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UPASS钉棒系统内固定加椎间植骨融合治疗腰椎弓峡部裂性腰椎滑脱症疗效。方法行UPASS椎弓根螺钉系统复位内固定加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腰椎弓峡部裂性腰椎滑脱症18例。结果18例均获满意复位,术后随访时间平均16个月,优良率88.89%。结论UPASS钉棒系统纵向撑开力及复位拉力大,能撑开椎间隙和使滑脱的椎体最大限度复位,固定可靠;滑脱椎体间植骨具有较高的融合率,是腰椎弓峡部裂性腰椎滑脱症较理想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腰骶移行椎上一节段腰椎的形态特点,为腰骶移行椎合并腰椎滑脱、不稳症时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提供依据。 方法 对59例腰骶移行椎上一节段腰椎标本的矢状径、横径,峡部的高度、厚度;椎弓根的纵径、横径;椎板的高度、厚度;脊椎指数及退变情况等进行观测。 结果 腰骶移行椎上一节段椎体前后径(34.1±2.7)mm,横径(47.5±4.6)mm;峡部高度(12.9±1.6)mm;峡部厚度(9.0±1.2)mm;椎弓根纵径 (10.6±2.4)mm,椎弓根横径 (14.0±2.4)mm;椎板高度(18.2±2.6) mm,椎板厚度 (5.7±1.2)mm。脊椎指数:1:4.35; 81.4%(48例)发生椎体增生,未发现峡部裂。 结论 腰骶移行椎上一节段腰椎椎体各径线及椎弓根横径较正常L4椎体大,可选择直径稍大的椎弓根螺钉;峡部厚度较正常L4增加;峡部不存在发育薄弱和局部缺损。  相似文献   

3.
腰5峡部裂合并不同椎间节段退行变与髂腰韧带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第5腰椎峡部裂合并不同椎间节段退行变与髂腰韧带的相关性。方法:分析L5峡部裂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抽取病例分为两组:16例合并L4-5椎间盘突出、16例合并L5滑脱,对照比较两组病例间的L5横突的相对宽度(RT值)。结果:L5峡部裂合并L4-5椎间盘突出组比合并L5滑脱组的RT值高,两者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结论:L5峡部裂合并L4-5椎间盘突出的髂腰韧带强度比合并L5脊椎滑脱高。L5峡部裂合并不同节段椎间盘突出或合并滑脱的病因可能除了与峡部裂引起脊椎失稳及椎间盘退变有关外,还与髂腰韧带力学强度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腰椎滑脱和椎弓峡部裂中X线平片与CT各自的诊断作用。方法首先,随机选取220例检查腰椎滑脱与椎弓根峡部裂的患者,均分成A、B两组。然后,A组行X线平片检查,B组行CT检查。最后,比较分析两种诊断方式对于腰椎滑脱及椎弓峡部裂的检出率。结果腰椎滑脱的检出率A组为95.4%,B组为85.6%;椎弓峡部裂的检出率A组为87.9%,B组为96.6%。结论 CT检查椎弓峡部裂的检出率比X线平片的检出率高,X线平片对腰椎滑脱的检出率比CT的检出率高。  相似文献   

5.
成人第5腰椎体(L5)滑脱患者,多为峡部裂型及退变性滑脱,经正规保守治疗无效者目前多主张采用手术治疗。自2005年1月~2010年8月笔者对32例L5滑脱患者采用后路椎板切除减压、L5~第1骶  相似文献   

6.
目的建立腰椎椎弓峡部裂三维有限元模型,通过生物力学实验进行有效性验证。方法利用临床1例腰椎椎弓峡部裂病例影像学资料,采用Simpleware建模软件分别模拟下腰椎骨性结构、椎间盘组织,并在Ansys软件附加腰椎相关韧带和关节囊,建立L5双侧椎弓峡部裂三维有限元模型,并通过体外力学实验结果验证模型有效性。结果重建模型构建了椎体皮质骨、松质骨、腰椎关节突关节、椎弓根、椎板、横突、棘突等骨性结构,还构建了纤维环、髓核、上下终板组织,并成功附加了前纵、后纵韧带、黄韧带、棘上、棘间韧带以及关节突的关节囊。模型共计有281261个节点和661150个单元。腰椎椎弓峡部裂重建成功。通过与体外生物力学在不同工况下L4下关节突、L5上、下关节突、S1上关节突应力/应变趋势以及L4下关节突内外侧力学应力/应变趋势比较,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结论建立了下腰椎椎弓峡部裂的三维有限元模型,此模型可以用来进一步实施有关峡部裂治疗的力学研究。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腰椎峡部裂发生的危险因素,为腰椎峡部裂的预防和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选取88例滑脱前期L5双侧峡部裂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体重指数、运动强度、腰椎发育情况及脊柱-骨盆结构相关参数;以88例体检正常者为对照组,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研究组与对照组比较,相对代谢率、关节突关节椎弓根角、骨盆入射角、腰椎前凸角、峡部宽度、腰椎骶化、腰骶椎隐裂及家族史有统计学差异(P<0.05);以滑脱前期腰椎峡部裂为因变量的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相对代谢率、关节突关节椎弓根角、骨盆入射角及峡部宽度是腰椎峡部裂发生的危险因素。 结论 腰椎峡部裂的发生和多种因素相关,全面认识其危险因素,有助于降低其发生率,并预防进一步发展为滑脱。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腰椎峡部裂发生的危险因素,为腰椎峡部裂的预防和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选取88例滑脱前期L5双侧峡部裂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体重指数、运动强度、腰椎发育情况及脊柱-骨盆结构相关参数;以88例体检正常者为对照组,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研究组与对照组比较,相对代谢率、关节突关节椎弓根角、骨盆入射角、腰椎前凸角、峡部宽度、腰椎骶化、腰骶椎隐裂及家族史有统计学差异(P<0.05);以滑脱前期腰椎峡部裂为因变量的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相对代谢率、关节突关节椎弓根角、骨盆入射角及峡部宽度是腰椎峡部裂发生的危险因素。 结论 腰椎峡部裂的发生和多种因素相关,全面认识其危险因素,有助于降低其发生率,并预防进一步发展为滑脱。  相似文献   

9.
螺旋CT三维重建在腰椎滑脱症诊断及手术中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螺旋CT三维重建在腰椎滑脱症诊断及手术中的价值。方法对比47例腰椎滑脱症病人的X线片、CT及螺旋CT三维重建图像,结合术中椎弓根钉定位及对于是否为峡部裂的不同处理,分析螺旋CT三维重建在腰椎滑脱症的诊断价值。结果47例均为腰椎前滑脱,三种检查方法对椎弓峡部的成像存在不同,螺旋CT三维重建可清楚显示椎弓峡部的全貌和裂隙,指导手术定位。结论螺旋CT三维重建能较好地评价椎弓峡部裂所致的病理解剖改变,指导临床制订完善的手术方案,具有很大的优越性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腰骶移行椎的影像学形态特点,为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滑脱症的诊治提供参考。方法:对临床及影像资料完整的腰骶移行椎222例,根据横突形态特点,按Castellvi法进行分类,并对病变节段进行分析。结果:Ⅰ型79例,占35.6%,其中L4~5突出8例,L5~S1突出15例,L4峡部裂、滑脱3例;Ⅱ型51例,占23%,其中L4~5,突出20例,L3~4突出4例,L4峡部裂、滑脱12例;Ⅲ型80例,占36%,其中L4~5,突出38例,L4峡部裂12例,L3~4突出3例;Ⅳ型9例,占4.1%,其中L4~5突出4例;特殊类型3例,占1.3%,均为L4~5突出。结论:Ⅰ型移行椎L4-5,L5~S1均可能发生腰椎间盘突出症,与正常腰椎无明显区别,Ⅱ、Ⅲ、Ⅳ型只发生L4~5和L3~4节段腰椎间盘突出,而不发生L5~S1椎间盘突出,即移行椎以上的节段可发生病变。本组中没有L5部裂及滑脱病例,均为L4峡部裂和L4~5以上节段滑脱,据此提出了腰骶移行椎的特殊类型,即单纯椎间融合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