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 毫秒
1.
目的探讨1例β-酮硫解酶缺乏症患儿的临床及遗传学特征。方法分析1例β-酮硫解酶缺乏症患儿的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及基因检测结果。结果患儿临床表现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伴精神差、深大呼吸及非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血串联质谱分析示3-羟基异戊酰肉碱等相关指标升高, 基因测序结果示ACAT1基因c.146G>A和c.700G>A的复合杂合变异, 其父母均携带该位点的杂合变异。结论该患儿变异位点为新变异, 在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发生后出现顽固性非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需考虑β-酮硫解酶缺乏症, 进行ACAT1基因检测以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提高临床医师对遗传代谢病的认识,从而做到早诊断、早治疗。方法收集2015年3月至2016年12月在怀化地区通过新生儿串联质谱筛查、气相色谱—质谱(GC/MS)分析及高精准度DNA质谱仪联合二代测序技术(NGS)等检查确诊为先天性遗传代谢病的病人的临床资料,对他们的诊治过程及预后进行分析。结果 2015年3月至2016年12月共有确诊病人14例,分别为短链酰基辅酶A脱氢酶缺乏症3例,2-甲基丁酰辅酶A脱氢酶缺乏症2例,3-甲基巴豆酰羧化酶缺乏症2例,B-酮硫解酶缺乏症1例,Citrin蛋白缺乏症1例,原发性肉碱缺乏症1例,丙酸血症1例,戊二酸血症I型1例,高苯丙氨酸血症1例,全羧化酶合成酶缺乏症1例。对其诊治过程进行总结分析,追踪预后。结论串联质谱技术对于新生儿遗传代谢性疾病的筛查具有较高的灵敏性与特异性,有利于遗传代谢性疾病的早期筛查和诊断,值得推广和普及。  相似文献   

3.
甲硫氨酸γ-裂合酶,一个依赖于磷酸吡哆醛的酶,被看作为一个具有多功能的细菌甲硫氨酸代谢中的关键酶.甲硫氨酸在含硫氨基酸的代谢中起着中心的作用,它通过多种途径包括通向α-酮丁酸的三个途径而进行代谢:(1)甲硫氨酸通过S-腺苷甲硫氨酸和同型半胱氨酸转变成胱硫醚(cystathionine或丙氨酸丁氨酸硫醚),然后转变为α-酮丁酸和氨.(2)脱氨成为α-酮-γ-甲基硫代丁酸,随即经脱硫甲基化作用而转变为α-酮丁酸.(3)同时通过脱氨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伴胰岛素抵抗2型糖尿病大鼠与正常大鼠内脏脂肪组织基因表达的差异。方法Sprague-Dawley(SD)雄性大鼠22只,实验组[小剂量链脲佐菌素(25mg/kg)加高脂饲料]12只,对照组(常规饲料)10只。从脂肪组织中抽取总RNA,纯化mRNA并逆转录为cDNA,Cy5标记实验组cDNA,Cy3标记对照组cDNA,获得两组动物来源的cDNA探针。cDNA探针与基因表达谱芯片杂交,结果由扫描仪扫描并用软件进行分析统计。用逆转录-PCR对其中两条基因进行验证。结果丙酮酸脱氢酶磷酸酶同工酶2基因在2型糖尿病大鼠脂肪组织表达降低、磷酸化酶激酶催化亚单位基因表达增高;脂酰CoA脱氢酶、烯酰CoA水合酶、脂酰CoA氧化酶、β-酮脂酰CoA硫解酶基因表达增高,脂蛋白脂肪酶基因表达降低。应用逆转录-PCR验证,脂蛋白脂肪酶基因在实验组表达降低(P<0.01),而β-酮脂酰硫解酶基因在实验组表达增高(P<0.01),与芯片结果一致。结论糖代谢限速酶影响胰岛素敏感性;脂解作用增加在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和β细胞功能减退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串联质谱技术在怀化地区新生儿遗传代谢病筛查中的应用,了解怀化地区新生儿遗传代谢病的发病率和基因突变情况。方法应用串联质谱技术对2015年3月~2016年12月怀化地区43 005例新生儿进行遗传代谢病筛查,初筛阳性者立即召回复查,复查阳性者应用气相色谱-质谱分析尿中的有机酸、氨基酸、肉碱等代谢产物,并且应用高精准度DNA质谱仪联合二代测序技术(NGS)检测阳性患儿的突变基因。结果 43 005例新生儿中初筛阳性854例,阳性率1.99%。确诊患儿14例,B-酮硫解酶缺乏症1例,2-甲基丁酰辅酶A脱氢酶缺乏症2例,希特林蛋白缺乏症1例,短链酰基辅酶A脱氢酶缺乏症3例,原发性肉碱缺乏症1例,丙酸血症1例,戊二酸血症I型1例,高苯丙氨酸血症1例,3-甲基巴豆酰羧化酶缺乏症2例,全羧化酶合成酶缺乏症1例。发病率分别是1/43005、1/21503、1/43005、1/14335、1/43005、1/43005、1/43005、1/43005、1/21503、1/43005。结论串联质谱技术在新生儿遗传代谢病筛查中可以更有效、更早地确诊这些遗传代谢病,为针对性治疗提供有效依据,为遗传代谢病的筛查开辟了新的领域。  相似文献   

6.
β-内啡肽(β-EP)是一种有明显吗啡样生物效应的内源性鸦片肽,已经证实其在疼痛的感受、应激和高级脑功能方面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为明确继发性颅脑损伤病人血中β-内啡肽的含量变化及探讨纳络酮对β-内啡肽受体的拮抗作用,我们对68例颅脑损伤病人血清β-内啡肽检测结果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7.
依赖生物素的多种羧化酶缺乏己有论述,认为在病人排泄的代谢产物中至少有三种依赖生物素的线粒体羧化酶:即丙酮酸羧化酶(PC),丙酰CoA羧化酶(PCC),和3-甲基巴豆酰CoA羧化酶(MCC)缺乏。缺乏这些酶的活性表现为乳酸,3羟基丙酸,甲基柠檬酸,3羟基异戊酸和3甲基巴豆酰甘氨酸的过量蓄积及尿中过多排泄。经口或非肠道应用生物素,有机酸的水平迅速下降。给病儿、病儿的父母和对照的正常人或与丙酮酸及支链氨基酸代谢无关的人,进行皮肤活组织检查。皮肤成纤维细胞在5%CO_2,37℃,三种不同成分的溶液(标准的,增高的,减低的生物素)中培养。当细胞生长1~2周后,比较每种生物素浓度中  相似文献   

8.
先天性乳酸血症可由一系列酶的遗传缺陷所致,如丙酮酸脱氢酶体系、α-酮戊二酸脱氢酶体系、丙酮酸羧化酶或者葡萄糖-6-磷酸酶等的缺乏。亦可伴发于甲基丙二酸血症和所谓Leigh氏亚急性坏死性脑脊髓病。本文报告一例丙酮酸脱氢酶体系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小儿重症监护病房遗传代谢病的发生率,评价气相色谱-质谱(GC-MS)和串联质谱技术(MSMS)对遗传代谢性疾病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8年10月我院收治的重症遗传代谢性疾病患儿43例,采用GCMS、MS-MS技术进行诊断,分析患儿主要临床症状表现以及预后。我们将所有病例进行两种方式进行检测。结果 43例代谢性疾病患儿临床表现为反复代谢性酸中毒,意识障碍,严重电解质紊乱,不明原因肝功能障碍,黄疸,凝血功能障碍,血氨增高等主要症状;发现用GC-MS检测尿标本阳性24例,阳性率为55.81%,用MS-MS检测血标本检测出阳性30例,阳性率为69.77%。结合基因等实验室方法检查结果最终确诊为:甲基丙二酸血症9例,原发性肉碱缺乏症4例,希特林蛋白缺乏症2例,β酮硫解酶缺乏4例,线粒体疾病3例,尼曼匹克病3例,高苯丙酸血症2例,糖原累积病2例,多种酰基辅酶A脱氢酶缺乏症2例,生物素酶缺乏症2例,鸟氨酸氨甲酰基转移酶缺乏症2例,酪氨酸血症2例,枫糖血症1例,戊二酸血症1例,异戊酸血症1例,极长链酰辅酶A脱氢酶缺乏症1例,肉碱棕榈酰转移酶缺乏症1例,粘多糖贮积症1例,肝豆状核变性1例。以上疾病症状都较为隐匿,不易发现,在临床诊治中容易出现误诊、漏诊。结论小儿重症监护病房遗传代谢病临床分析过程中,患儿主要表现为发育落后,喂养困难,意识障碍,惊厥,严重代酸等。对患儿尽早进行血、尿标本遗传代谢病筛查,两种方法不能互为代替。但部分疾病的确诊往往要结合基因检查等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才能做出,及时合理治疗能挽救更多危重患儿并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0.
甲基丙二酸血症(methylmalonic acidemia,MMA)是遗传性代谢疾病中发病率较高的一种,其病因在于甲基丙二酸辅酶A变位酶的缺乏,从而使甲基丙二酸辅酶A通通过其它代谢旁路而产生出非正常代谢物,积聚在血液、组织、脑脊液和尿液中,导致MMA患者出现一系列病理,生化及临床指标的变化。  相似文献   

11.
目的链霉菌具有丰富次级代谢产物合成能力,对链霉菌CPCC 200510产生的色素类次级代谢产物进行研究。方法对该菌株的次级代谢产物进行乙酸乙酯提取、ODS色谱柱分离、半制备HPLC分离纯化、NMR结构解析和生物活性检测。结果得到6个黄色化合物,分别为1,8-二羟基-3-甲基蒽醌(大黄酚,1)、2-乙酰-1,8-二羟基-3-甲基蒽醌(2)、2-乙酰-1,8-二羟基-3-羧甲基蒽醌(3)、1,2,8-三羟基-3-甲基蒽醌(4)、1-(7-乙酰-8-羟基苯并[de]色烯-2-基)-2-丙酮(5)和1-(8-羟基-2-甲基苯并[de]色烯-7-基)乙酮(6),为一组生物合成相关的芳香聚酮类化合物。其中,1~3为链霉菌CPCC 200510产生的主要组分。生物活性测定表明,1~3具有抗肿瘤细胞或抗病毒活性。结论链霉菌CPCC200510有望作为大黄酚类化合物的微生物产生菌。  相似文献   

12.
本文报告了6-酮-前列腺素(PG)F_(1α)的酶免疫分析法。用混合酸酐法交联β-半乳糖苷酶和6-酮-PG-F_(1α)。通过双抗体沉淀法分离免疫复合物和游离6-酮-PGF_(1α)。以4-甲基伞形酮-β-D-半乳糖苷作底物测定酶促反应产物的荧光强度。该方法6-酮-PGF_(1α)最低检出值0.054 pmol(20pg),批内变异系数(CV)平均3.84%,批间CV平均6.72%,回收率平均105.2%。分别用酶免疫分析和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同一家兔主动脉样品6-酮-PGF_(1α)含量,相关系数r=0.9474。用消炎痛和咪唑作为工具药验证了该方法在药理研究中应用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3.
G_(MI)神经节苷脂沉积病是一组缺乏酸性β-半乳糖苷酶遗传病。本病有两种类型,即1型(或称一般神经节苷脂沉积症)和2型(或称幼年G_(MI)神经节苷脂沉积症),它们以酸性β-半乳糖苷酶缺乏为原发性酶缺陷。除临床上的这两种类型之外,另有变异体或成人G_(MI)神经节苷脂沉积病,具有中度或重度的β-半乳糖苷酶缺乏。但最近有人提出,大部分这类病人其β-半乳糖苷酶的缺乏并非原发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罗格列酮对人子宫肌瘤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不同浓度的罗格列酮(10-8,10-7和10-6 mol/L)处理原代培养的人子宫肌瘤细胞24,48和72 h.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ethyl thiazolyl tetrazolium,MTT)法测定细胞生长曲线,用流式细胞术测定细胞凋亡率,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培养液中雌二醇水平,实时定量PCR和Western免疫印迹分别检测雌激素受体α和β的表达.结果:罗格列酮(10-8,10-7和10-6 mol/L)处理48和72 h后以浓度和时间依赖的方式抑制了子宫肌瘤细胞的增殖,而罗格列酮(10-8,10-7和10-6 mol/L)处理24 h对子宫肌瘤细胞增殖的影响没有显著性.罗格列酮(10-8,10-7和10-6 mol/L)处理72 h以浓度依赖的方式促进了子宫肌瘤细胞的凋亡,同时以浓度依赖的方式降低了子宫肌瘤细胞雌二醇的分泌和雌激素受体α和β mRNA和蛋白的表达.结论:罗格列酮可抑制子宫肌瘤细胞增殖,促进其凋亡,其机制与罗格列酮降低子宫肌瘤细胞雌二醇的分泌和减少子宫肌瘤细胞中雌激素受体α和β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5.
背景:研究证实脊髓损伤后早期应用甲基强的松龙冲击治疗可以减轻脊髓损伤的病理程度,但是近20年未再有突破性进展。目的:观察β-七叶皂甙钠对脊髓损伤大鼠脊髓神经细胞坏死及胶质纤维酸性蛋白抗体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改良Allen撞击方法建立脊髓损伤大鼠模型,将建模成功的180只SD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3组,每组60只,造模后即刻给药,β-七叶皂甙钠组腹腔注射5 mg/kgβ-七叶皂甙钠,甲基强的松龙组腹腔注射100 mg/kg甲基强的松龙,对照组腹腔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每天给药1次,于治疗后8,24,96 h,治疗后7,14 d 5个时间节点处死实验动物并取损伤段脊髓进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及免疫组化染色观察脊髓组织坏死神经细胞数及胶质纤维酸性蛋白抗体表达情况。结果与结论:各组均于治疗后8 h出现坏死细胞且7 d达高峰,14 d时水肿减轻但坏死细胞并未减少,但β-七叶皂甙钠及甲基强的松龙两组同一时间点上坏死细胞数目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各组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吸光度均随着时间延长而增加,β-七叶皂甙钠组与对照组在96 h内增加快速,而甲基强的松龙组缓慢均匀增加,24 h以内β-七叶皂甙钠组与对照组之间无明显差别,但均低于甲基强的松龙组(P0.05),96 h后β-七叶皂甙钠及甲基强的松龙两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7 d后各组均开始缓慢下降。结果表明β-七叶皂甙钠对脊髓损伤大鼠脊髓细胞具有明显保护作用,可通过减少胶质纤维酸性蛋白的表达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在用药2周时间内的效果与甲基强的松龙相似。  相似文献   

16.
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是7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类全新结构的β-内酰胺。因其抗菌谱广,抗菌活 性强,并对β-内酰胺酶稳定,因而十分引人瞩目。特别是,1-β甲基取代的碳青霉烯,如美洛培南、百阿培南,不仅增强了其化学稳定性、抗菌活性,并对人体的肾脱氢肽酶I(DHP-I)稳定,从而引起了对1-β甲基碳青霉烯广泛深入地研究。 Merck实验室于1984年首次合成了1-β甲基碳青霉烯L-646491,以C-1位成功地引入了β-甲基,从此,有关1-β甲基碳青霉烯全合成的报道不断涌现。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体能训练过程中运动损伤对机体有机酸代谢的影响,为合理安排训练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取30例训练后横纹肌溶解症患者作为疾病组和参加同期训练的30名健康大学生作为正常组,疾病组均已通过入院治疗并调整休息2月.随后两组共同进行长时间低强度的70km徒步运动和短时间高强度的2h 15km训练,分别在拉练前、徒步70km运动前后、2h 15km运动前后、集训结束后进行尿液有机酸的动态检测.结果 两组在经过运动后,乳酸水平增加,柠檬酸、苹果酸、富马酸、2-酮异戊酸、3-羟基异戊酸、乙醛酸、2-羟基异戊酸、苯乙酸、喹啉酸、2-甲基-3-羟基丁酸、肌酐、杏仁酸等各个指标均较运动前有所升高.与正常组相比,疾病组的乳酸、柠檬酸、富马酸、2-酮戊二酸、乙醇酸、3-羟基异戊酸、2-羟基丁酸、丙二酸、肌酐、2-酮异戊酸明显升高,棕榈酸水平持续低于正常组.结论 运动后机体有机酸代谢明显增强,运动损伤恢复后再次进行大负荷运动时,会加速体内的无氧代谢,使乳酸堆积,并且消耗更多的脂类来维持所需的能量.  相似文献   

18.
β-内啡肽(β-EP)是一种阿片样神经肽,当中枢神经系统受某种刺激时可将其释放入血。本研究的结果表明,当正常人单核细胞(Mon)预先与纯化蛋白衍生物(PPD)及3.2×10~(-3)mol/L的β-EP共同温育18小时后,Mon对PPD的抗原提呈能力(APCP)显著增强(P<0.01),而于相同条件下,加入7.3×10~(-7)mol/L的纳络酮(Nal)时,β-EP对Mon的APCP的增强作用被对消(P>0.05)。以上结果说明β-EP可能是通过作用于阿片受体而增强Mon的APCP的。  相似文献   

19.
单纯性腺发育不全和睾丸女性化的XY女性病例已有大量报导,具有酶缺陷阻碍雄激素和雌激素合成的XY女性病例的报导相对较少。最近作者发现一例17α-羟化酶缺陷的XY女性患者,促使作者复习关于具有酶缺陷的XY女性患者的文献。检查胆固醇代谢(图1)发现20,22-碳链酶,3β-羟类固醇脱氢酶、17α-羟化酶、17,20-碳链酶和17β-还原酶中任何一种酶缺乏都将阻碍睾丸酮和雌二醇的合成。  相似文献   

20.
维生素B6作为叶酸代谢途径中丝氨酸羟甲基转移酶(serine hydroxymethyltransferase,SHMT)、胱硫醚β-合成酶(cystathionineβ-synthase,CBS)、甜菜碱羟甲基转移酶(betaine hydroxymethyltransferase,BHMT)等酶的辅酶,一方面涉及丝氨酸、四氢叶酸到甘氨酸、5,10-甲基四氢叶酸的可逆转化,另一方面协助完成同型半胱氨酸到甲硫氨酸和胱硫醚的代谢.因此维生素B6对于维持基因组、表基因组稳定性以及促进同型半胱氨酸代谢可能具有一定作用,从而在肿瘤、癌症、心脑血管疾病的防范上可能起到积极作用.本文综述了维生素B6代谢功能研究进展、维生素B6缺乏临床表征及引发的并发症和营养缺陷症,为人类基因组健康、公共卫生健康和饮食供给提供参考.
Abstract:
Vitamin B6 is a cofactor for the serine hydroxymethyltransferase ( SHMT ), cystathionine β-synthase (CBS) and betaine hydroxymethyltransferase (BHMT) in folate metabolism. SHMT catalyzes the reversible interconversion of serine and tetrahydrofolate ( THF ) to glycine and 5,10- methylene THF. The metabolism of homocysteine to methionine and cysteine is initiated by the enzymes CBS and BHMT. So the evidence indicates that vitamin B6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maintenance of genome,epigenetics stability and homocysteine metabolism, suggesting vitamin B6' s critical role in the prevention of tumour, cancer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 This article will review and discuss the metabolic functions of vitamin B6, some associated diseases due to vitamin B6 deficiency, and new insights from recently published studies regarding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potential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