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背景:目前对高血压前期循环内皮祖细胞数量和功能的性别差异尚不明确。 目的:探讨性别差异对高血压前期循环内皮祖细胞数量和功能的影响。 方法:选择79例年龄(46.4±4.5)岁的人群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绝经前健康女性志愿者18例、绝经前高血压前期女性患者21例、健康男性志愿者21例和高血压前期男性患者19例,取外周血用流式细胞仪测定CD34和 KDR双标阳性循环内皮祖细胞水平,ac-LDL 及 lectin 荧光标记方法评估体外培养内皮祖细胞数量, MTT法和Transwell小室评估内皮祖细胞的增殖能力和迁移能力,测定各组血浆雌激素水平。 结果与结论:与高血压前期男性患者和健康男性志愿者比较,绝经前高血压前期女性患者和绝经前健康女性志愿者的CD34+/KDR+双阳性循环内皮祖细胞数量、ac-LDL及lectin 抗体双阳性内皮祖细胞数量增加      (P均< 0.05),内皮祖细胞迁移和增殖能力明显增强(P < 0.05),血浆雌激素水平增高(P < 0.05)。绝经前高血压前期女性患者与绝经前健康女性的内皮祖细胞迁移和增殖能力无明显差异(P > 0.05),而高血压前期男性患者的内皮祖细胞迁移和增殖能力较健康男性减弱。血浆雌激素水平与循环内皮祖细胞数量及功能呈明显的直线相关关系(P < 0.05)。这些结果证实,高血压前期循环内皮祖细胞数量和功能存在性别差异,相比高血压前期男性患者,绝经前高血压前期女性患者循环内皮祖细胞数量增多,增殖和迁移能力增强,其可能与机体内较高的雌激素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2.
背景:运动条件对内皮祖细胞数量和功能是否会产生的影响目前尚无公识。 目的:观察急性运动对健康成人循环内皮祖细胞数量和功能的影响。 方法:健康男性成人志愿者12例参加急性平板运动锻炼(9.3±2.1) min。用流式细胞仪测定运动前后CD34和KDR双标阳性循环内皮祖细胞水平,ac-LDL及lectin荧光标记方法评估体外培养内皮祖细数量,检测内皮祖细胞的黏附、迁移和增殖能力,并测定运动前后血浆和内皮祖细胞分泌一氧化氮、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水平变化。 结果与结论:流式细胞仪检测显示健康志愿者运动后循环内皮祖细胞水平较运动前增加(P < 0.05)。荧光标记法证实运动后ac-LDL及lectin抗体双阳性内皮祖细胞数量较运动前增加(P < 0.05),内皮祖细胞迁移和增殖能力明显增强(P < 0.05),但黏附能力无明显变化。急性运动能明显增加健康志愿者的血浆一氧化氮水平(P < 0.05),健康志愿者运动前后血浆一氧化氮水平和循环内皮祖细胞数量及功能的增加倍数呈明显的直线相关回归关系(P < 0.05)。结果证实,运动可明显增加健康成人循环内皮祖细胞的数量和功能,其机制与其诱导一氧化氮释放增多有关。  相似文献   

3.
背景:内皮祖细胞具有很好的临床应用前景,特别是作为种子细胞参与组织工程血管构建及疾病治疗。目的:观察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的外周血中内皮祖细胞的生物学特性。方法:获取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正常人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同时获取8例正常成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作为对照。将获取的细胞接种在预铺纤维连接蛋白的培养皿中进行体外培养。FACS和免疫组化法检测获取细胞的免疫表型;采用MTT比色法和黏附能力测定实验检测内皮祖细胞的增殖和黏附能力;实时定量PCR检测血管形成相关细胞因子的表达;荧光标记的乙酰化低密度脂蛋白(Dil-acLDL)吞噬实验鉴定内皮功能;将获取的细胞接种在含有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基底膜胶中诱导血管生成。结果与结论:动员后外周血和未动员外周血内皮祖细胞具有相似的细胞形态和免疫表型,FACS和免疫组化检测结果显示上述两种内皮祖细胞都表达内皮细胞特异性抗原CD34、CD31、FLK-1、ve-Cadherin、vWF和CD133。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和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在动员后外周血内皮祖细胞中的表达水平增加;两种来源的内皮祖细胞都具有吞噬Dil-acLDL和在体外诱导血管生成的能力。但是,动员的外周血中内皮祖细胞的数量和增殖能力明显强于未动员外周血中的内皮祖细胞。结果可见动员后的外周血中可以分离出具有内皮祖细胞特性的细胞群体,该群体具有体外诱导血管生成的能力;与未动员的外周血内皮祖细胞相比,动员后外周血内皮祖细胞数量明显增加并具有更好的增殖能力。  相似文献   

4.
背景:近来研究发现运动可以增加内皮祖细胞数量和功能,有助于改善内皮功能。但是,运动对是否能通过上调循环内皮祖细胞数量和功能改善衰老血管弹性尚不清楚。 目的:观察规律运动是否通过影响循环内皮祖细胞数量和功能改善衰老所致血管弹性下降。 方法:对10例男性健康青年志愿者和10例健康老年志愿者予以规律运动锻炼3个月,流式细胞仪测定运动前后CD34和KDR双标阳性循环内皮祖细胞水平,乙酰化低密度脂蛋白及凝集素荧光标记方法评估体外培养内皮祖细数量,检测内皮祖细胞的迁移和增殖能力,并测定运动前后脉搏波传导速度的变化。 结果与结论:与健康青年志愿者比较,老年志愿者循环内皮祖细胞数量和功能明显下降,脉搏波传导速度减退。健康志愿者规律运动后循环内皮祖细胞水平较运动前增加,乙酰化低密度脂蛋白及凝集素双阳性内皮祖细胞数量较运动前增加,内皮祖细胞迁移和增殖能力明显增强,脉搏波传导速度下降,老年志愿者变化更为明显。循环内皮祖细胞数量及功能的增加倍数和脉搏波传导速度下降倍数呈明显正相关,多元回归分析显示乙酰化低密度脂蛋白及凝集素双阳性内皮祖细胞及增殖功能的增加倍数是脉搏波传导速度下降倍数的独立预测因素。说明规律运动可通过增加循环内皮祖细胞数量和功能改善衰老所致的血管弹性下降,提示运动调节内皮祖细胞可能是其保护衰老血管损伤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5.
背景: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内皮祖细胞和补阳还五汤在治疗缺血性疾病上具有相似的功能,两者之间是否存在着一定的联系? 目的:观察补阳还五汤对外周血内皮祖细胞数量和功能的影响。 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培养兔外周血内皮祖细胞,经Dil-ac-LDL和FITC-UEA-I双染色和表面抗原的免疫组织化学检测鉴定后,将贴壁细胞随机分为4组,分别用基础培养基以及含有20,50,100 g/L补阳还五汤的EBM-2培养基进行细胞培养72 h。检测细胞形态及计数,再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微量酶反应比色法、Transwell小室、黏附功能检测、一氧化氮检测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免疫细胞化学分析来评定其增殖、迁移、黏附、分泌一氧化氮和表达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能力。 结果与结论:不同质量浓度补阳还五汤均能增加内皮祖细胞的数量,提高内皮祖细胞增殖、黏附、迁移和分泌一氧化氮的能力(P < 0.05),药物质量浓度在50 g/L时影响最为显著(P < 0.01),而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较微弱。提示补阳还五汤能增加内皮祖细胞的数量,提高内皮祖细胞的增殖、迁移和黏附能力,并可能诱导晚期内皮祖细胞的分化。  相似文献   

6.
刘腾  赵倩  王雯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1,15(45):8529-8532
背景:研究发现雌激素对血管内皮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而内皮祖细胞作为内皮细胞的前体细胞参与内皮的修复。 目的:总结内皮祖细胞生物特点及雌激素对内皮祖细胞作用的研究进展。 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数据库及CNKI数据库,在标题和摘要中以“内皮祖细胞,雌激素”或“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strogen”为检索词进行检索。选择与内皮祖细胞生物学特点及雌激素对其作用研究相关的文献。 结果与结论:内皮祖细胞存在于骨髓和外周血中,是具有增殖、迁移、黏附能力并分化为血管内皮细胞潜能的原始细胞,可作为未来治疗心血管疾病的重要的靶点。雌激素对内皮祖细胞有保护效应,能增强内皮祖细胞增殖、迁移、黏附等生物活性,同时还能延迟内皮祖细胞衰老、拮抗其凋亡。但雌激素影响内皮祖细胞生物活性的具体靶点及机制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和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对CD34 /CD133 /VEGFR-3 淋巴管内皮祖细胞(LEPCs)的趋化和动员作用.方法 用Percoll非连续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狗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再用流式细胞术分选VEGFR-3 LEPCs,激光扫描共焦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特征性标志物CD34和CD133的表达.通过跨膜迁移实验观察VEGF-C、SDF-1、MCP-1和G-CSF对LEPCs的趋化作用,并用扫描电镜观察迁移细胞的形态特征.在大鼠皮下分别注射VEGF-C、SDF-1、MCP-1和C-CSF,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LEPCs数目,同时用全自动血样分析仪计数白细胞.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VEGF-C、SDF-1、MCP-1和G-CSF组跨膜迁移细胞的百分率增大,用VEGFR-3和CXCR-4阻断抗体处理后VEGF-C和SDF-1的趋化迁移作用明显降低.注射VEGF-C、SDF-1、MCP-1和G-CSF后,大鼠外周血中LEPCs的数量明显增多.未见白细胞显著增多.结论 VEGF-C、SDF-1、MCP-1和G-CSF对LEPCs有趋化迁移和动员作用,VEGF-C/VEGFR-3和SDF-1/CXCR-4信号途径在LEPCs趋化迁移方面起着重要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8.
背景:诸多脑损伤实验表明,改善损伤组织缺血缺氧有助于促进损伤组织的修复,并有保护神经功能的目的。 目的:探讨挫伤型脊髓损伤后大鼠外周血中内皮祖细胞的变化及其与创伤灶周围早期血管新生情况的关系。 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60只,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采用Allen’s原理制作脊髓损伤模型,对照组只行椎板切除暴露脊髓,不予打击致伤。分别于术前及术后3,6,24,48,72,168 h取大鼠外周血,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中内皮祖细胞数量。并于术前及术后1,4,7,14 d处死大鼠取脊髓,采用血管内皮标志物CD31免疫组化染色方法观察创伤区血管的新生情况。 结果与结论:两组大鼠外周血内皮祖细胞水平于伤后3 h均有所下降,6 h开始上升,24 h达高峰,随后逐渐达稳定水平。实验组高峰值明显高于对照组。同时微血管数量呈逐渐增多的趋势。说明大鼠脊髓损伤后,外周血内皮祖细胞数量明显增加,内皮祖细胞参与血管新生和损伤组织的修复,最终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颅内未破裂动脉瘤患者外周血中内皮祖细胞(EPCs)数量、功能及其相关调控因子基质细胞衍化因子-1α(SDF-1α)的变化。方法选择颅内未破裂动脉瘤患者25例和正常对照者20例,以CD34、CD133和KDR阳性细胞作为内皮祖细胞的标记,利用流式细胞仪对外周血EPCs的数量进行检测;同时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收集外周血单个核细胞,通过黏附能力测定实验及Transwell实验检测EPCs的黏附和迁移能力;并以ELISA法对外周血中的SDF-1α水平进行测定。结果颅内未破裂动脉瘤患者较正常对照组外周血中EPCs数量(32.4±3.5 vs 71.8±5.4)、细胞黏附数量(26.5±7.8 vs 76.4±7.5)、迁移数量(12.0±2.9 vs 23.6±6.5)及SDF-1α浓度[(2.323±0.352)ng/mL vs (2.563±0.404)ng/mL]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颅内未破裂动脉瘤患者外周血中EPCs数目降低,且黏附、迁移能力受损,可能与颅内动脉瘤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雌激素对孕妇外周血内皮祖细胞(EPC)的动员作用。方法取孕期为10、20、30周的健康、单胎孕妇外周静脉血,采用Fi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单个核细胞并进行体外培养。采用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染色方法进行EPC鉴定,取培养4d的细胞,加入DiI标记的乙酰化低密度脂蛋白(acLDL)和FITC标记的荆豆凝集素(UEA—I),用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观察和记录图像。取培养7d的细胞,在相差显微镜下计数不同孕期孕妇外周血EPC集落(≥50个细胞)形成数(CFU)。分别通过跨膜迁移和增殖实验观察雌激素对EPC的动员和促增殖作用,随机选取培养7d的细胞,分别加入浓度为1×10^-10、1×10^-9、1×10^-8mol/L的雌二醇(雌二醇作用组),在相差显微镜下分别计数培养24h后EPC的跨膜迁移数和培养48h后EPC的增殖数,以加入PBS作为对照组,实验均重复3次。结果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染色显示,平均85%以上的细胞摄取DiI-acLDL并结合FITC—UEA—I,可以鉴定为EPC。孕期为10、20、30周孕妇外周血EPC的CFU分别为1.67±0.33、4.83±0.60、7.50±0.67,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浓度为1×10^-10、1×10^-9、1×10^-8mol/L雌二醇作用组EPC跨膜迁移数(×10 ^3个/膜)分别为1.50±0,09、1.61±0.06、1.90±0.07,均明显高于对照组(1.03±0.06,P〈0.01):EPC增殖数(×10^5个)分别为1.07±0.05、1.33±0.05、1.19±0.03,均明显高于对照组(1.00±0.03,P〈0.01)。结论孕妇外周血EPC的功能状态可能与雌激素水平有关,雌激素对EPC的动员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