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探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联合移植对脑损伤后神经再生的影响。利用血清培养技术获得小鼠BMSCs,行Hoechst33342标记。40只小鼠随机分为4组:正常组、损伤组、BMSCs移植组、bFGF+BMSCs移植组,每组各10只。采用自由落体撞击脑损伤模型,然后经尾静脉注射移植液,2d后行caspase-3免疫荧光染色检测BMSCs的凋亡情况;2w后行HE染色结合形态学图像分析软件计算脑切片的缺损面积、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星形胶质细胞及神经元数目变化、Y迷宫测试检测小鼠学习记忆能力。结果显示:bFGF+BMSCs移植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caspase-3表达量是BMSCs移植组的0.5倍;BMSCs移植组和bFGF+BMSCs移植组的学习记忆能力及缺损面积较损伤组有改善(P<0.05),且bFGF+BMSCs移植组与BMSCs移植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GFAP和MAP-2在损伤组表达极少,在BMSCs移植组只有少量表达,而bFGF+BMSCs移植组呈高表达,MAP-2表达水平增高更显著。以上结果提示bFGF+BMSCs移植较BMSCs移植可更好地促进脑损伤后的神经再生。  相似文献   

2.
bFGF促进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胶质样细胞转分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rat mesenchymal stem cells,rMSCs)在体外诱导为神经源性细胞的可行性,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从Wistar大鼠骨髓中获得rMSCs,纯化培养传代后用不同浓度的bFGF诱导,经MTT法检测bFGF对rMSCs生长的影响;用倒置光显微镜、透射电镜、免疫组化和RT-PCR等方法鉴定诱导后细胞行为改变与snail mRNA表达。结果bFGF对rMSCs具有促增殖作用,在倒置光显微镜和透射电镜下可见到有神经胶质样细胞形成,免疫组化证明GFAP的表达较对照组显著增高(P<0.01)。RT-PCR结果表明,诱导组细胞snail mRNA明显表达。结论bFGF促进rMSCs转分化为GFAP阳性的神经胶质样细胞,转录因子Snail可能与转化过程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联合移植对脊髓半横断损伤后神经再生的影响。方法:利用血清培养技术获得SD大鼠BMSCs行CM-DiI标记。80只大鼠随机分为4组:正常组、损伤组、BMSCs移植组、bFGF+BMSCs移植组,每组各20只。建立脊髓半横断损伤模型,移植组采用明胶海绵和细胞悬液填充。分别于术后3、7、14、21 d用BBB评分法观察大鼠后肢运动功能的恢复情况,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损伤区CM-DiI、GFAP和GAP-43的表达变化,并对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bFGF+BMSCs移植组和BMSCs移植组大鼠的左后肢运动功能较损伤组有明显改善(P0.05),且bFGF+BMSCs移植组与BMSC移植组相比亦有显著性差异(P0.05);损伤组GAP-43的表达量极少,BMSCs移植组则有少量表达,而bFGF+BMSCs移植组呈高表达;bFGF+BMSCs移植组术后早期GFAP高表达,BMSCs移植组次之,损伤组最少,但14d后,GFAP表达刚好相反。结论:bFGF+BMSCs移植较BMSCs移植能更好地促进脊髓损伤后神经的再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MSCs)的体外分离培养方法及在特定微环境下分化为血管内皮样细胞的潜能,可能为银屑病研究提供实验基础.方法:密度梯度离心法结合贴壁法分离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MSCs),体外扩增培养并进行鉴定.加入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定向诱导hMSCs向血管内皮细胞分化,流式细胞仪进行细胞表型鉴定,Dil-ac-LDL摄取实验鉴定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结果:经流式细胞仪测定分离培养的hMSCs CD71、CD44阳性表达,CD54、CDl06、CD45弱阳性表达,CD34、CD31、VWF、KDR、HLA-DR阴性表达;经bFGF、VEGF诱导后的hMSCs可见类似内皮细胞样改变,经流式细胞术检测,与对照组相比内皮细胞特异表面标志CD34、CD31、VWF、KDR表达转为阳性(P<0.01),而HLA-DR、CD54、CDl06、CD45表达明显上调(P<0.01);诱导分化后的内皮样细胞具有摄取Dil-ac-LDL的能力.结论:密度梯度离心法结合贴壁法可获得较纯的MSCs;在bFGF、VEGF诱导作用下,hMSCs具有向内皮细胞分化潜能,产生功能性内皮细胞.  相似文献   

5.
为观察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分化的影响,采用bFGF诱导山羊BMSCs,通过组织学、免疫组织化学和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等方法检测BMSCs产生的细胞外基质(ECM)包括Ⅰ型胶原和蛋白多糖的情况,初步评价BMSCs做为颞下颌关节(TMJ)盘组织工程种子细胞的可行性。结果表明:经bFGF诱导,BMSCs向成纤维细胞样细胞分化,能够合成糖胺聚糖(GAG)和I型胶原,因此认为BMSCs作为工程化关节盘种子细胞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6.
背景:在骨缺损修复过程中,从修复质量、免疫排斥和疾病传播等多方面来衡量,自体骨都是最佳的选择,但来源有限且取骨区可能产生并发症,给骨缺损的修补及自体骨移植临床应用带来了很大局限。 目的:以含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脱钙骨载体复合支架材料植入骨缺损的同时,向植入处微环境内添加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等因素,从而达到增强骨修复能力,改进修复效果的目的。 方法:选择3月龄新西兰大耳白兔45只,建立双侧前臂桡骨中下段骨-骨膜缺损模型,然后将实验兔等分为3组:实验组、对照组和空白组,均于左侧髂骨和股骨转子处抽取骨髓,分离培养扩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后,与不同材料体外复合,植入兔桡骨干10 mm缺损处。实验组兔缺损处植入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脱钙骨、藻酸钙、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维生素C;对照组兔缺损处植入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脱钙骨、藻酸钙;空白组兔双侧缺损处均不植入任何材料,自然愈合。 结果与结论:植入后30,60,90 d各组之间组织学检查新骨生成速度、生成量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实验组兔缺损修复部位骨痂和移植物化骨及材料降解明显快于对照组和空白组;但对照组和空白组兔缺损修复部位残存物明显多于实验组。实验组兔骨缺损以多点方式直接成骨,对照组和空白组则从两端以“爬行替代”方式成骨。空白组兔自然愈合后90 d骨缺损均无愈合。说明植入体外培养移植物的同时向该植入微环境添加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和维生素C等有利骨修复,提高骨损伤的愈合。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干细胞;骨髓干细胞;造血干细胞;脂肪干细胞;肿瘤干细胞;胚胎干细胞;脐带脐血干细胞;干细胞诱导;干细胞分化;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7.
韩操  王正东  颜南 《解剖科学进展》2019,25(1):25-27,31
目的构建携带骨形成蛋白-2(BMP-2)与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双基因过表达的慢病毒载体,观察其对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增殖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兔BMSCs,构建携带b FGF和BMP-2双基因的重组慢病毒载体,转染至BMSCs诱导两种基因过表达;流式细胞仪检测转染效率;Western blot方法验证双基因转染模型构建成功;MTT方法检测细胞增殖水平。结果慢病毒以最佳感染复数(MOI)100转染BMSCs时转染效率最佳,Western blot检测到转染后细胞bFGF和BMP-2蛋白表达量明显比对照增加(P0.05);MTT结果发现,过表达bFGF和BMP-2的BMSCs细胞的增殖水平增加(P0.05)。结论 bFGF和BMP-2双基因共表达重组腺病毒载体促进BMSCs细胞增殖。  相似文献   

8.
目的建立人胚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分离及培养的方法,探讨体外培养MSCs的生物学特性.方法通过密度梯度离心、贴壁法分离培养人胚MSCs,在倒置显微镜下连续观察细胞的形态变化.应用流式细胞术测定细胞周期和CD44、CD34、CD45表达,并研究其增殖及生长特征.结果原代及传代培养显示,14代以前的MSCs具有活跃的增殖能力,细胞周期分析显示有82%的MSCs处于G0/G1期.MSCs阳性表达CD44,阴性表达CD34、CD45.结论体外培养14代以前的的MSCs生长稳定,增殖较快,可作为组织工程的种子细胞.  相似文献   

9.
背景:课题组运用发酵技术开发出了一种新型多聚羟基烷酸——羟基丁酸与羟基辛酸共聚物,不仅具有聚羟基烷酸的通性,而且其柔韧性与加工性能得到较大改善。 目的:检测羟基丁酸与羟基辛酸共聚物载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纳米微球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 方法:采用W1/O/W2超声乳化法制备羟基丁酸与羟基辛酸共聚物载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纳米微球,采用全骨髓法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按照培养液中所含成分不同分为3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组、纳米微球组、对照组,其中前两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有效质量浓度分别设为10,20,50 μg/L。 结果与结论:共培养第1,3天,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组与纳米微球组吸光度值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但吸光度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 < 0.05),即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明显促增殖作用;第5,7天纳米微球组吸光度值高于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组(P < 0.01),即纳米微球缓慢释放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明显提高生物利用度;第10天纳米微球组细胞仍然有较强的增殖能力,与其他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1),而此时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组、对照组间差异已无显著性意义(P > 0.05)。结果说明纳米微球对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具有良好的缓释作用,能发挥较为持久的生物学效应,可以持续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  相似文献   

10.
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建立人胚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分离及培养的方法,探讨体外培养MSCs的生物学特性.方法 通过密度梯度离心、贴壁法分离培养人胚MSCs,在倒置显微镜下连续观察细胞的形态变化.应用流式细胞术测定细胞周期和CD44、CD34、CD45表达,并研究其增殖及生长特征.结果 原代及传代培养显示,14代以前的MSCs具有活跃的增殖能力,细胞周期分析显示有82%的MSCs处于Gp/Gl期.MSCs阳性表达CD44,阴性表达CD34、CD45.结论 体外培养14代以前的的MSCs生长稳定,增殖较快,可作为组织工程的种子细胞.  相似文献   

11.
以含20%胎牛血清的DM EM低糖培养基,原代细胞直接贴壁培养,48 h后换液继续培养,分离BALB/C小鼠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该细胞分为CD44 CD29 与CD44-CD29 两群。将第5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注入部分肝切除小鼠肝右叶,术后5 d和14 d分别处死动物,测体重、肝重与肝功,制备肝组织芯片,原位杂交和免疫荧光同步检测Y染色体与肝细胞标记(白蛋白或CK 18),并作图像叠加。发现移植组小鼠在移植后5 d与14 d在注射肝叶与非注射肝叶内皆可检出大量同时表达Y染色体与白蛋白及Y染色体与CK 18的细胞。术后14 d,移植组肝重与肝脏器指数高于模型组。表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能在有再生需求的小鼠体内向肝细胞分化并参与再生。  相似文献   

12.
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内向肝细胞的转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marrowmesenchymalstemcells,BMSCs)在体内向肝细胞转化的可能性,将来源于6-8周龄雄性BALB/c小鼠的BMSCs,通过尾静脉注射或经皮肝穿刺直接注入肝脏组织的途径移植入同源正常雌鼠体内。分别于移植术后1、2、4周处死受体雌鼠,取其肝组织,通过荧光原位杂交法(FISH)和免疫组化法同时检测Y染色体的存在和白蛋白的表达,以观察确定所注入的BMSCs在受鼠体内向肝细胞转化的情况。采取经皮直接肝穿刺注射途径移植BMSCs的两个实验组,无论移植细胞是新鲜分离的、还是P3代BMSCs,均可于移植后1周,在受鼠肝脏内检出Y染色体阳性细胞的存在,此类阳性细胞并可同时表达白蛋白。另一方面,经尾静脉注射法进行移植的实验组,于移植后2周,也可在其肝组织内检测到同时表达Y染色体和白蛋白的细胞。本研究证明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内向肝细胞转化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周期性牵张应变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rat bone marrow-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 rBMSCs)向神经细胞分化的影响。方法 对rBMSCs加载不同幅度周期性应变24 h,然后继续培养5 d,检测神经细胞标志物表达和相关信号通路蛋白磷酸化水平。通过有限元分析牵张作用下细胞表面的应力分布。通过转录组测序分析周期性牵张应变引起差异表达的基因。结果 5%幅度、0.5 Hz周期性牵张应变可以显著促进神经细胞标志物的表达,提高细胞内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xtracellular-signal-regulated kinase, ERK)、蛋白激酶B (AKT)和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 mTOR)的磷酸化水平。KEGG通路富集分析发现,与细胞黏附、细胞外基质和受体相互作用相关的基因在周期性牵张作用后显著提高。结论 周期性牵张应变可以改变细胞与细胞外基质的相互作用,激活AKT/mTOR和ERK信号通路,从而促进rBMSCs向神经细胞分化。了解力学刺激对间充质干细胞分化的影响有望提高...  相似文献   

14.
三种高分子支架对骨髓基质细胞生长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高分子复合支架聚乳酸均聚物(PLA)、聚乳酸/聚乙二醇共聚物(PLA-PEG)和聚乳酸/聚乙醇酸共聚物(PLGA)对骨髓基质细胞(M SC)黏附、增殖和分化的影响。分离、纯化兔骨髓基质细胞,分别和3种支架材料共培养。在不同时间段,应用细胞计数,碱性磷酸酶(ALP)定量分析,四环素荧光染色,扫描电镜,RT-PCR的方法,观察细胞在3种材料上生长,黏附和矿化沉积情况。结果表明细胞在3种支架材料上生长良好,PLGA上细胞生长的数量最多,其次是PLA-PEG、PLA,呈时间依赖性增加。3种材料上的细胞均表达ALP活性,PLA-PEG和PLGA组的ALP活性无差异,但显著高于PLA组,差异有显著性。RT-PCR反应可检测到骨钙素和纤维I型胶原在mRNA水平的表达。扫描电镜见细胞最初呈球形附着于材料上,7 d后细胞数量增加并分泌细胞外基质。两周后可见钙化结节形成,四环素荧光呈黄绿色染色。结果提示M SC细胞能较好的黏附于3种聚合物支架上,生长良好,并表达一定的成骨潜能,但PLA共聚物PLA-PEG和PLGA优于PLA均聚物,有望成为较好的构建组织工程骨的支架。  相似文献   

15.
探讨周期性双轴力学应变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 esenchym a l stem ce lls,M SC s)增殖和成骨分化能力的影响。选用9月龄健康SD雌性大鼠,分离股骨、胫骨提取骨髓,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M SC s。体外培养M SC s传至第3代,以1×105细胞浓度接种于双轴力学应变系统,选取4 000μstra in,频率为1hz的力学应变对M SC s加载。每天加载3次,每次2 h,间隔2 h。观察力学应变作用后1 d、3 d,M SC s增殖和成骨分化能力的变化,并与相应未加力学应变对照组比较。结果表明:(1)力学应变可增高M SC s的碱性磷酸酶(ALP)和骨桥蛋白(OPN)表达量;力学应变作用3 d后M SC s的ALP和OPN表达量明显高于力学应变作用1 d。I型胶原(COL I)仅在力学应变作用3 d增高;骨钙素(OCN)在各组无明显变化。(2)力学应变可促进M SC s增殖,但力学应变作用1 d和3 d对M SC s增殖的作用无明显差异。上述结果提示:力学应变可以促进M SC s的增殖和成骨分化能力。  相似文献   

16.
采用密度梯度离心和贴壁筛选方法分离纯化了恒河猴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 from bone marrow of Rhesus monkey,RhBMSCs);通过表面抗原检测和核型分析对细胞进行了初步鉴定;通过生长曲线的绘制和细胞凋亡的检测探讨了细胞的生长特点。本实验获得的RhBMSCs形态以梭型为主,核型正常,CD29表达率为99.2%,CD34、CD45、HLA-DR表达率均低于3.2%,RhBMSCs表型符合间充质干细胞的特点,且纯度较高,细胞生长旺盛,但倍增时间有随传代数的增加而逐渐延长的趋势。本实验探讨了RhBMSCs的体外分离、扩增培养及鉴定的方法,并对其生长特点进行了初步观察,这不仅有助于进一步了解与之近似的人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相关特性,而且为以猕猴为对象的BMSC定向分化和组织修复等动物体内实验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是微环境中为细胞提供力学线索的主要元件。干细胞对基质力学信号改变的响应主要通过细胞骨架实现。细胞外基质性能改变后,力学信号经信号复合体传递,细胞骨架作为贯穿细胞整体的网状支架结构,在分子马达的作用下纤维重组产生张力,该力学信号可以转导为化学信号或直接传递至细胞核骨架,产生一系列对干细胞干性、增殖、分化以及凋亡的影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esenchymal stem cells, BMSCs)对于骨改建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总结微环境改变后细胞骨架张力在BMSCs成骨分化过程中的影响及力信号响应机制。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组织工程学领域发展突飞猛进,已被列为一种修复或再生许多组织和器官的方法。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良好的成骨向分化潜能,在骨组织工程领域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和成骨向分化受多种力学因素的影响,且不同性质的力学刺激对其定向分化的调节作用不尽相同。目前,许多学者致力于深入探讨力学因素影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向分化的具体途径,但其调控机制尚未完全明确。本文综述及讨论力学因素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所产生的增殖、定向成骨分化等生物学效应的影响及可能涉及的力化学信号转导通路作用机制,以期丰富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9.
细胞在体内受到流体剪应力、机械应变、流体静压力等机械应力的作用,其中流体剪应力(fluid shear stress,FSS)被认为是维持骨稳态及骨改建过程中最重要的应力。目前研究多集中在FSS对骨细胞及成骨细胞的作用上,骨髓基质干细胞(bone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的研究相对较少。BMSCs对骨改建及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BMSCs对FSS的应答越来越受到关注。BMSCs对FSS的反应涉及细胞骨架、基质刚度及弹性、成骨信号等方面。总结FSS在BMSCs内的力转导机制、对其分化及功能的改变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为今后构建组织工程化骨、骨病变的治疗等研究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