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背景:枕颈部后路融合能够解除脊髓压迫并能让失稳枕颈部重新早期获得稳定。解剖型设计的Cobra系统对失稳的枕颈区提供坚强的内固定,结合Halo-vest外固定,具有固定,复位,利于植骨融合的作用。 目的:观察Cobra枕颈内固定系统结合Halo-vest在治疗颅颈交界区畸形枕颈融合术中的应用,并评价其临床疗效。 方法:对34例颅颈交界区畸形患者行术前术中牵引复位固定,固定后依患者耐受情况决定保留或去除Halo-vest等针对性治疗。根据JOA评分对患者神经功能恢复进行评估;根据尹庆水等制定的方法计算神经功能改善率。内固定后3,6,12,24个月摄颈椎正侧位X射线平片、CT及三维重建,以判断内固定和植骨融合情况,对部分患者同时行MRI检查以明确颈脊髓减压情况。 结果与结论:34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7~29个月。内固定后未出现脊髓症状加重病例。内固定前JOA评分平均8.2分,内固定后平均14.8分;脊髓功能平均改善率为75%;1例并发脑梗死死亡。内固定后6个月复查,2例患者植骨块部分吸收骨不连,2例患者枕骨板螺钉出现松动,1例螺钉脱出,1例切口不愈合。10例患者术后继续Halo-vest外固定,并于内固定后三四个月拆除;其余患者佩戴颈托至植骨完全愈合。提示Cobra枕颈内固定具有良好的生物力学稳定性,配合Halo-vest便于术中固定和复位,适用于颅颈交界区畸形的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 寻求建立复杂性枕颈部畸形三维可视化模型及手术模拟方法。 方法 取1名颅底凹陷症伴延髓受压,陈旧性寰枢关节脱位病人连续CTA动脉造影和MR脊髓造影断面图像,Mimics软件基于不同阈值对骨骼、动静脉、气管、甲状腺、喉软骨、脊髓等不同组织进行半自动分割和重建,三维化显示枕颈部畸形及周围相关解剖结构。并按经口咽入路寰枢关节松解复位,后路枕颈融合植骨内固定术进行术前模拟。 结果 建立枕颈部畸形相关结构三维可视化模型,显示颈部重要组织结构三维空间位置关系,成功模拟复杂性枕颈部畸形前后路联合手术,并和临床手术结果得到验证。 结论 枕颈部畸形三维可视化模型为临床手术提供直观的解剖形态学和术前模拟参考。  相似文献   

3.
寰椎后弓先天性部分缺如1例张继东,严力生患者,男,34岁,渔民。因枕颈部酸痛不适5年来我院求治。体格检查:枕颈部、项背部有轻度压痛,颈椎各方向活动均正常,未发现阳性神经体征。颈椎开口位X片示齿突发育好,齿突腰部处密度增高,但皮质骨连接好,两侧块不对称...  相似文献   

4.
齿状突Ⅱ型骨折后枕颈部生物力学的变化规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明确齿状突Ⅱ型骨折后枕颈部生物力学的变化规律对选择治疗方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方法:采用11具新鲜尸体的枕颈部骨韧带标本,应用脊柱三维运动测量及分析系统,对标本施加1.53N,m的纯力偶矩,定量测定齿状突Ⅱ型骨折前后的枕颈部三维运动范围。结果:齿状突Ⅱ型骨折后,枕颈部三维运动范围有显著性增加的主要表现在寰枢关节;寰枢关节的旋转运动、前屈运动及屈伸,侧屈主运动时的耦合旋转运动范围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5.
齿突Ⅱ型骨折后枕颈部三维运动的变化规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齿突Ⅱ型骨折后枕颈部三维运动的变化规律,为临床选择治疗方法提供生物力学依据。方法:采用11具新鲜尸体的枕颈部骨韧带标本(C0~C3),应用脊柱三维运动测量及分析系统,对标本施加1.53Nm的纯力偶矩,就齿突Ⅱ型骨折后的枕颈部三维运动范围进行测量。结果:①寰枕关节的三维运动在齿突骨折后虽有增加,但无显著性意义;②寰枢关节三维运动范围有显著性增加的表现在旋转运动、前屈运动及屈伸、侧屈主运动时的藕合旋转运动。结论:齿突骨折后引起枕颈部不稳的主要原因系寰枢关节的轴向旋转不稳和前移不稳;手术治疗应以恢复齿突的完整和寰枢关节的稳定性为重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枕骨板障间螺钉固定枕颈融合术治疗颅颈部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3年1月南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15例颅颈部畸形患者资料,其中男9例,女6例,年龄29~60岁(40.4±8.2)岁。Amdd—Chiari畸形8例,寰枕融合并颅底扁平5例,颈椎分节不全(Klippel—Feil综合征)2例。术前CT和MRI检查均提示寰枢椎脱位合并脊髓不同程度受压。术前日本矫形外科协会(JOA)评分为6~10分,平均(8.1±1.7)分。所有患者人院后均行颅骨持续牵引,均采用枕骨板障间螺钉固定系统进行枕颈融合术。结果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100—220min(140.2±30.5)min;出血量190~710ml(272.2±73.4)ml。无脊髓血管损伤及其他严重并发症。术后第3天JOA评分9—14分,平均(11.0±2.1)分,较术前明显改善(t=0.003,P〈0.05)。术后复查X线片、CT和MRI提示板障间螺钉位置均满意,没有螺钉穿透枕骨内板。除1例复位不良外,余14例均完全复位,脊髓受压完全解除。随访12~36个月,平均(22.0±6.3)个月,术后3—9个月(5.1±2.7)个月植骨均获得骨性融合,无断钉、断棒及内固定松动发生。末次随访时JOA评分为12—16分,平均(14.1±1.6)分。与术前比较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0.002,P〈0.05)。结论颅骨持续牵引结合枕骨板障问螺钉固定系统进行枕颈融合术具有固定牢靠、操作简单、方便植骨等优点,是治疗颅颈部畸形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运用游离复合肩胛皮瓣联合骨组织修复,从功能和美学标准方面修复继发于儿童时期烧伤的严重颈部挛缩畸形。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2010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收治的儿童时期烧伤后继发重度颈部畸形患者42例,通过瘢痕切除松解和颈部成形术彻底松解颈部挛缩、加深颌颈角。根据术前头部影像学测量结果,选择带血供的肩胛骨移植,或者颏前移成形术来修复骨结构畸形,软组织缺损是按照涉及到的颈部美学亚单位来选择单叶或双叶肩胛皮瓣。术后通过颈部活动度和颌颈角来评估功能和外观效果。结果 42例患者颈部瘢痕挛缩松解后,有18例接受肩胛骨外侧缘骨移植,选用肩胛或肩胛/肩胛旁双叶皮瓣覆盖;10例由于烧伤后瘢痕未明显阻碍下颌骨发育,仅应用肩胛/肩胛旁双叶皮瓣覆盖缺损创面。另有21例接受颏前移成形术,选用肩胛或肩胛/肩胛旁双叶皮瓣覆盖缺损。所有皮瓣成活。颈部活动度良好,术后颌颈角恢复到90°~120°。供区由断层皮片覆盖,在长期随访中未见挛缩复发。结论游离的复合肩胛皮瓣十分适合用来修复儿童时期烧伤后继发重度颈部挛缩。在下颌骨发育严重畸形的患者应同时运用颏前移成形术或肩胛骨移植术以进一步加深颌颈角。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枕下减压和硬膜成形术治疗Chiari畸形I型的疗效以及手术技巧.方法:采用常规后正中入路、枕骨游离骨瓣、枕大孔区减压(包括C1后弓)、硬膜扩大成形术,治疗Chiari畸形I型患者44例;术后通过临床表现改善情况评价早期(术后1周)疗效,依据Karnofysky评分标准评价后期(术后6个月)疗效.结果:术后早期神经功能改善30例(68%).38例获得随访,平均随访17个月,随访期间神经功能改善率为89%(34/38),Karnofysky评分平均提高5分;稳定4例(11%);无神经功能恶化者.32例出现空洞的患者中,28例得到MRI随访,其中空洞消失8例(均为颈髓空洞)、较术前缩小的16例、无变化4例.结论:枕下减压+硬膜扩大成形术是治疗Chiari畸形I型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HR环重建枕颈部稳定性的生物力学作用和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实验选用 8具成人新鲜尸体枕颈部标本制成颈 1~ 2骨折脱位模型 ,随机先后采用HR环 ,枕颈钢板和枕颈后路钢丝固定 ,比较标本在不同内固定组别下的三维运动范围。临床应用HR环固定行枕颈融合术治疗枕颈部不稳伴脊髓受压 3 7例 ,术后定期X线检查 ,随访骨性融合时间 ,神经功能恢复及并发症出现的情况。结果 :HR环固定组C0 ~C3 节段的前屈、后伸、轴向旋转和侧弯的运动范围分别是 5 .6° ,5 .4° ,10 .9°和 6.3° ,比后路钢丝组分别缩小 84.5 % ,113 .5 % ,162 % ,179.4% ,比枕颈钢板组分别缩小 161% ,76.2 % ,12 5 .1% ,93 .9% ,临床 3 7例病人全部获得随防 ,平均随访 2 6个月 ,全部病例均获骨性融合 ,平均骨性融合时间 3个月 ,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结论 :HR环固定能够较有效重建枕颈部的即时稳定性 ,临床应用骨性融合率高 ,外固定强度降低 ,并且手术操作简单、安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单节段经椎弓根椎体截骨术治疗强直性脊柱后凸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5~2010采取单节段经椎弓根椎体截骨术治疗20例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患者。术前、术后均行胸腰椎X线检查,评定胸腰段Cobb角矫正情况、植骨愈合情况、临床疗效、内固定位置及手术并发症。结果无术中死亡及术后感染,术中2例患者硬膜破裂,术后1例患者麻痹性肠梗阻,2例出现短暂不全瘫。随访15~60个月,后凸畸形均获明显矫正,胸腰段Cobb角平均矫正35.6°,矫正前后有显著性差异﹙<0.05﹚。末次随访无内固定断裂、脱出,均达骨性融合。结论单节段经椎弓根椎体截骨术治疗强直性脊柱脊柱后凸畸形,矫形效果及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