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揭示脑出血患者血浆高迁移率族蛋白B1浓度的变化,探讨其对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收集高血压性基底节区出血患者作为脑出血组,共98例。收集同期健康体检人群作为对照组,共40例。脑出血组静脉血在入院时获得。对照组静脉血体检时获得。ELISA检测血浆高迁移率族蛋白B1浓度。统计分析其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结果:脑出血后1个月内死亡29例(29.6%)。t检验显示,脑出血组血浆高迁移率族蛋白B1浓度(7.6±2.7)ng/ml显著高于对照组(1.3±0.4)ng/ml(P<0.001)。多因素分析显示,血浆高迁移率族蛋白B1浓度与脑出血患者入院时GCS评分呈显著负相关(P<0.001),是脑出血1个月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OR=1.384,95%CI=1.114~1.551,P<0.01)。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浆高迁移率族蛋白B1浓度预测脑出血1个月内死亡有显著预测价值(曲线下面积=0.823,95%CI=0.759~0.892,P<0.001),且判定血浆高迁移率族蛋白B1浓度7.9ng/ml,对预测脑出血1个月内死亡有86.2%的灵敏度和79.7%的特异度。结论:脑出血后血浆高迁移率族蛋白B1浓度升高,临床检测这个指标有助于早期判断脑出血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2.
血浆NSE浓度与脑出血预后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检测脑出血患者血浆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浓度,评价其与脑出血预后的相关性。方法:收集急性脑出血患者和同期健康体检正常人各98例,采用ELISA测定血浆NSE浓度,统计分析其与脑出血预后的相关性。结果:脑出血患者血浆NSE浓度(14.7±4.9)μg/L显著高于体检健康者(4.2±0.7)μg/L(P<0.01)。脑出血患者血浆NSE浓度与血肿量(r=0.621,P<0.01)及格拉斯哥昏迷评分(r=-0.595,P<0.01)显著相关,认定为脑出血患者3个月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OR=1.231,95%CI=1.114~3.614,P<0.01),对脑出血3个月内死亡有显著预测价值(曲线下面积=0.881,95%CI=0.824~0.941,P<0.01)。结论:血浆NSE与出血性脑损伤程度显著相关,可正确预测脑出血死亡。  相似文献   

3.
目的:检测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浆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浓度,分析其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50例体检健康人静脉血在体检时获得,90例ACI患者静脉血在入院时获得。ELISA测定血浆高迁移率族蛋白B1浓度,统计分析其与预后的相关性。结果:ACI患者血浆HMGB1浓度(8.4±3.8)ng/ml显著高于体检健康者(1.2±0.4)ng/ml(P<0.01),与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显著正相关(r=0.591,P<0.01),是ACI患者3个月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OR=1.892,95%CI=1.145~5.439,P<0.01),可显著预测ACI患者3个月内死亡(曲线下面积=0.842,95%CI=0.772~0.917,P<0.01),其浓度>8.6 ng/ml,对预测ACI患者3个月内死亡有84.2%的灵敏度和77.4%的特异度。结论:ACI后血浆HMGB1浓度升高,与ACI患者不利的临床预后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脑出血患者血浆白介素-18(IL-18)浓度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脑出血患者80例,ELISA检测血浆IL-18浓度,统计分析其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结果:血浆IL-18浓度与脑出血患者入院时GCS评分、血肿量和脑室积血有显著相关性(均P<0.01),是脑出血后1年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OR=1.328,95%CI=1.017~2.682,P<0.01),对脑出血后1年内死亡有显著预测价值(P<0.01),且有较高的特异度和灵敏度。结论:IL-18与脑出血预后显著相关,临床检测这个指标有助于早期评估脑出血患者死亡。  相似文献   

5.
目的:检测脑外伤患者血浆胶原纤维酸性蛋白浓度,揭示其对脑外伤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收集重型脑外伤患者86例和同期健康体检正常人86例。脑外伤患者静脉血在入院时获得。健康人群静脉血体检时获得。ELISA检测血浆胶原纤维酸性蛋白浓度。统计分析其与预后的相关性。结果:脑外伤患者血浆胶原纤维酸性蛋白浓度(21.5±9.3)pg/ml显著高于健康体检正常者(1.8±0.6)pg/ml(P〈0.001)。多因素分析显示,血浆胶原纤维酸性蛋白浓度是脑外伤6个月死亡(OR=1.424,95%CI=1.107~4.806,P〈0.01)和神经功能预后不良(格拉斯哥预后评分1-3分)(OR=1.671,95%CI=1.113~5.242,P〈0.01)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浆胶原纤维酸性蛋白浓度可显著预测脑外伤6个月死亡(曲线下面积=0.881,95%CI=0.809~0.941,P〈0.001)和神经功能预后不良(曲线下面积=0.895,95%CI=0.824~0.946,P〈0.001)。结论:脑外伤后血浆胶原纤维酸性蛋白浓度显著升高,血浆胶原纤维酸性蛋白浓度可早期预测脑外伤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揭示ST段抬高性急性心肌梗死(STEAMI)患者血浆高迁移率族蛋白B1浓度的变化,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STEAMI患者110例、健康体检者50例(作为对照组)。对照组静脉血体检时获得。STEAMI患者静脉血在入院时、入院后第1、2、3、5和7d获得。ELISA测定血浆高迁移率族蛋白B1浓度。结果:STEAMI患者住院期间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发生30例(27.3%)。STEAMI患者血浆高迁移率族蛋白B1浓度显著升高,1d内到达高峰,后逐渐下降,均显著地高于对照组(P<0.01)。在各个时间点,住院期间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发生患者血浆高迁移率族蛋白B1浓度均显著高于住院期间主要不良心脏事件不发生患者(P<0.05)。ROC曲线显示血浆高迁移率族蛋白B1浓度预测住院期间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发生有显著意义(曲线下面积=0.836,95%CI=0.776~0.873,P<0.01),且判定入院时血浆高迁移率族蛋白B1浓度>13.6 ng/ml,对预测住院期间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发生有80.0%的灵敏度和75.0%的特异度。结论:STEAMI患者血浆高迁移率族蛋白B1浓度显著升高,临床检测这个指标有助于早期判断STEAMI患者住院期间主要不良心脏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揭示脑梗死患者血浆和肽素浓度,分析其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对102例健康体检者和102例脑梗死患者,用ELISA检测血浆和肽素浓度,统计分析其水平改变及与预后的相关性。结果:脑梗死患者血浆和肽素浓度(448.1±158.4)pg/ml较健康体检者(57.7±20.6)pg/ml显著升高(P<0.01),与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显著正相关(P<0.01),是脑梗死1年内预后不良(OR=1.216,95%CI=1.109~1.456,P<0.01)和死亡(OR=1.437,95%CI=1.274~1.783,P<0.01)的独立危险因素,可显著预测脑梗死1年内预后不良(曲线下面积=0.879,95%CI=0.849~0.924,P<0.01)和死亡(曲线下面积=0.884,95%CI=0.854~0.937,P<0.01)。结论:脑梗死后血浆和肽素含量显著升高,临床检测这些指标有助于早期判断脑梗死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揭示脑外伤患者血浆D-二聚体(D-D)、C-反应蛋白(CRP)和纤维蛋白原(Fb)浓度,分析其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收集脑外伤患者86例及对照组30例,检测血浆D-D、CRP和Fb浓度,统计分析其与预后的相关性。结果:脑外伤患者入院后1个月内死亡20例(23.3%)。脑外伤患者血浆D-D、CRP和Fb浓度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非生存患者血浆D-D、CRP和Fb浓度较生存患者明显升高(P<0.01),血浆D-D、CRP和Fb浓度预测脑外伤后1个月内死亡均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P<0.01)。结论:D-D、CRP和Fb共同参与了脑外伤的病理生理过程,该些标志物适合作为一种常规的甄别方法,临床检测这些指标有助于早期预测脑外伤后1个月内死亡的评估。  相似文献   

9.
目的:揭示危重症患者血浆YKL-40浓度的变化,探讨其对危重症患者并发腹腔间隙综合征的预测价值。方法:收集危重症患者和健康体检人群各98例。健康体检人群静脉血体检时获得,危重症患者静脉血在入院时获得。ELISA检测血浆YKL-40浓度。结果:危重症患者血浆YKL-40浓度(146.8±79.5)ng/ml显著高于健康体检者(39.4±12.5)ng/ml(t=8.749,P<0.01),与APACHEⅡ评分,呈显著正相关性(r=0.591,P<0.01)。28例(28.6%)并发腹腔间隙综合征。多因素分析显示,血浆YKL-40浓度(OR=1.492,95%CI=1.231~2.116,P<0.01)是危重症患者并发腹腔间隙综合征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浆YKL-40浓度预测危重症患者并发腹腔间隙综合征有显著预测价值(曲线下面积=0.842,95%CI=0.791~0.914,P<0.001),且判定血浆YKL-40浓度>172.4 ng/ml,对预测并发腹腔间隙综合征有82.1%的灵敏度和78.6%的特异度。结论:危重症患者并发腹腔间隙综合征后,血浆YKL-40浓度显著升高,临床检测YKL-40作为有预报价值的标志物,有助于早期判断腹腔间隙综合征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揭示脑出血患者血浆抵抗素浓度的变化,探讨其在脑损伤中的作用及对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收集高血压性基底节区出血患者作为脑出血组,共123例.收集同期健康体检人群50例作为对照组.脑出血组静脉血在入院时获得.对照组静脉血体检时获得.ELISA检测血浆抵抗素(resistin)浓度.统计分析其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结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脑出血患者急性发作期、恢复期血浆内皮素(ET-1)、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的含量变化,探讨它们在脑出血不同时期的临床意义。方法:脑出血组60例,健康对照组60例。脑出血组分别于入院次日、第7d、第21d空腹静脉采集血液标本。用放射免疫分析ET-1、CGRP、NSE含量。结果:脑出血组各时间的ET-1、CGRP和NSE均高于健康对照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ET-1、CGRP发病次日与第7d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第21d含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NSE发病次日含量与第7d、21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第7d与第21d含量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出血患者血浆ET-1、CGRP和NSE水平发病次日显著升高。恢复期ET-1、CGRP、NSE含量较发病次日逐渐下降。测定血浆ET-1、CGRP和NSE含量有助于脑出血患者的早期诊断和预后判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为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ssential hypertension,EH)和EH伴左心室肥厚[EH伴LVH(下分组简称为LVH)]患者的发病机制和测定的临床价值。方法:血浆中叶素(intermedin,IMD)采用放射免疫分析;血清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CystatinC,CysC)、儿茶酚抑素(catestatin,CST)和新型心血管活性肽Salusin-α测定则应用酶联免疫分析。结果:血浆IMD水平EH组和LVH组均显著地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P<0.01),且LVH组又显著地低于EH组。血清CysC水平的变化则EH组和LVH组均显著地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P<0.01),且LVH组又显著地高于EH组。CST水平EH组和LVH组均显著地高于正常对照组(P均<0.05),两组病例比较LVH组略低于EH组(P>0.05)。Salusin-α水平的变化EH组和LVH组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均<0.05),两组病例比较LVH组略高于EH组(P>0.05)。结论:四项指标的测定变化,为进一步了解和认识EH和LVH的病理机制可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确定判断脑干出血患者预后的血肌酐临界值,分析血肌酐与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相关性,探讨血肌酐对评估脑干出血预后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至2012年6月期间本院收治的77例自发性脑干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预后将患者分为生存组(n=51)和病死组(n=26)。对两组患者行GCS评分和血肌酐检测,根据血肌酐水平绘制血肌酐预测脑干出血患者病死情况的受试者工作曲线(ROC)并评估血肌酐的最优截断点cut-off值。以cut.off值为界将患者分为血肌酐〈96.000μmol/L组(n=39)和i〉96.000μmol/L组(n=38),对比两组患者的GCS评分和实际病死率。结果病死组GCS评分低于生存组,而血肌酐水平高于生存组(均P〈0.05)。根据ROC曲线,以血肌酐水平来预测患者死亡事件,其cut.off值为96.000μmol/L,其诊断灵敏度为80.77%,特异度为66.67%。血肌酐〈96.000μmol/L组和I〉96.000μm01]L组患者的GCS评分及实际病死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血肌酐水平可应用于脑干出血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评估以及预测死亡危险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急性癫痫大鼠海马结构内星形胶质细胞的激活情况及托吡酯对其的影响。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马桑内酯急性癫痫大鼠及应用托吡酯治疗后海马结构内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免疫细胞化学反应(immunoreactivity,IR)的变化。结果①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和治疗组大鼠GFAP-IR阳性细胞数及积分光密度值均显著增J]I(P〈0.05);②治疗组较模型组其GFAP-IR阳性细胞数和积分光密度值显著降低(P〈0.05)。结论星形胶质细胞在癫痫病理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托吡酯可能通过直接和间接两方面的作用减轻星形胶质细胞的激活。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树鼩局部脑血栓形成过程中,缺血对侧皮层白细胞介素(interluekin,IL)-8水平及星形胶质细胞(astrocyte,AS)胶质纤维酸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表达的改变,并探讨扩布性抑制(spreading depression,SD)的可能机制。方法采用光化学反应诱导树鼩血栓性局部脑缺血,经免疫组化法和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法分别检测缺血对侧星形胶质细胞GFAP表达的灰度值及脑组织IL-8水平,并观察不同浓度IL-8对体外培养条件下星形胶质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脑血栓形成后72h缺血对侧皮层IL-8水平及GFAP表达明显增加(P〈0.01),于培养的星形胶质细胞内加入不同浓度(0.1-1.0μg/ml)IL-8,GFAP阳性细胞数呈时间与剂量依赖方式增加(P〈0.01)。结论脑血栓形成后缺血对侧皮层GFAP表达的改变与IL-8水平升高所致AS活化有关,可能是引起SD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急性脑卒中患者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的改变特点,评价其对脑功能监测的价值。方法:对96例脑卒中(58例脑梗死、27例脑出血和11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检测发病后不同时期(1~12d)BAEP和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改变,结合中国卒中量表(CSS)评分、巴塞尔指数、格拉斯哥-匹兹堡昏迷量表(GPCS)评分以及颅脑影像学检查结果,分析与临床神经功能缺失的关系。以25例年龄和性别相匹配的正常人作为对照。结果:脑卒中患者BAEP的Ⅰ、Ⅲ、Ⅴ波峰潜伏期(PL)和Ⅰ-Ⅲ、Ⅰ-Ⅴ峰间潜伏期(IPL)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延长(P〈0.01);幕下脑出血和后循环脑梗死患者BAEP-V波PL与其病灶大小呈正相关(P〈0.01);脑出血和脑梗死患者BAEP—V波PL与其血清NSE水平、CSS评分呈正相关(P〈0.01);各型脑卒中患者BAEP—V波PL与其GPCS评分呈负相关(P〈0.01)。结论:急性脑卒中患者BAEP各波的改变与病灶部位有关,V波PL改变客观反映了脑出血和脑梗死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慢性肺心病患者血浆晚期氧化蛋白(AOPP)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ELISA方法动态观察65例慢性肺心病患者及30例健康对照者血浆AOPP的含量。结果慢性肺心病患者急性加重期及缓解期血浆AOPP的含量为(143.51±32.83)μmol/L和(56.55±14.48)μmol/L,明显高于对照组(23.14±8.24)μmol/L,P均〈0.01;在急性加重期,患者心功能越差,血浆AOPP的含量越高,心功能Ⅳ级者(157.03±41.09)μmol/L〉心功能Ⅲ级者(104.25±24.47)μmol/L〉心功能Ⅱ级者(33.93±12.91)μmol/L及对照组(P均〈0.01);另外,在急性加重期患者AOPP含量与PaO2(5.08±2.65)kPa和pH值(7.29±0.31)均呈显著负相关(r分别为-0.55和-0.58。P均〈0.01),而与PaCO2(7.92±2.69)kPa呈显著正相关(r=0.65,P〈0.01)。结论AOPP可能参与了慢性肺心病的发病过程,测定血浆AOPP的含量对评估慢性肺心病患者的病情变化及严重程度有一定的意义,拮抗AOPP的治疗有助于缓解患者的病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