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考察友谊质量在亲子依恋与抑郁间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亲子依恋问卷、友谊质量问卷、青少年抑郁量表对454名初中生进行测量。结果:1亲子依恋与友谊质量显著正相关,且二者与抑郁均显著负相关。2友谊质量在父子依恋、母子依恋与抑郁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结论:亲子依恋不仅可以直接影响抑郁,也可以通过友谊质量的中介作用间接影响抑郁。  相似文献   

2.
目的:考察母亲对配偶的婚恋依恋、亲子依恋与儿童焦虑的关系。方法:以亲密关系经历量表、依恋安全性量表和儿童焦虑量表为研究工具,对352名小学四年级儿童及其母亲进行测查。结果:①母亲的依恋回避与母子依恋、父子依恋呈显著负相关,与儿童焦虑总分呈显著正相关;母亲的依恋焦虑与母子依恋、父子依恋相关不显著,与儿童焦虑总分呈显著正相关。②母子依恋、父子依恋与儿童焦虑总分呈显著负相关。③母子依恋、父子依恋在母亲对配偶的依恋回避与儿童焦虑间起部分中介作用。④母子依恋在母亲对配偶的依恋回避和儿童焦虑间起调节作用,安全型母子依恋可有效缓解母亲依恋回避对儿童焦虑的消极影响效应。结论:母亲对配偶的婚恋依恋、亲子依恋显著影响儿童焦虑,亲子依恋在母亲婚恋依恋和儿童焦虑间起中介和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使用网络分析方法探讨亲子依恋关系和人格特质对网络成瘾的作用途径。方法:选取福建省5所中学共1 437名中学生,通过网络成瘾量表、青少年亲子依恋量表和中国大五人格问卷简版进行在线调查。使用EBICglasso模型分析网络成瘾和亲子依恋、人格的关系;使用强度和桥连强度发现网络成瘾和亲子依恋网络的关键节点。结果:网络分析模型显示,网络成瘾以症状“因不能上网而烦躁不安”(强度=1.47)为中心形成稳定的网络结构;父子依恋核心条目为“向父亲倾诉”(强度=1.53),母子依恋条目为“我认为母亲很称职”(强度=1.45)。桥连强度结果显示,亲子依恋通过亲子疏离维度网络与网络成瘾产生联系;神经质(桥连强度=0.77)是青少年亲子依恋和网络成瘾的重要桥连节点。结论:中学生网络成瘾症状以戒断反应和现实社会功能问题为主;亲子疏离和神经质是亲子依恋关系与网络成瘾关系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应激源对中学生学业倦怠的直接和间接影响.方法:采用学业倦怠、应激源、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量表测试,以790名中学生为被试,运用路径分析等实证方法构建影响效应模型.结果:①学业倦怠的学业疏离(t=4.36,P<0.001)维度,应激源的自我身心压力(t=-4.08,P<0.001)等因子呈显著性别差异;②应激源与...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亲子依恋在儿童期虐待经历与青少年抑郁间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青少年依恋问卷(IPPA)、儿童期虐待问卷(CTQ)和儿童抑郁障碍自评量表(DSRSC),完成了736名初中生的问卷调查。结果:男性青少年儿童期虐待分高于女性。儿童期虐待和青少年的抑郁呈正相关(r=0.408,P0.01),与父、母依恋呈负相关(分别r=-0.417,-0.544,P0.01);母亲依恋和父亲依恋之间呈正相关(r=0.604,P0.01),均与抑郁呈负相关(均r=-0.426,P0.01)。亲子依恋在男性和女性青少年儿童期虐待经历和抑郁间均起部分中介作用。结论:青少年男性受虐高于女性,亲子依恋在儿童期虐待经历和抑郁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6.
考察3~6年级小学生亲子依恋和同胞接纳程度之间的关系。本研究采用整群抽样法,用亲子依恋量表及同胞接纳量表对1 178名3~6年级的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①头胎儿童同胞接纳中的行为、认知维度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表现为女生得分高于男生得分;②头胎儿童的亲子依恋对情感接纳、行为接纳、认知接纳以及总体接纳有正向预测作用;③头胎儿童的母子依恋得分显著低于独生儿童。本研究认为亲子依恋是影响同胞接纳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亲子依恋及家长教养方式对自恋人格发展的影响。方法研究一,301名初中学生填写了自恋问卷和亲子依恋问卷。研究二,222名大学生完成了自恋其父母教育方式问卷。结果回归分析发现初中生的自恋水平既能被亲子依恋的积极方面(父亲沟通)所预测(β=0.14,P0.05),也能被亲子依恋的消极方面,即父亲疏离相关所预测(β=0.27,P0.01);父母的情感温暖(β=0.29,P0.001)和过度干涉保护(β=0.25,P0.01)都能正向预测大学生的自恋程度。结论初中生与父亲的沟通及疏离水平越高,其自恋水平越高;父母温暖和过度保护程度越高,子女自恋人格水平越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大学生完美主义与父母教养方式、亲子依恋的关系.方法:采用近乎完美量表修订版的中文修订版(APS-R-CR),父母权威问卷(PAQ)和父母同伴依恋问卷(IPPA)对538名大学生进行测试.结果:①完美主义高标准维度在父母婚姻状况上差异显著,父母婚姻关系正常大学生的得分显著高于离异家庭大学生的得分.②母亲专制和母亲权威的教养类型,与母亲信任的亲子依恋能显著地正向预测完美主义的高标准;母亲专制和母亲放任的教养类型,与父亲疏离的亲子依恋对完美主义的差异有显著的预测作用.结论:大学生的完美主义与不同类型的父母教养方式,亲子依恋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工读生和普通生社会联接在亲子依恋与行为问题中的中介作用。方法:使用青少年父母同伴依恋问卷、青少年自评量表、学校依恋问卷、儿童青少年社会支持量表对248名工读生和678名普通生进行施测。结果:①方差分析表明,工读生和普通生亲子依恋和社会联接各因素得分存在显著差异,男女生同伴依恋得分差异显著;②中介模型与数据吻合很好,且在不同群组学生中,模型的中介路径不同。结论:亲子依恋对于行为问题有抑制效用,社会联接起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青少年依恋对家庭动力与心理健康状况之间的中介效应。方法使用系统家庭动力学自评量表(SSFD)、青少年父母同伴依恋量表(IIPA)和症状自评量表(SCL一90)对393名中学生被试进行评估,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回归分析显示,SSFD中家庭气氛和个性化维度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有显著的主效应(R。=0.063,P=0.000;R。=0.016,P=0.012),青少年的父母同伴依恋在家庭气氛和心理健康状况之间起部分中介的作用(P〈0.05,母亲、父亲及同伴依恋依次为P=0.056;P=0.040;P=0.001),青少年的父母同伴依恋在个性化与心理健康状况之间起完全中介的作用(P〉0.05,母亲、父亲及同伴依恋依次为P=0.746;p=0.317;P=0.125)。结论青少年家庭动力中的家庭气氛和个性化是其心理健康状况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高中生网络成瘾倾向者家庭功能方面的特点,为预防和干预网络成瘾提供参考。方法:采用青少年病理性互联网使用量表(APIUS)和家庭功能评定问卷(FAD)对来自5所学校的682名高中生进行调查,并在此基础上选取部分网络成瘾学生进行访谈。结果:1高中生网络成瘾的检出率为4.7%;2男女高中生在网络成瘾倾向上存在显著差异(χ2=20.360,P0.001);3来自单亲家庭的高中生比来自非单亲家庭的高中生具有更高的网络成瘾倾向(χ2=5.037,P0.05);4高网络成瘾倾向组与低网络成瘾倾向组在沟通(χ2=4.199,P0.001)、角色(χ2=2.034,P0.05)、情感反应(χ2=2.565,P0.05)、情感介入(χ2=3.857,P0.001)和总的功能(χ2=4.310,P0.001)几个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5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情感介入(F=37.633,P0.001)可以作为高中生网络成瘾倾向的预测指标。结论:高中生网络成瘾倾向与家庭功能存在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问题学生亲子沟通特点及影响因素。方法:对176名问题学生进行质化访谈,并采用自编问卷对其家长进行调查。结果:①问题学生在被父母严厉批评时所表现出的亲子沟通模式分别为分歧与冲突解决(85.2%)、理解性(8.0%)、开放表达与交流(6.8%)(χ~2=115.34,P0.001);②问题学生的分歧与冲突解决亲子沟通模式具体表现为屈服让步(68.0%)、攻击反抗(25.3%)、回避冲突(4.0%)、他人调节(2.7%)、主动解决问题(0%)(χ~2=85.59,P0.001);③65.5%的家长采取严厉的教育方式(χ~2=85.59,P0.001),40.0%的家长认为与子女关系紧张,有对立的现象(χ~2=15.64,P0.01)。结论:问题学生多采取较为消极和被动的亲子沟通模式,而父母的教养方式是导致上述结果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大学生情绪稳定性现状及其与亲子依恋的关系。方法:采用艾森克情绪稳定性测验和简版父母与同伴依恋问卷对154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目前大学生情绪稳定性整体水平较差。性别在情绪稳定性不存在显著差异,是否独生子女在疑病症维度上有显著差异(t=2.144,P0.05),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在自主性(F=2.933,P0.05)和负罪感(F=3.407,P0.05)两个维度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情绪稳定性各维度和亲子依恋相关显著,且亲子依恋对大学生情绪稳定性有显著预测作用。结论:亲子依恋对大学生情绪稳定性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父母依恋和同伴依恋与高中生行为问题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父母依恋和同伴依恋与高中生行为问题的关系。方法:以高中生与父母同伴依恋问卷(IPPA)、中学生行为问题问卷为测试工具,对282名高中生进行测评。结果:①男生违纪高于女生(P<0.05),而女生的神经质行为得分高于男生(P<0.01)。②高中生的大部分行为问题与父母依恋呈显著负相关,女生的退缩和神经质与同伴疏离呈显著负相关。③逐步回归分析表明,父母依恋和同伴依恋对于男生攻击、违纪、退缩和神经质的解释率分别为:11%,8%,21%,19%;对女生的攻击、违纪、退缩和神经质的解释率分别为:21%,22%,20%,32%。结论:父母依恋和同伴依恋对于高中生的行为问题有影响,相对于男生而言,女生受到的影响更多。  相似文献   

15.
目的考察不同地区和不同性别高中生在父母和朋友关系中感受到的真实性的特点。方法采用修订的真实性量表,对广东省619名高一~高三的学生进行调查。结果①高中生在父母关系中的真实性低于在朋友关系中的真实性(F=82.57,P<0.01),且城市学生的差异大于农村学生(F=8.58,P<0.01);②农村学生(F=11.07)、女生(F=12.15)在父母关系中的真实性高于城市学生和男生在该关系中感受到的真实性(P<0.01)。结论高中生在朋友关系中比在父母关系中更能真实地表达自己,城市学生和农村学生、男女学生在父母关系中的真实性表达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沉思及沉思亚型在高中生神经质人格与抑郁症状关系中的中介效应。方法:采用方便取样,从长沙市某两所学校抽取高一至高三学生1043人,用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CES-D)、大五人格问卷-神经质分量表(FFI-N)与反应方式问卷(RRS)进行调查。结果:高中生的抑郁症状与神经质人格、沉思及沉思亚型均呈显著正相关(均P<0.001),抑郁组的神经质人格、沉思及沉思亚型(强迫性冥思和反思)得分均显著高于非抑郁组(均P<0.001)。层级回归发现,沉思、强迫性冥思和反思在神经质人格与抑郁症状的关系中的中介效应分别占总效应的31.16%、19.1%和4.7%。结论:沉思、强迫性冥思和反思是高中生神经质人格和抑郁症状关系中的部分中介因素,强迫性冥思比反思具有更显著的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17.
Abstract

It has been noted that medical school is a stressful social environment. This study proposes to determine domains of medical school stressors and to investigate to what extent the perceived stressfulness of these domains is explained by age, year of study, marital status, sex, and trait anxiety. Data were obtained by self-administered questionnaires filled out by 131 students in four classes of a six-year medical school. Four clusters of stressors were revealed by factor analysis: “off-time death,” “incurable condition,” “patient contact,” and “medical practice demands.” Marital status, sex, and year of study did not correlate with any of these stressor domains. Age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perception of off-time death as stressful and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patient contact. Trait anxiety was directly correlated with the perceived stressfulness of patient contact and medical practice demands. No independent variable explained differences in perception of all four domains.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re are some experiences, such as facing off-time death, that are so painful that repeated exposure to them augments, rather than decreases, the perception of their stressfulness.  相似文献   

18.
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其家庭心理气氛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其家庭心理气氛的关系。方法使用自测健康评定量表和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FES-CV)调查403名中学生的有关情况。结果不同心理健康状况被试在家庭心理气氛的“亲密度、情感表达、独立性、成功性、知识性、道德宗教观、组织性”方面差异显著(t=1.82~6.20,P〈0.05~0.001),心理健康状况良好组被试在上述各方面的平均分数均显著高于身心健康状况较差组;被试家庭环境因素(亲密度、情感表达、成功性、知识性、娱乐性、道德观和组织性)与其“社会健康”相关显著。结论家庭心理气氛是中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影响因素,并且与中学生的社会适应状况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262名初中生家庭环境与焦虑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初中生家庭环境与焦虑的相关程度.方法 采用问卷法,随机抽取河北省定州市262名初中学生进行家庭环境和焦虑的问卷调查.结果 ①家庭环境中的亲密度、情感表达、知识性、娱乐性、道德观、组织性与状态焦虑显著负相关;矛盾性与状态焦虑显著正相关;②家庭环境中的亲密度、情感表达、知识性、娱乐性、道德现,组织性与特质焦虑显著负相关;矛盾性、成功性与特质焦虑显著正相关.结论 家庭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初中生的焦虑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