(T4)、拔气管导管(喉罩)时(T5)患者心率(HR)和平均动脉压(MAP)以及拔管时间、使用硝酸甘油和多巴胺病例数,统计分析两组间差异。结果:试验组在T1至T5时点的HR和MAP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术毕至拔除气管导管(喉罩)的时间显著早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术中使用硝酸甘油病例数显著少于对照组(2例vs 7例,P0.01)。两组使用多巴胺病例数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腰丛阻滞复合右美托咪啶和七氟烷全身浅麻醉对于高龄髋关节置换术是有效、安全的麻醉选择。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不同分期糖尿病肾病(DN)患者血清游离脂肪酸(FFA)、同型半胱氨酸(Hcy)、胱抑素C(CysC)等水平变化及与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UAER)的相关性。方法:2型糖尿病(T2DM)患者178例,根据24hUAER分为单纯T2DM组(DM组,n=82)、早期DN组(EDN,n=56);临床DN组(CDN,n=40例);同期体检健康者作为对照组(n=42)。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各组血清FFA(酶法)、Hcy(循环酶法)、CysC(免疫增强比浊法)、尿素氮(Urea,酶法)、肌酐(Cr,酶法)含量,采用全自动特种蛋白分析仪测定UAER,比较各组各指标水平差异,分析EDN、CDN组患者FFA、Hcy、CysC与UAER的相关性。结果:EDN组和CDN组血清FFA、Hcy、CysC水平高于DM组和对照组(P均0.05),且CDN组高于EDN组,DM组高于对照组(P均0.05);相关性分析显示EDN组和CDN组血清FFA、Hcy、CysC水平与UAER均呈高度正相关(P0.01)。结论:FFA、Hcy、CysC水平升高与DN的发展进程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血清糖化白蛋白(GA)水平升高对2型糖尿病(T2DM)视网膜病变(DR)患者的诊断效能。方法:T2DM患者120例,依据是否合并DR将其分为DR组(50例)和非DR组,即T2DM组(70例)。液态酶法测定血清GA,液相色谱法测定全血HbA1c,比较两组GA和HbA1c水平差异及其对DR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似然比和阴阳性预测值,分析GA和HbA1c与DR危险性的关系。结果:DR组GA、HbA1c水平(25.11±6.50%和9.38±1.77%)较T2DM组(21.21±4.50%和8.71±1.31%)明显升高(P0.05)。GA和HbA1cROC曲线下面积最大值分别为0.68和0.61,对应的诊断DR的cut off值分别为24.00%和9.35%,GA诊断DR灵敏度为62.00%,高于HbA1c的38.00%(P0.05),GA诊断DR的特异度、阴阳性预测值略优于HbA1c,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A诊断DR的阳性似然比为2.71,优于HbA1c的1.48。Logistic回归分析,GA回归系数的Waldχ2值为7.488(P0.05),其致DR的危险因子(OR)为1.16;HbA1c的Waldχ2为0.226(P0.05)。结论:DR患者GA水平明显高于非DR患者,是DR的危险因素;GA24.00%可作为DR的诊断指征。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先天性心脏病(CHD)体外循环(CPB)心内直视手术中改良缺血后处理对心肌的保护作用。方法:30例CHD患者按病种随机均分为两组。实验组在常规CPB主动脉阻断心内直视手术完成后,实施改良缺血后处理;对照组行常规CPB主动脉阻断心内直视手术。分别于术前(T1)、主动脉开放前(T2)、主动脉开放后30min(T3)、术后6h(T4)、术后24h(L)、术后72h(T6)、术后6d(T7)各时点采集静脉血,测定红细胞压积(HCT)、心肌肌钙蛋白Ⅰ(cTnI)、磷酸肌酸激酶(CK)、丙二醛(MDA);观察并比较两组术后心脏自动复跳率、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正性肌力药物使用率及呼吸机应用时间。结果:(1)对照组在T3~T6时点cTnI、CK含量及T3~T4时点MDA含量高于实验组(P〈0.05);(2)实验组多巴胺等正性肌力药物使用率及呼吸机应用时间低于对照组(P〈0.05),心脏自动复跳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改良缺血后处理能够很好地保护心肌,具有一定的临床可行性,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右美托咪定和芬太尼复合异丙酚用于小儿胃镜检查术的麻醉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将拟行无痛胃镜检查的小儿80例随机分为两组:右美托咪定组(D组,n=40例),芬太尼组(F组,n=40例)。D组静脉输注右美托咪定0.5μg/kg,输注时间为10min,复合异丙酚1mg/kg;F组静脉输注芬太尼1μg/kg,复合异丙酚1mg/kg。两组术中异丙酚每次追加量为1mg/kg。记录患儿入胃镜室时(T0)、用药5min时(T1)、用药10min时(T2)、胃镜检查开始前(T3)、胃镜通过咽喉时(T4)、胃镜退出咽喉时(T5)和退镜后5min(T6)的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2)及平均动脉压(MAP)水平。记录异丙酚总用量、苏醒及离室时间,记录术中呛咳、严重体动(迫使检查中断)、呼吸暂停(呼吸暂停时间〉10s)、低氧血症及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记录苏醒期恶心呕吐和躁动的发生情况。结果 D组在T4-T6时点HR和MAP明显低于F组(P〈0.05);与T0时点比较,F组在T4-T6时点HR和MAP均明显升高(P〈0.05),D组T4-T6时点的HR和MAP无明显差异(P〉0.05);D组的异丙酚用量少于F组(P〈0.05),镜检时间短于F组(P〈0.05),两组苏醒时间无明显差异(P〉0.05),D组术中呛咳、严重体动、呼吸暂停、低氧血症、心动过速及苏醒期躁动、恶心呕吐的发生率均低于F组(P〈0.05)。结论与芬太尼比较,0.5μg/kg右美托咪定复合异丙酚对胃镜检查术患儿的麻醉效果好,且对呼吸循环影响小,术中术后相关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