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L4、5神经前支和腰骶干与骶髂关节毗邻关系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 :为单纯或合并临近神经损伤的骨盆后环骨折手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对 2 0具防腐成年尸体标本依次选取不同平面用分规和克氏针测量L4、5神经前支、腰骶干与骶髂关节间的水平距离。结果 :L5神经前支在其出椎间孔处、L4神经前支在L5椎间孔处、腰骶干在其汇合点处、腰骶干在平骶岬处、腰骶干在骨盆环处与骶髂关节间的距离分别为 :(2 3 .4± 4.0 )mm、(17.8± 4.8)mm、(13 .3± 2 .8)mm、(11.8± 3 .2 )mm、(9.6± 3 .6)mm ,其中在骨盆环处腰骶干与骶髂关节间距离最短 ;在分离神经时可见L4、5前支和腰骶干与骶骨之间有结缔组织相连 ;有 3具标本L4、5神经前支在进入小骨盆前未汇合成腰骶干。结论 :在单纯或者合并L4、5前支和腰骶干损伤的骨盆后环骨折手术中 ,由于骨盆环处腰骶干外缘与骶髂关节间距离最近 ,因此一定要小心辨认 ,勿损伤该神经。  相似文献   

2.
目的 通过对骶髂关节周围解剖和CT重建进行研究,明确骶髂关节前路钢板螺钉固定的安全区。 方法 选15具成人尸体骨盆,做以下测量:L4、L5神经前支到骶髂关节线的水平距离及到骶骨翼的垂直距离;L4、L5神经根从椎间孔到真骨盆缘的长度及其中点直径;在CT冠状位二维重建中测量:骶髂关节切线与矢状面的夹角;骶髂关节骶骨侧宽度。 结果 L4、L5神经根从上到下距离骶髂关节线的距离逐渐减小,最宽处分别为(2.1±0.2)cm和(2.6±0.2)cm,最窄处分别为(1.2±0.2)cm和(1.5±0.2)cm;L4神经根距离骶骨面的垂直距离从上到下也是逐渐减少,最高处约10 mm,最低处则紧贴骨膜,L5神经根前支则全长紧贴于骨膜;从出椎间孔到真骨盆边缘L4神经根的长度为(7.4±0.8)cm,其中点直径为(2.7±0.8) mm;L5神经根的长度为(3.9±0.5)cm,其中点直径为(7.3±1.4)mm;CT重建中观察结果:骶髂关节面与矢状面的角度约为30度;骶髂关节线到椎管外侧缘的距离从上到下逐渐减少,最宽处3.3 cm,最窄处2.3 cm;到椎间孔外侧缘的距离较为恒定,约2 cm; 结论 骶髂关节前路钢板螺钉的安全区:钢板应置于骶髂关节的中、上部,上钢板向骶骨侧剥离不超过2.5 cm,下钢板向骶骨剥离不超过1.5 cm,螺钉内倾30°植入。  相似文献   

3.
目的 为临床前路手术治疗骶髂关节骨折脱位提供解剖学依据。 方法 成年防腐盆部标本20具(40侧),解剖观察髂内动静脉、髂腰动静脉与骶髂关节的位置关系,测量L4、5神经前支及腰骶干与骶髂关节的毗邻关系。 结果 髂内动脉横跨骶髂关节处的外径左侧为(5.92±0.7)mm,右侧为(5.38± 0.7)mm,起始处距骨壁距离左侧为(11.91±2.4)mm,右侧为(12.52±2.9)mm,髂腰动脉横跨骶髂关节处的外径为(2.54±0.39)mm,起始处距骨壁的距离为(2.50±0.41)mm。骶髂关节从后上到前下的不同平面到L4、5神经前支及腰骶干的距离逐渐减小,L4神经根前支距离骶骨翼骨面的垂直距离亦逐渐减小,L5神经根出椎间孔后,几乎紧贴骶骨翼骨面行走。 结论 骶髂关节骨折脱位前路手术要特别注意医源性血管神经的损伤,L5神经根易受损伤,安全放置钢板的位置是骶骨翼中上部,距骶骨翼边缘20 mm以内。  相似文献   

4.
目的 对腹直肌外侧入路显露骶髂关节周围重要结构的位置关系进行测量及描述,探讨入路的安全性及安全操作空间。 方法 选取新鲜成人完整尸体标本,对每具骨盆标本经双侧腹直肌入路逐层解剖,观察腹膜、髂外血管、髂腰肌、闭孔神经等重要组织结构的位置关系,重点观测L4、L5、S1神经与闭孔神经位置,测量分析神经至骶髂关节的距离。 结果 腹直肌外侧入路可清楚显露骶髂关节、腰骶干、S1神经根、骶骨翼等结构。 L5神经前支出椎间孔处与骶髂关节距离左侧为(23.56±4.30)mm,右侧为(23.69±3.41)mm,L4神经前支与骶髂关节在L5神经前支出椎间孔处的距离左侧为(17.97±1.58)mm,右侧为(17.49±1.49)mm,腰骶干外缘在其形成汇合点平面与骶髂关节的水平距离左侧为(14.34±2.51)mm,右侧为(13.81±2.21)mm,平骶岬处腰骶干外缘与骶髂关节的水平距离左侧为(12.19±1.98)mm,右侧为(12.22±1.55)mm。 结论 腹直肌外侧入路可用于复位固定骶髂关节周围骨折脱位,具有安全的操作空间,且经该入路的操作为骶髂关节复合体损伤引起的神经损伤提供了探查松解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5.
骨盆垂直不稳定性骨折的生物力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利用人体骨盆标本制作骶髂关节骨折脱位模型,研究垂直不稳定性骨盆骨折中骶髂复合体生物力学损伤特点。 方法 成年男性冰冻骨盆标本6具,固定于MTS生物材料试验机上以2 m/s速度进行动态撞击,记录骶髂关节出现完全骨折脱位所需的最大撞击力及响应时间,用步态分析仪的动作捕捉系统测量骶髂复合体中韧带完全破坏时骶髂关节空间三维位移,解剖学方法观察骶髂复合体损伤特点。 结果 成功制备出骶髂关节骨折、脱位损伤模型,单侧骶髂复合体完全损伤所需的撞击力峰值平均值(4.05±0.42)kN,标本响应时间平均值为(22.99±1.89)ms,骶髂关节最大垂直位移平均为(8.15±1.34) mm;骶髂复合体损伤以经骶髂关节骨折并脱位为多,髂腰韧带均表现为连同第四、五腰椎横突骨折,骶髂腹侧韧带相对薄弱易于髂骨止点处撕裂,骶髂后短韧带易发生髂骨侧的撕脱骨折,骶棘韧带骶结节韧带及盆底肌肉损伤不明显。 结论 骨盆垂直不稳定性骨折中骶髂复合体损伤具有一定的规律和特点,当骶髂关节垂直位移超过0.9 cm时提示后方骶髂复合体的韧带结构已全部破坏,骨盆环处于绝对不稳状态。  相似文献   

6.
旋转和垂直不稳定型骨盆骨折临床特点与治疗方法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旋转和垂直不稳定型骨盆骨折的临床特点及其治疗方法选择。方法:30例旋转和垂直不稳定的骨盆骨折患者,16例保守治疗,14例手术治疗,骨盆前环均行切开复位内固定;5例骨盆后环行切开复位双钢板固定,9例在CT引导经皮置人松质骨螺钉固定骶髂关节。结果:30例随访2—3年,14例手术患者全部恢复行走功能:9例cT引导经皮骶髂关节螺钉内固定骨盆外形恢复好,功能恢复快,效果满意,5例行前路切开骶髂关节双钢板固定患者中骨盆外形恢复,3例沿髂嵴切口不适;16例保守治疗患者全部骨盆畸形愈合,10例遗留骶髂关节部位酸痛。结论:旋转和垂直不稳定型骨盆骨折保守治疗效果差,宜首选内固定治疗。CT引导下经皮骶髂关节螺钉内固定操作简单、费时短、出血少、损伤轻、牢靠,是骶髂关节骨折固定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7.
骨盆骨折出血动脉栓塞的解剖学基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骨盆动脉侧枝吻合特点,探讨骨盆骨折损伤血管的动脉栓塞的方法。方法:20具新鲜成人骨盆,采用前后双侧入路解剖,观察髂内外血管的走行特点、各动脉间的侧枝吻合情况。结果:骨盆动脉起点口径小于3mm的血管有闭孔动脉、髂腰动脉、骶外侧动脉。骨盆动脉起点口径3~5mm的血管有臀上动脉、臀下动脉、阴部内动脉。骨盆动脉起点口径大于5mm的血管有髂总动脉、髂内动脉、髂外动脉。距骨壁距离大于10mm的血管有髂总动脉、髂内动脉、髂外动脉。距骨壁距离小于10mm的血管有闭孔动脉、髂腰动脉、骶外侧动脉、臀上动脉、臀下动脉。骨盆动脉分支间有广泛的吻合支。结论:骨盆骨折动脉损伤应栓塞损伤的动脉及其主要的侧枝循环。  相似文献   

8.
骶髂关节骨折脱位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回顾性分析26例骶髂关节骨折脱位的内固定方法和临床疗效,探讨骶髂关节骨折脱位的手术方法。方法对26例骶髂关节骨折脱位的TileC型骨盆骨折病例,16例采用经皮骶髂关节空心螺钉技术固定骨盆后环,10例采用骶髂关节前路钢板技术固定骨盆后环,所有病例同时固定骨盆前环,采用Majeed功能评分进行疗效评定。结果随访6个月~6年,平均2年3个月,本组病例术后未发生骶神经损伤、伤口感染等并发症,X线片示骶髂关节复位及内固定位置良好。根据Majeed功能评分,优9例,良10例,优良率达73.1%。结论对于骶髂关节骨折脱位的TileC型骨盆骨折,经皮骶髂关节空心螺钉和骶髂关节前路钢板均可重建骨盆后环的稳定性。而经皮骶髂关节空心螺钉固定具有固定坚强、损伤小等优点,值得推广应用,但操作技术要求高,并要注意防止手术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家系 1 先证者 ,男 ,36岁。因左髋及腰骶部疼痛 17年入院。发病初为左髋疼痛 ,继之腰骶部、左膝、左踝及腰背部疼痛 ,伴晨僵。查体 :骶髂关节压迫试验 (+) ,双“4”字试验 (+) ,双悬腿推膝试验 (+) ,骨盆分离试验 (+) ,骨盆挤压试验 (+) ,改良Schober试验 3.0 cm,指 -地距离 0 cm,枕 -墙距离 0 cm,胸廓活动度 1.5 cm。骶髂关节 CT示骶髂关节间隙狭窄、硬化及侵蚀 ;HL A- B2 7抗原 (+)。家系调查 :兄弟两人均发病 ,其弟 2 0岁发病 ,症状特点与先证者相似。家系 2 先证者 ,男 ,34岁。因多关节疼痛 5年入院。首发多关节疼痛 ,继之腰骶部、…  相似文献   

10.
骶骨钉治疗骨盆后环损伤的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采用骶骨钉治疗骨盆后环损伤的疗效及手术指征.方法 2004~2006年采用骶骨钉治疗骨盆后环损伤病人共18例.在C型臂透视下,将骶骨钉经过髂骨、骶髂关节、椎弓根固定到骶1椎体上.结果 18例患者经半年以上随诊,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优良率达94.4%,无血管、神经、内脏损伤并发症发生.结论 通过对这组患者的治疗,认为骶骨钉治疗骨盆后环损伤具有创伤小,恢复快,费用低的特点,手术指征为:(1)骶髂关节损伤、脱位或骶髂韧带损伤致骨盆不稳定;(2)骶骨骨折不稳定;(3)骶髂关节脱位伴骶骨或髂骨骨折,合并骶髂韧带损伤不稳定;(4)耻骨联合分离(>2.5cm);(5)分离、移位明显的耻骨支骨折伴骨盆不稳定.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经腹直肌外侧切口入路治疗髋臼骨折的安全性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新鲜成人尸体标本5具(3男2女),同一尸体右侧腹壁行大体解剖,熟悉入路周围的解剖结构,左侧应用腹直肌外侧切口入路,模拟术中操作,显露骨盆环,进行解剖学观察,重点测量记录死亡冠血管相关解剖学参数。结果 (1)经腹直肌外侧入路的显露范围包括:耻骨联合至骶髂关节在内的真性骨盆环、髂骨翼、髋臼方形区和坐骨体内侧的髋臼后柱大部分。(2)根据对5具10侧骨盆的死亡冠统计分析发现,死亡冠的出现率为80%(8侧),直径为(2.1±1.9)mm,长为(4.7±0.5)cm,距离耻骨联合的距离为(4.9±0.4)cm。男女之间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结论 经腹直肌外侧切口入路治疗髋臼骨折能够在不损伤重要神经血管的条件下,经腹膜外间隙对包括骶髂关节在内的大部分骨盆环结构进行显露。尤其方便显露结扎死亡冠,对髋臼后柱及髋臼内侧方形区的显露较传统入路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经腹直肌外侧切口入路治疗髋臼骨折的安全性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新鲜成人尸体标本5具(3男2女),同一尸体右侧腹壁行大体解剖,熟悉入路周围的解剖结构,左侧应用腹直肌外侧切口入路,模拟术中操作,显露骨盆环,进行解剖学观察,重点测量记录死亡冠血管相关解剖学参数。结果 (1)经腹直肌外侧入路的显露范围包括:耻骨联合至骶髂关节在内的真性骨盆环、髂骨翼、髋臼方形区和坐骨体内侧的髋臼后柱大部分。(2)根据对5具10侧骨盆的死亡冠统计分析发现,死亡冠的出现率为80%(8侧),直径为(2.1±1.9)mm,长为(4.7±0.5)cm,距离耻骨联合的距离为(4.9±0.4)cm。男女之间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结论 经腹直肌外侧切口入路治疗髋臼骨折能够在不损伤重要神经血管的条件下,经腹膜外间隙对包括骶髂关节在内的大部分骨盆环结构进行显露。尤其方便显露结扎死亡冠,对髋臼后柱及髋臼内侧方形区的显露较传统入路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13.
“Open-book” pelvic fractures associate a diastasis and/or a fracture of the pubic rami with a posterior pelvic disruption of the sacro-iliac joint. These uni or bilateral lesions are potentially lethal mainly due to associated injuries and massive pelvic hemorrhage. The most frequently injured arteries are parietal branch of the commune, internal or external arteries because of their proximity to the bone, the sacro-iliac joint and the inferior ligaments of the pelvis. The pelvic bone dislocation and the increase of pelvic volume facilitate blood effusion.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determine, on a cadaver fracture model, the direct anatomical consequences of “open-book” pelvic fracture on the ilio-lumbar pedicle and the pelvic cavity volume. Materials and methods: Bilateral open-book pelvic ring injuries were created in ten non-embalmed cadaver specimens by directly disrupting the pubic symphysis, the right and the left sacro-iliac joints. Pelvic volume was determined after total pelvic exenteration. Consequences of this fracture on vascular parietal network, nervous pelvic trunk and pelvic cavity volume were studied. Results: The mean volume of the pelvic cavity after complete visceral exenteration was 872.5 cm3 (extremes 580–756 cm3). The average increase of pelvic volume was 20.8% after 5 cm of pubic diastasis. In all cases, because of a transversal disposition of the ilio-lumbar pedicle with regard to the sacro-iliac joint, reproduction of the open-book fracture caused a venous dilaceration of the ilio-lumbar vein in 12 cases after 5 cm of pubic diastasis (12/20=60%). No arterial dilaceration was observed on the ilio-lumbar artery, but this artery was put in tension. Conclusion: Open-book fractures create an increase of pelvic volume that facilitates blood diffusion from parietal pelvic vascular network. Ilio-lumbar pedicle seems to be very vulnerable in this type of fracture because of its relations to the sacro-iliac joint and its transversal disposition with regard to this joint.  相似文献   

14.
背景:陈旧性骨盆骨折畸形愈合多因骨盆骨折后不能及时治疗所致,致残率较高。 目的:探讨陈旧性骨盆骨折畸形愈合不同植入物置入内固定治疗的效果。 方法:解放军总医院骨科2008年1月至2011年1月收治陈旧性骨盆骨折畸形愈合患者9例,内固定治疗时间为伤后87-165 d,平均116.7 d。9例患者骨盆旋转畸形均大于30°。治疗前行走时持续性疼痛5例,严重疼痛不能行走2例,轻度间歇疼痛2例;双下肢不等长4例,患侧短缩平均2.25 cm。治疗操作均在球囊导管临时完全阻断髂总动脉下进行,采用扩大的髂腹股沟入路,骨盆后环畸形的处理包括髂骨截骨5例,骶骨外缘(1.5 cm内)截骨1例,骶髂关节切开翻转融合3例。 结果与结论:9例患者植入物置入内固定治疗后获得随访12-48个月,平均随访24.8个月。骨折愈合时间为16-24周,平均愈合时间为20.6周。治疗后均未发生坐骨神经牵拉损伤。根据Mears DC报道治疗后评估标准,解剖复位6例(6/9,67%),满意复位3例(3/9,33%)。通过对9例患者随访发现,经扩大的髂腹股沟入路行骨盆植入物置入内固定联合截骨矫形治疗陈旧性骨盆骨折畸形愈合,可有效矫正畸形,重建骨盆稳定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为闭孔神经或生殖股神经移位修复腰骶丛根性撕脱伤的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新鲜成人整尸6具,解剖测量双侧闭孔神经、生殖股神经、股神经及骶神经根的长度、横径和纵径,计算横截面积,并在高倍显微镜下计数有髓神经纤维数目。结果右侧闭孔神经经椎体前腹膜后移位至左侧,与左侧股神经均能直接吻合,且有2~3 cm的重叠。左侧生殖股神经、闭孔神经切断后均能与同侧S1、S2神经根吻合,且有2~4 cm的重叠。闭孔神经的神经纤维数目(4400~7800根)为股神经纤维数目(13000~20000根)的1/3,生殖股神经的神经纤维数目(3000~4500根)为骶2神经的纤维数目(4500~8500根)的1/2,闭孔神经纤维数目(4400~7800根)与S1神经纤维数目(5000~9000根)基本相当。结论闭孔神经或生殖股神经可作为动力源神经移位修复腰骶丛根性撕脱伤。  相似文献   

16.
背景:骨盆后部结构中,骶髂后韧带复合体、骶结节韧带和骶棘韧带的完整,对骨盆稳定性有重要作用。 目的:观察骶髂关节周围韧带解剖结构,了解各韧带对关节稳定性的作用。 方法:对20具防腐成年尸体骨盆标本,共40侧依次采用前后方入路,对骶棘韧带,骶结节韧带,耻骨联合及骶髂关节诸韧带结构进行解剖学观察。 结果与结论:骶髂关节周围韧带可分为3组:骶髂前韧带、骶髂骨间韧带和骶髂后韧带。耻骨上下韧带及耻骨前后韧带。骶棘韧带和骶结节韧带。此3组韧带主要有两个功能:连接脊柱和骨盆环;维持骨盆环的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