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跟骨的测量与观察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跟骨的解剖学特点,,为跟骨骨折治疗提供参考.方法:观察102副成人正常跟骨的形态特征和骨小梁分布情况,测量跟骨的各项指标.结果:跟骨最大长、跟骨体中部高、跟骨中部宽、跟骨体中部周长、跟骨前部高、跟骨前部宽、跟骨体中部后距、载距突长、载距突宽、载距突最厚处高的测量值男性大于女性,同性别间左右两侧比较无明显差异,男女间同侧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长屈肌沟宽的测量值同性别间左右两侧及男女间同侧比较无明显差异.Bohler角的测量值同性别间左右两侧比较无明显差异,男女间同侧比较有显著性差异;Gissane角的测量值同性别间左右两侧及男女间同侧比较无明显差异.结论:本次测量结果可为恢复跟骨骨折的形态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背景:跟骨位于足的后下部,受力较大。跟骨外形复杂且不规则,外周有较薄的皮质骨包绕,内部充满大量的骨小梁,探讨骨小梁的微观结构、走行及分布特征有助于提高对跟骨骨折的认识。目的:采用微计算机断层扫描仪(Micro-CT)扫描跟骨标本获得其影像资料,对其内部骨小梁结构进行分析,探讨跟骨内骨小梁的形态、分布及结构特征。方法:采用Micro-CT连续扫描干燥成人跟骨标本,扫描后获得影像图像,将其以DICOM格式存储。导入影像资料到Hiscan Analyzer软件,显示清晰完整的成人跟骨矢状面、冠状面、水平面的图像,逐层观察骨小梁的走行,依据骨小梁走行特点将跟骨矢状面分为6个部分,在以7 mm为标准的相同厚度下,每个部分选择1个49 mm2等面积的兴趣区,三维重建后获得跟骨及骨小梁的立体微观结构,二值化后运用软件计算感兴趣区域内骨小梁的体积分数、表面密度、骨小梁厚度、骨小梁间隙和骨小梁数量参数。结果与结论:(1)跟骨表面皮质层很薄,内部充满大量骨松质,在Gissane角的骨皮质明显增厚;(2)跟骨上部的骨小梁体积分数大于跟骨下部前端、中和三角区、跟骨下后部、跟骨结节部、跟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以真彩图像处理系统对192张规范后的跟骨侧位X线片进行“骨密度”值测定,从而诊断骨质疏松。方法用双盲法对每张X线原片行Jhamaria’s分度以及对图像处理后测得的“骨密度”值按WHO提出的骨矿物质密度(BMD)诊断法进行分级。受试者为96名健康人。男57名.女39名。以骨峰值年龄划分为青年组27名,中年组21名,老年男性组31名,老年女性组17名,其平均绝经期11年。结果(1)各区“骨密度”值-中年组>青年组>老年组(P<0.01)、说明中年组处于最佳骨峰值期,青年组骨矿物质储备不足,老年组则骨量减少以至骨质疏松。(2)老年女性组各区“骨密度’值明显低于老年男性组(P<0.05)。(3)各组数据在跟骨左右侧之间以及青年组、中年组在男女性别之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4)在老年组按Jhamaria’s分度法对踉骨X线原片诊断骨质疏松有21例(43.8%),其中男性10例(32.26%);女性11例(64.71%)。(5)按WHO的BMD分级法对计算机图像处理后各组“骨密度”值诊断骨质疏松,在老年组有17例(35.4%),其中男性8例(25. 8%);女性9例(52.95%)。此法要求较严格,要  相似文献   

4.
骨形成蛋白与神经生长发育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骨形成蛋白(bonemorphogeneticproteins,BMPs)是一种高效骨诱导物质,能够诱导血管周围的未分化间充质细胞向骨软骨细胞发生不可逆地分化。随着胚胎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等学科的发展,对BMPs的研究也不断扩展和深化。BMPs家族至少包括20个以上的成员,依据结构特点与氨基酸同源性,可将BMPs家族分为以下五组:(1)Dpp、BMP2和BMP4;(2)60A、BMP5、BMP6(Vgr1)、BMP7(OP1)、BMP8a(OP2)和BMP8b(OP3);(3)BM…  相似文献   

5.
微创内固定技术治疗跟骨骨折的基础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测量跟骨轴长、宽度和高度,探讨螺钉入路及固定点,为微创内固定技术治疗跟骨骨折治疗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260份无跟骨损伤的轴位及侧位X线片和120份无跟骨损伤的CT片,在X线片及CT上做其纵轴长度为跟骨轴长L,取其中点做跟骨纵轴的垂线为宽度W。在跟骨侧位片上,从跟骨丘部顶点向下做垂线,于跟骨下缘相交的距离为跟骨丘部高度H。成人跟骨标本60个,测量跟骨轴长、宽度、高度;跟骨结节入钉点区域及该部位入钉固定跟骨前部、后关节面、载距突。结果:X线片跟骨测量跟骨轴长平均为(68.02±8.24)mm,宽度平均为(30.86±6.26)mm,高度平均为(40.66±7.48)mm;CT片跟骨测量跟骨轴长平均为(67.82±6.38)mm,宽度平均为(30.16±4.62)mm,高度平均为(40.02±3.34)mm;跟骨标本测量跟骨轴长平均为(69.12±7.32)mm,宽度平均为(32.18±5.34)mm,高度平均为(42.02±6.62)mm;各数值均为非正态分布,因此未进行均数的显著性检验。跟骨各数值之比:宽度/轴长为0.45,高度/轴长为0.60,宽度/高度为0.76。跟骨结节外侧区域入钉可以牢固地与跟骨前部、后关节面及载距突固定为一体。结论:跟骨宽度、高度与轴长的测量可为跟骨骨折治疗及手术器械研制提供解剖学参数,通过跟骨结节外侧区域入钉可以固定跟骨前部、后关节面、载距突为一体,可有效维持跟骨的外形。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SandersⅣ型跟骨骨折行单纯内固定与固定同时距下关节融合两种不同手术方式的远期疗效进行前瞻性对比研究。方法对42例SandersⅣ型跟骨骨折患者随机平分为2组,单纯内固定组行单纯切开复位、植骨及重建钢板内固定术,固定融合组行切开复位、植骨及重建钢板内固定同时行距下关节融合术。对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Bohler’s角与Gissane’s角进行测量以评价跟骨解剖形态,并采用Maryland足部功能评分对术后半年、1年、2年、4年的功能情况进行随访和比较。结果两组手术方式术后跟骨解剖形态均较术前恢复(P〈0.01),两组手术方式对术后Bohler’s角与Gissane’s角的恢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半年、1年、2年、4年Maryland足部功能评分,单纯内固定组优良率依次为61.9%、66.6%、71.4%、76.2%,固定融合组优良率依次为66.6%、71.4%、76.2%、76.2%,两组同一随访时间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手术时间与出血量单纯内固定组比固定融合组少(P值〈0.01)。两组分别有2例、3例部分切口边缘表皮坏死,其中1例行局部皮瓣转移术后愈合,余4例经换药后延迟愈合。无一例感染。骨折愈合时间2—3个月。两组共有7例取骨区疼痛,2~6个月后消失。结论对SandersⅣ型跟骨骨折Ⅰ期作预防性距下关节融合并未能提高远期疗效,其手术治疗的目的和意义在于尽可能骨折复位内固定、恢复跟骨解剖形态以抢救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7.
跟骨及其周围结构的临床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21  
目的:探讨跟骨及其周围结构的解剖学特点及其在跟骨骨折治疗中的意义。方法:30侧干燥跟骨标本分3组分别从冠状面、矢状面和水平面剖开,观察跟骨骨小梁排列。解剖13例26侧成人足部标本,观察跟骨周围的肌腱、血管、神经走行,以及关节囊和韧带的附着。对其中3侧新鲜足标本分别以红黑墨水灌注胫后动脉及腓动脉,观察跟骨及其足部皮肤的血供状况。结果:跟骨骨小梁的分布特点为内、后、上致密,外、前、下稀疏。胫后动脉主要供应跟骨前下部骨质和足底前2/3皮肤,腓动脉主要供应跟骨后上方骨质和足跟底部皮肤,胫前动脉则供应跟骨中央和足背绝大部分皮肤。结论:应根据跟部皮肤的血供选择手术切口。载距突和跟骨结节可作为跟骨骨折内固定的固定点。  相似文献   

8.
跟骨Gissane′s角的测量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研究跟骨Gissane's角的数值范围、跟骨骨折后Gissane's角的改变以及Gissane's角与跟骨骨折预后间的关系。方法测量120例正常跟骨侧位x线平片和30例跟骨骨折侧位x平片的Gissane's角;随访35例CrabyⅡ型以上跟骨骨折患者进行临床Maryland评分。结果正常跟骨的Gissane's角为123.8°±8.7°(103.3°~146.8°),无性别差异;跟骨骨折后Gissane's角为131.2°±10.2°(124.8°~157.5°),明显大于正常Gissane's角;Gissane's角正常的跟骨骨折治疗疗效Maryland评分优良率为68.5%,而Gissane's角不正常的跟骨骨折Maryland评分优良率仅为5.8%。结论Gissane's角的正常范围为110°~140°,骨折后呈增大趋势;Gissane's角不是决定跟骨骨折预后的主要因素,但跟骨骨折后应尽可能恢复Gissane's角的正常。  相似文献   

9.
活性维生素D对卵巢切除大鼠骨转换与骨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1αOHD3 对骨质疏松的预防治疗效果和作用机理。 方法 将40 只雌性Wistar大鼠分为4组,以切除卵巢大鼠为模型,分别用0.04 μg/kg·d 和0.5 μg/kg·d 1αOHD3 灌胃给药12周。测定各组大鼠的血、尿生化指标,骨密度,生物力学和形态计量学等参数,以及骨粘连蛋白基因的表达水平。 结果 切除卵巢大鼠骨吸收和骨形成显著加强,骨密度明显降低,骨小梁结构恶化,骨生物力学性质显著降低。1αOHD3 使大鼠骨量恢复,骨密度提高,骨小梁相对体积(TBV)增大,并使骨生物力学性质明显提高。0.5 μg/kg·d 1αOHD3 对骨生物力学的效果优于0.04 μg/kg·d 1αOHD3 的给药量。不同浓度1αOHD3 对骨形成与骨吸收的作用不同:0.5 μg/kg·d1αOHD3 明显抑制骨转换;0.04 μg/kg·d 1αOHD3 则促进骨转换。1αOHD3 的浓度对骨的矿化速率无显著影响。大鼠去卵巢后,骨粘连蛋白(osteonectin, ON)m RNA表达水平降低,0.5 μg/kg·d 1αOHD3 处理可恢复并促进ONm RNA 表达。 结论 1αOHD3 有明显增加骨密度和骨强度的作用。高浓度1αOH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跟骨的解剖学特点,为跟骨骨折的手术治疗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观测60侧男性成人跟骨的解剖学形态;观测跟骨骨密质、骨小梁的分布情况;对手术治疗跟骨骨折有意义的骨性标志进行测量.结果 跟骨的长、宽、高分别为:(71.5±4.2)mm,(41.4±2.4)mm和(42.3±2.8)mm.跟骨前部、沟部、后部的宽度分...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跟骨锁定钢板与植骨治疗跟骨内粉碎骨折。方法本组21例,男12例,女9例;年龄24~78岁,平均42.5岁;均为单侧损伤;左侧8例,右侧13例。受伤原因:高处落伤12例,交通伤6例,楼梯踏空摔伤3例。其中5例合并其他损伤。均采用跟骨锁定钢板与植骨治疗。结果 18例获随访,时间10~21个月,平均15.5个月。骨折愈合时间7~14周,平均11.4周,无延迟愈合及不愈合。骨折端无移位,根据Maryland评分标准,患侧在末次随访时平均为81.7分(60~94分),其中优(90~100分)6例,良(75~89分)9例,一般3例(50~74分),优良率为83.3%。结论跟骨锁定钢板与植骨治疗跟骨关节内粉碎性骨折,具有操作简便、固定可靠及利于患肢早期进行功能锻炼等优点,是目前治疗该类创伤较为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跟骨骨折成因的力学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通过理论分析方法和实验方法研究跟骨骨折的成因。方法 应用材料力学中的弯曲强度理论、剪切强度理论和主要应力理论分析跟骨的应力情况;应用动量原理研究跟骨受冲击时的载荷情况;应用静态压力试验方法测定跟骨的破坏载荷。结果 跟骨上凹坑尖角附近是跟骨最薄弱的环节;跟骨的破坏载荷约为体重的24倍;当人从1.5m高处跳下,足跟先着地时,作用在跟骨上的冲击力可达体重的36倍。结论 当人从高处跳下,足跟先着地时,作用在跟骨上的冲击力非常大,高度越高,则冲击力越大;人从高处跳下时所具有的初速度对作用在跟骨上的冲击力影响也非常大。  相似文献   

13.
距骨和跟骨的压应力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对正常人体不规则骨—距骨和跟骨进行了压应力实验研究,给出距骨、跟骨的破坏载荷与强度极限,并对其损伤机制进行分析。实验结果不仅有助于阐明距骨和跟骨的生物力学性能,而且能够满意地解释临床上所见到的距骨和跟骨骨折,以及骨折与几何学形状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钛钢板内固定手术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自2005年3月~2011年9月,采用切开复位钛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42例48足.其中Sander分型II型16足,III型19足,IV型13足.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学会(AOFAS)评分系统从疼痛、功能、力线三方面评价手术疗效.结果:33例35足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28个月,平均17个月.所有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为8~12周.术中术后患者均未发生神经、血管损伤或出现骨折移位或内固定失败等情况.术前AOFAS评分为(16.37±9.21)分,术后3个月和6个月分别为(74.51±5.46)分和(77.63±13.29)分.结论:切开复位钛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复位满意,固定可靠,利于患者的功能恢复.钛钢板内固定是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有关跟骨骨折复位与内固定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43,自引:3,他引:40  
目的 :为跟骨骨折的内固定设计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对 5 4对 10 8侧成人跟骨干燥标本的一些与其骨折内固定有关的骨性标志进行测量。结果 :跟骨的长度为 68.6± 6.4mm ;跟骨前部、跟骨沟部及跟骨后部的宽度分别为 2 2 .3± 3 .2mm ,2 4.4± 2 .9mm和 3 0 .3± 3 .2mm。载距突的长、宽、高分别为2 3 .6± 3 .0mm ,15 .3± 2 .2mm和 9.5± 1.2mm ,载距突与跟骨水平面存在 2 7.7°± 6.8°的上翻角。Gissane′s角为 116.7°± 8.0°。结论 :本文结果对跟骨骨折的复位和固定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人体跟骨冲击损伤的生物力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人体跟骨在冲击载荷作用下跟骨损伤的机制,为指导临床手术、固定和康复服务。方法建立跟骨动力学实验模型,采集20例新鲜人体尸跟骨标本,进行冲击实验。结果根据实验结果,得到了高速冲击载荷作用下人体跟骨的动态冲击响应,测量了人体跟骨冲击动力学性质,跟骨压缩性应变形成的粉碎性骨折。结论结果表明有必要建立人体跟骨损伤标准,包括跟骨生物力学冲击响应、骨粘弹性性质、决定伤害容限,评估损伤防护体系。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比较Ⅱ型、Ⅴ型腓骨瓣重建跟骨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 建立Ⅴ型和Ⅱ型的简化模型,分别模拟采用Ⅱ型V型腓骨瓣重建跟骨缺损,以结构力学计算得到的位移作为评价足功能指标,进行理论分析进而比较两者的稳定性.结果 建立了Ⅱ型腓骨瓣与Ⅴ型腓骨瓣修复简化模型并得到分析后的理论数据.理论计算表明,Ⅱ型腓骨瓣的稳定性优于Ⅴ型.两种重建...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移位性跟骨关节内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至2011年1月外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22例﹙28足﹚移位性跟骨关节内骨折,SandersⅡ型10足,Ⅲ型14足,Ⅳ型4足。采用X线片影像和MFS﹙Marylandfootscore﹚评分标准评价治疗效果。结果手术平均时间﹙65±23.6min﹚,随访时间6-19个月,1例切口周围坏死,2例出现关节炎表现。术后10-12周时X线片示骨折均获得骨性愈合,无内固定松动断裂、无内外翻畸形等,X线片示Bo hler角由术前4.8°±11.4°恢复至术后末次随访时27.3°±9.7°;跟骨宽度由术前的44.5±4.6mm恢复至术后末次随访时的41.3±3.8mm;跟骨体长度由术前的62.3±8.3mm恢复至术后66.5±7.8mm;跟骨体高度由术前38.3±3.8mm恢复至术后41.2±4.3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术后末次随访时MFS评分优良率为82.1%﹙23/28足﹚。结论恢复跟骨形态同时要注重跟骨后关节面的解剖复位,配合坚强固定和早期的功能锻炼,移位性跟骨关节内骨折可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双侧跟骨骨折患者的治疗与临床效果,并介绍治疗体会.方法自2007年12月~2010年1月,治疗21例双侧跟骨骨折的病人,其中11例患者﹙22足﹚行双侧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患者10例为闭合性损伤,1例为开放性损伤;受伤机制包括高处坠落伤、车祸伤、碾压伤等.依据 Sander 分型:Ⅱ型8足,Ⅲ型14足.术中采用无接触技术保护软组织血运,恢复跟骨关节面及其高度宽度,同时植入人工骨,跟骨解剖钢板内固定.结果9个病例随访1年以上,平均为13.8个月,2例失随访,定期复查 X 线及足功能检查.18足获得骨性愈合,Bohler角从术前平均的10.58°恢复至术后平均的30.47°.临床采用 Maryland 足评分标准.最终结果为:7足优,6足良,3足可,2足差,优良率达70%.结论对于双侧跟骨骨折的病人应采取更积极的手术治疗,而术中的无创技术、一定的骨折复位顺序、人工骨及跟骨钢板的正确使用及通畅引流是手术成功及术后减少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